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雷克海峡地震

德雷克海峡地震(科学解读,人类的出现是为了拯救地球吗详解地球上的冰川时期)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15 09:41:54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科学解读,人类的出现是为了拯救地球吗详解地球上的冰川时期

大家好,这里是前言论!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从几十亿年前开始就在地球上出现地冰川。 之所以咱们对冰川习以为常了,是因为整个人类的 历史 都处于现在的冰山期的缘故,说到这儿需要先给大家来区分几个概念,可能经常大家会听到一些词,比如说大冰期、冰期、间冰期、冰川期、冰河期等等,有很多朋友可能就分不清楚,这么多叫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其实还真不是一回事。 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首先大冰期、冰河期、冰川期,这几个词说的是一个意思,它指的是地球上有大面积冰川的时期,也可以说只要地球上有永久冰川存在,就算是冰川期,比如咱们现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都有大面积的冰川,因此现在这个时期就是不折不扣的冰川期。 说完了冰川期,咱们再来说说冰期和间冰期,冰期和间冰期是包含在某个冰川期里边的,也就是说在时间跨度几千万或者几亿年的冰川期里面,包含了若干次的交替出现的时间跨度在10万年级别的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的时候冰川面积会扩张,有时候甚至会扩张到赤道附近,间冰期的时候的冰川面积就缩小了,只在高纬度地区才有永久冰川,就像咱们现在这个时期就是未次冰期之后的间冰期,也就是说虽然到了夏天,咱经常也会感觉很热的原因了。 但从冰川学的角度来说,咱们一直都是生活在冰河世纪的,地球自从诞生之后,发生过很多次冰川期了,第一次是距今29亿年前,也就是地球诞生17亿岁的时候,这第一次持续了一亿年的时间。 第二次是22亿岁的时候,也就是距今24亿年前,当时地球上发生了大氧化事件,直接引发了冰川,大氧化事件又叫氧化灾变,在地球生命起源方面也是非常蹊跷的一件事,这里就不展开说了,这次冰川期花了三亿年时间才恢复过来,在这之后该14亿年没有发生冰川期,直到39亿年多的时候,也就是距今7.2亿年前的时候,再次进入来了冰川期,这次持续时间只有0.8亿年,但是却比较严重。 因为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发现,当时的地球包括赤道地区全都被冰雪覆盖了,彻底变成了一个雪球。要不是后来的火山喷发,可能都缓不过来了,非常的危险,这次之后地球也就达到了40亿岁了,过了41岁之后是冰川期的发生也是越来越多了。 自从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地球上的物种是多种多样了,可是每隔一两亿年就进入一次冰川期,算上现在这次最近5亿年已经发生三次了,也就是说物种的多样性非常有可能影响到了冰川期的发生。 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地球上有这么多的动植物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 健康 的生态环境呢?以及地球到底想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人类在过程当中有没有背负什么特殊的使命? 这里就需要说说,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忽冷忽热的地球,首先就是大气当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这一点咱们在之前讲碳循环的时候说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把碳元素固定下来,动物吃了植物之后,这部分碳就转移到动物体内了,动物把这些有机物分解利用然后通过呼吸排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圈碳循环了。 另外一个就是死了的动物,在经过漫长的年代最终被埋在了地底,这部分碳也就被保存了下来,之后通过火山喷发,的地质活动,所以这些碳又重新回到大气中,才这就是深层碳循环的一部分,上面提到的24亿的大氧化事件就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太少,氧气过多,才导致了第二次冰寒期的爆发。 还有就是3.6亿年前的那次冰川期,也是因为陆生植物大爆发,过量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大气当中二氧化碳含量骤降,气温降低,导致高纬度地区出现冰川。 咱们都知道,白色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所以冰川出现之后,地球吸收到的阳光就更少了,这又加剧了地球降温,最终冰川面积越来越大,地球也就进入冰川期了。 那么地球想要摆脱冰川期,主要还是得靠温室效应,比如咱刚才提到的雪地地球,整个地球都被冰封了,陆地生物圈也基本没办法运行了,也就没有植物消耗二氧化碳了,这时候火山喷发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就可以全部积累起来了,越积越多最终引发温室效应,地球也就解冻了。 从这一点咱们可以看出来,温室气体确实是影响冰川期的最大原因。 米兰科维奇循环 1920年代的时候,塞尔维亚的科学家米兰.科维奇提出了一个理论,他论证了地球的轨道偏心率、自转轴倾角、自转轴的进动,这些周期性的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对冰川期的影响,不过因为当时人类对冰川期的研究还非常的有限,还不掌握确切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时间,所以当时他的研究理论并没有立刻被重视起来。 后来地质学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推算出了准确的冰期时间,结果发现当年米兰.科维奇推算的时间那是一模一样的,这才赶紧把米兰.科维奇的理论发表在了1976年的科学期刊上。 不过这个时候人家都已经去世快20年了,可以说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那么还需要提到一点就是米兰.科维奇循环,主要解释的是冰期和间冰期的规律,它的时间跨度是在几万年到几十万年之间,对于时间跨度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冰川期,并不在他的讨论范围之内,关于米兰科维奇循环的详细原理,涉及到很多的天文学知识,在这儿就不展开说了。 总之利用米兰.