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交响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九交响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和感觉是什么)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18 00:46:55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和感觉是什么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并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

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创作背景: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一种思想境界.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当中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曲,同时也是贝多芬晚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贝多芬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全曲分为四个乐章,最著名的当属第四乐章《欢乐颂》,前三个乐章都可以看作是对第四乐章的铺垫。我认为这四个乐章分别代表了他人生当中的四个过程,是他生命的一个缩影。《欢乐颂》表达的是贝多芬对欢乐和幸福的赞美,希望把欢乐带给全人类,让幸福永留人间。贝多芬虽然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可他终究还是没有被命运击垮,勇敢乐观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如果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是对“人定胜天”的最好诠释的话,晚期的贝多芬已经逐渐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屈服于命运,他是想通过对美好的赞扬来深刻地表达他内心的诉求。与命运的抗争最终趋于平静,贝多芬只想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全人类,希望他们少一些苦难,多一些欢乐。我觉得这首作品之所以伟大也许就在于此吧。

第九交响曲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

《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3)从深层反映了贝多芬晚期的思想。当时他非常压抑痛苦,生活日益贫困,在创作上已沉默数年。他在苦闷中反复思索和酝酿,最后不顾黑暗的现实和政局,毅然写出了这部宏伟的作品,大胆地表现了他对封建复辟的否定和批判。他采用了从青年时代就深深热爱的一首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而且为了鲜明地讴歌这首诗歌所象征的崇高理想,他在作品的终曲乐章直接采用了合唱和独唱,这在音乐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他经过精心的设计,运用了极不寻常的结构形式逐渐把诗歌的核心思想推向了高潮。这首作品与他以前的风格有所不同,更为内向,更为坚毅。在技法上,第二乐章谐谑曲复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分被扩大为一首完整的奏鸣曲式,第四乐章类似一首康塔塔,还将分节歌与变奏曲、回旋曲、奏鸣曲的原则结合起来,呈现了混合曲式结构的原则。这个乐章一开始的引子中,将d小调的七个音同时奏出,实际上预示了现代音乐音块的出现。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表达了什么

九来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当中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曲,同时也是贝多芬晚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贝多芬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最著名的当属第四乐章《欢乐颂》,前三个乐章都可以看作是对第四乐章的铺垫。这四个乐章分别代表了他人生当源中的四个过程,是他生命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是对“人定胜天”的最好诠释的话,晚期的贝多芬已经逐渐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屈服于命运,他是想通过对美好的赞扬来深刻地表达他内心的诉求。

扩展资料:

贝多芬之后的许多浪漫乐派作曲家都受该作品影响。

1831年复活节,瓦格纳将该作品改编为钢琴独奏。由于钢琴无法演奏所有的声部,所以瓦格纳的取舍也有其自己的特色。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末乐章主题与“欢乐颂”主题很相似。据说勃拉姆斯对此的回应是“笨蛋都看得出来”,因而可能是有意为之。又,勃拉姆斯的这部作品被誉为“贝多芬第十”。

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中,也运用了半音构成的四度,与该作品首乐章尾声基本相同。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首乐章的开头处,可能是在模仿该作品开头的织体和氛围。

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三乐章对该作品谐谑曲致敬,尤其是下降的四度和鲜明的定音鼓音响。

贝多芬的音乐传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是他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这部作品构思广阔,形象丰富,它还扩大了当时交响曲的规模和范围,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颂歌。人们在欣赏《第九交响曲》时,不仅被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悲壮激昂的主题所感染,而且能够感受到它那震撼心灵的哲理性和英雄性,因为“它充满了关于人类的命运的思想,充满了人类对争取自由、从苦难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第九交响曲》的赏析是什么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主题为bB大调,木管乐器显现出一丝悲凉的气氛。发展部为g小调,弦乐器紧张的搏斗将乐曲引发至高潮。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8拍,庞大的诙谐曲式。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在低沉压抑的背景后需要出现带有动力的谐谑曲,因此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们依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乐曲三声中部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D大调),和谐而具有舞蹈性,轻松而细腻。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便成了慢板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题温文尔雅(D大调-G大调),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但乐曲在第三次奏完第一主题之后,却出现了猛烈的号角声,说明革命尚未结束。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小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

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宣叹调),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奏响了欢乐主题,继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乐器,意味着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随后,乐曲转入bB大调,使歌唱声更富有活力。紧接着乐队奏出了多重赋格,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峰。待平息之后(D大调),合唱团闪现《欢乐颂》的旋律,将乐曲推向光辉灿烂的结尾。

创作背景: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标题《合唱》。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

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部乐曲是《第九交响曲》,创作这部曲子时他已经聋了很多年了,其中有个部分是听众们很熟悉的《欢乐颂》,他太坚强了,对这个世界还报以欢乐。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代表什么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第二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快、欢乐地唱起来吧。”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现了他的理想。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马克思〈资本论〉所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作者)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乐曲被推向了新的高潮,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第九交响曲是不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表现了什么情感

楼上说的是第五命运吧???第九交响曲也叫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相当有名。第九确实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有趣的是音乐界的一个传说,叫第九交响曲综合症,就是在贝多芬之后再也没人能写出九部以上的交响曲了。假如古典音乐中有一座最高峰,这座珠穆朗玛就非《贝九》莫属了。这部曲子,是在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那一段反动时期中创作完成的。那段日子很黑暗,但这位日渐衰老、严重失聪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忠于革命,对革命对未来抱着无限的希望,因此他的音乐里始终充满着对自由、平等、博爱召唤。在这部曲子里,作曲家又一次回到了斗争的主题上,让音乐引领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最终走向胜利的无比欢乐。还想知道得详细点的话去看百度百科。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感想 急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它已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标志,在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都会通过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进行纪念,尤其是第四乐章“在你的光辉照耀下,亿万人们成兄弟”的欢乐颂歌,已被全世界认为是贝多芬一生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从痛苦到欢乐”也是这部交响曲赋予人们的坚定信念。今天我们站在《第九交响曲》面前,正如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所说,“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样。”昨天,今天,明天再也不会有规模如此宏大,思想如此深邃,音响如此震撼的伟大音乐作品了!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first: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片段1); 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 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second: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片段5),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片段6)。third: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片段7);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片段8);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片段9)。forth;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片段10);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片段11)。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