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芯片是哪位科学家发明的,从事芯片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吗
- 美国诺贝尔奖工业界比例
- 15人9次获诺贝尔奖,贝尔实验室怎么这么牛
- 贝尔实验室有哪些重大发明它为何是最著名的科学机构
-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 亚洲有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 肖克利简介及详细资料
- 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
芯片是哪位科学家发明的,从事芯片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吗
答:芯片这个称呼给人狭义的感觉,以为只是处理器,其实称呼集成电路更靠谱,发明者正是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工程师——杰克·基尔比。
没错!不是我们一贯认为的科学家,而是工程师,是大名鼎鼎的德州仪器的工程师,从事的正是集成电路的研究。 和半导体相关诺贝尔奖很多,但无疑集成电路的发明,是最耀眼的。
1947年,杰克·基尔比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并在一家生产电器元件的公司上班,同时对电子技术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杰克·基尔比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完成他的硕士学业。 待学业完成后,杰克·基尔比转职于德州仪器工作,在这里,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爱好,并产生天才的想法——把电子设备的所有元器件放在一块材料上制造,并相互连接形成电路。
这就是集成电路的最初想法。
杰克·基尔比一点没耽误,立马着手研究,当天就把整个构想勾勒出来,并选用硅作为材料。
当他把想法告诉他的主管后,受到了高度重视;1958年,杰克·基尔比便申请了此项专利,从此,电子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而CPU,代表着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巅峰之作,其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公司手里。
四十二年后的2000年,七十七岁的杰克·基尔比,因发明集成电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5年后,杰克·基尔比去世。
欧美发达国家的芯片技术有没有可能被中国超越?芯片是谁发明的?
毫不夸张地说,芯片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芯片的本质是集成电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现代集成电路的科学家就是美国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做杰克·基尔比。但是,这位科学家的发明时间是1958年,最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间,却是42年之后的2020年。
实际上,同时期研发出近代实用集成电路人,还有另一位名叫罗伯特·诺伊斯的科学家,只不过他早在1990年的时候就已经去世。客观来说,目前我国的芯片技术还无法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华为会因为台积电断供而变得举步维艰,至于未来能不能超越,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也只有交给时间了。
杰克·基尔比这个人有多厉害?
杰克·基尔比出生于1923年11月8号,1947年的时候,也就是他才24岁左右的时候,便已经拿到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学士学位,而专业就是电子工程学。距离杰克·基尔比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相关硕士学位才短短8年时间,这个厉害的任务就研制出了全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
大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如今我们使用的电脑和移动电话等设备,其实都离不开芯片的应用,只不过杰克·基尔比这个后来改变全人类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在当时引起太大的轰动,所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在时间过去四十多年之后才颁给他。 不过,迟来的褒奖刚好印证了杰克·基尔比对如今半导体产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大家早已习惯的数字生活、乃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的诞生。而在芯片研发出来之前,真空管不仅笨重,而且还很不稳定,电路系统扩张还会带来元件变得更大等问题,这不仅意味着成本越来越大,实际应用的时候也遭遇了越来越明显的弊端。
小小芯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力,就连华为都被限制?