科维奇循环不仅可以准确的算出过去几次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时间,还可以推算出下次冰期到来的时间,根据计算下次冰期可能会出现在1500年之后,不过这个预测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如果人类没有出现的话。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对于冰川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为它会显著的影响全球的洋流和气流,如果要是所有大洋都没有阻碍地连成一片的话,洋流就可以顺利地把赤道地区的暖水送到两极地区,这样的话两极地区就不太容易结冰了。 如果大陆的分布刚好阻断了洋流的话,那暖流就没办法到达两极,这就容易引发冰川期了,现在的地球刚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的这次冰川期开始于3400万年前,是以南极大陆开始出现冰层为标志的,极地出现冰层,就说明全球气温降低了,也就说明地球上肯定发生大事了。 那么引起这次降温的大事就是4000万年之前,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咱们都知道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是由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抬升造成的,当时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漂移,一头就撞到了亚欧板块的下面,硬生生的就把青藏高原给撞出来了,本来这片还是沿海地区的,这下直接变内陆高原了,而且就算是现在印度板块还在往北边拱,每年大概5厘米,也就是说喜马拉雅山脉现在还处于被抬升的过程当中,这也就造成了频繁的地震活动。 那么说回气候变化的问题,这次大型的造山运动是怎么影响到全球气候的?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跟温室气体有关系,印度板块把亚欧板块顶出来,造成大量的新鲜岩石暴露在了大气当中,新鲜岩石在大气当中会发生风化,会消耗掉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因为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大气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下降了很多,温室气体开始减少,也就意味着地球要开始降温了。 喜马拉雅这一撞可以说是给这次的冰川期开了一个头,之后的板块运动又进一步地加剧了冰川期的形成。 刚才咱们提到了说如果来自赤道地区的温暖洋流没办法对流到两极地区的话,那么两极地区就容易出现冰川,大家可以看一下现在的北极,基本上是个被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环抱的状态,只有几条相对狭窄的通道连通到太平洋和大西洋,这就导致了温暖的洋流很难进入到北极地区。 再看看南极的情况,南极大陆在盘古大陆解体之后一直往南飘,终于在2300万年前的时候彻底跟南美洲分手了,它们之间出现了德雷克海峡,这德雷特海峡一打通,南极洲的环流就形成了,这就相当于把南极洲的温暖的水域彻底隔开了,从此以后南极大陆的冰川面积就越来越大。 原来的陆地生态系统最终完全被覆盖在了冰层之下。 地球应该怎么走出冰川期?地球要想走出冰川期,无非就是要提高温室气体的含量,从前5次的冰川来说的话,都是先通过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导致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减少,这样二氧化碳的消耗就减少了,然后就是等着火山喷发向大气当中补充温室气体,日积月累的温室效应就出现了,地球也就升温了。 简单来说就是两点,开源和节流,一方面要破坏植被,另一方面要多排放二氧化碳。 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有点不明觉厉了,破坏植被排放二氧化碳,这不就是现在人类正在做的事吗? 难道人类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使地球走出冰川期吗?而且跟前几次相比,人类简直就是开了挂一样。 之前走出冰川期那得花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时间让冰川慢慢地把它们盖住,但是以人类的破坏速度那就快多了,因为人类只用1万年的时间就已经初步见到效果了,排放二氧化碳方面人类就更拿手了,人类直接把石油、天然气、煤炭通通都给挖出来,点着了可劲烧就完事了,而且从结果上来说,现在地球上的永久冰川已经开始融化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人类并不知道冰川期对地球意味着什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好像是在帮地球走出冰川期,地球上孕育出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难道就是为了这个吗? 冰川消失的后果。 对于人类来说全球气候变暖绝对是灾难性的事件,如果说地球走出了冰川期,也就是说地球上永久冰川全部融化的话,海平面将会上升,大约会上升70米左右。 这对人类的沿海城市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另外如果喜马拉雅冰川全部融化的话,必定会引发巨大的洪水,这些都是对人类实实在在的影响,所以走出冰川期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不过反过来说,就算人类不想走出冰川期,以人类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大量的碳排放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就算是再怎么控制,也只是延缓地球升温的过程而已。 而且现在极地的永久冻土已经开始融化,会导致原本冷冻在冻土层当中的冻植物遗骸开始被微生物分解,这个过程又向大气当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这样的温室气体,然后导致地球进一步升温。 这种正反馈的升温过程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既然不可逆转了,咱就往好的方面来说,永久冰川的融化有可能会向人类展示很多未知的秘密。 比如说人类已经在北极的动土当中发现了冷冻的猛犸象,这就让人类具备了通过克隆技术复活猛犸象的条件,当然了出于很多考虑,这件事也不能轻易尝试了。 除了北极的永久冻土之外,咱也不要忘记南极大陆的冰川,要知道在1.6亿年之前南极大陆是跟其他大陆连成一片的,都是温暖湿润的气候,南极大陆的生态圈也是生机勃勃,所以在这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冰川下面冷冻着的,你觉得的会是什么? 分享让阅读更有意义!

