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瑞典的一代英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是怎么死的
瑞典的一代英王,1611年即位,当政后励精图治使瑞典军队成为训练有素,能征惯战的劲旅。初期与丹麦战争中,通过议和赎回大量的丹占国土。
瑞典的一代英王,1611年即位,当政后励精图治使瑞典军队成为训练有素,能征惯战的劲旅。初期与丹麦战争中,通过议和赎回大量的丹占国土。后又发起对俄战争,夺取芬兰全境。1621年对波兰开战,占领立窝尼亚与默吉地等,几乎控制了波罗地海沿岸。1630年站在新教同盟一边,参加三十年战争,在不赖藤菲尔德战役中大胜神圣罗马帝国军队。1632年在指挥吕芩战役中。作战身亡。
三十年战争(英语:Thirty Years’ War;德语:der Dreißigjährige Krieg;法语:La guerre de trente ans;西班牙语:La guerra de los treinta años;瑞典语:trettioåriga kriget;丹麦语:tredive års krig;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援。
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至40个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日耳曼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古斯塔夫三世皇帝的详细资料,以及他的战争史
古斯塔夫·阿道夫有着瑞典王室固有的智力早熟和疯狂爱冒险的血统特征,幼时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勇气,是瑞典人眼中的神童。当然,他最感兴趣并精通的是历史和军事,他崇拜的对象是领导荷兰独立战争的军事天才——奥兰治亲王毛里斯。1611年,随着他父亲卡尔九世,17岁的古斯塔夫就成为瑞典国王。然而,年轻的古斯塔夫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形势。他的堂兄,时任波兰国王的西吉斯蒙德一直宣称自己才是瑞典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得到一些瑞典贵族的支持。而从他祖父古斯塔夫·瓦萨时代就结下瑞丹矛盾,和从他伯父约翰三世时代结下的瑞俄矛盾,此时仍剪不断,理还乱。瑞典与上述三国之间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而在国内,因他父亲卡尔九世对西吉斯蒙德的支持者进行了清洗,制造了“林雪平惨案”,使得国内的贵族反对势力强大。而丹、波、俄三国的连年战争,已使得瑞典国内民穷财尽。总之,用“危机四伏”来形容古斯塔夫继位时的处境,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古斯塔夫首先摆平了国内的贵族,这中间,一位重要人物——奥克森斯蒂耳那发挥了重要作用。奥克森斯蒂耳那是个非常杰出的人物,28岁已经成为参政会头号人物,在他的作用下,贵族和国王之间签订了史称“古斯塔夫·阿道夫宪章”的一系列条款,规定国王不得掠夺贵族的领地和财产、不得随意逮捕贵族等,以换取贵族对国王的效忠。古斯塔夫的妥协一方面是形势所迫,但另一方面也与他将事业的重心放在对付国外的敌人有关。奥克森斯蒂耳那后来成为一代名相,当古斯塔夫在外搏杀时他负责内务,古斯塔夫战死后他接管军队继续作战,为君臣相得的典范。甫一即位,便遭到世仇丹麦、俄国先后的袭击。但总算损失不大,特别是迫使俄国签订 “斯托尔波沃”条约,以放弃俄国皇位为代价(约翰三世时代曾对俄国皇位提出过要求),确保了瑞典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占有,俄国仍然没能获得出海口。咬紧牙关挺过去的刚刚即位的缺兵少银人心不稳的6年之后,古斯塔夫终于长长舒了口气,1617年10月,他在乌普萨拉大教堂举行了迟到六年的加冕仪式。从这一年起,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将瑞典推上了欧洲强国的地位。瑞典人口稀少,资源短缺,远离欧洲商道,是当时欧洲的穷国。古斯塔夫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人(主要是荷兰人)来瑞典开办企业,开采瑞典丰富的铜、铁矿藏,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坚实的军火工业。为增加收入,古斯塔夫将当时的税收从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收入增加以后,古斯塔夫就开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军事改革,他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军事之父。首先是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各国军队都是雇佣军,纪律性和忠诚度很差,古斯塔夫实行征兵制后,战斗力明显加强了,纪律也明显好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古斯塔夫还是最早让士兵统一军装的。其次,他对作战时的方阵进行了改造,将作战面拉长,纵深减少,有利于火器密集地发挥威力。