芯片也有不同的分类,而且分类的方式还不止一种,比如,倘若按照点数属于数字活模拟来进行区分,那么集成电路就可以被划分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当然,不同的集成电路功能也存在差异,正如数字集成电路能够涵盖所有东西,而模拟集成电路则主要是完成混频、滤波、解调和放大等功能
总有信口开河地说,如今我国实力强大,小小芯片怎么可能制造不出来?然而,芯片制造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所有半导体元件产品加起来被统称为芯片,之所以集成电路的性能更高,这与其自身尺寸小路径更短有关。
集成电路也就开发出个半个世纪左右,但如今的应用方向却很广泛,涵盖了制造、交流、计算和交通系统,包括现在人人都离不开的互联网也对集成电路有绝对性的依赖。芯片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目前还是很难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光刻工艺。
麒麟9000芯片为什么可能成为华为旗下该手机的最后一带芯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无法自主进行该芯片的制造,谁叫我们集成电路产业最薄弱的一个环保局便是芯片制造呢,这个领域的高 科技 技术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
而且,芯片行业一直以来的主流趋势本就是分工合作,华为海思也的确拥有比较好的芯片设计能力,但没想到有一天竟然有人利用芯片制造能力作为攻击点,原本稳定的芯片行业格局也因此而打乱。
如今,我们也在为芯片国产化而努力,华为也表示会落地造芯计划,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芯片人才陆续加入华为,相信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大同芯片产业链涉及到的多有关键要素,把关键技术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不再受制于他人。
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是将具有单个运算能力的晶体管组合连接、形成具备强大处理能力的微电子组合固件。芯片的出现,揭开了二十世纪信息革命的序幕,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
发明芯片有两位科学家,一位是美国德州公司的仪器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另一位是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诺伊斯。
杰克·基尔比1958年9月12日集成了人类第一块芯片雏形。就是把一个双极性晶体管、三个电阻、一个电容器等二十余个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很小的平板上,用纯手工焊接方式把这些极细的导线予以连接,将半导体元件构成微型固体组合件,并命名为集成电路(芯片),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了发明专利。
基尔比这项发明是伟大的,奠定了今天半导体产业、信息技术基础,构成了现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数字生活。电脑、手机等等3C产品可以说皆源于基尔比的发明。
2000年10月10日,已经77岁的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53年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2005年6月20日,基尔比去世,终年82岁。
同时发明芯片的还有一位是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诺伊斯博士,也是英特尔主要创始人。
1958年,诺伊斯创始的美国仙童公司于德州仪器公司基尔比间隔数月后亦发明了集成电路,即将电路所有元件嵌入单片半导体中,并申请了更为复杂的硅集成电路专利,成为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人。
1959年1月,诺伊斯写出集成电路方案,开始研发利用一氧化膜作为半导体绝缘层制作铝条连线,使导线和元件连成一体。其研发的二氧化硅扩散技术和PN结隔离技术,创造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和半导体器件的连线结构工艺,为工业大批量集成电路生产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世界微电子 历史 。
1966年,基尔比和诺伊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奖词称基尔比为“集成电路发明家”,而诺伊斯被称为“提出适合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
集财富、成就、威望三位一体的科学家诺伊斯,1990年6月3日因心脏病英年早逝,享年62岁。而其提出的“负阻二极管”概念和集成电路芯片二次与诺奖擦肩而过、令人扼腕。
前阵子中兴公司被美国制裁,芯片成了热门关键词,什么是芯片?芯片是谁发明的?
简单来说,芯片指的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比如酷睿的i9系列就是其中一种。最简单的单个电路是晶体管,可以执行0和1的逻辑运算,集成电路就是将许多具有简单运算能力的单个晶体管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中枢。
现在的晶体管已经在CPU中以纳米大小的量级存在,比如酷睿i5-3337U中就含有14亿个晶体管,那么小的芯片居然集成了那么多的处理单元,完全超乎你的想象。
芯片的发明者有两个人,一个美国 德州的仪器工程师 杰克·基尔比,另一位是美国物理学博士 罗伯特·诺伊斯,两人将电路中的基本原件都组合到半导体 硅片中,运算处理性能超群,可以大量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是 共同研发改良了集成电路(芯片),但由于 罗伯特英年早逝,所以他没能跟 杰克基尔比 共享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芯片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芯片那么难制造?
芯片的重要程度超乎大家的想象,军事领域中的导弹防御系统和导弹还有雷达中都运用到了芯片,芯片能够提高雷达扫描精度识别敌方战机,还能够提高导弹准心实现精准打击,这一切都是在小小的芯片中进行运算的,芯片可以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命脉。
芯片之所以难制造是因为它集成了人类科学和 科技 水平的精华,芯片要提高运算处理能力就需要集成更多的处理单元,现在一块芯片中基本都有10亿个以上纳米级的晶体管,人类用肉眼都无法直接看到,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粒沙的100万分之1大小的纳米晶体管, 工艺的精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不仅如此,芯片对于材料纯度的要求也高到恐怖,大多数都是在99.99999%以上,精度 越高的 芯片运算能力强因此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热能,高纯度的硅材料可以避免材料因过热而膨胀导致芯片损坏。
芯片在光学和机械处理上也是非常恐怖的,目前已经发展到了6纳米的精度,芯片内部的线路导向明确无毛糙杂边,对于光学仪器和制造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可见制造芯片已经不仅仅是芯片本身那么简单了,制造芯片的设备也是技术上的门槛。再加上国外对于芯片重要性的超前的认识,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已经把芯片做到了极致。
芯片是两个人发明的,但只有一个人拿到了诺奖。
在 历史 上有两个人分别获得了芯片的专利, 但只有一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奖者是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他发明的芯片在1964年获得专利,这项成就让他在2000年获得诺奖,基尔比在2005年去世。由于基尔比获得了诺奖,因此他也就获得了 芯片之父 的名声。
那为什么罗伯特·诺伊斯没有获得诺奖呢?
