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电影《敦刻尔克》值得一看吗
- 敦刻尔克剧情介绍(34万盟军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 找一部二战电影,好像是讲叙二战敦刻尔克撤退时,一德国小分队趁机渗透破坏,被盟军消灭的剧情请问名字
- 丘吉尔电影和至暗时刻两部电影哪个先拍
- 英法盟军的敦刻尔克奇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 《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电影《敦刻尔克》值得一看吗
电影《敦刻尔克》非常值得一看。首先,由名导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质量已然可以得到保障;其次,影片极力为大众还原了二战时期的著名大撤退事件,也感受到战争的毁灭性和冲击力;再次,电影结构分明,情节紧凑刺激,场面逼真震撼人心,可以说全程没有尿点;最后,通过撤退历史事件,人们为生存而凸显出来的人性善恶,真实而耐人寻味。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在影视业有着足够大的影响力,大多数人也许对他并不了解,但他所执导的电影你绝对有过观感,其中受众范围最广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黑暗骑士》三部曲,可以说使他声名大噪。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英国长大,对于英国历史事件也是耳熟能详的,尤其对敦刻尔克撤退事件情有独钟,很想将这段骇人听闻的大事件用电影方式记录下来,他终于做到了,影片问世之后好评一片,这里不仅承载着他对历史的致敬,也有其对国家深刻的情怀与爱。
故事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以德国为首的纳粹党疯狂作战,欧洲陷入一片黑暗,那时候德国的“闪电战”大获成功,1940年5月将英、法、比利时战士逼入死胡同敦刻尔克岛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决定军队撤退,而希特勒也停止了进攻。然而撤退之路艰难险阻,不仅面临着德军的阻拦,也面临着时间的把控,原本撤退人数为3万人,却奇迹般撤退回33万士兵,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战争失败中的胜利”,同时也为之后作战保留了实力,这一事件也迅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电影无论是从战争场面视觉出发进行刻画,还是人物心理细致描述,可谓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历史还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足以说明剧组的良苦用心。
电影《敦刻尔克》既然做到了对历史较好的还原,所以影片的紧促与紧张感自然是少不了的,导演拍摄手法非常独特,他通过较为清晰的三条线,将当时战争场面中处处存在的危机展现出来。一条是通过讲述空军的故事展开,一条侧重描述英法战士逃跑时的遭遇,另外一条则是带着孩子的英国老前辈,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描述,三天主线看似分离,却又很自然交织。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单单利用撤退事件进行引申,竟不掺杂任何因素,却将故事编排的井井有序,对于空中袭击轰炸的场景刻画,简直是声色具备,情节环环紧扣,毫无拖沓之处,实属难得。
在激烈的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善恶可以直接表达出来,更何况是抓住撤退这一救命稻草呢,为了生存,士兵们相互斗争,在船只限重的情况下,战士们之间开始争吵,甚至将战士无情推出去当炮灰,也让观众体会到战争带给民众的恶果。电影将战争的毁灭性灾难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看到民众的苦不堪言和流离失所,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年代。
电影《敦刻尔克》不仅制作良心,而且历史氛围浓厚,作为一部战争片,其具有很高的价值性,没有其他影片中的英雄主义色彩,更符合历史,在给予观众震撼的同时,也深思如今的美好生活,算得上一部经典剧作。
敦刻尔克剧情介绍(34万盟军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2017年,美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了一部战争电影《敦刻尔克》,投资1亿美元,在全球获得了近4亿美元的票房。 《敦刻尔克》根据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而成。 电影《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大撤退指的是发生在1940年的一次撤退事件。当年,德国机械化部队发起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百万法军,迫使法国投降。不仅如此,德军还撕破了英法联军的防线,将40多万英法联军(含3万多比利时军队)逼迫到位于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一座法国港口小城,毗邻英国和比利时。英法联军被追赶到这里,等于是面临着“背水一战”的绝境。可是,敦刻尔克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几十万英法联军聚集于这里,除了成为德军轰炸机和大炮狂轰滥炸的目标外,很难有什么作用。因此,最佳的办法,就是迅速撤退到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本土。 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6日晚上近7时,英国启动了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在英国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的全权指挥下,调集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26其他舰艇,在征集来的大批民用船只的配合下,冒着德军轰炸机的轰炸,不分日夜地将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运回英国。经过九天九夜地撤退,一共撤回了338226人。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按照英国最初的计划,能够撤回3万人,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在,竟然撤回了33万多人,堪称奇迹。