他还使炮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同时提高炮兵作战的机动性,减小炮身重量,使炮兵能够与骑兵、步兵更协调地联合作战。当然,这一切还依赖于古斯塔夫对军队高效的实战操练。当古斯塔夫的改革初见成效之时,波兰首先撞在他的枪口上。从1621年起,古斯塔夫几度进军当时隶属波兰的立沃尼亚,夺取了首府里加,1626年取得关键性的沃尔霍夫会战的胜利。在这些战斗中,古斯塔夫的战场指挥技术渐趋成熟,当他的能力和经验达到颠峰状态的时候,终于在德意志三十年的战争中为他自己,也为瑞典取得了空前的荣誉和威望。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是一场欧洲新教与天主教势力的大搏杀,实际上也是一场德意志统一与分裂势力的大搏杀,在前两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4年)和丹麦阶段(1625——16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杰出军事家华伦斯坦和提利的领导下,新教联盟均遭到惨败。这时,欧洲各个新教国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瑞典,年轻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扮演德意志新教救世主的时机已经成熟。1630年,古斯塔夫仅率领1.3万瑞典军,在德国登陆,正式开启了叁十年战争的 第三阶段——瑞典阶段。此时帝国军队总司令华伦斯坦已经被迫辞职了,古斯塔夫的对手是接任总司令的提利伯爵。战争开始阶段,古斯塔夫采取稳打稳扎的策略,巩固波罗的海河岸地区作为后方基地,然后沿着奥得河一步步上溯,在一些小的战役中打败帝国军队。1631年,因形势所迫,原来保持中立的德意志新教国家勃兰登堡和萨克森先后倒向瑞典一边,使得古斯塔夫十分有利,开始放胆攻入德意志心脏地带。是年9月,瑞典和萨克森联军主力同提利的帝国军队主力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莱登菲尔德相遇,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会战。这场战役中,双方的左翼都被对方击溃,但古斯塔夫的军队显示出更高的战术素养,在左翼萨克森军队溃散之后,迅速填补了缺口,稳固了阵地,最后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1632年4月的列克河战役,古斯塔夫在一支实力与自己差不多的军队面前强渡过河并击败了对手,提利伯爵也在这场战役中丧生。接着,古斯塔夫进军天主教联盟的大本营巴伐利亚。在这种情况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得不重新任用心存顾忌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华伦斯坦复出后打败萨克森军队,进军萨克森,准备切断古斯塔夫的退路。于是,古斯塔夫被迫回师萨克森,双方均在莱比锡附近集结军队,又一场决战到来了,这就是著名的吕岑战役。这场大战是在大雾中展开的,一开始瑞典军进展顺利,但当古斯塔夫从战线右翼回援中央过程中与队伍脱离,结果在与帝国军队的格斗中阵亡。瑞典军队在伯恩哈德的率领下继续奋战,仍然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后来,瑞典在法国介入战争的情况下,终于坚持到了三十年战争的胜利。瑞典成为除了本土外,还拥有芬兰、德意志北部沿海地区、芬兰湾、里加湾的北欧大国。古斯塔夫一直以战神的形象被后人记住。他的军事改革及他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军事的发展,并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这也是他被排在本榜中的主要原因。当然,古斯塔夫并非仅仅是一个雄赳赳的武夫,他在内政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北方雄狮”在这个帝王排名中列第42位。
古斯塔夫六世的婚姻: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与玛格丽特公主的美满爱情
康诺特的玛格丽特公主(全名:玛格丽特·维多利亚·夏洛特·奥古斯塔·诺拉;Margaret Victoria Charlotte Augusta Norah ;1882年1月15日-1920年5月1日)是瑞典王储古斯塔夫·阿道夫(后来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的第一任妻子,1905年至1920年期间的斯堪尼亚公爵夫人,1907年至1920年期间的瑞典王储妃。
玛格丽特是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亚瑟王子和普鲁士的路易丝·玛格丽特公主的长女。她的暱称为「黛西(Daisy)」,名字在瑞典语中则被拼写为「玛加丽塔(Margareta)」 。她在丈夫登基为王的30年前便去世了。