这个嘛,到没有啥狗血故事,因为诺伊斯死得太早,在1990年就去世了,而诺奖的惯例是不会发给已经去世的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但是,罗伯特·诺伊斯的一生并不缺这个诺奖。因为他有另一个名誉头衔,那就是 硅谷之父或硅谷市长(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 罗伯特·诺伊斯是英特尔的共同创始人之一。
1968年8月,罗伯特·诺伊斯与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辞职创业,他们一起开创了英特尔(Integrated Electronics)王朝,直到今天英特尔依然是芯片业霸主。并且,也是诺伊斯搞出了大办公室的新职场风格,没有墙壁只有隔间。1971年11月,英特尔第一款芯片:Intel 4004问世,也是人类 社会 第一款商业芯片问世。
图示:Intel4004的结构,它内有2,300个晶体管,制程10微米,每秒最快运算速度9万次,成本低于100美元。
这可是1971年的100美元,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的600美元,而Intel最新CPU售价算,600美元能买到什么级别的CPU,我查了一下最贵的Intel Core i9-9900K @ 3.60GHz,制程14纳米(1微米=1000纳米,这意味着缩小了接近1000倍,因此也就能容纳更多晶体管),据说能超频到5G,并且拥有八个物理核心,也不到500美元,至于性能上则把Intel4004不知抛下了多远。这就是芯片技术恐怖的进步速度。
欢迎指正
另外AMD粉就别喷了
我也是用AMD的 (^_^)
这里的“芯片”说的不对,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集成电路”——而所谓的集成电路的意思就是把好多个简单的电路集成在一个很小的地方,从而让一块小小的芯片获得可怕的计算能力。
一,最简单的电路——晶体管。
有人可能实在不能理解晶体管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一些性质把开关做的很小——这就是晶体管。而对于那些对计算机稍微了解一点儿的人也很容易知道,开关实际上就表示0和1,所以晶体管就是计算机的基础。
发明晶体管的人叫威廉·肖克利,这个人大概可以说是芯片业的祖师爷,于1956年因为发明了晶体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我们经常看到的晶体管
二,把晶体管变小、集成到一起。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800个晶体管)
但是光有晶体管还不行,因为晶体管的体积还是太大了,那么如何把晶体管的体积做小成为了科学家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个时候有两个科学家站了出来,提出了把晶体管缩小、变成集成电路的看法,这两个人就是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
把无数个晶体管缩小的集成电路
其中杰克·基尔比是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而罗伯特·诺伊斯则比较传奇,他曾经于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创办的公司任职,但是因为不满于肖克利对公司的经营水平,最终与其他七个小伙伴跳槽、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而诺伊斯本人就是“八叛逆”中的其中一个。
三,集成电路中的那些破事儿。
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两个人和集成电路之间的事情真的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杰克·基尔比这个人提出集成电路的概念更早一些,但是他首先提出的制造方案不是很现实;诺伊斯虽然提出集成电路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因为路子对了,所以他获得集成电路专利的时间要更加早一些。
这还不算完,因为诺伊斯早在1990年就因为心脏病去世了,所以在2000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给集成电路的发明者颁发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只有更长寿的基尔比获得了这项无上的荣誉。
三位芯片发明者
所以,威廉·肖克利、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都可以算作是芯片的发明者,除了诺伊斯因为英年早逝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之外,剩下的两人都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也算是 历史 上的趣话了。
杰克 基尔比—— 集成电路之父 ,(集成电路和芯片只是两种称呼而已,一回事,别去纠结)。
并且杰克 基尔比于 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奖励他对电子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影响。虽然这距离他发明集成电路已经过去42年之久。
杰克 基尔比因为对电子技术非常感兴趣,所以大学时候选修了电子管方面的课程,不过比较悲催,在他毕业的后一年,晶体管问世了,这让他在大学学的电子管技术都白费了。
这一过就是十年,1958年,他在德州仪器公司参加工作,可能是轻松的工作制度,让他灵感突现:能否将电容、晶体管等等电子元件都安装到一块半导体上呢?这样整个电路体积将会大大缩减!说干就干,在 1958年9月12日,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问世 。我们现在的电脑、手机等等电子产品都离不开集成电路。
从1958到2000年,因为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杰克 基尔比获得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说是科学家但其实算不上是科学家,具体的来说应该是一位工程师!至于诺贝尔奖,则是迟到了整整四十二年才到 ,并且,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仅仅五年后,这位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就去世了。
杰克·基尔比 ,出生于1923年11月8日,并于2005年6月20日逝世,在他的一生中对电子技术的研究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研究,为了方便研究,杰克·基尔比与妻子在取得硕士学位后搬去了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并且工作于一家仪器公司,只因为这家公司能够提供给他适宜的实验室和实验器具,并允许他进行自己的实验研究,从那以后,不论严寒或酷暑,杰克·基尔比总会独自一人坐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在同行的怀疑下,他最终成功设计出一个全新的领域–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不畏艰辛并且敢想敢做,这种精神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拥有了,德州仪器公司也就是大力支持 杰克·基尔比进行研究的公司曾经说过:
