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欧洲的早上八点是中国的下午几点
- 关于北极的资料
- 冰岛六月份几点天黑
- 冰岛是大西洋的一个岛国,为何有“冰火两重天”的说法
- 中国晚上8点是冰岛几点
- 冰岛空气质量优良的原因
- 中国晚上7点冰岛几点
- 世界最安全的国家有哪些
- 冰岛11月日照时间
欧洲的早上八点是中国的下午几点
中国是下午14点整。欧洲分3个区域,中部,西部,东部。中国与欧洲西部的时差是6个小时。与中部就少了一个,东部少两个小时,这要看你问的地方地处欧洲的哪个区域之内,比如说西班牙(欧洲西部-从经度来看)的早上8点,
由于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经度不同,地方时也有所不同,因此会划分为不同的时区。正式的时区划分,其中包括24个时区,每一时区由一个英文字母表示。
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有一个例外,每个时区有一条中央子午线;例如,GMT属于“z”区,因此其时间后通常添加后缀“Z”(口语中用后缀“Zulu”)。
扩展资料:
中国时区
中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时间。
其他国家与地区时区
KLT +14:00 基里巴斯线岛时间
NZDT +13:00 新西兰夏时制
IDLW +12:00 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边
NZST +12:00 新西兰标准时间
NZT +12:00 新西兰时间
AESST +11:00 澳大利亚东部标准夏时制 (俄罗斯马加丹时区) 东边(俄罗斯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时区)
ACSST +10:30 中澳大利亚标准夏时制
CADT +10:30 中澳大利亚夏时制
SADT +10:30 南澳大利亚夏时制
AEST +10:00 澳大利亚东部标准时间
EAST +10:00 东澳大利亚标准时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区与 UTC 偏移量
关于北极的资料
北极 北极在哪里? 北极就在地球的北纬66.5度(北极圈)内。 北极在哪里呢?记得上小学时,地理课老师教我们如何看地图,谆谆教导了许多,最终我只牢牢记住一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长大后参加南极考察,人家问我南极究竟在什么地方,我说一直向南,很远很远,一直走到世界的尽头。 北极地区的范围 然而地球是圆的,对于地球这样一个球体来说,哪里算是尽头呢?于是苦思良久,终于大悟:原来竟如此简单,南极就在前后左右都是朝北的地方。现在推而论之,如果要问北极在哪儿,那就是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指的是地理极点而已,也就是地球自转轴与固体地球麦面的交点。当你站在极点上,只需原地转一圈,便可自豪地宣称“已经环球一周”。 除了可以很方便地“环球一周”以外,到达极点的人们也有另一个伤脑筋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时间。大家知道,人类把地球按照经度线分成了不同的时区,每15o一个时区,全球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根据约定,从位于180o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零时起,世界第一个时区就算开始了新的一天。世界各国一般按照各自首都所在时区规定本国的地方时间。例如,北京9月1早晨8点开始上班上课时,巴黎却刚进入9月1日,恰好是凌晨1点,夜色正浓;而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人们则刚结束8月31日的工作,回到家里用晚餐,并在餐桌旁议论着孩子们是否做好了明天开学的一切准备。这就是所说的“时差”。 而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区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这的确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由于缺乏共同标准,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只好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因此,当我们在南极考察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啦”,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南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纬66o33′(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等温线(海洋以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7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北冰洋的洋流 雪之魂 北极地区属于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大陆那样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平方公里,夏季覆盖53%,约有750~800万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狂涛与堆积冰 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见的绝大多数冰山指的是那些从陆缘冰架或大陆冰盖崩落下来的直径大于5米的巨大冰体。大型的桌状冰山的厚度一般可达200~300米,平均寿命长达4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特别巨大的冰山,长数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陆地横亘在暗灰的海面上。 冰蘑菇 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人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o。1912年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撞上了一座从北冰洋漂出的冰上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惨剧。 北冰洋表层环流图 尽管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盖,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着。如果说潮汐是大海的脉搏,那么海水的环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尔根海流,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作逆时针运动;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进来,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东格陵兰底层冷水流)。它们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征,如水团分布,北冰洋与外海的水交换等。 此外,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据最新统计的观测数据,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立方公里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立方公里海水,而周边陆地的河流注入4400立方公里淡水。