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防卫柏林
海因里希的清闲日子并没有过多久,1944年8月15日,德军在东线的迅速溃败他出山接管第1装甲集团军和原“劳斯”集群(他到任后,该集群被重新命名为海因里希集群,仍然下辖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1集团军,共30万人),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占据有利于防守的山区地形,但他在东喀尔巴阡战役和西喀尔巴阡战役仍然被数量少于自己苏联红军击退,但他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气候条件,成功的迟滞了苏军,保证了部队的完整,在那个小败即算胜利的时期,海因里希的表现应当说是相当不错的,1945年3月3日,海因里希大将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被加上了双剑饰,他成为了第136位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的获得者,这对于一位在希特勒那里并不受宠,甚至被元首从内心里厌恶的将领来说,实在是对他卓越战功的充分肯定。1945年3月20日,在总参谋长古德里安的强烈要求下,海因里希接替希姆莱指挥东线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当时所辖的4个集团军已经有两个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被朱可夫全歼,剩下的有第三装甲集团军及第九集团军也已经疲惫不堪。在集团军群270公里长的正面上,他手里只有大约82万人的部队,坦克则更感缺乏,只有1519辆,面对的是由苏军最精锐的3个方面军组成的,装备着超过6千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250万大军。他对他的前任参谋长说,他似乎成了希姆莱的替死鬼。此刻的奥得河前线离柏林仅有50公里之遥,可以理解的是海因里希已经没有了以往在东线的机动空间,他所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他的人员,装备均处绝对劣势,剩下可以依靠的就只有地利上的优势了,因此他急需准确的判断出苏军的总攻时间和地点,而这一切,他都猜对了,泽劳弗高地的防守战(泽劳弗高地大血战)成功的阻挡了朱可夫三天 ,打断了朱可夫独占柏林的荣誉,可是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到了4月19日,苏军已经取得了突破,直趋柏林。到4月下旬,海因里希知道维斯瓦集团军群无法阻止苏军前进,经过多日激战后,他命令部队撤出沃林,退到奥得河以西。4月28日,威廉·凯特尔元帅在柏林北方的路上惊讶地发现隶属第三装甲集团军的第七装甲师及第二十五装甲掷弹兵师的部队正在向北离开柏林,他本来以为这些部队正前往柏林。凯特尔在新勃兰登堡附近的一条路找到海因里希,指责他软弱,喊叫说如果他效法洛塔尔·伦杜利克那样对付逃兵,他的部队就不会在败退中。海因里希的举动是想把其部队及尽量多的平民带到西方,打算带他们到波罗的海与易北河北段之间地区。海因里希对凯特尔说:“凯特尔元帅,若是你想枪决这些人,请你动手吧!”凯特尔随即解除海因里希的司令职务。克特·司徒登特获任命为维斯杜拉集团军群的新司令,但尚未到任就被英军俘获。海因里希回到普隆退休,5月28日在那里向英军投降。一个月后,海因里希在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向英军投降。此后,他一直被关押在英国,直到1948年5月19日被释放。1971年12月13日,海因里希在符腾堡的怀布林根去世,享年85岁。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苦斗苏联
1941年春,第43军奉命向东线开拔,进驻波兰总督辖区。在进将进行的“巴巴罗萨”进攻中,第43军被编入中央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部署在华沙以东。到进攻发起前,第43军共下辖3个师(第131,134,252步兵师),此外还配属有2个高炮营,1个自行高炮连,2个军属炮兵团,1个工兵团以及1个通讯营。6月22日,500多万德军越过边境线,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到月底,形成的比亚维斯托克包围圈合围了苏联西方面军的40万多万,这时海因里希的第43军被转给魏克斯大将的第2集团军负责清剿陷入包围圈中的苏军残余部队。这并不是一个好差事。与在法国时相比,被围的苏军抵抗异常顽强,第43军经过1周多激烈的战斗才基本肃清比亚维斯托克附近的苏军。7月上旬,第43军则负责掩护第2装甲集群的南翼向斯摩棱斯克挺进, 7月13日,部署在日洛宾-新贝霍夫地区的苏军第21集团军突然向博布鲁伊斯克方向发动了反击,此前还沉浸在胜利喜悦当中的德军统帅部对这次反击深感意外,急令第43军加速前进,以遏止苏军对第2装甲集群侧翼的威胁。