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06年世界杯德国门将莱曼纸条写着什么
对于纸条的魔力,莱曼开玩笑说尽管和阿根廷比赛中表现神勇,先后挡出阿亚拉(Ayala)和坎比亚索(Cambiasso)的射门,但平时在训练中一般20个点球也只能扑出一两个。 原来德国守门员教练克普克(Koepke)在赛前把一张列出阿根廷球员踢点球习惯的秘密纸条交给了莱曼,而莱曼把这张纸条塞进袜子里,并在每个点球前把纸条抽出看了一眼,纸条过后也因此成了德国各大报章的焦点。 据了解,纸条内容如下: 1.里克尔梅(Riquelme),射向左侧上角 2.克雷斯波(Crespo),长距离助跑射向右侧,短距离助跑射向左侧 3.海因茨(Heinze),射向左侧下角 4.阿亚拉,长时间停顿,长距离助跑射向右侧 5.梅西(Messi),射向左侧 6.艾马尔(Aimar),长时间停顿后射向左侧 7.罗德里格斯(Rodriguez),射向左侧
莱曼对阿根廷点球大战时的小纸条的具体内容
在德阿点球大战之前,克林斯曼转头望着他的守门员教练科普克,问:“我们做好了准备没有?”科普克给了他一个微笑:“放心吧,一切都没有问题。”这时候的克林斯曼还不知道,科普克已经对点球大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莱曼将知道阿根廷的每一个主罚球员的罚球习惯。 在点球大战之前,科普克塞给了莱曼一张纸条,这张纸条9厘米宽,10厘米长,是一张来自格鲁内瓦尔德皇宫酒店的便筏,上面是科普克临时用铅笔写就的狂草,科普克按照阿根廷队已经确定的罚点球顺序,将所有需要的提示写在了上面: 克鲁斯,原地不动,球门右下。 阿亚拉,低平球,左下角。 马克西,右侧死角。 坎比亚索,等待,原地不动,左下角。 第一个是球员的名字,第二个是球员罚球的特点,第三个则是惯用的方向。科普克说:“当时时间太紧张,所以我只写了球员的姓氏。纸条上写的角度当然是从球员的角度看。”莱曼将这张纸条塞在靴子里面,每次扑球之前都要看一眼。这张纸条的确起了大作用,其中的信息可以说是百分之百正确,莱曼四个球都选对了方向。 第一个主罚的克鲁斯,莱曼扑对了方向,但是克鲁斯的球速太快,而且选择的角度偏上,从莱曼的身体上飞过,莱曼没有扑到,但是判断的正确已经增强了莱曼的信心。第二个主罚的阿亚拉则完全被莱曼封了一个正着,他罚出的皮球路线与科普克预测的一模一样,对莱曼来说毫无神秘可言。面对第三个主罚的马克西,莱曼的方向选择也是正确的,只是这个球的角度实在刁钻,吻合了“球门死角”这个判断,令莱曼无能为力。至于坎比亚索,不仅角度被莱曼事先料中,而且力量很小,角度也不够刁钻,被轻松拿下。 点球大战中,德国教练组中只有科普克是最轻松的,因为这张纸条之前是莱曼和科普克的秘密,克林斯曼和教练组的其他人员都不知道。比埃尔霍夫开玩笑说:“我知道纸条的内容,上面写的是:延斯,扑住两个点球,我们就获胜了。”松了口气的克林斯曼也表示:“如果半决赛我们对阵意大利的时候还有点球,那么我也决不会感到担心了。” 科普克给莱曼的,是他临时在场边根据阿根廷队确定了的出场顺序作出的提示,实际上科普克还有一张更详尽的纸条,在这张纸条上有全部阿根廷球员主罚点球的数据,不过这张纸条的写法与给莱曼的提示有所不同: 阿亚拉,短助跑,右下角 里克尔梅,斜向助跑,右下角 马克西,长距离助跑,左上角 克鲁斯,短助跑,左上角 坎比亚索,长距离助跑,右侧 索林,短助跑,右下角 特维斯,短助跑,中路 这张字条上的角度与给莱曼的相反,都是从主罚球员的角度来看的,是科普克训练时候的资料。尽管在公开训练时,德国队没有进行点球训练,但是从资料的准备上来看,莱曼依然是受到了严格的点球扑救训练。 点球大战的细节显示了德国队备战的细致。莱曼在对阿根廷的比赛之前,就考虑可能遭遇点球大战。他给自己在沙尔克时代的恩师、荷兰人史蒂文斯打电话。史蒂文斯是一名理论上非常深厚的教练,他拥有一个非常详尽私人的数据库,存储了很多球员的资料。作为老朋友,史蒂文斯欣然答应帮忙,虽然他本人没有来到柏林,但把任务交给了儿子麦克尔,麦克尔曾经在德国踢过球,对德国队很有感情,他说:“我父亲的数据库里面一共收集了13000个点球的录像,莱曼打来电话请求帮助,我就把他需要的材料找了出来。麦克尔同时也开玩笑说:”祝愿德国击败阿根廷,如果他们的对手是荷兰,我想我可能不会帮助莱曼。“麦克尔将资料带到了柏林,交给莱曼。这进一步丰富了德国队对阿根廷队的了解。 针对这些资料,莱曼和科普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记录和分析去了解阿根廷球员的习惯,最后浓缩成了这两张纸条。就在比赛当天的中午,两个人还坐在一起,再次温习“功课”,这时候莱曼已经有了强烈的预感,这场比赛很可能要通过点球大战来决出胜负。 当然,资料准备的详尽,并不能抹杀莱曼个人的能力。科普克也表示说:“资料并不能决定一切,在莱曼出场之前我对他说,资料是一方面,更多的要依靠感觉。”莱曼在扑完点球时则表示:“对敌人有了相近的了解,能给人带来自信,这也带来了扑点球时的最佳的感觉。”对于自己成为德国的英雄,莱曼显得不以为然:“作为一个德国的门将,就必须赢得点球大战,这并没有什么好高兴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庆祝了,但是我要集中精神准备下一场的比赛了。”
