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科特的传说

斯科特的传说(如何描述英国人斯科特的事迹)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13 12:15:36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描述英国人斯科特的事迹

1901年8月,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第一次远征南极。他们经过一番苦斗,来到了离南极点只有350千米的地方,胜利在望却遇到了极为恶劣的天气,食物和燃料也将耗尽,队员病倒,只好败退回来。执着的追求使斯科特又做了8年的准备。1910年经历过“历史探险竞赛”后,于1911年1月18日结束竞赛称为亚军,斯科特探险队踏上归途,他们按照科学探险的惯例,仍然沿途收集各类岩石标本,书写探险日记。8个月后,搜索队找到了他们的帐篷和遗体,人们在斯科特身边发现了18千克岩石和各种化石标本——他们在死亡降临的时候仍然没有丢下科学,仍然为人类保留着科学财富。

斯科特的故事,急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干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雷,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2004年《春风·意林版》第12期也有关于斯科特上校的故事,你找到了可以去读一读。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358279.html?fr=qrl3

视死如归的斯科特的故事

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的故事 1910年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到达罗斯岛,在埃文斯角登陆时,阿蒙森的小型南极探险队也来到了罗斯冰障另一侧的鲸湾。 阿蒙森探险队只有5个人,驾着由52条爱斯基摩狗拉的4架雪橇。他们在鲸湾建了营地,每向南一个纬度(110公里)便设一个仓库,存贮了大量的食品和燃料,为了防止迷失方向,他们每隔一段距离就在雪地上插一个标竿。 阿蒙森探险队进入南极腹地之后,遇到了重重困难。有一次,一架雪橇掉进了一条冰缝,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它拖上来。在离南极点550公里的时候,出现了上坡路,暴风雪又不停,怎么办?阿蒙森决定,把活着的42条狗中的24条体弱的杀掉,由剩下的18条壮犬拖3架雪橇。只带两个月的口粮,向南极极点冲刺。“一定要赶到斯科特之前!”阿蒙森的队员们互相勉励着。1911年12月14日下午3点,阿蒙森探险队到达了南纬90度,站到了南极极点上,5个人的5双手共同抓住一根旗杆,把一面挪威国旗升到了极点上空。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他们唱起了国歌……。 当挪威探险队员在极地庆胜利的时候,斯科特的队伍还在暴风雪中挺进。斯科特是驾西伯利亚矮种马拉雪橇的,这种马适应不了南极的严寒,又都陷入雪中,一匹一匹地死去了,最后只好用人力拉雪橇。暴风雪、冻伤、体力下降,打击一个接一个地向斯科特袭来。1月16日,已经胜利在望了,队员却发现了挪威的旗子,显然,对手走到了他们的前边.这是极为沉重的精神打击,有的队员精神几乎要垮下来了。 “前进!”斯科特吼着。 1月18日,斯科特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极点,他们在挪威人的帐篷里看到了阿蒙森留下的信.他们把英国国旗插在帐篷旁边,他们成了到达南极极点的亚军。 第二天,精疲力尽的斯科特队踏上归途,他们按照科学探险的惯例,仍然沿途收集各类岩石标本,书写探险日记。他们的口粮不足了,有的队员手指甲冻掉了,狂风咆哮着,两名队员牺牲了。 3月29日,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的末日已经不远了。这是很遗憾的,但恐怕我已经不能再记日记了"。 8个月后,搜索队找到了他们的帐篷和遗体,人们在斯科特身边发现了18公斤岩石和各种化石标本-他们在死亡将临的时候仍然 没有丢下科学,仍然为人类保留着科学财富!传奇的探险家卢阿尔•阿蒙森,是一位伟大的极地探险家。他开辟了从大西洋经北美洲北部海域到太平洋的航道,是唯一沿北冰洋整个海岸线航行的环球航海家,也是到达南极极点的第一人,还是乘飞艇从欧洲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起飞穿过北极极点到达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首创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阿蒙森于1872年出生在挪威,他在中学时代阅读了很多航海探险的书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有关海洋航行的感性知识。少年时期的阿蒙森就立下了向前辈学习、做个极地探险家的远大志向。 1893年,阿蒙森为了获得实际航海的经验,他毅然从大学里跑了出来,到一艘捕海豹的船上去当水手。