在空军的强力支援下,经过数天的激战,到7月17日,第43军和其左翼的第53军一道,终于将第21集团军的反击阻止在博布鲁伊斯克以南,7月24日,苏军在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之间新建了中央方面军(司令费.伊.库兹涅佐夫上将,下辖第3,第21集团军)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苏军又对这一地区发动了数次反攻,在7月下旬,由3个骑兵师组成的苏军骑兵集群还对博布鲁伊斯克发起过一次凶猛的冲击。一直到8月8日,第43军和第2集团军的其他部队才将这支骑兵部队彻底歼灭。从8月9日,德军发动戈梅尔战役,计划兵分三路一举拔除横亘在克里切夫—戈梅尔地区的苏军中央方面军。海因里希的第43军在“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的配合之下,强渡第涅伯河,直趋戈美尔。到8月24日战役结束时,德军几乎全歼了第21集团军,彻底清除了这个威胁中央集团军群南翼1个多月之久的隐患。 综观海因里希的第43军在苏德战争开始2个月来的表现来看,应该说并不理想。这突出表现在其推进速度过慢,机动能力差,难以有效保障主力突击部队侧翼。以戈梅尔战役为例,在战役开始10天后,第24装甲军(隶属于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的突进距离为150公里,而第43军则仅为35公里。但这其中和步兵师本身的机动能力以及作战任务的分配有很大的关系。 戈梅尔战役后,苏军整个西南方面军便位于德军三面包围之内。希特勒于8月21日下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兵力继续南下,和南方集团军群一道围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期间,第43军一改以前“蜗牛”的印象,行动坚决迅速,虽然9月初乌克兰北部地区的大雨严重影响了部队的行进,但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军还是前进了300公里,其属下的2个师(第131,第293师)是第2集团军中突进速度最快的部队之一。为表彰海因里希在基辅战役中的杰出表现,9月18日,海因里希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他是第510位骑士铁十字勋章的获得者。基辅战役后,第43军被重新布置在布良斯克前线。9月下旬,为了准备即将打响的莫斯科战役,第43军也接收了原隶属于第53军的第52步兵师,当时这个师的师长就是日后的陆军大将——洛塔尔·伦杜利克。 在得到了近一个星期的休整后,第43军在10月初参加了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它的任务是从罗斯拉夫尔东南的杰斯纳河西岸出发突破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第50集团军的北翼,向东直插奥卡河,以切断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路,这是要以步兵军完成装甲兵的任务,进攻开始后,第43军进展顺利:10月10日便切断了布良斯克到莫斯科的铁路线,10月19日,第43军达到奥卡河,其属下的第131师攻占奥卡河上的重要渡口利赫文,5天后,第43军的另一个步兵师——第31步兵师占领了位于里希维以南20公里的别廖夫,初步完成了对苏第50集团军在北翼的包围。到10月底,第43军的前锋已经逼近到图拉以东不到50公里的地方,但就这段距离第43军却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这里第43军遭到了苏军第49集团军和第50集团军残部的顽强抵抗,加上10月初雪后的泥泞使得后勤补给日趋恶化,别的姑且不说,自从10月20日以来,第43军的面包供给都已经完全中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海因里希也只得放任他的士兵在占领区“就地筹措”粮食。后来他在给他妻子的信中也承认在41年冬天,他的部队有70%的给养都是在占领区搜刮的。到11月中旬,已经精疲力竭的第43军的攻势终于在阿列克辛-图拉东南一线停止了下来。面对前线日趋困难的局势,11月13日,德国陆军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召集东线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的参谋长在奥尔沙开会,决定在东线再发起一次全面进攻,争取在入东前一举攻占莫斯科。尽管很多前线将领(包括海因里希在内)都对这项命令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但军令如山,11月18日,第43军还是恢复了对图拉的进攻。不过缺乏冬装的德国步兵们却仍然是举步唯艰,步兵师每天平均只能推进大约3英里,而且这个速度还在不断的递减。12月4日,孤注一掷的第43军最后一次向图拉发起了冲击,结果除了第31步兵师在最初有一些进展以外,其他地段的攻势很快就在苏军的抵抗和严寒的双重压力下停顿了下来。这次攻势的失利让德军在年底前攻占图拉的希望彻底化为了泡影。