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药量范弗里特 范弗里特

弹药量范弗里特(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11 23:55:17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上甘岭战役中,面对美军强大的范弗里特火力消耗,志愿军为何能够坚守下来?

范弗里特消耗是诞生于朝鲜战争的一个军事名词,是美军将领范弗里特提出的。其要点就是用无限火力压制对方,让对方丧失抵抗意志,极大限度地造成对方伤亡。

1952年10月到11月发生的上甘岭高地争夺战,美韩军苦战43天,消耗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在如此巨大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美韩联军却没有拿下高地,这是为什么?

主要还是因为上甘岭存在坑道,美韩军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共发射了190万炮弹,志愿军虽相对差了一些,也发射了接近40万发炮弹。当时美韩军的炮火十分充足,白天志愿军是无法组织进攻的,盲目发起进攻也会无谓的牺牲,所以只能被动的防御。

防御初期,美韩军炮击时,随便进入地表阵地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敌人的火炮实在太强,上甘岭地表的土木野战工事根本挡不住,很容易连人带工事一起被轰碎。所以,敌人炮击时候,志愿军必须进入坑道,借此躲避炮击。等待大规模炮击停止后,敌人步兵开始冲锋,志愿军才会从坑道出来,进入阵地。

美军炮兵技术很高,炮火精确度高,掩护步兵的直瞄炮击,也可以达到很强的火力覆盖。万幸的是,上甘岭有不少天然的山洞,志愿军略加改造成为坑道。志愿军凭借坑道,就可以坚持作战。

当时是没有钻地弹的,不然就算躲进坑道也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没有坑道,上甘岭想要守下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两个高地面积仅3.7平方公里。

说完地利,人和也同样重要,志愿军战士的视死如归,不怕牺牲,人在阵地在的顽强战斗精神。是志愿军指挥部抱定了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高地的坚定决心。上甘岭高地面积很小,双方只能各展开两个连的兵力。也就是说,不管美军兵力再多,必须一个连一个连上去跟志愿军单挑,无法投入更多兵力作战。

这种添油战术,让美军无法发挥兵力优势,也很难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战至1952年11月24日下午,美韩军慑于巨大的伤亡,终于放弃了进攻,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告终。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呢

据说当年的上甘岭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对战敌方美军,他们当时属于世界级大国,无论在军备和士兵战斗力上都强于我国军队,导致整个对抗过程我们的中国战士都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代价。当年美军司令范弗里特以绝对优势的弹药量对驻守在上甘岭高地的我军施行疯狂轰炸,打得志愿军损失惨重,几乎没有还手的余地。可最终为什么我军还能死死守住上甘岭呢?

该战役于1952年10月中旬打响,在此战中我方志愿军占据了防御优势,该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方使用了“反斜面坑道口”。在上甘岭战役开展首日,志愿军驻扎在两块战略高地中,随之要面对的是美军的强烈炮火轰炸以及空袭。当时这两块高地很快就被炸毁一米距离,大部分士兵也因此伤亡惨重,之前挖好的散兵坑与战壕等防御工事,在美军的逆天轰炸下变得形同虚设。

而美方负责指挥的是第八集团军的司令官范弗里特。此人作战经验丰富,曾在以往战役中采用“火海战术”,打起仗来无所不用其极,能调动大规模美军火力给敌人进行疯狂轰炸。相关数据显示,范弗里特的作战弹药损耗量常超出美方限制数的5倍以上,美国媒体对此嘲讽为“范弗里特弹药量”。当上甘岭战役,我方志愿军面对的正是范弗里特,其美军输出的弹药量可想而知。

在战役最激烈的阶段,我志愿军仅有依靠两个高地山头挖下深深的坑道防御,其中主坑道非常讲究,全部挖在大山的反斜面,对着我军正后方。主要作用是能让战士迅速撤退,且前方有山体作为天然屏障。期间537.7高地共深挖有8条小型坑道,3条大坑道,一条最大坑道属于F形状,以此来对抗美军的狂轰滥炸。而这些坑道的朝向都统一对着上甘岭的五圣山方向,即是志愿军的主阵营。

