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哪些语句能够证明作者的观点
- 米罗的维纳斯一文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即如何认识
- 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提出什么观点
- 米洛斯的维纳斯主要内容
-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作者观点是什么
-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 作品赏析《断臂维纳斯》谢谢
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哪些语句能够证明作者的观点
反复研读之后发现,文章始终围绕着“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这句话,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必须失去双臂; 二, 不能复原双臂;三,只能失去双臂.文章的结构是一种逻辑上的螺旋式的层进关系.从语义的阐释和论述的领属关系看,“如此”是个指代词,不是陈述或判断的实指概念;所谓“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是对断臂后的维纳斯的“秀丽迷人”的限定和强调,由此我们认为,“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句,在文中是不能充当中心论点的.“必须失去双臂”,“不能复原双臂”,“只能失去双臂”,这三个分句在文中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的条件,充其量也只能是文章的分论点.那么,文章的中心论点又何在呢?这里,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文章开篇提出:“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而且在此句前面还加了一个主体限定———“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就把文章的内含做了严格的限制,即文章所谈的看法是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活动.第二句话用“也就是说”做前提,表明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解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里, 确切地解释“某些东西”几个字的含义,成为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关键.“某些东西”前用“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来修饰,我们不仅就会发问:什么东西既能关系到“美术作品命运”,而又“同创作者毫无关系”呢?那就是在欣赏过程中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审美想象中的美感体验.是的,美术作品能否在欣赏者进行审美想象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当然既影响着“美术作品命运”,同时也是“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这里我们姑且不论维纳斯断臂的原因,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维纳斯确实“丧失”了双臂.这是我们欣赏维纳斯和理解本文的根本出发点.第一段中的“如此美丽”在下一段中是有照应的:“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超越了国度和时代,即创造了艺术的大美和永恒美.怎样实现这种大美和永恒美呢?作者认为:“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美的偶然追求.”这句话就是对实现大美和永恒美的原因的解答.“特殊”是指维纳斯断臂,“普遍”是指断臂之后的广泛意义上的审美认同,即成为一个特定的美学代称;“舍弃部分”即“丧失了玉臂”,“获取完整”则是指人们在欣赏过程中生成于欣赏者审美过程中的那个完美的形象.“偶然”表明这是美学史上的个例,不能一概而论之.而且,实现这种“飞跃”和“偶然追求”的根本转变的桥梁,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从审美感受上讲,审美是追求完整的.清冈卓行把这种追求谓之为“我的实际的感受”,表明作者亦将议题规定在审美感受的范畴.第三自然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断臂的维纳斯“显示”出了“惊人的”匀称和谐之美.这一层的前后句是解说关系.第二层写断臂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也就是维纳斯断臂之后却能给人无尽的审美空间,给人“无比神妙的整体美”.当然产生这种审美效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前后两层之间则是递进关系,有“而且”一词为证.断臂后的维纳斯本身是美的,无论是“她的秀颜”,“或是她的脊背”,还是“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都是美的,是和谐的、匀称的.这是人们欣赏维纳斯的“整体美”的前提,也是能够引发人们无尽的审美想象的基点.由此可见,欣赏维纳斯的现存肢体之残缺美,不是本文探讨的根本所在,而丧失玉臂后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审美愉悦则是作者论述之重点.“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其中“神秘气氛”和“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正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生成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想见,一旦欣赏者产生并拥有了这种审美体验,就必然会反对并“畏惧”无论“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的出现.这,就是审美想象带给作者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这些文字也自然开启了下文.第二部分:反对复原维纳斯的双臂第四自然段包含着三个美学见解.其一,人的审美感受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作者认为,人们对断臂维纳斯“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就不会被丧失双臂前的完整的维纳斯所“所打动了”.其二,断臂的维纳斯升华为一种审美范畴的代名词, 就实现了艺术欣赏的由“量”到“质”的飞跃.所谓“艺术效果上的数量上的变化”,指的是视觉上有无双臂,“质量的变化”则是一种升华到审美想象的美感认同.其三,“无”大于“有”.即如作者所言:“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带给人们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将远远大于“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在这些文字中,作者所表达的根本用意, 即在探讨“有”和“无”的关系.这里关于“无”的理解,是建立在上文所论述过的断臂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基础上的,不是没有任何依托的虚无.而复原双臂,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个体,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束缚人们的艺术思维,限定人们的想象空间.第五自然段作者列举了诸多可能存在的双臂形式:可以托着苹果,还可以擎着玉笏;既可以是单个形象,也可以是一个群像中的部分;甚而至于还可以伴随各种情态.实际上作者于假想中在回答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个伟大的美术作品一旦问世,就会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即米洛斯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想象是丰富的、多元的,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也就是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超越作品本身的审美再创造,而且这个创造是以审美想象为前提的.基于此,作者才斩钉截铁地断言:谁要是复原维纳斯,他将以“艺术的名义”彻底“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第三部分: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作者之所以如此断言, 原因有二:一,复原了胳臂,就失去了其他部位,“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二,必须失去胳臂,否则就出现了新的无法避免的审美干扰———手.手,较之于其他肢体更具有象征意义,而无论是手,还是胳臂,都包含着丰富的左右人审美想象的因素.尤其是手,作为肢体之一,其具体造型的多样化,表现形式的可变性,都能够作用于视觉感官,直接影响人的审美想象.可以说,胳臂与手既是一种活动的介质,也是一种能触动人的情感和影响人的审美情趣的“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因为双臂与手的丧失更能够引发人最深层最本质的想象.