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在传播学教程哪里出现)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12 13:28:23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梅罗维茨在传播学教程哪里出现

新闻传播学——乔舒亚·梅罗维茨哞哞学新传2021-07-28 09:15·字数:603·阅读:485每天学一点新闻传播学。梅罗维茨是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师从波兹曼。他在代表作《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了媒介情境论。其理论是建立在英尼斯、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和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的基础之上。①理论核心:情境就是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情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允许某些人听到或看到正在发生的交流活动(传播活动),而不让其他人听到或看到。故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比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场所更重要。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并且情境是动态的和可变的。但大众媒介的运用会混淆不同情境的界限,将那些只适合某些人观看的演出原封不动的搬给整个社会来观看。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后者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而电子媒介对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最令人瞩目,它促进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合并,促进了原来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并且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中,从而促进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②评价:1)他的理论是媒介研究与社会研究的有机结合,以动态的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并且将受众的概念纳入媒介情境的分析之中,突出了受众的重要性。2)但他过分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且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传递的内容混为一谈,缺乏连贯性。每天学一点新闻传播学。点关注,不迷路。我是哞哞,一个新闻传播学学习者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有哪几个主要论点

梅罗维茨理论的主要观点:(1) 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他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具体的地点如卧室、大礼堂、公园等)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2) 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地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成为可能。他提醒说,人们在探讨情境的界限时,往往倾向于从"谁和什么处于某一特定情境之中"这方面去考虑问题。梅罗维茨在分析情境时说,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重叠时,这种情况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如某位冷静的、医术高明的医生发现需要动大手术的病人竟是他多年未见的亲属,他可能会感到自己难以在施手术时保持镇静,这样,由他主刀就不适宜。(3) 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这是梅罗维茨的又一主要观点。他指出,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由于他们的传播代码的简单性,情境形式正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印刷媒介的传播要求受传者具有基本的读写技巧,电子传播媒介则与此大不相同。电视的电子记号展示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人们不必先会看简单的然后才能看复杂的电视节目。梅罗维茨最后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以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现在却都变得模糊和混淆不清了。