这种反斜面坑道防守阵地主要挖在大山背面,能够给美国轰炸机造成诸多不便,令对方很难有效轰炸我军,若是战机低飞来袭,则容易被志愿军射击。开战初期,我军缺乏经验,有些小队迎面冲击美军阵地,结果被大量的弹药轰炸使得全军覆没。后来,志愿军就随机应变,改为防御,在表面阵营配予少量战士伪装,大部分战士则躲入坑道之中,等前面阵地的志愿军牺牲了,坑道里的预备战士就迅速替补上去,以此来保证高地不被美军攻陷。而范弗里特弹药两虽然强大疯狂,可只限于远程轰炸和空袭,攻夺高地还得靠步兵冲锋。

每次轰炸过后,美国步兵就冲上山头,这时我军就开始迅速集结,给予对手有力的还击。而两军一旦近距离交战,范弗里特弹药量就怕伤着自方士兵,为此只能暂时停火,所以在近战、肉搏战里,我方志愿军是丝毫不怕美军的。最终双方步兵便针对高地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当高地在白天被美国步兵攻下后,我军就在天黑时进行反攻,重新夺回山头高地,如此反复数次,我军越战越勇,有的志愿军不惜生命,拿着炸药包和手榴弹和美军同归于尽,甚至还敢于用身体堵住敌方碉堡的射击点,以给后方战士争取更宝贵的反攻时间。

另外由于坑道作用,每当美国步兵攻上山头之际很难发现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而坑道不是露天的,上面有35米厚石灰岩层当防御,可以有效抵挡轰炸。若是炸毁坑道,美国大兵需要挖出一个深深的洞口再找准方向爆破,这些都需要时间。为此我军且可趁机反击、骚扰、导致美国步兵的作战计划失败,甚至我方当时还有后方炮击火力掩护,能够威慑美军。

当年出现这样一个局面,美国步兵成功占领了高地,而我志愿军则依旧在坑道下与其作战,有的战士宁死也要守住坑道口,拖延时间,使得美国大兵屡次不能如愿,暴露在地面的美军步兵就遭受我后方的炮击,导致他们狼狈不堪。到了夜晚,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又趁机而出,给予美军猝不及防的打击,最终还把高地给占领回来。隔天后,美军又是一轮“范弗里特弹药量”然后再次派步兵上来占领两处战略高地,而我志愿军又潜伏入坑道,等待夜晚的出战,这种对持拉锯,导致战况异常激烈,美军也得步到好果子吃。

然而美军并不死心,开始用全部火力集攻坑道口,包括派战机低空轰炸射击、堵塞岩石堆封住出口、烧火烟熏、挖深坑爆破,围困阻断水粮等。然我志愿军战士,却发挥出超常的耐力,忍痛挨饿,誓死不退缩,在与外围友军里应外合,协同战略出击下,最终坚持住,且不断完成出色的突击任务,给予美军惨重的教训。据战后统计,当时美国第七师军队在10天左右共伤亡近2000人,此战损比例最终迫使美军逐渐撤退。由此可见,上甘岭战役中美国虽然拥有强力的炮火优势,可我志愿军则主要采取了“反斜面坑道”与突击战术,死死守住了上甘岭高地。同时,我方战士的坚韧不怕死精神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范弗里特弹药量”是怎么回事

朝鲜战争的历史名词。“范弗里特消耗”,唯火力制胜论的一种,意指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敌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意在迅速高效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最大限度的减少我方人员的伤亡。

来源:

1951年5月26日,美军全线超过三八线。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

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之“发扬光大”。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

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1952年的抗美援朝战场呈现了敌我双方僵持不下的态势,10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我发动了一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以上甘岭地区(金化以北的铁三角一带高地)为主要进攻目标的"金化攻势"(代号为"摊牌行动")。此次进攻是由美军著名"山地战专家"、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精心策划并一手实施的。范弗里特预计以200人为代价,可在5天内实现目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之初,范弗里特大吹大擂,说"金化攻势"是1951年"秋季攻势"以后所发动的一次最大攻势,是一次"扭转当前战局"的"摊牌行动",并且吹嘘要占领他所需要占领的土地。"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批准这个作战方案时,也认为只要保障弹药和航空支援,用2个营5天就可以达成目的。

