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奥运火炬为什么风雨吹不灭呢
为什么风雨吹不灭?4届奥运会火炬对比根据在过去两年夏季奥运会和历届奥运会的经验,突如其来的阵风和接力跑处理不当是火焰熄灭的主要原因。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在这一方面都有独特的成果,防风反而成为奥运火炬最基础和最容易解决的问题。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是历届夏季奥运会火炬中最长的一把,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柄需要手握中间部位的火炬。在这个火炬中配备有美国科学家制造的最新式的防风系统,据悉采用的是来自洛克希德公司的飞机发动机技术。这种使用飞机制造技术的防风技术确保了96年的火炬不会被风吹灭,但是与00年和04年的火炬相比,96年的火炬燃烧不充分是最大的问题。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质量为1000克,能够燃烧20分钟。燃料使用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在时速65千米的大风和热带的瓢泼大雨中还燃烧。这把火炬对燃烧室进行了充分的改进,还对为火炬提过燃料的关键部位进行了处理,采用了一种“散射式”燃烧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火炬设计使用的自动熄灭装置,是奥运火炬历史上的第一次。但是与04年火炬相比,它缺乏持续性,燃料储备太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首次采用了一体式设计,由于采用丙烯和丁烷的混合物作为燃料,火焰是历届奥运会最为闪亮的。该火炬配备有最具独特的燃烧室和自燃保护装置,当被风吹灭时,燃烧室会重新点燃火炬。而且,自燃保护装置也是首次出现在奥运会火炬的设计上。专家认为,雅典奥运会的火炬自燃保护,是开创了奥运火炬设计的新进展。但是专家通过和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比较后认为,该火炬的制造工艺还是比不上祥云。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据中国专家讲是参考了飞机发动机和火箭燃烧技术。采用了非常“神秘”的双火焰燃烧系统,是人类第一次将火箭技术应用到火炬上。而且,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带的传播,也将创造人类的历史。美国专家卡特称,祥云火炬的技术,将是中国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正在世界各国传递,经受了不同的气象条件的考验。虽然在火炬传递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表示:从希腊古奥林匹亚传递出来的火焰必将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
北京奥运会申请遇到的困难
环境问题,奥运会标志,奥运会的投资,奥运会的吉祥物
一些外国富商出钱在投票会上打压北京
谁知道中国在奥运所走的艰难历程
1993年1月11日,蒙特卡洛。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代表团正式呈交了申办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申办报告,从此北京踏上了申奥的艰难历程。一切准备工作也随之迅速展开,大街小巷打出申奥的横幅,新闻报纸密切关注着申奥的进展,全国上下立即掀起一场申奥热潮。T恤上,旗帜上,高楼上,甚至热气球上,到处都画着申奥的标志;相声中,小品中,评书中,甚至流行歌中,到处都喊着申奥的口号。为了承办2000年奥运会,为了实现这个中华同胞久违的心愿,中国人憋足了一口气,拧成了一股绳。五环成了每个人心中一个美丽的梦。1993年9月24日凌晨,摩纳哥蒙特卡洛。终于到了这个万众瞩目的日子。无数人期待的目光聚焦在这里。当萨马兰奇缓步走向发言台时,场内安静的出奇,大家屏住呼吸,等待着希望的结果如期到来。可惜这位慈祥的老人并没有带给我们喜讯,悉尼以两票优势获得了申办权。在结果宣布的那一刻,在场的悉尼代表团的欢呼雀跃与北京代表团的沮丧震惊形成了强烈对比。而在中央电视台转播中心现场,人们失望、诧异、沮丧种种复杂心情交织的表情,定格成为一幅历史性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中国人心中。中国首次申办奥运的历程最终以遗憾收场。然而,国人的五环梦并没有因此破灭。第二天,在北京头班地铁的车厢门口,人们贴上了白底黑字的小标语:“申奥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实现中国的奥运梦想,人们总结着失败的教训,准备着再次的申请。2004年奥运会,北京没有急着申办,而是吸取教训,完善自身。在以后的5年里,北京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交通、环境等问题等得到了显著的改善。1999年4月6日,瑞士洛桑。经中国奥委会批准,北京市市长刘淇递交了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北京代表着中国,又一次站在了申奥起跑线上。经过第一次失败,人们在为北京申奥加油呐喊的同时,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提出,将奥林匹克精神升华至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人的申奥热情再度高涨。据调查,94.6%的北京市民支持北京申奥,这也成为北京独特的竞争优势。2000年8月28日,莫斯科。北京与巴黎等其它4个城市一起,由申请城市进入候选城市之列。从这一天开始,北京奥申委便全力投入到《申办报告》的撰写当中。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北京奥申委抽调各路精兵强将夜以继日地工作,工作人员创造了连续工作32小时的记录。2001年1月16日,经历了中文本10次、英文和法文本3次的“颠覆性”修改,重5.6公斤、近20万字的《申办报告》,终于在国际奥委会规定时间的最后一天,送达国际奥委会总部。2001年5月15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在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说:“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北京的努力得到了肯定。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人们又迎来了宣布结果的时刻。古老的北京无人入睡,广袤的中华今夜难眠。