媒介场景设想是什么

一、 媒介情景理论的提出媒介情景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乔舒亚·梅罗维茨(J.Meyrowitz)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是对麦克卢汉及戈夫曼相关理论的创新和完善。他认为麦克卢汉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新媒介的诞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而戈夫曼的“剧场理论”忽略了角色和社会秩序的变化,没有揭示出“场所”对交流情景如此重要的真正原因。即麦克卢汉的理论则侧重于媒介的效果,却忽略了面对面交往的结构特征;戈夫曼理论的重点在于面对面的交往,却轻忽了媒介对于他所描述变量的影响和作用。所以他将二者互补结合,提出了媒介情景理论。二、 媒介情景理论的主要观点基于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理论,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环境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变量,一旦媒介发生变化,那么社会环境也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会使人类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做出与原有行为不同的行动。(一)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在现实社会里,个体的行为与其所处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梅罗维茨提出,平日里每个个体都凭借自己所在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要求来从事社会活动,在一定阶段内,在社会情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们的社会活动也趋于稳定。然而,一旦这种稳定的环境被打破,原有的社会情境和新的情境相互交融,人们的社会行为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当面临改变后的复杂的情境时,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也会逐渐质变,在彻底适应新的角色之前,人们必然会有无所适从的心态,行为上也会出现一些非常态的疏漏。梅罗维茨由此得出结论,即各种别样的行为是由别样的情境所影响的。在这一观点中,梅罗维茨与戈夫曼的理论有所不同,他认为“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是一个可变因素,而不是个人或社会存在的一个静态的方面。制约此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决定和社会对媒介的运用情况”,而非戈夫曼的“静态情境说”。(二) 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梅罗维茨提出,电视的出现使社会中不同社会地位和不同阅读习惯的受众都可以接受到同样的信息,由于电视节目是集画面和语言为一体的一种编码方式,可以看做是现实生活在电子媒介中的重演和再塑造过程,与受众所感受到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同于报纸杂志,受众不需要接受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就可以明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受众的种类限制也被打破。电视的出现改变了纸媒时代中受众接触信息的次序。人们在阅读报纸杂志的期间,受众在接受印刷品所传递的信息时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也受着年龄的制约,人类总是先接触浅显易懂的信息,再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去研读高深莫测的文章。而在电视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原有的信息接触次序也被打破,无论是信息是简单还是复杂,都通通存在于电视媒体当中,被受众同时接触,受众只需要随着自己的兴趣接触信息即可。电子媒介将两种对立的情境融合一体。梅罗维茨认为,私人情境和公共情境不仅是一对对立的变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相互融合的程度也随之加深。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快速提升,它向不同群体的大众传达有差异性信息,特别是在视听方面。这种因人而异的传播极具人性化特点,使得不同社会角色的个体面对庞大的信息有自主选择性,促使私人情境中出现的信息范围被扩大到公共情境中。由于电子媒介传播信息具有的自由性和生动性,信息在公共情境和私人情境中互相交叉,使得分辨它们的界限变得模糊。大众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觊觎他人的隐私行动,这加速了私人情境向公共情境融合的进程。(三) 新的情境促使新行为的产生新的情境会为新的行为的产生提供基础,人们所处的情境会影响到每一个个体的具体行动。由于人们在社会环境下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果发生多情境融合时,个人就会产生混淆,使行为的产生这种重叠现象,从而导致新的情境产生。梅罗维茨指出,交往场景既会因为受到外力因素的干扰而被暂时打破,也会遭受强力的冲击而发生质变,从而促使新情境与旧情境相互合并,人们会因为情境的混乱而无所适从。一旦交往情境被长久地打破会使新的情境进一步形成,而处在这一情境中的人们就会为了适应新的情境而做出新的行为。三、 对媒介情景论的再思考梅罗维茨曾结合“混合情境”的概念对传播过程中话语权的变迁做出解读,提出在互联网打造的“混合情境”中话语权会扩散和转移,民间话语渐渐进入主流视野,公共领域也不断收编个体话语表达方式以迎合公众和市场,促成官方话语的新形式。与梅罗维茨对话语权的思考不尽相同的是,在我国以央视为代表的各类官方媒体,正在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多种新型作品,这些作品以话语权的下放为起点,通过平民话语表达方式与公众间建立更牢固的信任和更亲密的关系,以此巩固甚至重构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最终实现话语权的回收落点。官方媒体的传播方式转变意味着公众将重新审视和选择,而这种看似是话语权下放的新表达形式,最终会收获权威的加固和重构。

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卢提出媒体介即情境对吗

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卢提出媒体介即情境对的。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继承麦氏理论的美国学者梅罗维茨大胆吸收了麦克卢汉理论的精华之处,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进行定位,独创了富有特色又具有开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论。

笔记:媒介理论

1) 哈罗德·英尼斯 经济史学家;师从帕克;麦克卢汉的老师;1951《传播的偏向》;1950《帝国与传播》。媒介偏倚论:时间和空间,前者质地重耐久强,后者易运输。传播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偏时间的媒介树立权威粘土石头羊皮纸,偏空间的媒介远距离管理与贸易,有助于帝国扩张。 2) 麦克卢汉 “先知”;“媒介决定论”;《机器新娘》:对广告的批判;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热媒介冷媒介。优点和缺点。逻辑混乱?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提出地球村;《古登堡星汉璀璨》详细阐述地球村。地球村:时空界限的打破(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电子媒介的社区;部落化——脱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3) 乔舒亚·梅罗维茨 纽约学派;《消失的地域/空间的失落感: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媒介情境论。批判戈夫曼;情景分离行为:界限和态度;媒介促成合并:知识结构、社会风尚、公私情景(艺人没有了前台后台的转换;男女气质、成年童年、英雄百姓)。 4) 尼尔·波兹曼 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获取知识的渠道被突破,暂且不谈心理方向的童年的话,现在年龄层确无把关);《娱乐至死》(打包的一次性知识和娱乐导向的话语使人民堕落);《技术垄断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三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创立媒介生态学。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使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娱乐至死》 5) 保罗·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师承尼尔·波兹曼;媒介进化论:补救性媒介、人性化趋势、软媒介决定论。