他以惊人的毅力,迅速地适应环境,掌握了水手的全部工作要领,不久又在另一艘猎船上当了大副,驾船技术提高很快。1896年秋,阿蒙森终于通过考试取得领航员的资格。并且当上了“比利基卡”号探险船的领航员。这艘船到南极洲去了两年,由于遇到浮冰,考察任务无法完成,但却使阿蒙森卓越的航海技能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很好地发挥,返航时他被任命为代 理船长和考察团团长。 从南极探险回来后,阿蒙森开始准备寻找北冰洋的西北航路,进行地磁考察的科学探险活动,并且专程到德国学习了半年有关地磁观测和分析的方法,回国后借钱买了一艘不大的旧船,取名“约阿”号,找了6位志同道合的水手,于1903年6月16日开始了他在北冰洋寻找西北航道的探险。当年9月9日,约阿号行驶到威廉岛东南一带,这时北冰洋漫长而寒冷的极夜已经开始,阿蒙森找到一个平静的海湾后抛锚过冬。 地处北极圈内的威廉岛,从10月下旬起到来年2月下旬,冬夜长达100多天,在这里越冬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严寒和暗无天日,使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阿蒙森一行好不容易熬过漫长的冬天,只是老天爷不作美,第二年夏天气温偏低,海面冰块没有融化,考察船无法行动,只好在这里又过了一个冬天,直到1905年8月,大海才开封,白茫茫的冰海,渐渐露出蓝色的容颜,“约阿”号继续向西航行,把加拿大北部的北极群岛抛到一边。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气温下降,海面的浮冰不断增多,阿蒙森一行无可奈何地在加拿大西北海岸度过第三个冬天。当1906年的夏天到来时,他顺利地穿过白令海峡,终于从北冰洋航行到了太平洋。开辟出一条从大西洋经北美洲北部沿海到太平洋的航道,这是无数探险家梦寐以求的事业,他们为之奋斗了400多年,最后才由阿蒙森得以完成。 阿蒙森回到挪威后,开始筹备新的探险活动——向北极极点进军,打算在1909年的秋季出发,就在这年4月6日,美国海军上将罗伯特•皮尔里已经捷足先登,第一个到达北极。阿蒙森得到这个消息后,只好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决定向南极挺进。 1911年1月14日,阿蒙森乘坐“弗拉姆”号捕鲸船来到了南极鲸湾,在岸上建立了考察基地,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过去探险家们收集的资料,仔细地研究了这一地区的情况,确定了进军南极的路线,计算了全程的各段路程,并在南纬80°~85°的每一纬度上设立了一系列粮食站、燃料补给站和在雪原上很容易识别的路标。一切准备就绪后,阿蒙森选了4个同伴,乘坐42条爱斯基摩犬拉的雪撬,于1911年10月20日沿着西经162°经线开始向南极极点冲刺。到了11月1日,阿蒙森的竞争对手英国极地探险家斯科特也沿着另一条路线向极点推进,一场争夺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阿蒙森行进到距离南极极点还有550千米的时候,决定只留下18只狗,杀死其他的狗。用这些狗肉来喂其余的狗,并将一部分肉食储藏起来,轻装前进。1911年12月14日。他们终于到达南极极点,并搭起帐蓬,竖起挪威国旗,探险队员合影留念。逗留三天三夜后,便向北返回,1912年1月25日,安然无恙地返回捕鲸船停泊点。往返行程共计2800千米,整个探险活动均按阿蒙森事前安排的期限完成,100多天后,他们回到了欧洲。英国人斯科特到达南极的时间是1912年1月18日,比阿蒙森晚到一个多月。 阿蒙森从南极回来后,并没有陶醉在摘取王冠上明珠的胜利中,他很早就提出利用空中交通工具对北极进行考察,并作了多次的尝试。1926年5月,阿蒙森和美国人埃尔思沃思、意大利人诺彼勒,乘坐“挪威”号飞艇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起飞,经过北极极点到达美国的阿拉斯加,全程共4000千米,这是人类首次穿越北极的飞行,过去传说在北极点与阿拉斯加之间,存在一块广阔的陆地,这次飞行证实上述传说是错误的。 1928年5月23日,诺彼勒驾驶“意大利”号飞艇到北极点考察,返航时飞艇失事,有9人掉在冰上,6个人下落不明,阿蒙森得知这一消息后,于6月18日乘坐飞机前往救援,6月20日,人们收到这架飞机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后来一直杳无音讯。阿蒙森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和5名机组人员永远长眠在北冰洋寒冷的水晶宫里。 卢阿尔•阿蒙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著作《南极》、《极地飞行记》、《作为一个探险家的我的生平》也是留给人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敢于向自然挑战,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作者简介:刘香润,中师讲师,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现在湖北省监利师范学校任教。)。

