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意大利人如此反感法国和德国,这背后有何故事
德法意三国都属于欧洲经济共同体,三国的综合国力都很不错,是西欧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相当,地理位置也接近,难免会互相比较。在欧盟中意大利的GDP排在法德两国之后,经济水平相当但还是有相互制衡和压制的因素在,导致意大利人有些不满。
按道理这三个国家经济文化水平都是相似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国之间存在矛盾不能和谐共存并持续发展呢?很多人觉得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导致意大利反感其他两国,因为意大利人民生活的热情奔放,喜欢在公众场合与人交流,他们认为生活应该是充满激情的,而和他们的性格截然相反的是德国人,德国人处事为人谨慎小心,在公众场合会比较克制,理性冷静,所以两方的思想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双方都不太理解和认同对方的价值观,所以意大利和德国都看不惯,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而导致他们相互有隔阂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历史问题。曾经的法国,因为国力的强盛与西班牙相互战争,也多次侵略意大利,让意大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张中,而且领土也被分割。作为二战的同盟国德国,只是把意大利作为一个资源备用库,在危难之际索取武器,汽油等战争物资,虽然战胜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资源给意大利,两国之间只有利益关系。没有合作共赢一起发展的意识,而且德国会在经济上压制意大利,导致意大利人民非常介意。
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但是放在现在这个和平时代,我们都要学会合作共赢,国家间应该共同发展,两国关系友好才能促进经济文化繁荣,人们才能生活的更好。
意大利人极其反感法国和德国,这背后有何渊源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立青
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都位于欧洲西部,其中意大利和法国甚至还是邻居。不仅如此,这三个国家在历史上同属于法兰克帝国。但是意大利人却极其反感法国和德国。
意大利人认为法国人太过傲慢,不好理喻。同时他们也觉得德国人总对他们有刻板印象,很不舒服。并且有些生活习惯,意大利和德法大相径庭,互相不可理解。比如打电话,意大利人就喜欢热情地与电话那端的人交流。而德国人与此相反,他们就像生怕被人听见一样。
但是刚才所说的也只是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而已。这些最多导致意大利人不理解,还不至于反感。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反感呢?这还得从他们的历史渊源说起。
先来说说法国。15世纪末,由于法国和西班牙的争斗,意大利陷入了长达10年的战争。16世纪上半叶,国力逐渐增强的法国多次侵略意大利,导致意大利失去大片领土。这些争斗不仅使意大利领土减少,也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阻碍了意大利国力的进步。
面对这样的邻居,想来意大利人也确实喜欢不起来。
接下来再来说说德国。意大利人对于习惯相近的法国都“看不上眼”,对于风俗习惯完全相反的德国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被侵略过的国家都不太喜欢德国。而作为和德国同属一个“阵营”的意大利也不喜欢这个同盟。意大利认为德国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资源提供和补充库”。二战期间,意大利给德国供应了大量农产品、汽油和武器等等。然而夺取了别国资源的德国却从来没有把所谓的“战利品”分给意大利。
除此之外,意大利发展第二产业所需的煤、铁等原材料基本被德国垄断,也就是说,德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意大利的经济。这就好比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捏着脖子。你说这个人会对捏着他脖子的人有好感吗?
除了上述所说的原因,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都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彼此之间虽有合作,但竞争也十分激烈。在这些竞争中,难免可有得失。
所以意大利人反感法国和德国也并非毫无依据。
不过,就像意大利人看不惯法国和德国一样,法国、德国也看不上意大利人。
但是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过去这三国之间的历史渊源也好,还是现在彼此的激烈竞争也罢,都是国际社会乃至历史中十分正常的事。同处于一块大陆,共享一个市场,有矛盾和争斗都是正常的。就像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人们一样,总有磕磕碰碰的时候。
在看到这些竞争乃至冲突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彼此间的合作与进步。这个时代是和平开放的时代,是合作共赢的时代。我们要相信,整体的合作总是大于个体的单打独斗的。只有携起手来,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
欧洲强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何一直搞不好关系?——独孤胜
德国与意大利的关系?——瓦锅瓶罐
德国跟日本和意大利的关系好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和美国三个帝国主义国家,按照自己的势力,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这种做法,引起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强烈不满。