假若没有他,可能现在的手机或电脑还处于巨型状态,这个发明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的必备部件之一,芯片,就相当于一个电子产品的心脏,是人类在 科技 路上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芯片”用在这里还是不过恰当的,因为芯片的发明不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是靠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科研力量进行研制和生产的。 确切的术语应该是“集成电路”-所谓的集成电路是指许多简单的电路都集成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因此可以让一个小的芯片得到 强大的计算能力。 一,最简单的半导体器件——晶体管
某些人可能并不真正了解晶体管是什么,但实际上非常简单-利用半导体材料的某些特性来减小开关的体积-它是晶体管。 对于那些熟悉计算机的人来说,很容易知道开关实际上代表0和1,因此晶体管是计算机的基础。
晶体管的发明者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可以说这个人是芯片之父了。 1956年,他因晶体管的发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集成电路FPGA芯片与集成电路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光有晶体管还不行,因为晶体管的体积还是太大了,那么如何把晶体管的体积做小成为了科学家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个时候有两个科学家站了出来,提出了把晶体管缩小、变成集成电路的看法,这两个人就是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
其中杰克·基尔比是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而罗伯特·诺伊斯则比较传奇,他曾经于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创办的公司任职,但是因为不满于肖克利对公司的经营水平,最终与其他七个小伙伴跳槽、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而诺伊斯本人就是“八叛逆”中的其中一个。
三,科学家的那些事。杰克·基尔早些提出集成电路的概念,但是他首先提出的制造方案不是很现实;诺伊斯虽然提出集成电路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因为路子对了,所以他获得集成电路专利的时间要更加早一些。
这还没有结束,因为诺伊斯早在1990年就因为心脏病去世了,所以在2000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给集成电路的发明者颁发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只有更长寿的基尔比获得了这项无上的荣誉。
所以,威廉·肖克利、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都可以算作是芯片的发明者,除了诺伊斯因为英年早逝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之外,剩下的两人都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
曾经没有,后来有,首先你要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初衷就不难了解他有没有资格获得,
实事证明,集成电路给世界人类的 科技 进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速度,所以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美国诺贝尔奖工业界比例
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占全国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截止2003年,美国共有273位诺贝尔获奖者,其中文学获奖者11位,和平奖19位,经济学奖34位,化学奖54位,物理学奖72位,生理学或医学奖83位,美国科学家认为,美国之所以能造就这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的科研经费雄厚,二是美国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学术气氛较浓,美国通过国家和私人资金来,来源向基础研究投入了数十上百亿美国的经费,向贝尔实验室这样一些由公司资助的项目将无数美元于研究上,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理他,科尔维尔说,这些经费都是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美国每年从公共和私人渠道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达数百亿美元
15人9次获诺贝尔奖,贝尔实验室怎么这么牛
从20世纪至今贝尔实验室一共有15名诺贝尔奖得主,获物理学、化学诺贝尔奖共计9次,简直是太厉害了!来自通信界的你肯定也听说过香农理论,这位20世纪最帅科学家、信息学之父、杂耍学博士——香农,就出自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以贝尔命名。这个贝尔,就是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电话专利的获得者。很多人说,贝尔是电话的发明人。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关于电话的发明人,是有争议的,具体故事可以百度之。
1876年,贝尔呈交电话专利申请并获得批准。紧接着的第二年,具有商业头脑的贝尔就创办了贝尔电话公司。1895年,贝尔公司将其正在开发的美国长途业务项目分割,建立了一家独立的公司,称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T&T(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谁也没想到,随后的几年,AT&T的规模和实力反而超过了母公司。1899年,AT&T整合了美国贝尔的业务和资产,成为贝尔系统(Bell System)的母公司。