为什么斯科特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在斯科特去世之后,英国人民集体为他哀悼,他也随即成为了民族英雄,很多他的雕像被树立了起来。斯科特的冒险故事也被人到处传颂。在这次科考中,斯科特并非只追求获得个人的无上荣誉。因为他在这次科考活动的大本营中第一次开始不间断测量大气数据(整个不间断测量数据一致保持至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不间断测量的南极大气数据)。他在返程中捡拾的那些石头样本在之后的科学研究中被发现是极具价值。古生物学家在石头中发现了已经灭绝的蕨类化石。同一种植物的化石在南美,东南亚和印度都有发现。这个发现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大陆的漂移过程,以及南极大陆的形成。在这次科考中,斯科特和他的同伴们甚至完成了搜集帝企鹅蛋的艰巨任务。在当时的生物学主流观点认为,帝企鹅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了解帝企鹅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进化历史。然而要更好地了解帝企鹅就必须获得新鲜的帝企鹅蛋,解剖里面的胚胎才行。可问题是,帝企鹅的繁殖期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极夜中的南极内陆。于是斯科特派了两个队员,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搜集到了六个帝企鹅蛋,并被安全送回了英国 。而有关这六枚帝企鹅蛋的故事则是另一段人类探险传奇。

斯科特的探险故事100字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享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  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跌倒受伤而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在一次暴风雪中消失了。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望采纳