12月5日,失望已极的古德里安只得下令停止进攻并全线转入防御。 第43军2个师负责着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之间至关重要的50公里长的结合部。而这时,一直处于防御状态的苏军却突然全线转入了反攻。从12月5日开始,加里宁方面军(总司令科涅夫上将)和西方面军(总司令朱可夫大将)先后发起了反攻。12月8日,苏军第50集团军(司令博尔金中将,此时下辖11个步兵师和骑兵师)向图拉以西的第43军也发起了反击,第2天便在第43军右翼的第31步兵师和第296步兵师之间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而这里正好是斯大林诺戈尔斯克突出部的根部,古德里安的大部分部队此时还在这个突出部里,为了填补这个危险的缺口,德军急忙从第4集团军调来第137步兵师(原隶属于第13军)应急,虽然德军拼死抵抗(第137步兵师的师长弗雷德里希.伯格曼中将也在战斗中战死),但还是不足以弥补日益扩大的缺口。5天后,第50集团军的前锋已经抵达第43军深远后方的杜布纳,第43军和第24装甲军之间的这个缺口已经扩大到40公里。12月14日,苏军第49集团军(司令扎哈尔金中将,下辖5个步兵师和骑兵师)对第4集团军南翼的第13军和第43军的结合部发起了凶猛的冲击,3天后苏军便夺回了第13军半个月前刚刚攻克的阿列克辛。迫不得已的海因里希只得率部撤往西北方向。至此,第43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主力之间的缺口已经变得越来越大,德军沿奥卡河构筑的冬季预设阵地已暴露在了苏军的面前,这给苏军的进一步反击提供了机会。12月17日,苏军第50集团军的快速集群(由波波夫少将指挥)通过这个突破口,3昼夜内前进约90公里,进抵德军后方重要的补给中心——卡卢加城的南郊,第43军面临着即将陷入合围的境地。面对危局,海因里希果断的将他手下的3个师调往卡卢加附近,乘苏军立足未稳之机迅速加强了卡卢加的防御。此后苏德两军在卡卢加城内的争夺战一直持续了10天,战斗十分激烈,城市的控制权曾数度易手。12月30日,城内苏军在开到的第50集团军和第49集团军的协助下,才最终夺回卡卢加。据苏方史料记载,第43军在城市争夺战中至少损失了五千人。第43军虽然在此战中损失惨重,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在卡卢加的坚守在一段时间内迟滞了苏军来势汹汹的进攻,暂时稳定了第4集团军南翼的安全。正当海因里希率部队在卡卢加地区与苏军鏖战之时,德军领导层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人事调整:由于作战失利和擅自撤退等原因,包括布劳希奇元帅,龙德施泰特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大将和霍普纳大将在内的一大批高级将领被解职。博克去职后,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职务由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鲁格元帅接任。海因里希步兵上将作为中央集团军群中最为资深的军长,在克鲁格元帅的大力推荐下,于1942年1月20日,被任命为第4集团军的司令。下辖5个军17师。海因里希在接手第4集团军后就发现实际上它的部队处于非常危险的状况:与北面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南面的第2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结合地段已经被苏军的反击冲击得七零八落。在这种情况下,海因里希可以做的,就只能是坚守了,他利用了他能到手的每一项东西,正规的也好,不正规的也好。他鼓舞部下,激励他们,升级的升级,撤换的撤换——一在他上任后的三个月里,第4集团军的正面防线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苏军方面为了尽快突破第4集团军的防线,在第4集团军后方空降了第8空降旅的大约2千多人。使得本就困难重重的补给线将更加脆弱。 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1942年1月15日,希特勒终于下令第4集团军放弃卡卢加以北的突出部, 1月27日,苏军近卫第1骑兵军在尤赫诺夫以南突破了第4集团军的防线,到月底,这支部队的前锋已经逼近维亚兹马南郊。这支部队和从尤赫诺夫以北切入进来的第33集团军(司令叶夫列莫夫中将)还曾经一度切断了第4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里查德.罗夫步兵上将)的联系。但不久这支孤军深入的苏军就遭到缓过劲来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猛烈反击,并于2月3日被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苏军为了援救陷入重围的第33集团军和近卫第1骑兵军(还包括第4空降军一部),苏军第43,第49和第50集团军曾几次发动进攻,试图恢复联系,但均已经在新防线上站稳脚跟德军所击退。