关于太平洋的地理知识介绍

  【概况】

  位置: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面积: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宽度约19900千米,面积17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范围: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廊近似圆形。

  深度:平均深度为4028米,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地理分区: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

  国家和地区:太平洋地区有30多个独立国家,以及十几个分属美、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自然环境】

  岛屿:太平洋约有岛屿一万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火山岛、珊瑚岛)。

  海底地形: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孤,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火山与地震: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气候: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故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占优势,它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000-5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北纬40°以北、南纬40°以南常有海雾。水面气温平均为19.1℃,赤道附近达29℃。在靠近极圈的海面有结冰现象。吼啸狂风和汹涌波涛太平洋上的吼啸狂风和汹涌波涛很是。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洋流: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10°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北部环流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潮汐:多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一般为2-5米。

  【海洋资源】

  太平洋生长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它动物都比其它大洋丰富。

  渔业: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渔场。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金枪、比目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占重要地位。矿物资源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猛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交通运输】

  航运: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海底电缆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敷设的,1905年美国在太平洋也敷设了海底电缆。目前加拿大至澳大利亚,美国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都有海底电缆。近年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德雷克海峡的作用

  1. 自然资源:  表层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递增。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盐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区之一。 这里有很多海生动物,最多是海胆和海星,也有海绵。浮游生物也相当丰富。南部盛产磷虾。  2.地理位置: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紧 德雷克海峡邻智利和阿根廷两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互沟通的重要海峡,也是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的地方。在巴拿马运河开凿之前,德雷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它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东西长约300千米,南北宽达970千米。德雷克海峡是世界各地到南极洲的重要通道。由于受极地旋风的影响,海峡中常常有狂风巨浪,有时浪高可达一二十米。从南极滑落下来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峡中,这给航行带来了困难。  3.地理作用:  峡内海水从太平洋流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南极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流量达150,000,000立方公尺/秒(5,300,000,000立方尺/秒)。表层水温自北部的6℃(43℉)到南部的-1℃(30℉)。在南纬60度温度发生显著变化,这个地区叫作南极辐合带或极锋,副极地表层水和更冷的南极表层水 德雷克海峡以此为界。在500~3,050公尺(1,600~10,000尺)深处,有较暖和盐度较大的环极深水环流。就整个德雷克海峡而论,海水盐度和含氧量均从南向北递增。  4.交通航运:  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前,德雷克海峡对19和20世纪初叶的贸易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巨型油轮的出现和巴拿马运河的日益拥挤,德雷克海峡有可能再度成为重要航道。  5.历史作用:  1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为了切断其他 德雷克海峡西方国家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他们封锁了航路,严禁一切他国船只的来往,使太平洋变为西班牙的私海。这时,英国人德雷克的贩奴船在西班牙受到攻击,德雷克侥幸逃脱后,为了报复就成了专门抢劫西班牙商船的海盗。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追捕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海峡。这一发现,为英国找到了一条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新航道。从此,该海峡就以其发现者---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  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德雷克海峡运输航道的作用日渐式微。