虽然英法联军丢弃了包括大炮、高射炮、坦克、汽车、摩托车在内的大量重型武器装备,但由于保持了33万有生力量,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保留了火种。4年后,许多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的战士,又从诺曼底登陆,回到了法国大陆,参与到对德军的最后一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 所以,当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后,许多人都将这次军事行动称为“胜利”。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冷静地表示,这不是胜利。就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的当天,丘吉尔来到英国下议院,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丘吉尔说:“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丘吉尔并非谦虚,因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法联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丘吉尔 在撤退中,由于德军的空袭和炮轰,有2.8万人阵亡。此外,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出动了2739架次战斗机。其中,有106架战斗机被德军击毁。 6月4日上午9点多钟,当敦刻尔克海滩上担负后卫部队的约4万名法军正要撤退时,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已经冲了过来,将他们团团包围。这4万名法军成了俘虏。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各种民用船只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撤退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一共征集了861艘民用船只运送英法联军,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这些民用船只不像军舰那样配备防空高射炮,遇到德军空袭时几乎没有抵抗的余地,只能任人宰割。最终,有226艘英国民船和17艘法国民船被德军炮火击沉。 敦刻尔克大撤退 其中,有一艘叫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伤亡尤其惨重。 兰开斯特里亚号是隶属于英国一家航运公司旗下的豪华皇家游轮,来往于英国和美国之间。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后,还有许多英军工程师、皇家空军地面人员、运输人员和无线电操作员等滞留在法国南特市和圣纳泽尔市港口,大约有3万多名。兰开斯特里亚号被英国官方征用,在圣纳泽尔市卢瓦尔河口港口接送上述人员。 敦刻尔克大撤退 6月17日,兰开斯特里亚号装载了大约6000名英军士兵和平民,从圣纳泽尔市港口出发,前往英国。下午4时左右,几架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出现在天空,用炸弹对兰开斯特里亚号进行轰炸。短短20分钟后,兰开斯特里亚号沉入海底。除了少部分乘客被营救出来外,大约有4000名英军士兵和平民葬身鱼腹。 有了这些沉重的插曲,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确难称“胜利”。
找一部二战电影,好像是讲叙二战敦刻尔克撤退时,一德国小分队趁机渗透破坏,被盟军消灭的剧情请问名字
没错,是英国故事片《伦敦上空的鹰》,德军小分队顶替被消灭的英军,混入英国本土,袭击英军的雷达站。我认为值得一看,片中真实的在现了伦敦大轰炸,空战的场面可谓宏大,战争场面逼真,虽然是80年代的电影,但是经典之作,比那些所谓的国产大片强多了
丘吉尔电影和至暗时刻两部电影哪个先拍
《至暗时刻》先拍。先后看了《至暗时刻》和《敦刻尔克》。可以这样说,有电影《至暗时刻》的故事然后才有《敦刻尔克》的发生。两个电影的故事是有衔接的。《敦刻尔克撤退》和《丘吉尔的领导》有着直接关系。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至暗时刻的背景是这样,丘吉尔在临危受命之下,接管英国首相,取缔保守派张伯伦不战斗争取和平的主张,在张伯伦被迫下任,内阁以及皇室都不看好他的情况下,他主张永不向德国低头,拒绝和平协议,提出用四千人换三万人的性命,也就是敦克尔刻的撤退(最开始的目标是三万热,最后拯救了三十三万士兵性命的奇迹)。
英法盟军的敦刻尔克奇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940年5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40万英法联军主力,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下开始全面从法国的敦刻尔克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联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有时候撤退并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成为反败为胜的关键转机。
在德军陆空火力的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只用了九天时间撤出33.8万多人的部队,这个数字是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最初预计的11倍还多,由此创造了“敦刻尔克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同样让这批获救的英法联军,成为日后诺曼底登陆的中坚力量,在欧洲战场上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
为什么会有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10日,德军开始对欧洲进行闪电袭击。于是就在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后面分布着40万英法联军。
结果德军出其不意地绕到联军身后进行包抄,将他们从西、南、东三面围堵在了敦刻尔克海滩。于是向北面的英吉利海峡撤退,成为英法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能够成功呢?