德国的“六大名捕”
托尼-舒马赫 联邦德国门将舒马赫是1982年和1986年两届世界杯亚军队成员,与场上扑救相比,舒马赫更让人难忘的记忆是对法国球员巴蒂斯通的强悍侵犯。在82年法国与联邦德国的半决赛中,巴蒂斯通后插上形成单刀机会,舒马赫出击在不可能获得皮球的情况下用双拳乃至整个身体猛击巴蒂斯通,后者在这次对抗中遭遇重伤,休克中被抬出场外救治。而舒马赫这个在世界杯史上臭名昭著的动作居然连一张黄牌也未被出示 奥利弗·卡恩 莱曼
点球中守门员都有哪些战术
说到点球,自然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话题,有巴乔忧郁的眼神,有特里黯然的背影。球门长7.32米,高2.44米,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守门员要守住对方射手12码外势大力沉的点球,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根据ESPN调查,世界杯淘汰赛阶段,点球的命中率只有75%。就是说每罚4个点球,守门员便可以成功将一个拒之门外。这一统计结果,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扑救成功率为何如此之高?守门员在扑点球中有哪些策略?其实,从很多鲜活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找到守门员的三十六计。
第一计 先发制人:王大雷
亚洲杯的战火刚刚熄灭,中国队出色的发挥也赢得了满堂喝彩。其中王大雷的神勇一扑,自然成了无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仔细观察这个扑救,不难发现,在哈扎兹支撑脚落地,准备发力爆射的一瞬间,大雷突然双脚向前跨出了一小步,然后顺势往自己的左侧扑去,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正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小步,让大雷在扑救时不再被动等待,反客为主。这一小步看似容易,其实大有玄机:首先可以封堵射门角度,扩大防守范围。其次可以帮助自己发力蹬地,为之后的扑救动作蓄力。最后可以干扰对手,影响正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的射手。当时哈扎兹射出的球软弱无力,好像自动送到大雷身前一般,这或多或少受到了大雷突然启动的影响。另外,这垫步的时机非常有讲究,过早出击会被判扑球违例,即使成功扑出也要重罚点球。而过晚出击不但达不到先发制人的效果,还会因为额外的动作浪费时间,从而错失了扑球的最佳时机。其中的微妙之处,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计 虚张声势:托尔多
2000年欧洲杯半决赛,荷兰对意大利,成就了圣.托尔多的神话。荷兰做为东道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整场比赛打的意大利疲于应付,毫无还手之力。场上的意大利队,就如同怒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有翻船的危险。很快意大利被罚下一人,以多打少。之后不久,意大利队员在自己禁区内犯规,被裁判处以极刑----点球。此时一种绝望的情绪弥漫全队,士气低落,真可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而就在此时,托尔多站了出来。他丝毫没有受到队友影响,一个侧扑,将荷兰队长弗兰克.德波尔的高质量点球扑出门外。虽然成功扑出了这粒点球,但比赛远没有结束,意大利在场面上依然十分被动,被荷兰人在门前狂轰乱炸。不久之后,意大利后卫又一次在禁区内犯规,送给了荷兰人第二粒点球。整体来看,荷兰人气势如虹,所向披靡,而意大利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托尔多此时却毫不慌张,站在门前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次倒在他脚下的是荷兰人克鲁伊维特,他过于追求角度的射门打在了立柱上。