这样,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须以每年10.5万立方公里的规模,经过深2700米,宽450公里的弗拉姆海峡涌入北大西洋。这些北冰洋洋流对于北极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冰洋的岛屿 北冰洋周边的陆地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欧亚大陆,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陆与格陵兰岛,两部分以白令海峡和格陵兰海分隔。如果用地质学家的眼光来看,这两部分陆地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隐性地壳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壳)年龄则年轻得多,是0.8亿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才由于板块扩张而开始出现的。 阿拉斯加低平海岸 北冰洋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有陡峭的岩岸及峡湾型海岸,有磨蚀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泻湖型海岸和复合型海岸。宽阔的陆架区发育出许多浅水边缘海和海湾。北冰洋中岛屿众多,总面积约380万平方公里,基本上属于陆架区的大陆岛。其中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218万平方公里,比西欧加上中欧的面积总和还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格陵兰次大陆。格陵兰岛现有居民约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兰人,其余主要为丹麦人。最大的群岛则是加拿大的北极群岛,由数百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群岛中面积最大的是位于东北的埃尔斯米尔岛,该岛北部的城镇阿累尔特已经超过北纬82o,因而是当今许多北极点探险队的出发地。 北冰洋堆积冰墙 格陵兰岛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也是大部分面积(84%)被冰雪覆盖的岛屿。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或称冰盖)的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其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300米,与南极大陆冰盖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兰岛所含有的冰雪总量为300万立方公里,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4%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米。 在格陵兰岛那深广无边的白色寒冷世界里,降雪无法融化,于是年复一年地积累起来。新雪轻松柔软,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实际上,新雪直接飘落冰面的机会并不多。由于常年狂风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风中飞舞碰撞,渐渐磨去棱角,变成水泥粉一样的积雪,随风掉落在冰面,形成风积雪。风积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层覆盖一层,随着深度和压力的增加,新雪渐渐变成由细小雪晶粒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时,雪晶体互相融合,雪晶体颗粒之间的空气被压缩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气泡,变成白色的气泡冰,或称新冰,新冰的密度达到每立方米820公斤。当埋藏深度超过1200米时,巨大的压力使新冰中的气泡消失,气体分子进入冰晶格,细小的冰晶体迅速融合扩大成巨大的单晶(最大直径可达10厘米),最终形成蓝色的坚硬老冰,也叫做蓝冰。被覆盖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蓝冰,构成大陆冰盖的主体。而且,越是深层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据估计,格陵兰冰盖最深处冰层的年龄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100万年以上。 狂风的足迹 与南极一样,北极地区的陆地与岛屿上的茫茫冰盖,看上去辽远而宁静,似乎代表某种永恒的静止。但是实际上,由于冰雪自身的重量,陆地冰盖不断地向海岸方向移动,这种移动深沉缓慢而又无可阻挡。格陵兰岛内陆冰盖的年平均移动速度是几米,而在沿海则可达100~200米。至于那些巨大的冰川,运动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谓冰川,实际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数十亿至数百亿吨的冰雪在冰川运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静静地推挤着、摩擦着、移动着。它们缓缓地,但却一往无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后惊天动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盖移动,最后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仅以这种方式,格陵兰岛的陆地冰盖每年损失的冰量达到150立方公里。另一方面,格陵兰岛每年通过降雪而累积的总冰量却是大约170立方公里。但是与南极的情况一样,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能肯定回答,格陵兰岛的大陆冰盖究竟是在缓慢增长,还是在渐渐消亡。 北极的气候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的气温。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北冰洋之春 很多摄影爱好者对于日出日落的丰富色彩和壮丽景色十分向往,他们往往辛苦等待很多天,才能凭运气抓住宝贵的几秒钟拍摄下最美丽的画面。如果他们到北极来,捕捉日出日落的美景该是多么容易。因为在这里,每个黎明或者黄昏都能持续一两个月,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摄影家们细细地把握时机拍出最美好的照片来。这里的整个秋季就是一个黄昏,随之而来的将是漫漫长夜。极夜又冷又寂寞,漆黑的夜空可持续五六个月之久。直到来年3、4月份,地平线上才又渐渐露出微光,太阳慢慢、慢慢地沿着近乎水平的轨迹露出自己的脸庞——北极新的一年的黎明开始了。 就整体而言,北极地区的平均风速远不及南极,既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也仅达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欧海域,主于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12℃之间,甚至位于北纬69°的摩尔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冻港。