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希那穆提论因果

克里希那穆提论因果(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一条4000年的蛇吗)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19 14:12:01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一条4000年的蛇吗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不是一条4000年的蛇而是印度开悟大师,哲学家。人们称他为U.G.krishnamurti,以区分另一导师基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U.G.krishnamurtiUG出生于婆罗门家庭。他姓乌巴鲁瑞Uppaluri,母亲生下他以后就去世了。临终前,母亲告诉他的姥爷“这个孩子到达的彼岸,高度难以测量”。富有的律师姥爷,对这句话非常认真。为了教育好UG,辞去了律师职业。姥爷和他的朋友们相信,UG的前世是个有成就的瑜伽师,离开悟近在咫尺。也就是说,童年的UG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从他能记事起,每天早晨4点钟,一个几岁的孩子就被叫醒去同大人们诵读印度教的经典,以至到了7岁的时候,UG已经能够背诵绝大多数的经文。

440 克里希那穆提的境界

文/满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2019年3月时了解到世界上还有此人,一位空灵超越世俗的心灵导师,关于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初和最终的自由》,值得我去好好看看,深思。他没有用书写来诠释自己的人生观,但是他用语言的力量,把人性的伟大和脆弱,再次展现出来。 在《最初和最终的自由》引言中,有很多经典语句,值得我好好深思: 1.真相无法靠别人给你,你必须自己去发现它。 2.与人交流,即使是很熟的朋友,也相当困难。 3.意识到自己的真实状况,直接承认,就已是智慧的开端、了解的开端,它将把你从时间中解放出来。 4.真相就在实情之中——那正是它的美。 5.领悟只能发生在当下,但如果你说,“我明天再做”,困惑的浪头就会击中你, 你会永远陷于困惑之中。 6.社会是你和我在我们的关系中创造出来的;它是我们全部内在心理状态的外在投射。 7.不彻底转变自我,就不可能转变社会的基本功能。 8.因为体系无法改变人;相反,总是人改变体系,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9.了解自己并不是时 间问题,我可以在这一刻就了解自己。了解是即刻的,不在明天。 这些话语都促使我有了一种新的视角,人的思维的转变,影响着人的行动的转变,行动的转变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克里希那穆提,是经过了多少的沉淀,才成就了他想佛陀一样的空无的境界啊。 这几天在看《道德经说什么》,仅仅看了第一、二章里面的内容,就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里面讲述了,有无的关系,世间万物都是通过有和无来形成的,所以,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这个生活和世界,因为没有,我们才知道拥有的好,因为有,我们才懂得没有的惋惜。 一个杯子,不可能是实心的,因为杯子中间是空的,无的,我们才能够得以运用,但是如何没有杯子的外形有的部分,我们也无法利用,所以有无,有无,世间万物都是有无而存在的。 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是一成不变的,那是多么可怕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把自己的眼界和思维都提高到更高更深的档次。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书》新译(11月20日):你所谓的“业”是什么

人们所说的业,意思是因果,是吧?行,基于因,并产生某种果;行,起于外缘,并产生进一步的果。所以,业,意味着因果。 那么,因与果是静态、固定的吗?果,不也能变成因吗?所以,并不存在固定的因,或固定的果。今天,是昨天的果,对吧?在时序上,在心理上,今天都是昨天的果,同时,今天也是明天的因。所以,因就是果,果也变成因——因果互易,生生不息…… 所以,不存在胶固的因,或胶固的果。如果因果固定不变,那么这样的因果专固(specialization),岂不就是僵死吗?显然,任何专固不化的物种,必走向灭亡。而人类的伟大在于不会专固不化,可能在技术层面上,人会追求专业化,但是在结构上不会专固不化。一颗橡子,就专心做橡子,除了橡子它成不了别的东西。但人类就完全不会止步于此,而是有不断自新的可能性,不会被因果专固所桎梏。只要我们认为因、境、缘与果无关联,那么我们的思想与其背景之间就必然有冲突。 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比信不信转世复杂得多,因为问题在于,人生在世应如何行动,而不是信不信转世或业力,这二者绝对是不相关的。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书:365观心日课》(The Book of Life: Daily Meditations with Krishnamurti) Karma implies, does it not, cause and effect?—action based on cause, producing a certain effect; action born out of conditioning, producing further results. So karma implies cause and effect. And are cause and effect static, are cause and effect ever fixed? Does not effect become cause also? So there is no fixed cause or fixed effect. Today is a result of yesterday, is it not? Today is the outcome of yesterday, chronologically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ly; and today is the cause of tomorrow. So cause is effect, and effect becomes cause—it is one continuous movement … There is no fixed cause or fixed effect. If there were a fixed cause and a fixed effect, there would be specialization; and is not specialization death? Any species that specializes obviously comes to an end. The greatness of man is that he cannot specialize. He may specialize technically, but in structure he cannot specialize. An acorn seed is specialized—it cannot be anything but what it is. But the human being does not end completely.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ant renewal; he is not limited by specialization. As long as we regard the cause, the background, the conditioning, as unrelated to the effect, there must be conflict between thought and the background. So the problem is much more complex than whether to believe in reincarnation or not, because the question is how to act, not whether you believe in reincarnation or in karma. That is absolutely irrelevant. NOVEMBER 20