两次点球不进让意大利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众志成城之下终于将踢疯了的荷兰人拖入点球大战。古语有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前两次的点球不进早已扑灭了荷兰人的气势,整个点球大战变成了托尔多的个人表演。只见他左扑右档,四粒点球又成功守住了三个,把荷兰人送回了老家。看场面,整场比赛荷兰以多打少,占尽上风;论技术,荷兰人各个是点球高手,而托尔多凭借的就是自己在全队低沉时声张出的一点气势,造就了六个点球守住五个的神话。
第三计 以逸待劳:范加尔
曾经有个笑话,说的是双方在进行点球大战,一个观众说:踢得太累,脚法不准了。另一个观众插嘴道:那为什么不在比赛前罚点球呢?笑话毕竟是笑话,点球大战是不可能在比赛前罚的,但从中不难看出,体力在点球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荷兰名帅范加尔,深明此点,并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的以逸待劳之计。2014年世界杯,荷兰对哥斯达黎加的四分之一决赛,双方在九十分钟内互交白卷,比赛拖入了加时。直到加时赛的最后一分钟,荷兰人只用了两个换人名额,正当大家以为比赛要按部就班的进入点球大战的时候,范加尔终于打出了手里最后一张牌,换下场上的主力门将西勒森,换上替补门将克鲁尔。这一换人决定出乎了所有人预料。原来老谋深算的范加尔早在比赛前就考虑到点球大战的可能,于是专门训练克鲁尔准备点球,并在比赛中为他预留了一个换人名额,直到最后一刻才将他换上。一方体能充沛,蓄势待发;另一方刚刚经历了120分钟血战,体力几近透支,最终结果也不言而喻。克鲁尔通过精准有力的扑救,不负众望,成功封出了两粒点球,将疲惫的哥斯达黎加人送回了家。可惜在半决赛时,因为对手实力强大,范加尔不得不在比赛中早早用掉了三个换人名额,导致点球大战时没有名额可换,最终遗憾的输给了阿根廷。
第四计 以静制动:克鲁尔
除了体能充沛的原因以外,克鲁尔在扑点球时也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一般来说,点球的主动权在射手,如果等到射手将球射出再去判断扑救方向,往往会扑救不及。所以很多时候,守门员都会预先选择一个方向,在射手射门的同时扑救过去,赌对面的射手把球踢过来。例如荷兰门神范德萨,就习惯向射手射门脚的方向扑救。例如右脚射门的对手,他就向右扑救。但在对哥斯达黎加的点球大战中,克鲁尔却与众不同。他并不着急出手,而是以静制动,等射手将球射出后,靠自己瞬间的反应扑救,并全部判断对了对手五粒点球的方向,成功封堵出了其中两球,帮球队拿下了比赛。要知道哥斯达黎加人刚刚在之前的八分之一决赛的点球大战中以五罚全进的骄人战绩把希腊队淘汰出局。
第五计 知己知彼:莱曼
如果你要问,扑点球技术哪家强?那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欧洲德国可称王。德国人在世界杯历史的点球大战中至今未尝败绩,而最经典的一次要追溯到2006年与阿根廷的对决。双方在120分钟的对决中均无建树,比赛被拖入了最紧张最刺激的点球大战。作为东道主德国队的主力门将莱曼此时有什么策略呢?所谓下君用己之力,中君用人之力,上君用人之智。莱曼可不像一般的守门员,只知道靠自己的经验,傻乎乎的赌运气。相反,这一次,他借助了一把科学的智慧。原来,在点球大战之前,德国的助理教练给莱曼送来了一张神秘的小纸条。莱曼每次扑点球前,都要拿出纸条,默默的看上一眼。最终结果,他所有点球都判断对了方向,除了两个质量太高无力回天以外,其他全部扑出,而阿根廷人只能黯然出局。那么纸条里到底写的什么呢?当然不会是”God bless you”这种毫无营养的祝福。原来狡猾的德国人利用主场之便,在阿根廷的训练场布置了摄像头,然后把收集回来的点球训练数据输入电脑,使用专业的分析软件,分析总结出了所有阿根廷射手的射门特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交给莱曼。这张纸条从上到下的内容依次是:
克鲁兹-长距离助跑,右上角
阿亚拉-注意他的射门腿,左下角
罗德里格斯-大力抽射右边
坎比亚索-短距离助跑,左上角
与最后的结果完全一致。而莱曼就是凭此独门秘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比赛。不能不让人叹服一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