又过了26年,1925年的1月1日,当时AT&T总裁华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成立一个叫做“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的独立实体(AT&T和西方电子各拥有该公司的50%的股权)。
在建立之初,贝尔实验室便致力于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编程、电信技术等各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除了电信技术的研发之外,它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而正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开启了贝尔实验室的辉煌时代。
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戴维森和莱斯特·格莫尔通过将缓慢移动的电子射向镍晶体标靶,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这项实验为所有物质和能量都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特性这一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0年之后,戴维森又凭借在电子干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贝尔实验室有哪些重大发明它为何是最著名的科学机构
重大发明: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C语言、UNIX操作系统、蜂窝移动通信设备、长途电视传送、仿真语言、有声电影、立体声录音,以及通信网等许多重大发明的诞生地。
原因:自1925年以来,贝尔实验室共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三项多专利。这些技术使朗讯科技(LucentTechnologies)公司在通信系统、产品、元件和网络软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一共获得8项(13人)诺贝尔奖(其中7项物理学奖,1项化学奖)。
扩展资料
成功原因
1、在AT&T和西方电气公司的机械部和工程部内孵化了达40年之久,研发政策经过多次变革和锤炼,研发人员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研发设施和经费的分配找到了可靠的方法,因而为贝尔实验室成立后的大发展准备了稳妥和可靠的基础。
2、研发任务始终有极其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以通信科技和产品的研发为重心,向其他科技和产品辐射。对任务的认识和理解随时间而俱进。
3、锐意追求研发的原创性,并用以发展成型技术和产品开发,因为公司总是面对与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产品,因此必须也只有从基础研究的原创开始,才能在激烈的通信产品竞争中取得优势,才能提高人类通信生活的质量。
4、英才荟萃、善于选择和培养杰出科技人才。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克劳德·香农,为纪念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而设置的香农奖是通信理论领域最高奖,也被称为“信息领域的诺贝尔奖”。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1916年4月30日—2001年2月24日)是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1936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4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1年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
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为信息论和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主要论文有1938年的硕士论文《继电器与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1948年的《通讯的数学原理》和1949年的《噪声下的通信》。
人物生平
香农于1940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期间开始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的问题。经过8年的努力,香农在1948年6月和10月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连载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
1949年,香农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另一著名论文《噪声下的通信》。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给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两篇论文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性著作。
1948年,划时代的“通信的一个数学理论”分成两部分,在7月和10月的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发表。文章系统论述了信息的定义,怎样数量化信息,怎样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在这些研究中,概率理论是香农使用的重要工具。香农同时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于衡量消息的不确定性。
1949年香农发表了另外一篇重要论文《Communicati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s》(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正是基于这种工作实践,它的意义是使保密通信由艺术变成科学。