换言之,如果失去的是其它肢体,不仅无法使之“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而且会使人在残缺中丧失对于维纳斯无尽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根本无法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了.在历经艰难的思索和细致的分析之后,我们终于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判断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一个点,那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正是审美想象,不动声色地在“缺失”和“完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得米洛斯的维纳斯如此的“秀丽动人”.这样想着,重新回归文本,我们读懂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于是,我们认为,只有且必须失去双臂,才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大的审美想象的可能和空间.这,就是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
米罗的维纳斯一文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即如何认识
即如何认识“缺憾美”,缺憾也是一种美,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不美。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然后分别从正面(必须失去双臂)、反面(不能复原双臂)和侧面(只能失去双臂)三个角度有力地支撑了观点,真正做到了“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米洛斯的维纳斯主旨
借助“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物象,从维纳斯美神的断臂处放任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表现了作者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
作者寓深刻的艺术识见于严谨的行文之中,启迪读者去想象,去思考。正是由于欣赏者的参与、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审美之谜才焕发出奇妙无比的艺术魅力。但形象永远大于思想。任何欣赏者的解读都不能代替他人的解读。
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提出什么观点
观点:只有且必须失去双臂,才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大的审美想象的可能和空间。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尊著名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女神。 在希腊文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它属希腊时期的作品。是古代希腊美术进入高度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体现着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米洛斯的维纳斯主要内容
米洛斯的维纳斯主要内容是“断臂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般是指“断臂维纳斯”。断臂维纳斯是一尊著名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女神。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
对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德,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维纳斯
维纳斯(Venus,穆耳忒亚)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罗马十二主神之一,小爱神丘比特的母亲,对应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有关她的传说,屡次出现在历代文学家的作品里,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莎翁为她撰写的一首长诗。诗内描述维纳斯的恋爱故事。
维纳斯起初是意大利本土的女神。她的名字可能是青菜的同义词。最初她是一种果园的精灵,使果园丰收。在庆祝维纳利亚节时,果园工人会放假。她的罗马别名穆耳忒亚,也许就源于拉丁语的山桃或番石榴树,代表了她果园女神的身份。同时她起初也是“神的恩惠”的人格化。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作者观点是什么
这是一篇议论文,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必须失去双臂; 二, 不能复原双臂;三,只能失去双臂。文章的结构是一种逻辑上的螺旋式的层进关系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其实是叫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 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 在罗马神话中称她为维纳斯 据说这座雕像的比例几乎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的完美比例 由若干块断片经过精心的接合加工后而公诸于世 据推测在罗马时期时测手臂就已经丢失了 雕像又同时以“断臂阿佛洛狄忒”著称于世 是一座美而神圣的作品 透露着神秘之感 详细的就参照一下百度百科吧 我也就能说这些了~~
作品赏析《断臂维纳斯》谢谢
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Aphrodite of Melos)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 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米罗的维纳斯》由若干块断片经过精心的接合加工后而公诸于世。那个带铭文的台座和持苹果的手臂很快就被专家鉴定与雕像无关而被剔除了,从而推测在罗马时即已失去手臂。因此,雕像又同时以“断臂维纳斯”著称于世。于是,修复原作的双臂成了艺术家、历史家最神秘也最感兴趣的课题。归纳起来,当时最典型的几种方案是:左手持苹果、搁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双手拿着胜利花圈;右手捧鸽子,左手持苹果,并放在台座上让它啄食;右手抓住将要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待入浴;与战神站在一起,右手握着他的右腕,左手搭在他的肩上……但是,只要有一种方案出现,就会有一种反驳的道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保持断臂反而是最完美的形象!除了双臂复原的争论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兴趣。譬如,她真是维纳斯吗?也许是大海女神、胜利女神?其次,作者是谁?制作年代、地点?等等一大堆问题挑起了大家的论战。最后,除了她是维纳斯,并创作于公元前二世纪末这个看法比较统一以外,其余的只好作为一系列悬案留待后人去考究了。 作为审美观照,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人体,它本身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孕含着微妙多姿的美。希腊民族得天独厚,最深刻地理解和最完整地把握了人体这个小宇宙,并发掘出人类纯粹的知性结构,再通过自然的真实外貌,去表现一种更高的境界。他们把情与理、美与真探合在一起,在神的庇护下追求着自由生活的真谛与乐趣,在理性的指导下,赤裸裸地展现人自身。黑格尔就曾经高度赞扬希腊人能够完美地把神的普遍性和理想性与神的个性结合在一起。尤其赞赏阿佛洛耿忒的裸体表现,他说,“她是纯美的女神”,“把她雕成裸体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她所要表现的主要是由精神加以节制和提高的感性美及其胜利,一般是秀雅,温柔和爱的魔力。”对于《米罗的维纳斯》,谁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她赤裸袒裎的身上去归纳出一个具体的主题。她把自然、生命,她把真、善、美都集中于一身。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不愧为女性美的最高体现。她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直至今日还表现出那种秀雅、温柔和爱的扭力。 “米罗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她只是古代希腊众多的阿佛洛狄忒雕像中的一个罢了。从创作时间上说,她已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就有不少佳作出现了,在这以后也仍有所见。现在,可以再回到古典希腊时代,从最早出现的阿佛洛狄忒雕像开始,并把她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对比,从而了解她们与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