然而,随着南极大陆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要,世界各国对南极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纷纷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与探险。德雷克海峡,这条从南美洲进入南极洲的最近海路、众多国家赴南极科考的必经之路,也因此被赋予新的战略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人类对南极大陆科考与开发的深入,德雷克海峡的战略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6.气候作用:  由于冬季海冰偏少,季节变化比较小;若夏季海冰偏少,则冬季海冰偏多,季节变化比较大。其原因是,夏季海冰偏多,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变小,秘鲁寒流增强,导致向极热输送增多,使德雷克海峡逐渐变暖和冬季海冰偏少;夏季海冰偏少,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变大,秘鲁寒流减弱,导致向极热输送减少,使德雷克海峡逐渐变冷和冬季海冰偏多。这种一年周期的冷热循环证实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进退是全球气候冷暖的调控器,并引起相应的陆海地壳均衡运动。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厄尔尼诺事件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2005年2月德雷克海峡的最低温度记录,将使海冰面积增加,减弱南极环流,增强秘鲁寒流,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这是2004年9月-2005年2月弱厄尔尼诺事件突然中断的原因。2005年5月以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不断减低,2005年末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这一预测已经得到证实。  海峡两侧气压差12毫巴,促使南极大陆的干冷 德雷克海峡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暖的气流南北交换。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  7.最新发现:  最新证据证实德雷克海峡海冰全球气候开关作用的存在 ,地质资料 德雷克海峡  表明,德雷克通道在中周期和长周期的气候变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关系重大,一个可能的模式是:冰进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水位增高,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引发拉尼娜冷事件,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即西风漂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德雷克海峡冰退;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引发厄尔尼诺暖事件,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德雷克海峡冰进。东西太平洋海平面的反向升降和两极冰盖的消长将引起强烈的火山地震活动和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8.开关效应  卫星资料  对来自NOAA卫星资料(高级甚高分辨雷达)南极地表1982---2004年温度趋势图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极极区地表温度的趋势为冷,而南极半岛区的趋势突出地偏暖。以上说的“地表温度”是指南极陆地表面几毫米和海面的,而不是南极地区大气的温度。对南极极区的趋势为冷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南极四周海水温度偏暖,造成在南极大陆内陆有更多的降雪,从而使南极的高地区域变冷。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臭氧的减少。通常臭氧在极地平流层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但是臭氧的减少使极地平流层趋于变冷,从而增强极地旋涡。它形成的绕极区的强风就像一堵大气栅栏,挡住了来自南极海岸的较暖空气向南极内陆移动。形成强极地旋涡是南极内陆冷趋势的一种解释。实际上,更科学的解释是南极大陆周边的海洋绕极环流作用。南极半岛变暖使海冰大量融化,扩大了德雷克海峡通道,拓宽了绕南极环流,并隔断了对南极洲的向极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极区变冷。  原因  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效应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在整个新生代都是最急剧的。   这种下降被认为由如下原因引起:   1、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通道开始为全球循环和气候上隔离的环极流打开了通路;   2、由于澳大利亚向新几内亚向北移动,吸热的赤道水面积缩小;   3、特提斯海关闭,不能使赤道环流通过。德雷克通道的打通可能形成了环极流,并隔断了对南极洲的向极热输送,因而产生了冰架和冷的底水。同理,德雷克海峡被扩展的南极冰盖封闭,导致气候上隔离的环极西风漂流带的消失,加强赤道热流向两极的输送,使扩展冰盖趋于消失。这是南极冰盖不能扩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季节性变化  南极海冰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海冰净冰面积在2月最小,为2.3×106km2,在9月最大,为15.4×106km2,最大值约是最小值的6.5倍。南极海冰的长期趋势变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海冰有两个突变,一次发生在1975年底1976年(厄尔尼诺年)初,海冰由偏多迅速转变为偏少,另一次发生在1988年(拉尼娜年),是海冰由偏少缓慢转向偏多。海冰减少与厄尔尼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南太平洋低纬度的海温,历年在3月附近为最暖,9月附近为最冷。1973年南半球冬季海冰的范围比夏季大大扩展;最小的出现在2月10日,最大的出现在7月16日(与9月出现最大值的一般情况相比是特殊的异常现象)。与其相关的是,1972年4月~1973年2月是厄尔尼诺事件时期,1973年6月~1974年4月是拉尼那事件时期。对比两者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南极海冰和南太平洋的海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德雷克海峡冰冻线的季节性北移,关闭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导致秘鲁寒流的对应增强,是拉尼那事件发生和秘鲁沿海表层水季节性降温的主要原因。