第一,直接指挥官威廉·坦南特巧用现场环境。
坦南特到达敦刻尔克之后,发现一艘用于撤退的驱逐舰可以容纳600人,如果通过小型船只转运士兵,必须花费12个小时才能载满一艘大舰艇。这样的登船速度太慢了。
这时,在敦刻尔克入口处的两条防波堤进入了坦南特的视线。这条防波堤长1280米,宽两米。虽然西边的防波堤已经被德军炸得残破不堪,而东边的基本完好。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这条防波堤不就是最好的登船栈桥么。因为通过防波堤直接登船,只需要20分钟。
就是这条防波堤在整个撤退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在最后的两天时间里,共撤退了13万人,这几乎是奇迹般的数字。
防波堤登船
就像一战时的加里波利撤退行动一样,此次营救计划完成了战争史上的又一次“胜利”大逃亡。
第二, “停止前进”命令是德军故意放水?
就像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偷袭珍珠港、占领马尼拉和马来亚一样,希特勒从5月10日开始以12天的闪击战迅速攻下欧洲各国,围困40万英法联军。
可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希特勒却于24日突然向德军指挥官海因茨下达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
于是,包围圈暂停了步步紧缩,这就给英法联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进行布防和撤退准备。直到31日,希特勒再次下令展开地面攻势时,联军的撤退任务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会下这道指令,难道他故意放水?
其实是有两方面因素影响了他的判断。一是现实问题:敦刻尔克战事已经明朗,德军要为下一步作战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而且这一地区多沼泽,不利于陆军装备出行。
二是德军高层内斗的结果。这就不得不提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了。这位老兄看到刚刚通过闪电战征服波兰、突击阿登高地的陆军高层隆美尔、曼施坦因风光无限。可不能再让陆军抢了敦刻尔克这场决胜之战的功劳。
于是,空军主动请令,代替陆地进攻,改为空袭。
第三,老天帮了大忙:接连大雨、大雾阻止了大规模空袭。
德军的装甲部队虽然暂停了进攻,但代之而来的空军破坏力仍然不容小觑。
1940年5月28日,天刚朦朦亮,一阵轰鸣声从远处传来,德国的轰炸机来了。
40万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弹丸之地,随便一颗炮弹落下来,都会造成不小的伤亡。可让空军司令戈林万万没想到的是老天阻止了他立功的机会。敦刻尔克上空很快就起了大雾。最终,德国的空军因为无法看见地面目标,只好带弹返航。
电影《敦刻尔克》场景
在整个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中,因为连续的大雨、大雾天气,德国空军只是在其中的两天里进行过大规模轰炸,其余几天只是零星进攻。这才没有给地面上忙于撤退的联军带来毁灭性伤亡。
第四,倾巢出动的英国皇家空军有效掩护。
30日,持续了两天的大雾天气结束了。随着天气的放晴,德国空军开始了新一轮轰炸。数十架“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扑向敦刻尔克。
就在这个时候,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机出现在了敦刻尔克上空。在他们的穷追猛打下,德国空军开始逃散。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保障了撤退工作的安全进行。
据统计,整个撤退期间,英国空军以损失106架战机为代价,成功击落了德军140架飞机,有效掩护了地面上的撤退大军。
同时,由蒙哥马利组成的陆军抵抗阵线和后卫的法军阵营,也起到了很好地掩护撤退效果。
第五,全国征集的“蚊子舰队”冒死支援。
在敦刻尔克的滩头,一排排撤退士兵正艰难地向1.6公里之外的舰艇游去。由于没有转运工具,第一天的营救工作只完成了7000多人的目标。于是,总指挥拉姆齐向全国发布了征船通知。
正当浸泡在海水里的士兵精疲力竭时,海平面上一大片黑点奔向他们的方向,而上空时不时就投下了敌军的炮弹。这些黑点就是冒着生命危险赶来的志愿小船,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船队,被称为“蚊子舰队”。
志愿船队的到来让撤退速度大大提高,仅5月28日这一天,联军一共有17万人撤回了英国本土。