什么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为何它是任正非的秘密武器?任正非曾说,我们的研发标准是: 在距离我们目标二十亿光年的地方,投一颗芝麻。 距离目标两万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苹果。 距离目标几千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西瓜。 距离目标五公里的地方,我们投范弗里特弹药量。扑上去、撕开这个口子,纵向发展,横向扩张,产品就领先世界了。何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范弗里特弹药量,在军事上代指唯火力制胜论。 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敌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意在迅速高效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范弗里特弹药量,来源于抗美援朝的一个典故。 1951年5月26日,美军全线超过三八线。 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 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发扬光大。 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 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 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为什么范弗里特弹药量没有压垮上甘岭? 1952秋,时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把目光锁定在地图上两个标高不超过海拔597.9米的小阵地上。 他决定再次践行一下自己的伟大理论: “没有什么阵地是十万发炮弹解决不了的,如果十万发不行,那就再来十万发!”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数据最后的结果是:190万发。此外还有5000多枚航弹。 更尴尬的是,原计划伤亡人数是250人,结果伤亡了2万多人,而两个阵地居然还没有拿下来。 若干年后,很多参与这场战役的联军官兵依然都耿耿于怀: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人命和火力却依然拿不下上甘岭?这不科学。 有人说这是大力出奇迹:是不怕死的精神战胜了火海——不过这理由其实很片面: 不怕死固然很重要,但血肉绝对怼不过钢铁炸药。是什么保护了志愿军官兵的生命? 其实答案很科学,是一种复合型多功能一体化人工非正向山地纵深防御战术体系——简单的说,这叫反斜面坑道战术。反斜面坑道战术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建立在血的代价基础上的。 最初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其实对美军惊人的火力并没有直观感受,他们按照国内战争的经验进行防御和狙击,结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不过志愿军强悍并不在于其有多能打多不怕死,而是在于其善于总结和学习。 当第一次见识到绝对火力优势后,破解的方式就同时在酝酿了。 如果把主要兵力布置在反斜面阵地上,在配合精心设计的坑道和工事,布置好合适的曲射火力,那不但可以让敌军大部分火力成为摆设,极大的保存己方的兵力兵器,还能得到后方阵地的冲锋的火力支援,快速对表明阵地之敌实施反突击,以达到低代价防御阵地的效果。 这个可能有点难懂,不过换成美军视角则可能更容易明白: 我用10万发炮弹把这个表面阵地变成火海,然后步兵开始徒步进攻。 刚开始的时候,阵地上防御的机枪火力并不强,但从山那头打来的迫击炮弹却一直追着我们炸。 而等步兵们顶着伤亡即将爬到山顶的时候,迎面就是一顿手榴弹以及敌人步兵凶狠地怼了上来。 即便美军再抗下这一波越过山顶往下一看,发现已经有无数的机枪射孔在冷冷地对着自己,而且对面山头上早就标好位置的炮弹也已经飞在半空了。运输线上的伤亡远高于阵地上。 反斜面坑道战术是那个时代志愿军人力智力所能达到的防御巅峰水平,但其并非没有弱点。 最明显的弱点有两个: 一是怕补给线被切断失去兵力物资补给; 二是怕棱线被敌人彻底控制。 如果被切断补给,没有持续的力量进行兵力火力的反突击,那整个坑道反斜面阵地就失去了作用。 而如果棱线被敌人牢牢控制,则坑道就有被孤立并各个击破的危险。 联军其实既不傻也不懦弱,他们很快意识到这两个弱点,并尽最大力量勇敢地进行攻击。 而是防御者要护住这两个弱点,则更需要无穷无尽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很少有人知道,美军的炮弹除了打在阵地上的,其实有很大比例是消耗在覆盖封锁志愿军的补给路线的。 由于路线没有反斜面阵地的掩护,几乎每一次人员物资补充,都要承受极大的伤亡。运输线上的伤亡比例甚至远高于阵地上的。在最困难的时刻,送上去一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而阵地上的物资匮乏也到了极限,一个苹果转了三圈没吃完,没有水喝只好喝尿的故事,真实和普遍的发生着。总结: 这些年,如果有营销上的认识的话,唯一可以确定的真知识就是: 杀鸡用牛刀!

上甘岭决战时刻:秦基伟的“添油战术”VS“范佛里特弹药量”

战将秦基伟与上甘岭之战 (四)

第一军情作者 吴东峰

提要: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弹药量”,遇上了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的“添油”战法。上甘岭之战看谁打得精?

目前五圣山前沿537.7高地的战斗进到一个极其复杂艰难的情况:这样伤亡大,战斗不能迅速的结束,而敌人的力量并不大,我们的后续力量即将发生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手段和方针必须明确。越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求各级指挥员想办法、出主意,吸收下面的意见,但问题恰恰不是这样,而是提出了许多的问号和怀疑,在战术思想上有 分岐 ……..