亚洲有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印度:5人次\x0d\x0a\x0d\x0a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霍拉纳 (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 和特雷萨修女 (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x0d\x0a\x0d\x0a(二)华人:6人次\x0d\x0a\x0d\x0a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x0d\x0a\x0d\x0a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x0d\x0a\x0d\x0a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三)日本本土:12人次\x0d\x0a\x0d\x0a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x0d\x0a\x0d\x0a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x0d\x0a\x0d\x0a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x0d\x0a\x0d\x0a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x0d\x0a\x0d\x0a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x0d\x0a\x0d\x0a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x0d\x0a\x0d\x0a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x0d\x0a\x0d\x0a第八位: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x0d\x0a\x0d\x0a第九位: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x0d\x0a\x0d\x0a第十位: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x0d\x0a\x0d\x0a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x0d\x0a\x0d\x0a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x0d\x0a\x0d\x0a2001年,日本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专设研究机构。\x0d\x0a\x0d\x0a日本文部科学省为表彰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拨款7000万美元为他专门建立一个研究中心。\x0d\x0a \x0d\x0a该研究机构将命名为“野依国立研究中心”,设在野依就职的名古屋大学,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由野依良治出任所长。 \x0d\x0a\x0d\x0a文部科学省说,这是该省设立的第二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姓氏命名的研究设施。第一所叫“汤川纪念馆”,是为表彰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故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澍建设的。\x0d\x0a\x0d\x0a文部科学省提出,日本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可以认为设立“野依国际研究中心”是为此而采取的措施之一。\x0d\x0a\x0d\x0a(四)六位华裔诺贝尔获奖者简介\x0d\x0a\x0d\x0a1、李政道: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x0d\x0a\x0d\x0a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x0d\x0a\x0d\x0a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原因有四:\x0d\x0a\x0d\x0a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x0d\x0a\x0d\x0a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x0d\x0a\x0d\x0a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x0d\x0a\x0d\x0a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x0d\x0a\x0d\x0a杨振宁说,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x0d\x0a\x0d\x0a3、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x0d\x0a\x0d\x0a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8年冬并举家迁至台湾。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进入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系。 \x0d\x0a\x0d\x0a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x0d\x0a\x0d\x0a4、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x0d\x0a\x0d\x0a1986年李远哲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他是获奖中最年轻也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华裔化学家。\x0d\x0a\x0d\x0a5、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x0d\x0a\x0d\x0a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x0d\x0a\x0d\x0a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x0d\x0a\x0d\x0a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x0d\x0a\x0d\x0a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x0d\x0a\x0d\x0a6、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x0d\x0a\x0d\x0a崔琦,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1957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肖克利简介及详细资料
简介
姓名 :肖克利 Shockley,William Bradford
国家或者地区 :英国-美国