语录|克里希那穆提(4)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百度百科) 01     如果你开始认识自我,但并不试图改变自我,那么你正在经历脱胎换骨。 02     你明白爱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吗?     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爱的,我们一点也不明白这种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要求回报等所限。     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对等交易,爱就变成了在市场上可以被买卖的东西,这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获得自由。 03     我们都喜欢炫耀自己,显示自己拥有一些什么东西。你知道一朵水仙或者一朵玫瑰。它从来不假装,它的美就在于他本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04     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到孤独,感到被人冷落。 05     安静的听。太多的声音,总会在你不思索什么,不分辨什么的时候才听得到。 舟海君

大师的话语并不是万灵药——关于克里希那穆提和奥修

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话是有针对性的,那些话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当他针对路西法群体时(尤其是神智学会那些人),他会说不要急着开悟,但如果他面对撒旦的随从时再说这番话味道就不对了。所有灵性教导都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当作万灵药一样对待。克里希那穆提和神智学会的关系非常纠缠,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反对修行,这多少也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关。克里希那穆提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只在于人们过于将他“神化”了。这些都归因于有些人对“开悟”这个概念有着不切实际的迷恋与幻想。 想想也是挺好笑的,一生都在反对开悟,结果还是引来了无数追求开悟的人。据我观察,凡是追随克里希那穆提脚步的人都是追求开悟的,无一例外。那些真正不想要开悟的人根本连谈都不会谈他!奥修也是类似的,我个人对奥修的喜欢更甚于克里希那穆提。的确,阅读他们是很愉悦、很疗愈的事情,会让你觉得很舒畅。但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并不想要一直那么舒畅,偶尔我也喜欢自找苦吃,在我灵魂深处我想要一些更深的了解,这些是他们给不了的。我并不是说你必须和我一样自找苦吃,而是说,如果你喜欢舒服,「克」和「奥」绝对可以把你搞得舒舒服服。他们并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你自己,你有可能会贪图精神上的“舒服”,从而落入路西法或撒旦的陷阱。那些一开始对「克」和「奥」有好感的朋友都是可敬、也可爱的,但我想说的是,好感归好感,如果好感变成崇拜、变成追随,那个人可能就被自己的心魔给抓住了。我们都知道「克」与「奥」做过很多演讲,正如巴夏也做过很多演讲一样,但公开的演讲并不是「启蒙」,而是在做「启蒙」的准备工作,真正有效的「启蒙」都是私下发生的,有很多其他的「行家」在做这项接力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十几二十年地沉醉在这些“准备工作”里,而不去开启自己的探索,那只能说明他还没准备好,但绝对不能说明他真的了解大师们想要阐明的真相。

克里希那穆提,一个非常单纯的身心灵导师

2009年我刚刚开始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感觉很深奥,读不懂,而且读一会就头痛的很,读完什么印象也没有。后来在西安遇到胡因梦老师,向她请教,她说你带着觉察读,很容易懂。 很奇怪,听了胡因梦老师的话,再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感觉很浅显易懂。比如,此岸就是彼岸,观察者就是所观之物。 翻译克里希那穆提书的人比较多,但是译得最好的是胡因梦老师,因为她懂佛法,也懂西方的身心灵修炼。最早把克里希那穆提介绍到中国的就是胡因梦老师。 简单和复杂,浅显和深奥,是相比较而产生的,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简单浅显的道理,你没有明白,就感觉很复杂和深奥。复杂深奥的道理,如果你明白,就会感觉很简单浅显。 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都是根据他的讲话整理出来的,内容都很口语化,术语都很简单,没有深奥的词汇,没有复杂的表述。 他认为真理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到达,每个人只能依靠自己去点亮内心的光明。所以他从来没有教给我们方法或者技巧,只是让我们无捡择地觉察,相当于禅宗的观照,相当于无为法。 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要做到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头脑太复杂了,离开技巧和方法,我们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情。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晚年时候感觉很遗憾,因为没有一个人真正照他的话去做。 南怀瑾先生也说过他没有一个真正的弟子。也许他们的要求都太高了,普通人很难达到。 我现在每天早晨都会朗读克里希那穆提讲话的英文原文,把它当做佛经读,也是为了练习英语。 这个世界如果要找到一个最单纯的人,就是克里希那穆提。他的书虽然很多,但是表达都很简单,内容也都差不多,就是让我们的心变得单纯。 单纯是修行的起点,也是修行的终点。 他说,单纯地看就是了悟真相。但是我们普通人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单纯地看”,单纯已经变成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要继续修行。