——秦基伟1952年10月14日日记

添油战术就是往火炉里一点一点添油,添一点,就被烧一点,你添的越多,就被烧得越多。

“添油”战术历来为兵家之大忌,但15军军长秦基伟却在上甘岭战役中成功地运用这一战法。秦基伟认为,要打好上甘岭坑道作战,关键在于要保持坑道内的有生力量。如此,就必须不断地利用坑道反击地面上敌人的进攻,而当我受到损失时,又能源源不断地向坑道输送和增援兵力。

1952年10月20日,秦基伟召集军领导紧急会议,主题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解决当前困难,保证45师打好仗?”

经过研究,秦基伟最后拍板决定:一、由军直抽出人员补充前线的战斗部队;二、对全军部署作了重新调整,让担任防御的部队和担任反击的部队专门化;二、集中精力,集中兵力,一切为打好这一仗而奋斗.......

秦基伟分析说:“ 兵力机动在战争中,尤其是防御作战中是很重要的一步。你得看准了再用兵力,这一点算是上甘岭制胜的一个法宝。 打仗没有后劲不行,作为战役来讲尤其要有后劲。”

坚守坑道口的八连炊事班战士

15军参谋长张蕴钰认为,这次会议对保证上甘岭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是上甘岭战斗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一个转折。根据秦基伟军长的指示,15军军机关和军直属队抽调了1200多战士,为45师补充了13个连队。张蕴钰晚年曾对笔者说,把军部的警卫连都拉上去“添油”了,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魄力啊!

时任15军政治部主任车敏瞧回忆,秦基伟军长看得更远,记得他在会上还说:“这个反击作战的成功或失利,不仅关系15军和全兵团,而且对整个朝鲜战局影响更大。刘少奇同志作报告时专门提到,志愿军在朝鲜一年多的积极防御作战,打破了 历史 上‘没有打不破的防线’的军事论点。今天,志愿军的防御是打不破的.中央负责同志这种估计和勉励,给我们增加了力量。我们必须以实际的胜利战斗,巩固好我们钢铁般的阵地,给克拉克一个迎头一棒。”

车敏瞧回忆,上甘岭之战爆发后,秦基伟就及时指示军政治部,把基层干部分三批:一批在阵地上;一批在师、团待命;一批留在军里集训,保留一批战斗骨干,训练一批战斗骨干,准备随时“添油”,以应付日后旷日持久的大战。

车敏瞧

秦基伟很满意车敏瞧的安排。他说:“打仗是要死人的。特别是基层干部伤亡大。打起仗来,战士要靠干部带。从这个意义上讲,打仗也就是打干部。这场战斗会越打越大。要交代下边, 连队不能打光了,要注意留‘种子’。 要及时把那些战斗骨干提起来。我们的武器装备虽然不如敌人。但我们的优势是士气很高,我们的战士们懂得为谁当兵打仗。”

秦基伟还指示政治部要大力开展杀敌立功运动。政治部的《战场报》,要及时宣扬英雄事迹。他说:“你们印的‘参考消息’,可以发到师,有的还可以发给团长、团政委们。让大家看看美联社都在鼓吹些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武器装备的“添油”同样至关重要。当秦基伟命令军司令部要加强45师炮火支援时,参谋长张蕴钰提出:运送炮弹困难很大!秦基伟当场在军作战会议上,命令29师:“你们抽出3个营, 由师政委王新带队运送炮弹,军部干部战士、文工团的男女演员,全部参加。”

坑道的后勤供应问题,是当时遇到的新课题。为了解决坑道严重缺粮、断水的情况,后勤部门绞尽脑汁,采取“接力运输”和“匍匐前进”等手段,把所需要的物资送往坑道。

军后勤部长尤继贤向秦基伟提到,后勤部门官兵为了向上甘岭“添油“物资,有时伤亡比作战部队还高时,秦基伟动情地对尤继贤说:“打罢上甘岭,我们要给后勤记头功!”

官兵通过攀岩的方式完成增援和物资补给

有一次,从上甘岭下来的干部向秦基伟汇报坚守坑道的官兵情况:数日吃不到水,吃不上饭,得不到主力的支援,独立坚守阵地。秦基伟十分感动,立即把放在行军床下的那筐苹果拉出来,叫司令部的同志送到阵地上去。警卫员说:“首长,这苹果又大又红,肯定甜,拿几个下来你留着吃吧!”秦基伟摆摆手: “一个也不要动,到了坑道里,就是救命果啊!”