学科 :物理学家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 :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电晶体效应,与巴丁和布拉顿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公民
HP无疑是矽谷最早的电子公司。这家成立于30年代的著名公司成了矽谷历史的源头。但是真正点燃矽谷之火,使这块土地燃起壮观的电子之光的还要等到五十年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驾到,这就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ely)。是物理学家肖克利博士非凡的商业眼光,成就了矽谷,也是肖克利博士卓越的企业才能创造了矽谷。他是矽谷的第一公民。
成长历程
肖克利,1910年生于伦敦。3岁随父母举家迁往加州。从事矿业的双亲从小给他灌输科学思想,加上中学教师斯拉特的薰陶,他考入了麻省理工(MIT),获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不久,位于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副主任凯利来麻省"挖角",将肖克利挖走了。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开始研制新一代的电子管,具体由肖克利负责。1947年圣诞节前两天的一个中午,肖克利的两位同事沃尔特·布兰坦(Walter Brattain)和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用几条金箔片,一片半导体材料和一个弯纸架制成一个小模型,可以传导、放大和开关电流。他们把这一发明称为"点接电晶体放大器"(Point-Contact Transistor Amplifier)。这就是后来引发一场电子革命的"电晶体"。肖克利和这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种用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是电子专业的强大引擎,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也有人说:"没有贝尔实验室,就没有矽谷。"
1948年,肖克利等人申请了发明电晶体的专利。1949年,肖克利提出一种性能更好的结型电晶体的构想,通过控制中间一层很薄的基极上的电流,实现放大作用。1950年,结型电晶体研制成功。1955年,高纯矽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用矽晶片生产的电晶体收音机也问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肖克利坐不住了。
肖克利不满足于眼下的发明,他更想将这项发明商品化,推向市场。肖克利讨厌贝尔实验室拿他的发明来赚钱,而且生产的电晶体性能极不稳定,有损发明人的声誉。加上肖克利有着天生的组织能力和咄咄逼人的进取心,又极想成为百万富翁。他便于1955年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矽谷),这块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开办电晶体工厂之地,是展开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
"电晶体之父"肖克利的到来,标志著"矽谷"迎来了电子产业的新时代。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国本土最晚迎来太阳的地方,但全新的电脑产业的朝阳又从此升起。 肖克利来到帕洛阿尔托,他很明白,通过他在电子工业界的许多老关系,矽谷将发生什么变化。他从前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化学教授阿诺德·贝克曼,在斯坦福研究区开办了一家制造科学测量设备的公司--贝克曼仪器公司。贝克曼为肖克利创办公司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1956年,肖克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肖克利在矽谷瞭望山建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开始对他的举动翘首以待,因为这个家伙天才绝顶,似乎什么事都能干成。他的举措,就像17世纪英国的牛顿爵士宣布要建立一家他自己设计的工场一般轰动。这里有着一流的天时和地利,但肖克利还需要另一项关键的条件:人才。
对于人才的挑选,肖克利的眼光绝对和他的技术眼光一样敏锐、独到。他回到人气旺盛的美国东岸,发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志之才与他一起打天下。寄到瞭望山的应聘信都是那时美国电子研究领域的精华人物所写。肖克利作为一名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聘用了八位优秀人才。这是从未有过的伟大天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岁以下,正处于他们才能喷涌的顶峰时期,极具战斗力。琼.赫尔尼,来自加州理工学院,拥有剑桥和日内瓦大学两个博士头衔;维克多·格里尼克,是斯坦福研究所的研究员;八人中年龄最大、仅29岁的尤金·克莱顿是通用电气的制造工程师;戈登·摩尔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套用物理试验室;一心要成为最著名科学家的罗伯特·诺伊斯来自菲尔科-福特公司;此外还有朱利叶斯、布兰克、杰伊·拉斯特和谢尔顿·罗伯茨,都是不凡之辈。如果没有肖克利,这些人才就不会出现在加州,肖克利一到,矽谷之火一触即发。
正是肖克利,触发了形成矽谷半导体工业的创业连锁反应。这八人中的诺伊斯与摩尔于1957年一起离开肖克利并创办了仙童公司,后两人又合作于1968年创办了英特尔。罗伯茨·克莱顿、拉斯特和赫尔尼于1961年离开仙童,创办了另一家Anelc半导体公司。赫尔尼后来又于1964年离去,创办了联碳电子公司,并于1967年创办了Intersil公司。
天才与废物
肖克利,既是20世纪最具才华的人物之一,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之一。
大伙都是慕肖克利的大名而来,摩拳擦掌要干一番大事。但他们初到肖克利实验室,无论是谁都大吃一惊:所谓的实验室是光秃秃的白墙、水泥地和 *** 在外的屋椽。更重要的是,肖克利也是一位令人惊奇的人物。这位在研讨会和讲演中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的老板。1956年1月,肖克利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那天早晨7点钟,他接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肖克利将手下的年轻科学家带到该市豪华的"黛娜木屋"餐馆举行早餐会,以示庆祝。大伙异常兴奋,觉得自己多么不同凡响。因为有哪家公司是由诺贝尔奖得主领导的呢?他们觉得自己已到了改变整个世界的时候。
可惜这种欢乐是如此地短暂。