1882年1月15日,玛格丽特公主在英国萨里郡的巴格肖特公园内出生。她的父亲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第三个儿子,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亚瑟王子,妈妈则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曾孙女 ,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卡尔王子和安哈尔特-德绍的玛丽亚·安娜公主的 *** ,普鲁士的路易丝·玛格丽特公主。1882年3月11日,玛格丽特在温莎城堡的私人教堂内接受了坎特伯雷大主教阿奇博尔德·泰特的洗礼。她的教父母包括: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她的祖母)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 (她的外曾伯祖父,由德国驻英大使明斯特伯爵代为出席);维多利亚公主(她的姑姑,由她的另一个姑姑海伦娜公主代为出席);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卡尔王子及其妻子,安哈尔特-德绍的玛丽亚·安娜公主(她的外祖父母,由她的伯父阿尔弗雷德王子和姑姑比阿特丽斯公主代为出席)和威尔士亲王(后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她的伯父)。1898年3月,她也在温莎城堡的私人教堂内举行了坚信礼。
作为英国王室的一员,玛格丽特公主常常参加王室家庭聚会和婚礼活动。1893年7月6日,玛格丽特和她的妹妹帕特丽夏公主在她们的堂哥,约克公爵和公爵夫人(后来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的婚礼上担任伴娘。
婚姻
1905年,时年23岁的玛格丽特公主和她的妹妹,18岁的帕特丽夏公主是当时全欧洲最美丽最抢手的两位公主。她们的伯父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希望自个的侄女能够嫁给一位欧洲国王或王储。1905年1月,康诺特公爵夫妻前往葡萄牙访问,在此期间,他们受到了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以及他的妻子,奥尔良的艾米丽公主的接待。国王夫妻的两个儿子,皇太子路易斯·菲利佩和曼努埃尔王子(后来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二世)则热情款待了两位年轻的英国公主。当时,葡萄牙民众还以为康诺特的两位公主中的一位将会成为葡萄牙王后。
葡萄牙至之旅结束后,康诺特公爵一家又继续前往埃及和苏丹访问。在开罗,他们会见了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的孙子,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王子,未来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起初,玛格丽特的妹妹帕特丽夏被以为与古斯塔夫·阿道夫王子最为相配,未经王子的同意,两姐妹便安排了一次会面。古斯塔夫·阿道夫和玛格丽特一见钟情。在由克罗默勋爵在英国驻埃及领事馆举行的一场晚宴上,玛格丽特接受了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求婚 。毫无疑问,玛格丽特完全爱上了古斯塔夫·阿道夫。她的父母对这桩婚事十分满意。古斯塔夫·阿道夫王子视力不佳带着眼镜,他身材高大,知识渊博,热爱音乐,是一个优秀的射手和舞者。1905年6月15日,古斯塔夫·阿道夫和玛格丽特在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内结婚。婚后,这对夫妻在爱尔兰度过了蜜月,并于1905年7月8日抵达了瑞典。
玛格丽特与古斯塔夫·阿道夫一共育有四子一女,她专心于做一位好妈妈,决定尽大概花更多的时间和她的孩子们在一起。正如当时的一贯做法,她不愿让她的孩子们在幼师的照顾下长大。当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父亲于1907年继承了瑞典王位成为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后,玛格丽特便成为了瑞典王储妃。
1912年特和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婚姻生活幸福快乐。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妈妈的管束下长大,而其母所遵循的「普鲁士」军事化的教育方式也使古斯塔夫·阿道夫倍感压力。因此,他被玛格丽特的英式生活习惯深深吸纳,并由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来访的西班牙的尤拉莉亚公主曾写道,王储妃给瑞典宫廷带来了如圣詹姆斯宫廷般的优雅,玛格丽特是如此热爱她在瑞典的生活。
在她抵达瑞典后,玛格丽特便开始学习瑞典语并且还接受了有关瑞典历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教育。两年后,她便能说一口流利的瑞典语。为了能够更多的了解瑞典,玛格丽特还曾多次微服出行。玛格丽特的言行举止在瑞典生活的第一年期间表现得严肃刻板,因此,她也被人们以为是个呆板拘谨的人。但她对运动的酷爱改变了人们对她一开始的看法。因为运动时的玛格丽特总是能表现出更加放松和自然的状态。玛格丽特对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都深感兴趣,她常常在冬季滑雪、滑冰和打曲棍球,在夏季打网球和高尔夫。她还常常与她的各种亲戚们通讯 。