《消失的地域》——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消失的地域》一书由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约书亚·梅洛维茨写于1985年,主要是分析电视对于美国的影响,并借此探索媒介对于大众行为、价值观等到方面的影响。其英文原文为“No sense of place”,本质意义是地域感和地域意义的消失,而非物理空间中的地域。在《消失的地域》中, 梅罗维茨用印刷时代的媒介环境和电视时代的媒介环境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 电子媒介 (电视) 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于是有一些“地域”消失了。梅洛维茨的理论建构和阐述都集中在他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该书是梅洛维茨至今唯一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创造性地将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相结合,提出“媒介情境”理论。不同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消极态度,《消失的地域》围绕着“媒介-场景-行为”展开,以中立、平和的态度分析了“印刷场景”到“电子场景”的变化所带来的的潜在影响,论证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因为媒介变化而产生的改变,也寄托了作者对于未来的媒介演化趋势的思考。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波兹曼就首先提出了童年正在消逝的现象,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儿童正在成人化,而同时成人却在儿童化。波兹曼认为这是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使得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导致的结果。而梅罗维茨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子媒介环境对比,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融合了以往不同的公共场景,模糊了私下和公开行为的分界线,隔离了环境“位置”和社会“位置”的传统联系,从而使有些地域消失了。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连最穷的人也认为现在电子媒介是一种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所以“场景”与“场景”之间很难用地域的不同区分开来,即大家生活的场景都差不多。以前我们会有阶级权力等级等的划分是因为不同群体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现在,“场景相互交叉”了,这必会引起社会舞台与社会行为的重组,产生一些社会现象。新媒介时代,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进行着不同场景的表演,新媒介消弭了我们所生活的物理空间,重构着我们赖以生存的人际空间,同时也改变着我们在生活舞台上的角色和行为,总而言之,在过去的电子媒介时代,由于对地理限制的突破,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接收的价值观趋向融合,鼓舞了社会群体追求平等的斗争。在现在的网络媒介时代,网络原住民的媒介场景较之过去有了更大的不同,共享的观念已经成为理所当然和司空见惯的事实。 大数据如今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开始取代人工,移动数字技术把我们的信息带入“云端”,物联网将进一步实现了万物互联,我们传统的传播行为发生地仍在不断消失。

媒介交往中存在着何种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首先,它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并合。梅氏认为,电子媒介不仅使在自然、物理环境中的团体传播的不同受众群趋向合并,也使许多世纪以来印刷媒介占统治地位下造成的不同受众群趋向合并。印刷媒介要求传播过程的参与者有阅读能力和懂写作技巧,接受一定的教育,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们对印刷媒介的接触,从而形成适合不同文化层次和类型的受众群。相反,电视所展示的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几乎“完全不是一种代码”,是一种一看就懂的画面,观看电视的技巧极易掌握,无需接受特殊的训练和教育。其次,电子媒介还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原先读者阅读印刷晶总是随着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增长,先读浅显、简单的,逐步再看深奥、复杂的;而看电视不需经过固定的阶段和顺序——人们不必先看简单的电视节目,然后才能看复杂的电视节目。原先印刷媒介的受众较为单纯和易于把握,现今电子媒介的受众是混杂的,不易把握。第三,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人公共情境。梅罗维茨论述道:由于电子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了不同阶层的受众群对信息的更大程度的分享,从而促成许多公众领域的合并。他还认为,由于电子媒介的传播具有具体、生动和体现事件进展这一性质,公共经历和私人经历的界线有时变得比以往难以确定得多,甚至不可能确定。通过电视,人们可以观察到别人的私人行为,原来的私人情境成了公共情境。情形若任其发展,那么人将会成为日本传播学者所形容的“透明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隐私,都处于被公众观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