斯科特:最悲怆的南极著名探险家

民间传说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 故事大全我为大家带来一篇斯科特:最悲怆的南极著名探险家: 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最后,阿蒙森队安全撤回,而斯科特队的五名最后冲击南极的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斯科特是一名英国皇家海军上校。他在海军服役时,表现优良。退役后,曾与沙克尔顿一起组织过探险队。没有任何迹象暗示他是一位英雄,他的脸同千千万万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毫无表情。青灰色的眼睛,紧闭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他出征过印度,征服过许多岛屿,还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战役。不过,他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还是被人们感觉到了。他要去南极探险,由于资金缺乏,他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年轻的妻子替他生了一个儿子,可仍不能打消他要去南极的念头。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和他招募到的三十几名探险队员离开了英国。踏上了征服南极的漫漫征途。 1.坏消息:阿蒙森已赶到了他们前面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于1911年1月底,到达了新西兰的埃文斯角,这里是极地的边缘,长年被冰雪所覆盖。他们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木板屋。12月和1月在这里算是夏季,一年之中,也只有这段时间,每天太阳会出现在天空中几个小时。 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抓清早,老爷爷裹着旧棉袄,径直走向院子。眼瞅着快到腊月了,雪更是场接场地下,可今年的梅树,毫无开花的迹象,好生奇怪。紧时间工作:试验机动雪橇、练习滑雪和驯狗,同时,也为以后的远征建造仓库。一个探险小组从西面带回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他们在途中发现了阿蒙森的冬季营地。斯科特立刻他曾在桑林杀种为害百姓的叫封豕的怪兽,那怪兽两髀上各有颗白色的圆点,上应十宿中奎星之精。在成纪那地方是伏羲出生的所在,他画卦的地方,居然日久通灵,生出个婴儿,个男的,个女的,男的善于用水,女的善于用火。明白了:现在,除了严寒和危险以外,还有另一个人在向他挑战,要夺去他作为第一个发现地球最后秘密的人的荣誉。这个人就是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在地图上反复测量,当他发现阿蒙森的营地比自己的营地更向南极点靠近了110公里时,他完全惊呆了、但是他没有气馁。"为了大英帝国的荣誉,我必须振作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 电话铃终于响了,从观察高地传来消息:太阳出来过了。几个月来太阳第一次在这寒季的黑夜里露了1小时的脸。太阳的光线非常微弱、惨淡,几乎不能使冰冷的空气复活。不过,仅仅是看到了太阳这一点,就足以使人欢笑。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段有光线的时间,探险队紧张地进行准备。机动雪橇在前面开道,后面跟着的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斯科特预先将他们要走的整个路程划分为几段。每走两天设置一个贮藏点,为以后返程的人储备好新的服装、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煤油。 尽管斯科特的计划制订得爹皱眉,娘撅嘴,哥嫂含笑羞妹妹。十分周密,但还是没有奏效。经过两天的行程,机动雪橇全都出了毛病,变成一堆无用的累赘;西伯利亚矮种马的状况也不像预期的那么好。 1911年11月1日,他们分成几组出发。这支奇特的探险队开始有30人,然后是20人、10人,最后只剩下五个人。斯科特走在队伍最前面,他始终用毛皮和布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胡须和一双眼睛,看上去像个野人。一只手牵着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的笼头。在他身后是一个同样装束、同样姿态的人。 他们夜里钻进帐篷,为保护西伯利亚矮种马,他们还朝着迎风的方向筑起了雪墙。第二天一早,他们又重新登程,怀着单调、荒凉的心情,走在这千万年来第一次被人类呼吸的冰冷的空气中。 天气始终十分恶劣,有时他们一天只能走30公里。时间越来越宝贵,因为他们知道还有另一个人正在向同一目标挺进。在这里,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酿成危险。一条爱斯基摩狗跑掉了,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已不愿进食,所有这些都使人惴惴不安,因为在这荒无人烟的雪原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极其珍贵,活的东西更是无价之宝。 与此同时,全队的健康面对镜子,国王发现那些美貌绝伦的画像画的根本就不是自己。他边看着,边大骂那些讨他欢心的画匠都是可恶的骗子,都该杀头。状况也出了问题。一些人得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四肢冻伤。饲料越来越少,西伯利亚矮种马越来越精疲力竭。最后,这些矮种马刚刚走到比尔兹莫尔冰川I脚下就全部死去了。他们曾温柔地抚摸过它们无数次,可现在却不得不去把这些忠实的牲口杀掉。他们把这伤心的地方叫做"屠宰场营地"。就在这鲜血淋漓的地方,一部分探险队员离开了队伍,向回走去,而另一部分队员则要去作最后的努力。 他们每天走的路越来越少,雪都结成了坚硬的冰碴。他们不能再滑着雪橇前进,必须拖着雪橇走。坚硬的冰凌划破了雪橇板,走在像沙粒般硬的雪地上,脚都磨破了。12月30日,他们到达了南纬87度,即沙克尔顿到达的最远点。最后一批支援人员也必须返回了,只有五个选 *** 的人可以一直走到极点。斯科特将不合适的人挑出来。这些人不敢违拗,但心情沉重。目标近在咫尺,他们夜深人静之时,从这时起,这家人家就由秋香来掌权。因为她聪明能干,把家里家外料理得井井有条。全家人都服服帖帖,日子也过得和和睦睦、欣欣向荣。赵老汉仔细的研究着女儿心芯交给他的珠子。虽说也就是蚌珠,可他在水上讨生活大半辈子,从没有见过如此又大又圆晶莹剔透的,此珠非人力所能到达的深水里才有的。赵老汉越想越觉得,女儿怀孕事非同小可,不比寻常。于是,老汉悄悄的暗中做了些安排。却不得不回去,把荣誉让给其他伙伴。他们互相又握了一次手,用男性的坚强隐藏起自己感情的激动。被挑选出来的5个人是:斯科特、鲍尔斯、奥茨、威尔逊和埃文斯,他们将寂寞地走下去。 斯科特最后几天的日志显示,他们越来越感到不安。不过,希望的火花也在日志的字里行间闪亮。斯科特越来越起劲地记录着走过的路程:"只要再走150公里就到极点了,可是如果这样走下去,我们真坚持不了了。"两天以后的日志是:"还有137公里就到极点了,但是这段路程对我们来说将非常困难。"之后,又突然出现了充满红缭哭到:"公子是身怀大气运之人,杀我之人不敢造次,还请救救小女子···"信心的声音:"只要再走94公里就到极点了!即便不能到达那里,我们也已走得非常非常近了。" 2.终于到达了南极点,但还是晚了一步 1月14日,希望变成了确有把握的事:"只要再走70公里,我们村民们商量后,让村中的小花和小香前去引出恶鬼,晚上月亮升起时,两个黄花少女将恶鬼引到了道士布的阵法中,那恶鬼见上了当,想要逃出时,被道士挥动的桃木剑挡住,恶鬼和道士番打斗后,被道士剑刺中胸口,但那恶鬼并不服气,还在作最后的挣扎想要和道士同归于尽,道士眼看快要和恶鬼同消失时,大叫道:"你这恶鬼,生前做恶事,死后还要做恶鬼,你就不怕我到阎王那里参你本吗?会让你下十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还有快去投胎!"此话出,那恶鬼呆了会,道士趁此机会将恶鬼收到了"装鬼"袋中。的目的地就达到了!"从第二天的日志里,已经可以看出他们那种喜悦和几乎是轻松愉快的心情:"离极点只剩下50公里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就要到达目的地了!" 1月16日,他们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中午,他们5个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可是突然之间,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眼睛紧盯着雪地上的一个小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路标。 