可以说,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以前都有过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传统。所以,这个三个国家是耿耿于怀。其实这三个国家,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就是妄想瓜分世界。
在巴黎和会上,德国是以战败国出席会议,因为德国是战败国,所以,德国的殖民地被无情的瓜分了,武装也被解除了,更不能让德国接受的是,本国的一部分领土,竟然也被分出一部分让国际联盟代管。
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是可以暂时接受的。但这些,对希特勒是断然难以接受的,毕竟他的野心太大了。
为了这个“雄伟”的的目标,希特勒还制定一份计划,开始是先占领西欧,再占领中欧的欧洲大陆。然后,就把目光瞄向了英国、美国。希特勒相信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但实现这个目标是需要费一番周折的。怎么做呢?于是希特勒就打着反共的旗号,说”苏联威胁“,要攻打苏联的言辞。其实希特勒这么做,是有他很深的用意的。
一是:要消除美和英国的防范,而且美国和英国也是主张反共的;
二是:打着”苏联威胁“的旗号,在1933年10月,就光明正大的退出了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这样就为希特勒疯狂扩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消除美国和英国的戒心,德国这么做(疯狂扩军),就是为了自身安全考虑,并且信誓旦旦的说,除了苏联,别的国家都不会受到威胁。
其实英国和美国早就觉察到了希特勒的野心了,但为什么没有制止呢?其实他们想让德国去牵制苏联,所以也就任其发展了。
其实这么做,希特勒心里还是有顾虑的。于是就采取了更进一步的行动。在1936年,希特勒宣布不再遵守《凡尔赛条约》,接着又出兵占领了战后被分出去的莱茵非工业区。
其实希特勒心里也是没有底的,当他做完这些事情后,竟然美国、英国没有反应,所以,希特勒的胆子就更大了,变得肆无忌惮了。
当希特勒要进行对世界扩张的时候,他心里也是明白的,单靠德国是很难完成重任的。于是,他就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战友了。
现在在说说我们的这个邻国日本,在当时可是踌躇满志的,雄心勃勃的,一心想占领整个东南亚。
在1931年把中国的东北占为殖民地后,就一心想占领整个中国。但日本这种行为,直接触碰到了美国、英国在华的利益。其实日本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毕竟英国和美国是帝国主义强国,而日本却是一个小国,所以,审度再三,是不能硬碰硬的。
所以日本在当时也在”寻找志同道合“的战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和日本一拍即合,交往慢慢的频繁起来。
现在,再说说轴心国的最后的一个国家-意大利。就是在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德日关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后,德国和日本结成联盟后。德国和意大利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和调节。
德国为了和意大利走的更近,开出了很多的优惠的条件,如德国扩大对意大利的出口,而且还支持意大利向非洲扩张,而且意大利在中欧、巴尔干和多瑙河不再和德国争夺等。
在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在意大利侵占巴尔干的阿尔巴尼亚时,由于和英、法两国发生了冲突,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让意大利认识到和德国结盟的重要的性,想急切的得到德国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在1939年5月22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意钢铁同盟》。
希特勒为了更有效的西线进攻法、英两国,东线向苏联进攻,让日本和意大利从东西两个方面去牵制,不至于使自己两面受敌,而日本和意大利也是如此的想法,想让德国对己方的敌国进行牵制。
为了让三个法西斯国家更加紧密的团结战斗,于是在1940年9月,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而且期限是10年。至此,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德国与意大利有哪些矛盾
在法西斯轴心国,德国除与日本貌合神离外,与意大利的矛盾也由来已久,尽管两国在对外扩张方面存在共同点,但利益上的差异仍使两国间不断产生分歧,乃至明争暗斗。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背着意大利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墨索里尼深感不悦。尤其当墨索里尼于8月26日从英国得悉,德国向伦敦提出要与英国结盟的文本内容后,更是大为恼怒。更有甚者,德国进攻波兰的计划事先也未通知意大利。因此,当德国于9月1日向波兰发动进攻后,墨索里尼当即宣布采取“非交战”立场。这引起了希特勒的不满,他认为,英法之所以敢在9月3日对德国宣战,与意大利的隔岸观火有很大关系。希特勒曾正式要求意大利参战,但意大利以缺少战略物资为由加以拒绝。希特勒对此怀恨在心。9月中旬,他唆使住在上阿迪杰的南蒂罗尔人脱离意大利,归顺德国控制的奥地利,从而使德、意矛盾公开化。
当然,意大利不可能长期保持“非交战”立场。墨索里尼本人就表示:“意大利不能无限期地保持中立。”这是因为意大利称霸地中海和巴尔干的野心,以及德军正在取得的胜利等等,都诱使意大利急于参战分赃。1939年12月7日,墨索里尼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意大利将站在德国一边参战。
尽管意大利已表明要与德国“并肩作战”,但两国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除,意大利的反德势力还很强大。以总参谋长巴多里奥为首的多数高级将领,一直对德国持仇视态度。他们不愿与德国为伍,更不甘心受其约束。因此,直到墨索里尼下令制订作战计划时,巴多里奥还说:“由于他们(德国人)摆老资格和傲慢成性,我们绝不能同他们采取统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