在那个地区,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风也比较少见。但由于格陵兰岛、北美及欧亚大陆北部冬季的冷高压,北冰洋海域时常会出现猛烈的暴风雪。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内陆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格陵兰海域则达到每年500毫米。 古中国人在北极 继古爱斯基摩人向北迁徙之后,中、低纬度发展起来的古文明人也逐渐开始思考,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巴比伦人的泥板地图。图上刻画着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伦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样。环形的河流围绕着圆形的大地,而巴比伦则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华民族也同样经历过“以我为中心”的阶段,汉族人奉轩辕氏黄帝为祖先,后来发了大洪水,他的孙子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业未竟而被天帝所杀。鲧的儿子禹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里所讲的事情。但是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不仅是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险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后,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脚步测量大地。太章从东极走到西极,测得长度为23.35万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竖亥从北极走到南极,用一种叫做“算”的约6寸长的竹片测量大地,结果与东西距离完全相同。可见人们居住的大地应当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处于四海环绕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逻辑地自称为“中央之国”,即中国。 后来,大禹又亲自去天边探险,顺便开展外交活动。他往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到过“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过“鸟谷国”、“黑齿国”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国”。他向南到过“交趾”,翻越天气极热的九阳之山,到了“羽人国”、“裸民国”和“不死国”。往西去过西王母三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国”,见到了只饮露水不食五谷的人;还到过堆满黄金的“积金山”,见过“奇脑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过“令正国”、“犬戎国”,又穿过积石山,到北海拜访了兼任海神与风神的禹疆。大禹告别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却又在茫茫风雪中迷了路,反倒愈发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个叫做“终北国”的地方。这个“终北国”,也许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北极探险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录。尽管这次记录出自于神话故事,尽管当时大禹的足迹可能远远没有到达北冰洋岸边,但这毕竟是炎黄子孙5000年文明史中与北极有关的并值得感叹的一笔。 古希腊人在北极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明人类将目光投向北极,最早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因为,据说北极圈首先是由古希腊人确定出来的。他们当时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而这个圆正好是北纬66o33′的纬度圈,也就是北极圈。 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学派极端鄙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说法,他们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坚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谐”与“数”的需要。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则为“地球”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考虑到为了与北半球的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 于是,有一个叫毕则亚斯的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风帆,开始了文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北极的冲击。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到达了冰岛或者挪威中部,可能进入了北极圈。公元前325年,毕则亚斯回到了马塞利亚(今法国马赛)。 冰岛、格陵兰岛的发现 毕则亚斯之后1200年,一个叫奥塔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贵族于公元870年第一次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海角,转过科拉半岛而进入白海。与奥塔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寻找新的土地,结果发现了冰岛。 而格陵兰岛的发现者是一名挪威海盗,叫红脸艾力克。他在当时已属挪威管辖的冰岛连续两次杀人之后,被驱逐出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一个无篷船里,怀着一线希望,硬着头皮往西划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航行之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当时的气候正处于全球小温暖期的最佳气候阶段(欧洲人称作“中世纪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兰岛那样的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于生命的环境。红脸艾力克在那里住了3年,觉得那里是一块很好的土地,于是决定回冰岛去招募移民。为了使这个地方听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格陵兰,即绿色的大地。当然,当时格陵兰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 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 然而,500年之后,即公元1500年前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又一次波动(进入小冰期),那里的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于是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世外桃源,渐渐进入沉寂状态。