无法在正面取得突破的苏军只好故计重演,从2月16日开始先后向尤赫诺夫以西地域空投了7千多伞兵(隶属于苏军第4空降军),但仍旧是无济于事,第4空降军军长列瓦绍夫少将也在交战中阵亡。随着冬季的结束,1942年春天的泥泞时期已经开始。4月20日,斯大林不得不下令停止进攻,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就地转入防御。莫斯科一战德军尽管遭受到了惨败,但海因里希的第4集团军和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面对苏军冬季反攻时的顽强表现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在南北两翼的坚强防守才使得中央集团军群免遭覆灭的厄运。步兵出身的海因里希在冬季防御战中的杰出表现为他在德军中赢得了“防御专家”的称号。而以往在德军进攻战中出尽风头的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却名声扫地。但估计谁也不愿意在这样一场失败的防御战中充当“明星”,这也许是防御名将海因里希的一大悲哀吧。 莫斯科战役后,苏德战场中部战线的交战暂时停止了下来,德军正面的压力大为减轻,而分布在德军战线后方广大地区的苏军被围部队对德军后方交通线的威胁开始突显出来,因此第4集团军的主要任务转为肃清分布在维亚兹马-叶利尼亚之间的被围苏军,海因里希投入了南翼的第43军和第40摩托化军的部分的兵力参与围剿。而这些苏军部队在德军的重重围困下只得靠极其有限的空投来补给。在德军逐渐加强的围剿之下,这些部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仅以第4空降军为例,到3月5日时,只剩下三千多人。3月25日,第4集团军在第4装甲集团军的配合下对被围的苏第33集团军发起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企图向乌格拉河突围的第33集团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拼死抵抗,双方寸土必争,战况异常激烈,第33集团军司令米哈伊尔·格里戈里那维奇·叶夫列莫夫中将也在突围中负伤自杀。到4月25日该部投降时,德军宣布共歼灭苏军1万4千人(其中苏军8千人阵亡),仅有大约1千人最终冲出了包围圈。尽管苏军在5月-6月间又先后向敌后空投了近五千人,但被围部队的情况却仍在继续恶化。5月底,第4集团军发起的“汉诺威I号”和“汉诺威II号”攻势对被围苏军来说更加雪上加霜,1个月后当别洛夫集群(包括近卫骑兵第1军和第4空降军的残部,由近卫第1骑兵军军长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别洛夫统一指挥)最终向南突围成功时,其所辖部队已所剩无几。1942年夏,希特勒开始将东方战役的重点转向战线的南翼,第4集团军的第40,第57摩托化军和第13军在4,5月间都被调给了南方集团军群。为了弥补兵力上的不足,第4集团军中被塞入了大量的“战斗群”,这其中有伞兵和一些步兵师的残部。到4月底时,第4集团军的序列中竟然有20多个师的番号,这还不包括6个“战斗群”。随着春季泥泞时节的结束,苏军再次对维亚兹马这个突出部发起了进攻,和冬季反攻时一样,苏军进攻的重点仍然是维亚兹马突出部的两翼(也就是第9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的防区)在南翼,德军依靠迅速调集的预备队和在春季修筑的防御工事给苏军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这时的苏军还远不是44年那支成熟的多兵种合成部队,进攻开始后不久经验不足的苏军坦克部队就在德军的一系列短促的反击下就乱做一团,苏军步兵的进攻速度明显下降,双方开始了拉锯战。进入7月后,由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开始发起“蓝色行动”,南方战局开始急剧恶化,才迫使苏军放弃了在这一地区收效不大的进攻,全面转入了防御。应当说海因里希的第4集团军在这次防御战中表现得相当不错,在没有多少预备队的情况下使用轮换的方法迅速向突破口调集了实力强大的预备队,遏止了苏军的进攻。当时任第16集团军司令的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他的回忆录谈到这次进攻时也承认“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有时却陷入了不利的地位,战线拉长了,一些地方七零八落,多次被敌人冲垮。”在第4集团军取得日兹德拉防御战胜利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在战线南翼势如破竹,直逼高加索和伏尔加河,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再次转入德军手中。在这种形势下,8月中旬,第4集团军同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鲁道夫.