玛格丽特也对艺术深感兴趣,她尤其喜爱克劳德·莫奈的作品。她还热爱拍照、绘画和园艺。她和她丈夫在结婚时收到了索菲罗城堡作为他们的新婚礼物,这对夫妻也常常在这里度过夏季并且在设计城堡花园一事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索菲罗城堡的花园充满了浓浓的英式风格,他们的孩子们也参与进了花园的改造工程中。1915年,玛格丽特以「玛加丽塔王储妃」的名义出版了《我们在索菲罗的花园(Vår trädgård på Sofiero)》一书,两年后,她还出版了《从花圃中(Från blomstergården)》一书,这本书内还包括了玛格丽特自个设计的图样和拍摄的照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玛格丽特在瑞典建立了一所支援红十字会缝纫协会,该协会主要为瑞典武装部队提供合适的内衣。当石蜡供应不足时,她组织了一场收集蜡烛的活动。1917年11月,她还制定了一项训练女孩们务农的计划。战争期间,她还为因战争分离的亲属们充当媒介。在她的帮助下,非常多私人信件和寻找在行动中失踪男性的请求被传递。她也积极参与到维护囚犯利益的工作中。她对欧洲兵营内的战俘提供救助,特别是英国国民。与她的婆婆完全的亲德态度相反,玛格丽特在战争期间十分支援英国。在战争结束时,当瑞典走到全面民主的最后一步时,玛格丽特对改革的积极态度影响了她的丈夫。与那些反对改革的姻亲们,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和维多利亚女王不同,玛格丽特的立场被以为缓和了紧张的政治局势并且维护了瑞典的君主政体。
逝世
1920年5月1日,玛格丽特王储妃在父亲70岁生日当天在斯德哥尔摩突然去世。官方宣称,王储妃是由于实施了乳突手术后因感染去世。当时,她已怀有8个月的身孕。在国际劳动节当天,王储妃逝世的讯息被宣布,瑞典首相卡尔·亚尔马·布兰廷说道,斯德哥尔摩王宫内的太阳已离开了。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为什么被誉为瑞典战神
瑞典战神,三十年战争中的天才指挥官1610年,古斯塔夫随父出征,与丹麦作战。1611年继位,17岁的古斯塔夫成为瑞典国王。刚即位的6年,瑞典缺兵少粮、人心不稳,古斯塔夫与他的臣民忍辱负重,被迫与俄罗斯、丹麦签订条约割地赔款。1617年10月,挺过难关的古斯塔夫在乌普萨拉大教堂举行了迟到6年的加冕仪式。从这一年起,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将瑞典推上了欧洲强国的地位。为增加收入,古斯塔夫将当时的税收从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收入增加以后,古斯塔夫就开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军事改革,他因此被誉为欧洲现代军事之父。首先是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各国军队都是雇佣军,纪律性和忠诚度很差,古斯塔夫实行征兵制后,战斗力明显加强了,纪律也明显好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古斯塔夫还是最早让士兵统一着军装的统帅。其次,他对作战时的方阵进行了改造,将作战面拉长,纵深减少,有利于火器密集地发挥威力。他还使炮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同时提高炮兵作战的机动性,减小炮身重量,使炮兵能够与骑兵、步兵更协调地联合作战。当然,这一切还依赖于古斯塔夫对军队高效的实战操练。从1621年起进军波兰,到1626年,古斯塔夫取得关键性的沃尔霍夫会战的胜利。在这些战斗中,古斯塔夫的战场指挥技术渐趋成熟,当他的能力和经验达到颠峰状态的时候,终于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为他自己,也为瑞典取得了空前的荣誉和威望。1630年,古斯塔夫仅率领1.3万瑞典军,在德国登陆,正式开启了三十年战争的瑞典阶段。此时帝国军队总司令华伦斯坦已经被迫辞职了,古斯塔夫的对手是接任总司令的提利伯爵。战争开始阶段,古斯塔夫采取稳打稳扎的策略,巩固波罗的海河岸地区作为后方基地,然后沿着奥得河一步步推进,在一些小的战役中打败帝国军队。1631年,因形势所迫,原来,保持中立的德意志新教国家勃兰登堡和萨克森先后倒向瑞典一边,使得古斯塔夫十分有利,开始放胆攻入德意志心脏地带。是年9月,瑞典和萨克森联军主力同提利伯爵主力在莱比锡附近相遇,在这场战役中,双方的左翼都被对方击溃,但古斯塔夫的军队显示出更高的战术素养,在左翼萨克森军队溃散之后,迅速填补了缺口,稳固了阵地,取得大胜。在这种情况下,神圣罗马帝国重新任用华伦斯坦为统帅。双方在莱比锡附近集结军队,1632年11月,著名的吕岑战役爆发。这场大战是在大雾中展开的,一开始瑞典军进展顺利,但当古斯塔夫从战线右翼回援中央过程中与队伍脱离,结果在与帝国军队的格斗中阵亡。不过,瑞典军队仍然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古斯塔夫一直以战神的形象被后人铭记。他的军事改革及他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军事的发展,并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