我所理解的解脱之道

人都是受自己的思维所支配,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我们的心。不过,它也是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功能。思维是我们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它有着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的作用。因此,我们一般认为只有通过思维人类才能拥有现代的文明和智慧,也只有通过思维,人类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对此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在其《思想的局限》一书中写道:“我们都属于某个特定的团体,我们是被有着特定教条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培养长大的,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影响时刻限制着我们的思维。既然如何争取解放的思维活动都是自身局限的结果,而且注定导致更深的局限,那么这样的思维如何才能更得到解放呢?只有一个答案。只有当思维完全静止时它才能够得到解放。”以此来看,克氏认为思维本身反而妨碍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佛家对此也有同样类似的认识,思维就是人的起心动念,佛法认为人的念头是不断生灭的,所以它是无常的。我们一生中有善念也有恶念,不管是什么念,它们皆有着对自我的执着,而有执着就会有吸引力法则所讲的心意与外境的感应,爱会吸引来爱,恨会触动到恨,这也就是因果业报。人一动念,业力便开始了运作。因此《地藏经》中讲:南阎浮提众生(居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人的念头来自心识,当我们的心体中达到无念时,便只剩下了觉知,这就使得我们接近了佛法中常说的空性。佛家认为空性就是宇宙实相,就是道,就是如来,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遍满虚空,它是一切万物之源,也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之本。在我们的念头里有着时空,有着过去未来现在,因此也就有了生死与轮回,而在空性里没有一切形象,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根本就不会有因缘聚合,也不会被因果业报所沾染。当我们不再升起念头而只是去觉察一切时,就会从这种意识中产生出令人惊异的静止和思维的安宁,我们不再渴望任何事,不再寻找,不再追求某个目标或理想,那只能是我们受局限的思维的计划,它使得我们的意志必然会受到一些特定的限制,而此时我们却是完全自由的,也只有此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无限,什么是上帝以及真理。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刚证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他所指的妄想执着正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以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去除念头。当念头在心体里来去,我们时时去觉知它的起灭时,就不再会被外相所干扰和挂碍,因而就会逐渐达到五蕴皆空。这实际上就是深入到潜意识,去开发出我们本具的所有觉性来。我们知道,人的潜意识里藏着巨大的能量,佛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显意识的反省和觉察,去探索发现潜意识里所含有的宝藏。而显意识的念头就像是烧开的水沸腾不停,只有让它安静下来,我们才可能看清潜藏在水深处的秘密。我们常听佛家讲“烦恼即菩提”,是说我们在烦恼的时候,观察到这种念头是无所得也无所失时,就要将其放下。当我们觉知到烦恼不再外,一切情绪皆由心识所生出时,烦恼就会消失。这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也是转识成智,就是将我们的意识分别转化成了般若智慧。我们了解佛法,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它是佛学,另一种认为是去向佛陀学习,而佛学和学佛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佛学是用思维概念去学习佛法,是将其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来研究的,而学佛却修的正是人的思维念头,就是要时时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从念头里不断地发现和消除贪,嗔,痴,慢,疑五毒,从而逐渐地去除我执,并且使念头慢慢减少,直至最终完全停下来。人若能少去思想而多去觉察,遇到事情就随缘了事,事情完了就全然放下,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去执着于任何人或物,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去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甚至达到了“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悲伤和不幸就会终结,而非凡的创造力就会出现。那时,人的潜意识能量就会被开发出来,心体就会放出它本具的光芒,我们也因此会觉知到一种不可言喻的光明无限,快乐无限。而这就叫解脱。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愿与大家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