《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文/清安依旧19世纪中期的欧洲海域,海风呼啸,大雾弥漫,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有如猛兽般,似乎下一秒就要将滩岸吞没。这段昏暗阴沉的时期里,近40万英法远征联盟军被德国军队困在法国东北部边境的一个名叫Dunkirk的港口城市。 阴沉的天空下,即将进行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 影片以“空、海、陆”三个视角为主线,分别从“1 hour、1 day、1 weekdays”三条时间线上展开。短短107分钟,却让我看清这段震撼十足的真实历史。不知多少个时刻,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绝望与死亡的城市中,静默地望着灰白色的泡沫冲刷着海滩,四周站立着上万名身着深色军装的英法士兵,这庄严、肃静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冰冷的死寂。 这场史上著名的大撤退,从陆地上开始…… 电影开头,从天空中漫地飘落的德军劝降单中开始,数名英国士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纷纷走散,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大街。其中陆地上,一名英军士兵汤米在敌军的轰炸中幸存,逃离到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而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正开着游艇离开自己的祖国,打算尽自己之力拯救被困在敦刻尔克上的士兵;转天空上,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和柯林斯驾驶着喷火战机努力击落正轰炸着敦刻尔克的德军战机,为大撤退争取着时间。地点:陆地 时间:一周 陆地上一周的时间都是紧迫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阴冷、沉重的压抑感,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暴露,自私,冷漠,虚伪,却都只是为了活下来。 在德军的轰炸下,汤米有幸逃过一劫,躲到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但敦刻尔克三面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下,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当时的英国总统丘吉尔下令:从敦刻尔克海滩上近40万士兵中撤离3万英军士兵。然而,许多船港及避难地均被沦为了平地,为了使即将前来营救的搜救船上岸,数万士兵们一起建起了小型码头,在仅仅数千米的桥上,数万人头攒动,场面十分震撼人心。当英军的一艘救援船抵达敦刻尔克后,所有人都想尽办法蹭上救援船,法国人是,汤米也是,一切只是为了能够活着回家。 一周的时间,不知道换过多少艘船只;不知道多少次跳海;不知道多少次被敌军轰炸;不知道多少次为了活下来,只能够选择牺牲战友的生命力;不知道多少次畏惧死亡,在冰冷的海底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救援的船只何时到来,却无时不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最终,他们从甲板下走了出来,看到了海的前方数只飘着英国国旗的船舰。这一刻,如释重负,心里所有的压力全部如海水般倾泻而出——他们得救了! 在绝境之下看到了希望,就仿佛在无尽的深渊中抓住一丝微弱的光线。地点:海上 时间:一天 海上一天的事情似乎都十分平淡,但正是因为平淡,才更显示出了营救时,老船长、他的儿子和他助手的伟大。 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他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敬佩的一个角色。因为尽管他已经步入中年,已经不再是能够战斗的主力,但他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敦刻尔克营救英军士兵,因为他想把他们带回祖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道森先生坚持去敦刻尔克的信念不动摇,是因为他的大儿子就是一名英国空军,可是他在战争中牺牲了。为了完成他儿子未完成的使命,他,替他继续前行。 期间,他救起了一名叫英军士兵,然而得救后的那名英军士兵并不让任何人靠近,只是颤抖着锁在甲板的一个小角落。