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功地完成了最后的陈述,每个中国人都盼望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来临。第一轮投票结果,日本被淘汰,人们从中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二轮投票完毕,萨马兰奇带着一个密封的信封走向发言台。人们知道,最后的结果已经产生,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到,圆梦的瞬间就要降临。萨马兰奇面对无数期待的目光,坚定有力的宣布:“The city is Beijing。”在场的代表团沸腾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沸腾了,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人们相聚在街道上,用震天的呼喊抒发心中无比的喜悦;人们相约在广场上,用热情的歌舞表达心中无限的欢乐。人们笑了,那是拼搏后胜利的笑容;人们哭了,那是等待后激动的泪水。五环之梦终于得以实现,奥运之火终于燃到中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发生过对别国运动员不公平的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主场,中国奥运健儿没有被不公平对待,中国是一个友好的,追求公平的国家,所以其他国家也不会出现不公平对待。
在奥运会的百年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争议的画面,有些被人们称之为“黑幕”。确实如此,虽然奥运会强调公平公正,但是在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公正。
赛事评价
我的评价是北京奥运会是所有奥运会中最好的一届奥运会。在未来应该是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这种程度。这不光是我个人的看法,同时是绝大部分媒体和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们的看法。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对世界意义重大,衷心祝愿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
北京奥运会将展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中国将继续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下去。我相信北京奥运会不仅是辉煌的体育事件,还是联系世界各族人民的节日。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北京奥运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安全问题(恐怖主义)环境问题(北京环境以前不是太好)中国的奥运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如西方国际刻意误导其国民,形成对我国的不信任。。。
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北京的规划研究来看,奥林匹克公园(当时称为国家体育中心)的选址就开始考虑北京北中轴区,后来在申报前又有过争议,有反对选址北城,建议采纳南城方案的,即选址在东南四环与京津塘高速公路东南角或者亦庄 (马晓春,奥运场馆为何选址在北城,《市场报》2001 年 8 月30 日第八版) 。这些意见认为:第一,北中轴选址地区原来是大面积的森林和绿地,因北京大半年的风向是西北风,几年施工下来,这里会给朝阳区(包括 CBD 商业中心区)、东城区乃至城中心(尤其东北区),甚至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带来大量的尘土,空气质量会降低。第二,东北两面的四环路现在已经非常拥挤,如果把奥体中心和国际展览中心两个巨大的磁场再放在一起,将会严重增加交通负荷,雪上加 雪上加霜。第三,朝阳区已经规划了商业中心,在这里再规划一个展览中心有重复建设的可能。第四,把国体中心放在南城,可以“开发北京大南部”,平衡北京市内部的贫富差距 ( 彭培根,北京奥运会场地选址还需三思、优化,人民网,2001 年 7 月18 日)。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在北城(见图 1 所示),其理由是: 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发展建设城市中轴线北部地区,形成新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新的城市形象。 用地位于市区中心地区和绿化隔离带的交接地带,环境优美。 场馆集中程度高,与其他举办奥运会相关设施距离近、联系方便 城市的主要快速环线——四环、五环路穿过公园内部,交通方便 周围城市建设区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周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赛后使用 (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书)。 当然,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对于城市发展的利弊,不能仅仅从上面的几条理由中得到说明,但最终 2001 年以北城方案为奥运主会场选址进行的申奥活动取得成功,这至少说明选址北城的决定对于申奥是成功的。次年年中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际规划方案征集”继续坚持北城方案,以中轴线北区的这块地区作为基地进行。从此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端四环和五环之间的奥林匹克公园成为 2008 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会场 ( 它是总规划用地约 1135 公顷,内容包括中轴线、森林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奥运中心区。其中奥运中心区北区包括会展博览设施、文化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运动员村、地下停车设施、集中公共绿地和广场以及体育设施:8 万人国家体育场,1.8 万人国家体育馆,1.5 万人国家游泳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射箭场等,奥运中心区南区包括原有亚运会体育设施、新建网球中心和曲棍球场。),而北城方案,在体现奥运文化与北京城市历史的交融上,也渐渐表现出其突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