地震为什么会引起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海啸对人类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坏,所以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应该加强城市防护

世界上最深的海峡是什么海峡

德雷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米。

德雷克海峡是以发现者16世纪英国私掠船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名字命名,德雷克本人最后并没有航经该海峡,而选择行经较平静的麦哲伦海峡。

事实上,德雷克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早在1525年西班牙藉航海家荷赛西已发现这条航道,并亲自驶船经过这个海峡,就把海峡取名为MardeHoces,可惜这个名称没有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紧邻智利和阿根廷两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互沟通的重要海峡,也是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的地方。在巴拿马运河开凿之前,德雷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它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东西长约300千米,南北宽达970千米。德雷克海峡是世界各地到南极洲的重要通道。

由于受极地旋风的影响,海峡中常常有狂风巨浪,有时浪高可达10-20米。从南极滑落下来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峡中,这给航行带来了困难。

中国的南极科考取得了哪些成果

  中国南极科考站目前总共有四个,分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  长城站  地理环境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的气温据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3℃,最高为11.7℃,最低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气温-8℃,最高为2.6℃,最低为-26.6℃。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每年大风((17米/秒)日数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40.3 米/秒。  科考设施  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科考项目  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中山站  建设历史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是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地理环境  中山站位于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谷陵上。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69°22’24"S, 76°22’40"E)。它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 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l0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下36.4摄氏度;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长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建筑和生活设施  科考设施  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也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车库等。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昆仑站  建设历史  2008年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将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  地理环境  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由于选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层会不断积累,因此该考察站考虑了年积雪速度,设计寿命为10年。  泰山站  命名由来  国家海洋局之所以将新建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南极夏季站命名为中国南极泰山站,是因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泰山站”也是上次我国南极内陆站在全国征名中得票数仅次于“昆仑站”的名字。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在海拔高度上与昆仑站遥相呼应,同时能覆盖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泰山站不仅将成为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地理环境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  科考设施  新建的泰山站规模跟昆仑站大体相当。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国的一个灯笼的造型。  除此之外,泰山站还会拥有一个很给力的厨房。它是具备开火条件的,有专门的厨房,但是也不像我们这样可以随意烹饪咱们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还是对食品进行加热这样一个功能,就是对已经做熟的食品或者是对半成品进行加工加热的做法。