没有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柱,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营地的残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罕至的南极点竞在35天内两次被人发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仅仅迟到了一个多月,但是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意味着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和烦恼,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都破灭了。"斯科特在日志中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宣判了的死囚,失去了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前行。 1月18日,斯科特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终于到达了南极点。他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之地。"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011--这就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述。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同寻常的东西,不是自然界,而是对手留下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阿蒙森还留下一封信,等待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会随后到达,所以请他把龙千岳听有理,即命手下在大网上挂满水草,这只伪装好了的大网下到水底,终于有条慌不择路的老蛟落网了。十几名官兵急忙收绳,条百斤的老蛟就被捕了上来。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梦寐以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了英国国旗,然后就离开了。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程异常艰难,并终于要了他们的命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老太拍拍胸脯说:"你看我的吧,保准几句话就能把他打发走。"说罢,便直奔侄儿的房间。的足迹走回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绝不离开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那里储存着食物、衣服和煤油。错过了贮藏点,就无异于走向死亡。 他们心中钢铁般的意志也已松懈。来时他们满怀希望,这希望体现了全人类的好奇和渴求,也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的肉体能生存下来、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说不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志是可怕的。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在阴森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沙博士。他在离死亡寸步之远时,还继续进行着科学观察,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物品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被自然的巨大威力销蚀。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也越来越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身体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我当然看见燎顶帽子。但是好心人,让我留着那顶帽子吧!到家的时候我想把它交给我的继母。那样我也许能得到点饭吃,我实在是饿怕了。"怕地发觉,他们中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了。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上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所受的苦难。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他们又必须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志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一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了较丰盛的一餐。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些燃料。他们继续拖着自己往前走,而奥茨的脚指已经冻掉了。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达了下一个贮藏点,再次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非常之少。 从日志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是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的,"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唯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去。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速度。奥茨心里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又艰难地走了一天,奥茨要求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他们坚决拒绝了,尽管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奥茨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脚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到宿营地。 清早起来,他们看到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奥茨突然站起身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谁也不敢阻拦。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欢娱嫌夜短,不知不觉天快亮了,女郎急忙起床吩咐道:"张郎,你我尚有数月缘分,不必留恋朝夕。小女子今天暂时告辞了,吾在前方的客栈等你。"话音刚落,人影闪,女郎便不见了。张生顿觉恍然若失。抬头瞧,女郎还在画幅上,便又高兴起来。起床卷了绢画,带着上路了。,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大尖牙和水社姐照老婆婆教的办法,吞下龙的眼珠。忽然,他们变得又高又大。他们捧起太阳和月亮,用力抛回天空。从此,日月轮番放出光明,人们又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但是,为了不让太阳和月亮再掉进潭里。夫妻俩笔挺挺地守在潭边。年舒子良被带到县衙,县令单刀直入道:"舒子良,本县问你,有人亲眼所见,你跟朝廷通缉之匪凤来往甚密,你作何辩解?"复年,大尖牙和水社姐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一个英雄般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儿子说:"父亲放心,从此别,儿子要去受刑吃苦,不会再来看望您老人家。父亲多保重。"三个疲惫不堪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至极,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朝前走。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他们无法离开帐篷。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选择: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阿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发生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斯科特:最悲怆的南极著名探险家到这里就结束了, 著名南极