这位大人物的市场学问十分零碎,而雄心又太大。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没有,却十分自以为是。一位非常了解肖克利的矽谷经理人员说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废物"。
据戈登·摩尔后来透露,肖克利本来的目标是生产5分钱一只的电晶体。这个价格到1980年还无法达到,更何况是1955年。产品计画失败后,他又让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础研究。赫尔尼说:"很显然,肖克利希望发明一种具有里程碑式的产品,并将它投入商品化生产中。在这个努力失败后,他仍想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新东西的创造上,而不想再改善电晶体技术"。
这种漫无目标的做法,使肖克利实验室没有产品问世。在其后的两年中,也只推出了一种二极体,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装置,而不是电晶体。
作为经理,肖克利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肖克利跟人说话,总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态度日趋傲慢。因此到了1957年,八人中有七人产生了跳槽的想法。肖克利唯我独尊的作风很快受到了报应。他的门徒们提议研究积体电路,用扩散方法将数个矽电晶体的电路放在一个电晶体大小的位置上。但肖克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埋下炸弹。
第一弃儿
肖克利并不满足于著名科学家的头衔。他还立志要超过三四十年代伟大的企业科学家,超过像HP的休利特和帕卡德这样的企业贵族。虽然肖克利在智力上成功地超越了他们,但作为企业家的素质和人品却使他永远也难以望其项背。
他还在野心勃勃地构建企业梦想时,他精心挑选的千里马已在底下密谋策反。"大部分人开始不满足,都在按照自己的构想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我们都决定同时离开"。当时,还没有真正的风险投资业。七位年轻人瞒着肖克利找出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七个人决定呆在一块。诺伊斯说:"很显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找工作,因为雇佣这么大一班人是个问题,这不太可行"。其中一人给一家名为海登·斯通的投资银行写信,很快收到了回信。"好,先坚持下去,我们会找到人把你们搞出去的。"
海登·斯通也得找资助。最后第23家公司新泽西的仙童照相器材公司有兴趣。其年轻的总裁约翰·卡特一直想创建一家高科技公司。但卡特在同意投资时还心存疑虑,因为这七人中无一人有管理才能。于是七个人开始用高薪引诱肖克利公司最后一位坚守者罗伯特.诺伊斯。因为他是八个人中唯一看上去有点领导才能的人。这并没费多少功夫,诺伊斯虽受肖克利赏识器重,但对肖克利也已不抱幻想。于是八个人很快向肖克利递上辞职书。肖克利大为震惊,继而大发雷霆,把他们称作叛徒,时称"叛逆八人帮"。
于是,"叛逆八人帮"成了矽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1960年,肖克利实验室卖给了克莱维特实验室,1965年又转卖给了AT&T。1968年,它永远地关闭了。如今原先的大楼成了立体音响用品商店。
肖克利发明了电晶体,却没能创造出电晶体,肖克利想成为矽谷的主宰,却只能成为匆匆过客,成为矽谷第一弃儿。在历史上,只留下仓促的一笔。
肖克利的家长制作风,使这位老科学家在后辈面前丢尽了脸,他的发财梦彻底破灭,被迫弃工就教。1958年,肖克利应特曼之邀,开始在史丹福大学兼课。1963年,正式离开自己创办的半导体公司,到史丹福大学做了一位名就、功不成的教授。
功与过
有人说,肖克利对矽谷来说是一种报应。因为在肖克利之后,原先由HP创立的标准,一个衡量高科技公司品质、处世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从此走向消亡,人们都想按照HP的模式建造自己的公司,但矽谷的悲剧在于这些尝试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而肖克利留下的东西弥漫在矽谷上空,无所不在。从此是肖克利,而不是休利特或帕卡德成为矽谷的典型经理人员;是肖克利把公司变成了纯粹赚钱的机器;是肖克利在干旱的狭谷底部建立了公司,而不是在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绿色的山丘中;是肖克利经营的公司,开始全然不顾雇员的需要。有人将肖克利实验室的特征归结为:贪婪、天才、忠诚瓦解、雄心、悲剧和突然的毁灭,正是这些构成了未来矽谷周期性的特征。
70年代,这位大教授忽然对人种学和优生学大感兴趣,公开发表他的信念: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遗传上都处于同等水平,他们也不是在同等的基础上进化的。他承认自己为所谓的"诺贝尔 *** 库"(即在加州埃斯康迪多建的一个胚种选择储存所)作了贡献。更惊人的是他发表论文,宣称黑人的智商要比白种人低20%。这下可闹翻了天,愤怒的黑人学生在校园里烧了肖克利的模拟像。还没有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有过此番遭遇。
这些极具争议的活动,经过宣传媒体的广泛报导,非常不幸地掩去了肖克利的科学成就和他对矽谷创业浪潮所做的贡献。本来,与弗雷德里克·特曼一样,肖克利也应该被视为是矽谷的共同奠基人。
1989年,肖克利去世。科学家的一代英名就这样被改写。
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
诺贝尔奖有有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是美国著名免疫学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研究平台负责人、免疫学教授。艾利森被认为是分离出T细胞抗原(T-cell antigen)复合物蛋白的第一人。
10月2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亚瑟·阿斯金、杰哈·莫罗和唐娜·斯特里克兰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其中一半奖金授予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因其在“光学镊子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领域所做的工作。
阿瑟·阿什金发明的光学镊子搬运粒子的情形就酷似一个无形的机械手,这个看不见的机械手将按照你的意志自如地控制目标粒子。
10月3日,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尔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他们使化学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并通过定向进化技术促进了新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