施密特大将)一道发起了“旋风”攻势,企图南北夹击,削平苏希尼奇突出部,但德军准备不足且兵力不济(1942年8月12日,第2装甲集团军辖有22个师,第4集团军辖有12个师,但这两个集团军却防守着北到维亚兹马南至奥廖尔的漫长战线),“旋风”攻势在取得初步战果后被迫于8月22日终止。此后随着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激战陷入白热化,苏德双方的兵力越来越多的投向南方和北方的维亚兹马突出部,而在战线中部苏德两军都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发动另一次大规模的攻势,海因里希的第4集团军就在暂时平静的战壕中迎来了自己在东线的第2个冬天,海因里希也在这个冬天获得了他肩章上的又一颗星,1943年1月30日他被提升为陆军大将。1943年初,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惨败使得东线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再次转入苏军手中。1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利用南方有利的战略形势扩大进攻正面:遭受威胁的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卢格元帅和陆军参谋长蔡茨勒步兵上将曾歇斯底里的试图说服希特勒同意放弃杰米扬斯克和尔热夫-维亚兹马两个突出部,以缩短战线,腾出兵力用于机动,但并未成功。不过战场形势的迅速恶化要比将军们的嘴皮子管用的多,2月初,由于多少受了斯大林格勒和哈尔科夫严重局势的影响,希特勒终于勉强同意了德军从上述两个突出部撤退。由于德军在撤退前做了周密的准备,有计划的撤走了所有仓库和后勤机关,因此撤退显得很有秩序,和一年前从莫斯科城下的撤退相比,德军的损失要小很多。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甚至称这次代号为“水牛行走”的战略撤退为“一次大胜仗”。到3月底,当德军成功从尔热夫-维亚兹马突出部撤出后,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缩短了大约250多公里,德军再一次获得了机动兵力。为了消除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所建立的桥头堡,德军准备在5月份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发起大规模攻势并一举夺回东线的战略主动权,为此4月初,第9集团军被调往南方的奥廖尔突出部,而把防守中部防线的任务留给了第4集团军。7月5日,德军发起库尔斯克战役,但好景不长,一周后苏军突然在奥廖尔突出部正面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库图佐夫”作战)德军在库尔斯克北路的态势立即趋于恶化,希特勒不得已只得下令停止“城堡”作战并让德军迅速撤出奥廖尔突出部。苏军方面,在奥廖尔以北为呼应这次反击,决定在8月初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左翼(主要是第4集团军的防区)发动进攻,单从兵力上看,德军是处于明显劣势的,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上将的西方面军在这个方向上共有6个集团军可供调遣,另外还有空军第1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而德军在斯帕斯-杰缅斯克方向上却只有两个军的兵力,根据苏方资料,进攻打响时,苏军在人员上比德军多1半以上,火炮和迫击炮多1.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几乎多2倍,作战飞机多60%。德军唯一可以倚靠的优势项目可能就只有在斯帕斯-杰缅斯克附近的防线了。(具体见1943年斯摩棱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失守后,尽管苏军的追击仍然步步紧逼,但在海因里希的卓越领导下,第4集团军的战线只是被逼退而并未被突破,到10月2日,苏军停止追击,第4集团军终于在鲁德尼亚——普罗尼亚河一线站稳了脚跟。至此,席卷第4集团军达2个多月的苏军秋季攻势终于暂时平息了下来。综观第4集团军在秋季攻势中的失败,事实上是苏德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后的必然体现,苏军战争实力的优势在战略上则表现出“车轮”战的特点。 德军第4集团军在苏军的秋季攻势中被击退了200-250公里,据苏方资料,德军共有7个师被击溃,14个师遭到重创,此役过后,随着德军的前线距离莫斯科越来越远,在一些德国军人脑海中残存的最后一丝胜利的希望破灭了。”对第4集团军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同样非常严峻:斯摩棱斯克战役后,第4集团军退守到从奥尔沙到罗加乔夫一段长约160公里的防线上,但海因里希手下只有10个已经打得精疲力竭的师。