时任15军司令部参谋桑传宝回忆,那些日子,秦基伟口述,叫他写了好几张挂条,放到送苹果的筐子里,大意如下:

坚守在五圣山上的英雄们,我衷心感谢你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在半月的苦战中获得歼敌1.2万的辉煌胜利.为全军争光为烈士们复仇,继续战斗下去,再接再厉将进攻的敌人全部歼灭在我们钢铁阵地上,不恢复全部阵地,不停止战斗!

我没有别的东西,只将我私人所买的水果、糖、罐头、梨全部送给最前沿坚守坑道及连续反击敌人的最可爱的人 .希望你们收到这些礼物后,更加顽强的战斗,争取早日恢复全部阵地。

桑传宝回忆说,从此,凡是慰问团送来的东西和军长自己花津贴买的东西,他都要积攒起来,都装在篓子里。秦军长都一一郑重地在写好的挂条上签上名,派人送到前线去。其他军领导也纷纷这样做。

时任45师宣传科长李明天回忆说,电影《上甘岭》中“一个苹果”的故事,并非虚构。不过,他一直坚持认为,坚守坑道的官兵在路上拣到的那个苹果,就是秦基伟军长送的那筐苹果里漏出来的。李明天说:“因为那时前线送去的水果大部分是萝卜,很少有见到苹果。不是秦军长那筐苹果,那又从哪儿来的苹果呢?”

顽强战斗与生存

在秦基伟号召下,15军在紧张战斗中,展开研究战术、战法的活动:突击队研究在敌火下如何运动;运输部队研究如何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坚守分队研究如何用“小兵群”和“添油”战法,对付敌人的大集群冲击;暂时转入坑道的部队,研究如何配合突击队反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29师部队以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精神,配合兄弟部队共同作战。根据兵力部署要求,29师以一个团配属44师,坚守在西方山;以2个团配合45师、后又配合31师战斗在上甘岭。战役处于最艰苦的阶段,29师把上万斤的萝卜,西红柿送到45师;在大反击前, 师政委王新亲自率领2个营,把几万发炮弹和手榴弹送上五圣山 ,他说:“在战斗中,只要上级一个命令,没有说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战斗!”

秦基伟甚至把自己的警卫也送上上甘岭“添油”了。

15军警卫连,不是一般的警卫部队,在朝鲜战场除了日常担任保卫军部首长和机关外,还要随时执行艰巨和复杂的特殊任务。这是秦基伟从华北打到长江,最后打到四川,与他一起南征北战,同生共死的“老底子”。

在上甘岭大反击前,秦基伟考虑再三,毅然决定,再从军机关和直属分队组织报名参战活动。他强调:“警卫连四个排无一例外!” 军警卫连共抽调了79名战士“添油”上甘岭。

上甘岭的我军前线指挥所

时任15军警卫连指导员王六,是秦基伟浴血太行时的老警卫员,曾在飞机轰炸下,抢救过秦基伟。两人感情很深。王六报名到一线阵地,秦基伟把自己珍藏了6年的一支派克笔送给他,鼓励他在战斗中加强学习,不断进步。没想到,这竟是永别——王六牺牲在了前沿阵地上。

“添油”变“加油”。部队越打越精,越打越有办法。秦基伟很快就把几个齐装满员的连队,秘密地运进前线的坑道里。597,9高地主坑道原来是一个加强排驻守,到大反击前,已经住进了第一批反击的3个连, 战士们都是一个挨着一个,一排一排地坐得好好的,随时准备听从号令,冲出坑道去…… (未完待续)

(“秦基伟与上甘岭之战”由第一军情和一号哨位联合授权发布,分8次推出。全文36000余字。此为之四。)

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来源

1951年8月18日6时,美第2师长拉夫纳少将以师的全部火力(中、轻炮7个营共126门和中、重迫击炮72门)一齐开始攻击983高地。虽然由于当时正在下雨而中止了空军支援,但因拉夫纳师长规定的是在这次攻击中弹药没有限制这样的方针,所以炮击用非常激烈这样一个词就可说清了。目标高地和人民军的炮兵和迫击炮阵地完全被爆炸的烟尘所覆盖,使人感觉好像一个活人也没有了。在这9天的战斗中所消耗的弹药仅炮弹就约有36万发,相当1门炮发射了2860发(平均一门炮1天320发)。美军的弹药量是平常五倍,这就是所谓的范弗里特弹药量。1951年5月26日,美军全线超过三八线。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之“发扬光大”。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范弗里特大为光火:“让那些议员们来看着敌人的尸体吧,如果他们不来,就让什么‘范弗里特弹药量’见鬼去!