世界地理之最

一、自然地理部分 最长的纬线——赤道,约4万千米 面积最大的洲——亚洲,面积最小的洲——大洋洲 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北冰洋 世界位置最南、冰川最多、淡水资源最丰富、平均海拔最高、 全部位于南半球——南极洲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亚洲 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北半球)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最低出现在1月 (南半球)气温最高出现在1月、最低出现在7月。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8米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 最大的三角洲——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其次长江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 最大的黄土地貌区——黄土高原 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其次科罗拉多大峡谷 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长6000多公里) 最深的河流峡谷——金沙江的虎跳峡 岩溶地貌最发育的高原——喀斯特高原,其次云贵高原 世界独自占有一块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喷发次数最多的火山——埃特纳火山 轮廓最完整的火山——马荣火山,其次富士山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撒克斯坦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其次维多利亚沙漠,阿拉伯沙漠 中亚最大的流动沙漠——卡拉库姆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马干沙漠 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400)米,吐鲁番盆地第4,死谷第7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6600千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自南往北, 注入地中海),世界第二长河——亚马孙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 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也是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流域面积中 刚果河,密西西比其次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其次恒河, 布拉马普特拉河,长江 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也是流域面积最广的内流河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指干流)——多瑙河(9国),其次尼罗河, 赞比西河,莱茵河,湄公河(6国) 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河流——莱茵河 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1800千米), 苏伊士运河第3,基尔运河第5,巴拿马运河第6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里海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外流湖)——苏必利尔湖 世界上最大的谈水湖群——五大湖(北美)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其次坦噶尼喀湖,里海 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西北太平洋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藏高原湖区 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 日本最大的岛屿——本州岛、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 最高的山——富士山、最大的城市——东京、最大的对外贸易对象—美国 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 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 陆地最高点——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亚洲)海拔8848米 陆地最低点——约旦死海的水面(亚洲)低于地中海面392米 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11034米 最大的洋——太平洋17968万平方千米 最大的海—珊瑚海(太平洋)479万多平方千米,其次为阿拉伯海和南海 最大群岛——马来群岛(亚洲)243万平方千米 最大岛屿——格陵兰岛(北美洲)217.56万平方千米 最高的岛屿——新几内亚岛,也是分属两国的最大岛屿 唯一分属三国的岛屿——加里曼丹岛 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最深的海峡——德雷克海峡,也是最宽的海峡 最曲折的海峡——麦哲伦海峡 船只通过最多的海峡——英吉利海峡 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其次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 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 最长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美洲)15000千米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公里)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亚洲)平均海拔4500米 最大平原——亚马逊平原(南美洲)560万平方千米,其次东欧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最大盆地——刚果盆地(非洲)337万平方千米,其次大自流盆地 (最大的自流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内陆盆地) 最大沙漠——撒哈拉少漠——(非洲)777万平方千米 最长裂谷——东非大裂谷(非洲)至死海6400千米 最长河流——尼罗河(非洲)6671千米 最大湖泊——里海(亚、欧洲)37.1万平方千米 最深湖泊——贝加尔湖(亚洲)最深1620米 最宽瀑布——南美洲伊瓜苏瀑布汛期宽4000米,非洲赞比西河上的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1800米 最高瀑布——南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河支流上的安赫尔瀑布高979米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亚、欧洲之间)面积1.1万平方千米, 其次为亚速海和渤海 最浅的海——亚速海(欧洲)最深14米 岛屿最多的海——爱琴海(地中海) 盐度最高的海——红海,也是最年轻的海 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 唯一没有海岸线的海——马尾藻海 岛屿最多的海——爱琴海 最著名的涌潮——钱塘江潮 最大的洋——太平洋,也是最深的,水温最高的,锰结核最多的 最小的洋——北冰洋 海运最繁忙的洋——大西洋 最大的洋流——西风漂流,也是最大的寒流 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暖流 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 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内陆湖、最大的咸水湖——里海 面积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高气温记录——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中,达58 