北极人类活动的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自发的地域发现时期。 北极航线时期 ——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 由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珠宝成山、美女如云的人间天堂。于是,西方人开始寻找通向中国的最短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欧洲人相信,只要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因此,中世纪的北极探险考察史是同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分不开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沿欧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纽芬兰岛。第二年,他们继续往北,希望寻找那条通往中国之路,但却一去不复返,成了为“西北航线”而捐躯的第一批探索者。 从1594年起,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3次北极航行。1596年,他不仅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o4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记录,并成了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仅37岁的巴伦支由于饥寒劳顿而病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 1610年,受雇于商业探险公司的英国人哈德孙驾驶着他的航船“发现”号向西北航道发起冲击,他们到达了后来以哈德孙的名字命名的海湾。不幸的是,22名探险队员中有9人被冻死,5人被爱斯基摩人所杀,1人病死,最后只有7人活着回到了英格兰。 1616年春天,巴芬指挥着小小的“发现”号再一次往北进发,这是这条小船第15次进入西北未知的水域,发现了开阔的巴芬湾。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麦人白令为俄国考察队长,去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彼得堡,自西向东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后,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他们从那里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后的17年中,白令前后完成了两次极其艰难的探险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也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在1739年开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正是由于他的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但是,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国人帕瑞船长坚持冲入冬季冰封的北极海域,差一点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却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即北极冰盖原来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他们在浮冰上行进了61天,吃尽千辛万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实际上却只向前移动了270公里。这是因为,冰盖移动的方向与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他们往北行进时,冰层却载着他们向南漂去。结果,他们只到达了北纬82o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北磁极。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国海军部又派出富有经验的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开始第三次北极航行。全队129人在3年多的艰苦行程中陆续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这次无一生还的探险行动是北极探险史上最大的悲剧,而富兰克林爵士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却使后人无比钦佩。 1878年,芬兰籍的瑞典海军上尉路易斯·潘朗德尔率领一个由俄罗斯、丹麦和意大利海军人员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维加”号等4艘探险船首次打通了东北航线。 1905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他们的成功为寻找北极东方之路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这一持续了大约400年的打通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探险活动,我们可称之为北极航线时期。 北极的气候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 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 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动物开始活跃,并忙着繁殖后代。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 在北极,太阳永远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时节,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过23.5度。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兰海域可达 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冰岛六月份几点天黑
6月-8月最佳。冰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6~9月凉爽宜人,平均气温为10度左右,最高温度可达24度。6月初至8月底的冰岛几乎没有天黑,所有的活动全部活跃起来,5月至9月是不错的旅游季节。这时候的观光客比较少一点,避掉尖峰的观光月份冰岛的冬季时间较长且多风雪,冬季日照时间则非常短,一般游客较少,关于冰岛旅行公司的资讯可以看看这里:wuerlv去冰岛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几月6至8月被认为是冰岛的旅游旺季从天气及日照上来说的确都更有优势。夏季的冰岛几乎日不落,几乎极昼的夏天方便出行、驾驶,并有一些难得的自然景观,比如夜半日落。这个时段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自然人也就比较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绝大多数景区、旅行项目都在夏天有更多种类的日发团,如果是个人出行或者不想租车的人,会很方便。冰岛的巴士在夏天的班次也会多很多。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季节人多,酒店常常提前很久就被预定满员。除去首都外的城镇和景区,多半只有有限数量的住宿选择,提早预定会比较稳妥。但是这就又要求提前计划好行程进度,弹性减小