范佛里特弹药量的火力论

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中将是典型的唯火力制胜论者,极力主张以猛烈火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减少己方的损失,在他的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1951年8月夏季攻势中,对983高地的攻击时,九天中仅消耗的炮弹就高达36万发,平均每门炮每天350发,也就使得以后如此高的弹药消耗量被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但在对7731高地和851高地的进攻中,损失惨重而毫无收获,使这两个高地被形象地称为“血岭”和“伤心岭。

朝鲜战争期间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指挥官范弗利特不顾一切耗费超过二战数量的弹药原因是不是儿子战死影响

第一范弗里特本身就是典型的唯火力制胜论者第二“范佛里特弹药量”这个名词是在上甘岭战役之前出来的他在1951年8月夏季攻势中时,就对983高地的攻击九天中消耗的炮弹就高达36万发,平均每门炮每天350发,也就使得以后如此高的弹药消耗量被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他儿子死后的半年后,也就是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时,40多天时间内发射大口径炮弹190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单纯数据对比很难看出他儿子的死是不是影响了他的判断力,毕竟事后他还委托美方代表向我方提出要求,恳求我方寻觅他儿子的下落。

范弗里特弹药量 消耗的弹药多吗

“范弗里特弹量”是朝鲜战争的历史名词。在朝鲜战争中,在9天的战斗中所消耗的弹仅炮弹就约有36万发,相当1门炮发射了2860发(平均一门炮1天320发)。美军的弹量是平常五倍,这就是所谓的“范弗里特弹量”。“范弗里特弹量”是唯火力制胜论的一种,意指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敌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意在迅速高效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最大限度的减少我方人员的伤亡。

范弗里特弹药量

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个词语是美国将军范弗里特发明的。范弗里特是美国驻韩“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陆军上将。具体介绍参考百度文科: 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

范弗里特将军在朝鲜战场上问他的参谋打赢那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他的参谋告诉他一个数字。范弗里特说,打出去5倍的弹药。最后范弗里特实现了他的战略目的,从此留下了一个军事术语—— 范弗里特弹药量

任正非经常也使用 范弗里特弹药量 这个军事术语。意思是,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以达到对敌方的毁灭性打击。任正非使用这个词语,想要表达的是,聚焦在特定的领域,投入压倒性的资源。它代表的是一种集中投资的战略。

任正非有个生动的比方:先开一枪,再打一炮,然后范弗里特弹药量。先开一枪,就是在不同前沿技术方向研究,华为非常鼓励对未来不确定性技术进行探索,探索中没有失败这个词。当感觉到有可能会研发突破,那就再打一炮,当你觉得有点把握的时候,再进行密集地投入,就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也就是说,华为的研发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探索,而是给了研发人员足够的时间和试错的机会,一旦揣摩到一些可以有所突破的迹象,就要下猛药,开足火力去攻克实现创新,恰恰也正是这种敢于尝试和有的放矢的方法,华为在研发上的成绩蒸蒸日上。

通过这种高度聚焦的方法,华为开始在特定的领域领先于西方同行。然后,华为开始在这个特定的领域建立市场优势,逐渐积累资本。渐渐地,华为就在一个集中聚焦的领域成为领导者。

不过,任正非说,其实西方的卓越公司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微软、英特尔还是谷歌、亚马逊,都有自己的专注领域。“与很多业务繁多的中国公司不同,美国公司知道如何缩小聚焦点,然后向前推进。我们实际上是在向美国公司学习。”

吴军老师在给他女儿梦华写的《好运气的背后是三倍的努力》这封信中也提到了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概念。认为范弗里特将军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比其他人更多地估计了困难,留出足够的余地。这样,幸运的天平才偏向了他那一边。

范弗里特弹药量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聚焦一点集中资源,成功好运自然来。 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却往往难以做到。 关于聚焦和集中的常见问题:

范弗里特弹药量背后的含义是舍得与放弃,也体现了少即是多。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智慧。

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战略上能够敢于放弃,产品聚焦优势做到不可代替,让每个团队只做一件事,告诉每位员工在一个点上有所成就……这就是“范弗里特弹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