最低气温记录——南极洲东方站,-88.3 风速最大的地方——南极巨大谷口地区19米/秒 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的乞拉朋齐,26461毫米 降水最少的地方——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0.5毫米 最典型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 地震最频繁的国家——日本,平均每天4次 二、经济地理部分: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非洲 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欧洲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拉丁美洲 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俄罗斯; 经济实力最强、对外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德国 德国最大的城市——柏林,最大的海港——汉堡 俄罗斯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综合性工业中心——莫斯科 美国人口最多、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工商中心——纽约; 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洛杉矶;西部最大的海港——旧金山; 华人最多的城市——洛杉矶、旧金山。 澳大利亚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美国 最大的石油储集区——波斯湾油区,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石油 储量最多的国家 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俄罗斯 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地区 世界上铁、煤、石油都很丰富的国家——中、美、俄 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俄罗斯 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中国 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其次俄罗斯,巴西 最大的水电站——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1260千瓦, 2009年后,三峡成为第一 核能发电最多的国家——美国 核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法国 铁矿储量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其次巴西,中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印度,美国 铝土储量最多的国家——几内亚,其次澳大利亚,巴西,牙买加 铜矿储量最多的国家——智利,其次美国,赞比亚 锡矿储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其次中国,马来西亚,泰国, 产锡最多——马来西亚 黄金储量最多的国家—南非,1.65万吨,其次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 黄金产量最多的国家—南非年产500吨以上其次俄罗斯,加拿大,巴西 白银储量最多的国家——加拿大,5万吨,其次俄罗斯,美国,墨西哥, 澳大利亚,秘鲁 白银产量最多的国家——墨西哥,年1000吨以上,其次俄罗斯,加拿大 金刚石储量最多国家——刚果(金),其次博茨瓦纳,澳大利亚 铀矿储量最多的国家——美国,其次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 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拉丁美洲 覆盖着地球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地区——亚马孙流域 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 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地区——俄罗斯北部 出产咖啡、可可、香蕉、剑麻、甘蔗最多的国家——巴西 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的最大产地——东南亚 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产地基地——中亚 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国家——中国,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四位 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中国 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地区——中国台湾 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南非(非洲) 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几内亚 出产磷酸盐最多的国家——摩洛哥 出口牛肉占世界第一位的国家——阿根廷 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英国 羊毛产量、出口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澳大利亚 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的国家——日本 输出工农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美国 进口小 汽车 、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美国 世界贸易额最大的国家——美国 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 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大的国家——中国(6.8亿千瓦) 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地震和发明地震仪最早的国家——中国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

澳大利亚为什么很少有地震

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较中部,板块运动弱地壳稳定所以地震少。

一、澳大利亚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Australia)是位于南半球全球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它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及其边缘海,海岸线长约3.67万公里。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占大洋洲的绝大部分,虽四面环水,沙漠和半沙漠却占全国面积的35%。全国分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个地区。全国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拨2230米,最长河流墨尔本河长3490里。在东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北部属热带,大部分属温带。年平均气温北部27℃,南部14℃,内陆地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东部山区500—1200毫米。

二、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有如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澳大利亚地处印度洋板块较中部,并不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不容易发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