当他知道道森先生是要开往敦刻尔克后,暴怒般发起狂来,要道森掉头,说现在去敦刻尔克是去送死,他已经再也不想回去了。然而道森却分外冷静地对他说,他必须要去敦刻尔克。于是士兵愤怒了,与前来劝架的乔治产生肢体冲突,不慎把他推倒在了船舱,此时士兵才镇定下来,但不幸地,小帮工乔治脑袋严重受伤,他失明了,他无法坚持很久了。他原本不需要上船的,但他总想帮上一些忙,想着能为那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们做些什么。 最终道森和他的儿子彼得,救下了在空中造击落的飞行员,以及许多落难的英军士兵。道森实现了他的愿望,他把他们带回了他们一直心心念念的祖国。撤退过后,彼得为了完成乔治生前的夙愿,找到报社,将他的照片登上了报纸,让他的老师看到——他,乔治,是个英雄。 这艘普通民船上发生的故事,凸显出了这场大撤退的奇迹背后,每一个平凡人作出的努力,甚至是牺牲。地点:空中 时间:一小时 空中的一小时无疑是影片当中最为紧张刺激的一个部分,整个过程当中人物对白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飞行员的眼神中,从背景音乐的紧促声中去感受故事的发展。 这次战争中,德军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炸毁敦刻尔克的每一个海港和码头,最后摧毁所有被困在沙滩上的英法联军士兵。而仅有的三架英国空军,所能做的就只有尽量击落敌军战机,保护海滩上等待救援的40万士兵。 整部影片里,空军飞行员的任务是最艰难而残忍的,因为他们要为整个“大撤退”争取时间,为了让更多的英军士兵活下来,他们一次次加速追击德军战机,一次次朝敌方发射导弹,却最终燃油耗尽,不得不迫降在已被德军占领的区域。伟大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法瑞尔,被俘。他拯救了世界,却拯救不了自己。 一切都在最后一架德军战机被击落时戛然而止,海滩上幸存的士兵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胜利欢呼声,他们终于都能够回到祖国了。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己,他们果断地选择了前者。影片末尾,在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军士兵撤离海滩时,温纳德上校与波顿指挥官朝他们说:“这个时候就不要在意上下级了!”意思是叫他们赶紧上船。紧接着温纳德上校也走上了船,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波顿指挥官,波顿却说:“我要留下来拯救更多的法国人。”在战争的残酷面前,生命不分国籍,这正让我看出了他的伟大。 终于,1940年5月31日,众艘英军战舰、民用船艇,均载满了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国士兵抵达英国港。这历时九天九夜的一场“逃离”,最终成功撤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后来,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了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士兵。我想,这是后人们对于那些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最崇高的敬意!其实这部片子是具有十分大的争议性的,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还是一场“胜利的撤退”。很多人说,“敦刻尔克”这一次战争的大溃败被生生美化成了胜利的撤退,实数荒谬,但在我看来不是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影片,都没有把撤退美化成爱的史诗,而是构建起了每一个士兵、营救者内心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求。因为你不会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你所想的,仅仅只有活下来而已。也许对每一个士兵来说,想尽办法活下来,才是最终的胜利。 在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你永远都无法预测死亡何时到来,正如在原以为已经安全的甲板下,突然从海底潜伏来一颗鱼雷,将船只炸毁,从而不得不跳海求生。该有多少个充满青春力的生命,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渐渐枯萎,我们如今生活的土地上,又掩盖着多少已经干涸的鲜血。 但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