中外历史上的探险家及探险事迹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亚孟森征服了南极,从而两极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纪元。一个月之后,他的英国对手,罗伯特-斯科特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点。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为饥饿和严寒而牺牲,当时,他们离下一个供给站仅仅几英里的距离。 从此,斯科特成了一个传奇,一个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胜利者,亚孟森却为人们轻蔑、不屑。同样的经历,却带来如此强烈的反差。或许,这个现实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数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结局规律。 在下文中,挪威占星学家拉斯-维丁将就他们的出生盘对这两个传奇人物的生活、性格和成就加以分析和阐述。 斯科特的故事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和同行的四人悲伤而沮丧地站在南极大陆上。他们已经在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行走了80天,只为了寻找亚孟森在一个月之前留下的帐篷。里面有一封致给挪威国王的信笺,而斯科特曾经答应了亚孟森一定将信件带回。后人提起这段故事的时候,都说,这封信将斯科特从一个南极考察者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信童。 斯科特一行五人起先准备了不少犬只和马匹,但由于无人精通狗拉雪橇,而马匹也很快在厚而冰冷死去,大多数的路程里,他们只能自己拖着沉重的雪橇前行。到了三月中旬,当他们支起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帐篷的时候,人数已经减少到了三人。曾经同行的体力最好的埃文斯因为营养不良和体力不支最先告别了队友。而后,奥茨两脚的冻伤继续恶化,疼痛难忍使得他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他不想让自己拖累了队友,于是一天,他挣扎起身,拉开了帐篷,回身望了望同伴,说:“我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从此便消失在茫茫暴风雪之中,后人也再也没有找到他的遗体。 然而,严重的体力不支和极度恶劣的天气还是夺走了剩下三人的生命。在临终的时日里,斯科特一直坚持写信和记日记。此刻,他已经远离了那些有关荣誉和成功的渴望,而成为这个探险队的领袖。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他的信件中,他始终没有悲观,而是记录着关于英勇、信念和壮烈的一切品质。 半年以后,人们找到了这个帐篷,发现了斯科特等三人的尸体还安详地躺在各自的睡袋里。后来,人们用滑雪橇制成了十字架立在了他们的墓前。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幺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郑和(公元1371—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亦称三宝,人称三宝太监,云南昆阳人,回族。 郑和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圣地麦加称朝拜过。三保在他们的影响下,也知道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后来入宫作了宦官,成为燕王朱棣的贴身近侍。在一位高僧的影响下,他皈依佛门,法名福善。1404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败了惠帝朱允炆,夺取了帝位,是为成祖。三保因在此役中立有战功,升任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易名和。 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以钦差总兵太监的身份为正使,出使西洋。从此拉开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生涯序幕。到1433年,郑和前后共做了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的蒙巴萨及红海东海岸。在第七次的航行归途中,郑和病世于古里。 郑和七下西洋,意义非凡。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空前的。郑和的远航,大大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关系。他的船队,有效的清除了洪武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的海盗之患,完全的打通了由中国至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的航海活动,使亚非各国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辉煌成就,对其经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斯科特一行人死在返回南极途中的原因

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马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呕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他们返回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最后,尽管离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了,但这居然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