更为麻烦的是,在第4集团军的防区内还有一处对交战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要地——奥尔沙陆桥。它位于莫斯科和奥尔沙之间,从地形上看,由于它处于北流注入波罗的海与南流注入黑海的两股河流的分水岭上,因此道路两侧地形开阔又无河川障碍,历来是向东进军莫斯科最便捷的通路。不过反过来看,这里同样也是苏军在1943年冬进入白俄罗斯的捷径。苏军在9月份攻占斯摩棱斯克之后,相当于已经占据了奥尔沙陆桥的东段,只要攻克了奥尔沙——这座陆桥的西端桥头堡,就等于打开了进军白俄罗斯的大门。正因为如此,奥尔沙自然成为了一块吸引苏军进攻的“磁铁”,一个德军必守而苏军必攻的焦点。在1943年的最后两个月里,苏军对第4集团军发动了5次攻势,每次都持续5,6天,并且每天要冲击好几次。虽然苏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少(按利德尔哈特的资料,苏军这几次进攻所投入的兵力为20-36个师不等),但仍旧没能成功的突破第4集团军的防线。整个冬天,奥尔沙方向都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海因里希仅以手头上极为有限的兵力(10个师左右),成功的击退了苏军优势兵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在那个对德军而言到处风声鹤唳的冬天里,第4集团军取得这样的战绩着实不易。利德尔哈特在他的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里也对海因里希大将的防御技巧称赞不已,把奥尔沙防御战的成功称为是“一种非凡的成就” 。他在评述这次战役时写到:“海因里希在这一非常狭窄的地区(奥尔沙正面阵地的宽度只有20公里)用了三个半师的兵力,剩下的六个半师,则用来守住他漫长战线的其余部分。这样,他就有适当密度的兵力来保卫这一重要的据点。他的炮兵几乎未受损失,他集中了380门大炮来守住这关键性地区。......同时,这个集团军的指挥官对在他战线上平静地段的那些师实行“挤奶”的办法,以便在战斗期间给每一个投入激烈战斗的师每天补充一个新的营。采用这个办法,就能经常给隔天的损失以弥补,同时还能给有关的师提供一个完整无缺的可用来反攻的就地后备兵员。由于在几个师内实行一种轮换制度,混合编制的缺点也就减少了——那时每个师包括3个团,每个天包括2个营。战争进入第2天时,派来增援的那个营,就是第1天投入的那个营的“姊妹”营,并且由团的司令部陪同前来;再过2天,第2个完全新的团就会出现在前线;到第6天,原来的师就全被撤换下来,去防守平静地带了,调防的军队就是逐一从那里派去的。”海因里希采用上述方法,在1943年冬成功的守住了奥尔沙,到1944年春,第4集团军的防区成为东线德军中少数几个没有被苏军进攻突破的防区。由于这样出色的战绩,海因里希在1943年11月24日获得了第333枚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当1944年开春时,海因里希担任第4集团军司令已经长达2年半,是东线德军中任职时间最长的集团军司令,他卓越的战绩和领导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在他指挥的那些防御战中,他始终坚守“以最小的代价来据守战线”的信条。按理说,这样的出色的战绩和顽强的指挥风格应当深得希特勒所喜爱,从而赢得更高的军衔,职务和更多的赞誉才对。为何他又如此默默无闻呢?首先海因里希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在战争年代他甚至还坚持他麾下的官兵上教堂。这是希特勒无法容忍的,元首认为一位高级将领公开去教堂是不智之举。有一次,海因里希回到明斯特的家中休假,希特勒专门从柏林派人给海因里希带去口信:“元首认为将军的宗教活动与纳粹主义的目标极不相容。”但海因里希却无视这样的警告,他和太太儿女仍然照常上教堂作礼拜,这令希特勒大为不满。加上他所领导的胜利都是撤退战中的“惨胜”,自然无法与那些进攻型将领们的“辉煌胜利”相比。另外他的妻子格特鲁德有一半的犹太血统,这令希特勒对他更为漠视。就这样,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被纳粹党的宣传机器遗忘了。5月份,海因里希肝病加重,不得不离开前线回国养病。早就对海因里希的宗教信仰和老派军官习气心存厌恶的希特勒干脆以此为名,用第12军军长库尔特.冯.蒂佩尔斯基希步兵上将接替了他的位置并在6月份将他列入预备役将领的名单。这对他而言未尝不是件幸事,他的离职使他没有成为第4集团军的送葬人:6月22日,在德军发动侵苏战争的3周年纪念日,苏军向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巴格拉季昂”攻势。3周之内,中央集团军群有28个师,约35万人被歼,他亲手缔造的第4集团军也未能幸免,遭到灭顶之灾。
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大将:洛塔尔·伦杜利克的生平