冰岛是大西洋的一个岛国,为何有“冰火两重天”的说法
“世界如此之大,我想去看看。”这是许多年轻人现在的人生格言。也正是因为这样有许多年轻人它们每年会花费一定量的时间去环球旅行,以达到放松自己,开阔眼界,探索地球这些美丽的风景。而传说中有着冰火两重天的一个地方就是地处于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国,就是冰岛,每年吸引大批的游客来此观光游玩。在冰岛有着“冰火两重天”的说法,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拥有“冰”的原因之一,海洋环绕。首先在这个国家他们是地处于欧洲北部,而且他们还是一个被大西洋环绕的一个小岛国。也正是这样,在每年这里的气温都不会超过二十度,因为它们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造成这里每年降雨值十分丰富,而且气候特别的湿润,一遭受到强风袭来,就会给这里带来一个冰的世界。
二、拥有“冰”的原因之二,纬度太高。其次冰岛它由于它的纬度是比较高,比我们熟知的英国纬度更高。也是这样造成的,冰岛在夏季平时气温都不是特别的高。同时在冬天的时候,由于高纬度原因这里还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也正是这样,每年会吸引大批的旅客观众来此地方观看北极光。而旅游业也成为冰岛现在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拥有“火”的原因,国内火山密布。可以说冰岛这个地方是由火山喷发之后所形成的一个国家,这也没有任何问题。在这个的国家内,火山喷发以后,熔浆四处蔓延,同时蔓延的之后会形成相应的坑坑洼洼的地形。而这些坑坑洼洼的地方,正是特别适合人们在这里制造温泉的一个绝佳地方。而每年也会有许多人来,并到这个地方泡温泉。
中国晚上8点是冰岛几点
中国晚上8点是冰岛的0点,北京时间与冰岛时间相差八个小时,比北京时间晚8个时区,一般来说时间要比北京时间晚八个小时;时差是指两个地区地方时之间的差别,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 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同一时区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时差的计算方法:两个时区标准时间(即时区数)相减就是时差,时区的数值大的时间早,。比如中国是东八区(+8),美国东部是西五区(-5),两地的时差是13小时,北京比纽约要早13个小时;如果是美国实行夏令时的时期,相差12小时。
冰岛空气质量优良的原因
冰岛空气质量优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理位置优越。冰岛距离欧洲大陆很远,国内产生的污染物不容易影响到岛上的空气质量。另外,由于冰岛的气候特点是阴冷多雨,降水量大,可以有效地洗净空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污染物。2、低人口密度。冰岛人口不多,仅有的一些人居住在几个城市和小镇中。在岛外可见到的空气污染源只有飞机和渔船,而且使用的较多的是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没有工厂和交通的排放。因此,和城市之类的高人口密度区域相比,冰岛的空气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更为优良。3、天然优势。冰岛位于北极圈内,空气清新,没有重工业和交通繁忙的环境,同时,冰岛旅游业非常发达,游客人数众多但游客规模无法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冰岛的火山、河流等自然景观也为其拥有清新优良的空气做出了积极贡献。总体上,冰岛空气质量优良主要得益于岛国的特殊气候和地理、人口分布等因素,以及严格的环保措施和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执行。
中国晚上7点冰岛几点
冰岛与中国相差八个小时,中国晚上7点,冰岛是下午三点。 冰岛采用格林尼治时间,比北京时间晚8个时区,一般来说时间要比北京时间晚八个小时。但是西方国家有夏令时和冬令时之分,冬令时应该是凌晨1点,夏令时应该是凌晨0点。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旧译格林威治平均时间或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英语:GreenwichMeanTime,GMT)是指位于英国伦敦郊区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标准时间,因为本初子午线被定义在通过那里的经线。 理论上来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正午是指当太阳横穿格林尼治子午线时(也就是在格林尼治时)的时间。由于地球在它的椭圆轨道里的运动速度不均匀,这个时刻可能和实际的太阳时相差16分钟。自1924年2月5日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隔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世界最安全的国家有哪些
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是:新西兰、冰岛、丹麦、中国。
第一:新西兰。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人民友善,各种族和睦相处。而且新西兰的刑事司法制度十分严格,犯罪发生率是全球最低的。而且新西兰风景优美、生活安宁,许多没有去过的人都对这里心生向往,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国家!
第二:冰岛。
冰岛是北欧五国成员之一,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冰川、热泉、冰原、雪峰、活火山、火山岩荒漠、瀑布等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还有世界著名的露天温泉——蓝湖。而且冰岛的治安也非常好,当地一直以低犯罪率和高安全度闻名,并且被列为世界上最适合女性居住的国家之首。
第三:丹麦。
丹麦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国家,虽然曾经出现过犯罪、恐怖活动等问题,但经过逐步改善,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安全国家。丹麦经济发达、福利好,人民贫富差距小,因此被评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第四:中国。
中国的治安可以说是全球最好的国家之一,许多外国人都表示住在中国十分安心。他们表示女性在中国晚上独自下班也不用害怕,东西丢了也能很快找回来,很多方面都对老百姓有优惠。很多外国人都十分羡慕中国人。
冰岛11月日照时间
5-8小时。冰岛共和国简称冰岛,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北欧五国之一,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4万,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11月初的日照约为8小时,日出时间为9点左右,日落时间为下午5点半左右。11月30号左右的日照则为5小时候,日出时间为10点半日落时间为4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