×

埃尔克森百科

埃尔克森百科(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各阶段形成的品质包括)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06 09:31:38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各阶段形成的品质包括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各阶段形成的品质包括:

1、婴儿前期0~1岁半——希望品质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1岁半~3岁——意志品质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3岁-6岁)——目标品质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6岁-12岁)——能力品质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岁-18岁)——诚实品质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岁-25岁)——爱的品质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岁-60岁)——关心品质

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60岁以后)—智慧、贤明品质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孩子开始出现了基本的心理需求,有着简单的心理活动渴望着认识这个世界,又要避免这个世界对他的伤害。他在寻求依靠,靠自己能够用手抓、咬感受到的实物。它信任能给他生的希望的人,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处理的就是生与死的冲突,感知运动仅仅只是一个手段。出现了想要的心理特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在这一时期孩子生理自我开始成熟,在孩子第一次说出“我”这个字的时候,他开始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很强的独立倾向,自立的意思就是分清自己的事情独立去做!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出现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这一时期他们处于前运算阶段,充满着自我中心。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区分开,自主与主动的区别,自主是能够自己独立的想做,想做什么他们还不清楚,主动这个阶段他们才会有明显的一个区分,明确自己的目的。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

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这个阶段孩子通过从他人,父母、老师、同伴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目标。出现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时期孩子的各项生理机能都已不断的成熟,不断成熟的肌肉、骨骼、注意力、记忆等在驱动着孩子去达成他自己6岁以前渴望达到而又缺少达到条件的事情。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他们渴望去展现他们自己的能力,去实际探索自己生活着的世界,离开父母的怀抱去真正的呼吸自由的空气,勤奋的他们要向父母证明自己能行,如果父母给了负性评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发做成任何一件事从而产生自卑。行为出现了分化,他们能够认清楚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自己动手去实践,出现了我想去做的心理特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年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使命,他们现在主要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这个问题。

他们已经只知道自己能够做很多的行为和对世界施加影响,但越长大他们会感觉到越自卑因为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复杂,他们不能适应这个自己童年期以为纯粹的世界,这个时候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要求开始矛盾,出现角色混乱。

急需要形成正确的社会自我,在矛盾中成长。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我想去做...的心理特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在这个时期他在寻求一个人或者一些人来与他共同面对自己想做的事,因为自己的生理需求也是自己爱与归属的需求,在亲密关系中产生不断改变世界的能量。找人一起做。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我能做的也能做好的心理。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绝望是畏惧死亡。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艾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我做得还不错的总结心理。

扩展资料

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过一个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把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对核心的矛盾,能够解决这些矛盾的孩子,这个问题就不会成为他之后的障碍,而如果没有解决这个矛盾,那一个人就会出现残缺性状态和不连贯状态。

敏感期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相结合,就能看出他们的共通点:孩子的发展,确实是连续而阶段性的。

埃里克森的理论很有意思,他将人一生整个过程都包含了进去,不管是刚出生还是到老年,人都会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就是终身成长的过程,而矛盾的顺利解决,也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区别

1、强调的作用不同

弗洛伊德理论,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埃里克森理论,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

2、理论发展分期不同

弗洛伊德理论,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埃里克森理论,发展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八个阶段。

3、学派角度不同

弗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后者对前者的理论有一定的继承性,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

简述并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1、第一阶段 口唇期(出生~1周岁):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2、第二阶段 肛门期(1周岁~3周岁):自主—羞愧和怀疑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3、第三阶段性器期(3周岁~6周岁):主动自发—罪恶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

4、第四阶段潜伏期(6周岁~12周岁):勤奋—自卑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

5、第五阶段 两性期(12周岁~20周岁):同一性—角色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

6、第六阶段 青年期(20周岁~25周岁):亲密—疏离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

7、第七阶段 成年期(25周岁-65周岁):生产—迟滞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

8、第八阶段 老年期(65周岁以后):自我统整—失望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

扩展资料:

理论背景

埃里克森理论形成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萧条以及社会活动,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病态。

埃里克森面对社会现状,深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不足以应付当时的社会需求,于是,他沿着安娜.弗洛伊德强调自我的适应性功能的路线,创立了新的精神分析学说。

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中。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什么是埃里克森八段理论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是指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结合(Erik.Erikson1970)。它具有渐成说(epigenesis)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引自Evens,1967,P.294)。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就像荣格一样,埃里克森尝到一种实体,在这种实体中,论题与反论题并存。成熟和满足是综合后的结果;停滞和适应不良会在解决冲突失败之后到来。每一阶段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crisis)”。事实上,在每一阶段,个体经历的危机需要在与该阶段有关的对立的正极点和负极点之间拉伸。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

扩展资料: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埃里克森是一位没有高等学位的理论家。事实上,埃里克森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正规教育(Woodward ,1994),但是他尽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学术阶梯,获得哈弗大学教授职位。由于缺乏正规训练,他并没有致力于常规的心理学学术传统。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一些评论者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学而不是科学。然而,他又不像弗洛姆和其他从事心理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学证实。

尽管埃里克森忠实于弗洛伊德,但是他的基本概念是高度原创的,更多的来源于常识语言,而不是精神分析晦涩的专业术语。这一倾向使他的观点没有更好地与其他理论家的多数概念联系起来。他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就是“同一性危机”,这是他迈入几乎尚未有人探索的人格领域的媒介。奥尔波特的确曾经论述过“成熟人格”,但只有埃里克森去推广了人格发展并不终止于青春期这一观点。虽然奥尔波特关注到成人生活,但却没有设计发展阶段,而埃里克森则详细说明了成人发展的三个阶段。正是由于他拓展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前景,他才会拓宽人们成年之后生命发展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