洛塔尔·伦杜利克(德语:Lothar Ren *** c;克罗埃西亚语:Lothar Ren *** ć1887年11月23日-1971年1月18日) 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大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1887年出生于维也纳新城。1907年进入奥匈帝国的军事学院学习。1910年毕业后被任命为第99帝国皇家步兵团少尉,参加过一战。1933年,晋升为上校。1936年2月退休。
主要事迹
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被任命为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了1939的波兰战役,在战役结束后晋升为少将。1940年6月,出任第 14步兵师师长,后调任第52师师长。参加了侵苏战争,被晋升为中将。1942年,被调任为第35集团军司令,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8月,来到西巴尔干,解除了驻守南斯拉夫沿岸地区义大利占领军25万士兵的武装,后集中精力围剿铁托的游击队。
1944年4月1日晋升为大将。6月出任驻芬兰北部的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芬兰退出战争后,他和芬兰打了一个拉普兰战役,和苏联打了一个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以焦土战术把部队从北极圈撤了出来。1945年1月27日,出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4月6日,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捷克斯洛伐克被马利诺夫斯基击败,残部只剩下军级规模参加了布拉格战役。5月7日,向美军投降。 1946年9月作为战犯被送到纽伦堡受审,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1951年9月,被释放。1971年1月去世。著有记忆录《满怀信心的反击》。
拉普兰战役的结果如何
欧洲军事史上,有关拉普兰战役简介,多半收录在二战史料中。发生于1944年9月至1945年4月的拉普兰战役,是二战历史上纳粹德国与芬兰之间展开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较量,这场战争因发生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省而得名。据拉普兰战役简介文字描述,由于1945年,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战车在经过长期的战争消耗后也已近强弩之末,因而这一场战争,德国并未占到什么便宜,在伤亡人数方面,甚至远高于芬兰,这在二战以机械化部队而闻名的德军的战绩中是比较罕见的。其实早在1943年夏天,德军最高统帅部就开始秘密筹备这次战役,其目的在于防范芬兰单方面与苏联签订和约,以寻求世界反反法西斯力量的庇护。至1944年夏季,芬兰终于决定向苏联求和,而此时,德国人早已磨刀霍霍,准备对邻国动手,一场恶战一触即发。9月初,德国陆军与海军率先发动,向芬兰的苏尔萨里岛发起了突袭,企图再一次通过“闪电战”给芬兰军事基地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一次德国军事指挥部中那些高谈阔论的政客们终究失误了,因为芬兰并不是实力疲弱不堪的波兰,芬兰的军事指挥官亚尔马·西拉斯沃将军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带领下,芬兰军对入侵的德军施以迎头痛击。至1944年10月到11月,芬兰军对已将大部分德军赶出了芬兰北部,一举收复了失地,令德军的嚣张气焰遭到了空前的打击。
拉普兰战役的战役过程
德国地面部队向北收缩,同时,德国海军在通往芬兰的航道上布了水雷,并试图通过代号“东方冷杉行动”的战役夺取芬兰湾的苏尔萨里岛。虽然部分德国国防军和芬兰军队的军官都试图组织相对和平的撤退,但是双方之间的战斗甚至在苏芬草签和约之前就已经打响。当芬兰人按苏联的要求,试图将所有德国军队赶出芬兰的时候,战斗开始变激烈了。芬兰的处境类似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这两个国家向盟军投降后要跟德国作战才能解放自己的国土。芬兰的情况更加复杂些,因为苏联要求芬兰解除其大部分部队的武装,甚至在芬兰对德国作战的同时就要开始。苏奥穆斯萨尔米(Suomussalmi)战役的胜利者亚尔马·西拉斯沃(Hjalmar Siilasvuo)将军指挥了芬军对德国的战斗。1944年10月到11月他将大部分德军赶出了芬兰北部。但是德军指挥官洛塔尔·伦杜利克(Lothar Rendulic)采用焦土战术,破坏了芬兰北部的大片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房屋被摧毁,省会罗瓦涅米(Rovaniemi)被烧为白地。除了约三亿美元(按1945年价值计算)的财产损失外,约10万居民沦为难民,给战后重建带来了问题,战后盟军以战争罪判处伦杜利克20年徒刑。最后一支德军部队于1945年4月被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