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西葡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西葡战争是西班牙旨在并吞葡萄牙的侵略战争。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乘16世纪下半叶葡萄牙军事经济地位衰落、国际地位下降之机,在无直系继承人的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一世于1578年死后,声称自己享有葡萄牙王位继承权。他获得了葡萄牙贵族和天主教耶稣会教徒的支持。
1580年,阿里巴将军统率的西班牙部队开往葡萄牙,1581年占领了里斯本,迫使葡萄牙国会承认腓力二世为国王。
在西班牙统治时期,葡萄牙被迫多次参加西班牙对英国和荷兰的战争。国内饥荒,人口锐减,各阶层人民对西班牙统治普遍不满。1640年12月1日,里斯本爆发了人民起义,并扩展到全国各地。这次起义使葡萄牙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1668年,西班牙被迫承认葡萄牙独立。
18世纪初,葡萄牙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初它站在法国一边,后来在英国、奥地利和荷兰的压力下,于1702年5月加入了反法同盟。
在这次战争中,葡萄牙丧失了在摩洛哥的重要支撑点——休达。英国把休达给了西班牙作为占据西班牙的直布罗陀的补偿。
1801年,英国又将葡萄牙拖入反西班牙的战争。最初是西班牙和共和制的法国作战,战败后和法国订立了军事同盟。随后西班牙部队进入葡萄牙,迫使它缔结了屈辱的和约。
根据巴达霍斯和约葡萄牙把瓜分的亚纳河左岸的领土连同奥利范萨要塞割让给西班牙,并承担义务禁止英国船只停靠葡萄牙各港口。英国在特腊法耳加角海战中粉碎了法西联合舰队,恢复了自己在葡萄牙的地位。
一战和二战的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干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佛朗哥面临着是否参战的选择,这也是对他的统治的严峻考验。在整个大战期间,佛朗哥一直周旋于两大集团之间,看风使舵,利用英、美与德、意之间的矛盾,从中捞取好处。英法为了阻止佛朗哥靠近轴心国,不断地在经济上援助西班牙,以拉拢西班牙在大战中保持中立。佛朗哥考虑到西班牙的国力不强,同时也害怕德、意控制自己,在大战初期,有意地疏远轴心国。例如,在一次马德里盛大阅兵典礼上,由于佛朗哥故意把准备要出席的德国元帅戈林的名字排在法国驻西班牙大使贝当的后面,使这位早已将自己的指挥棒、元帅服送到马德里以施威摆阔的戈林受屈受辱,最后,放弃到马德里参加观礼。大战期间,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中立国,游离于交战双方之外,时而靠近德、意,时而为英、法叫好。当德、意力促西班牙加入轴心国参战时,佛朗哥谨慎地予以回绝,他委婉地给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了一封长信,意思是说如果德国能拿出一个德、意必胜的证据来,酉班牙马上加入德、意集团。 然而,到1940年上半年,由于德国横扫西欧,连连获胜,热衷投机的佛朗哥保持中立的立场开始倾斜,他希望趁机收回被英国人控制两个多世纪的直布罗陀。6月,佛朗哥突然出兵占领丹吉尔。当时丹吉尔是由德、意、英、法四国共管的地区。佛朗哥在采取这一军事行动以前,只通知了德、意,而没有通知英、法。随后佛朗哥又提出收回直布罗陀的口号。 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佛朗哥被希特勒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表示完全支持希特勒的行动,并请求德国允许西班牙长枪党志愿军参加对苏战争,以报答1936~1939年间德国给西班牙兄弟般的援助。此时,佛朗哥仍留有后退的余地。对外,他只是宣布西班牙由中立国转变为非交战国,对德国,他强调“西班牙派志愿军并不等于站在德国一方参战。实际上,佛朗哥组织了一个由长枪党员组成的“蓝色师团”,穿上德国军队的服装,开赴苏联作战。到1943年,佛朗哥眼看轴心国取胜渺茫,马上又调整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宣布西班牙由“非交战国”恢复中立,并下令召回在苏联作战的“蓝色师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佛朗哥在国内仍推行其恐怖统治。对长枪党以外的党派,尤其是共产党、社会党党员,大肆搜捕、关押,甚至处死,而且还使用阉割刑和绞刑(直到1963年才取消)。佛朗哥的这种恐怖暴虐统治,引起世界范围的强烈不满。1946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建议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从西班牙召回大使,决定只要西班牙保持现行制度,今后就不接纳西班牙为联合国会员国。面对这种国际孤立的局面,佛朗哥宣布实行闭关自守的孤立的经济政策,在国内开展仇视犹太人和一切外国人运动,禁止在公共场合悬挂写有外国字的招牌,鼓励使用本国产品。1947年,佛朗哥又签署《国家元首关于国家元首职位继承法》,宣布西班牙为立宪王国,规定佛朗哥有指定国王继承人,罢免国王继承人的权利。
葡萄牙和西班牙争夺霸权而双双衰落时,最大的赢家是谁
自公元15世纪开始,欧洲便盛行起来一股航海热潮。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欧洲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需要更多的财富涌入本国并建设起更为完善的货币体制。当然,这也与欧洲人向往东方世界的财富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因此,这一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航海活动便开始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在地理大发现活动的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只有几个"先吃螃蟹"的国家获得了令所有国家都羡慕万分的财富,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两个规模最为庞大的殖民帝国。
但是好景不长,葡萄牙率先衰落下去。随着英国和荷兰人的崛起,西班牙也渐渐失去了许多海外殖民地利益。最终,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地位,那么最终赢家到底是谁呢?
葡萄牙借助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红利,大肆扩建海外殖民地在地理大发现活动中,葡萄牙人甚至要比西班牙更为活跃,这与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唐·阿方索·恩里克个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亨利王子虽然只是一个亲王,但他的知识储备和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亚于当时的储君。
最为难得的是,他有着非常超前的头脑,并一直推动着葡萄牙的航海事业。比如积极劝说王室支持航海家的活动,或凭借自己的航海知识改造航海图或航海用具,使葡萄牙的航海基础和整体水平都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与此同时,亨利王子还获得了罗马教皇的敕封,成为十字军骑士团的大统领。教皇甚至允许他将骑士团的收入用于葡萄牙的航海事业,这也是葡萄牙之所以有能力率先开始航海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Charles E. Nowell(查尔斯·诺威尔)在《Henry the Navigator》(亨利王子)一文中曾经提到:
"Funds appropriated from the Order of Christ largely financed the Atlantic voyages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Africa that Henry began to promote in the mid-1420s. He sought opportunities to take part in the commerce of traditional West African products, especially slaves and gold, and to establish potentially profitable colonies on underexploited islands, the most successful of which he helped to found on Madeira."
从公元14世纪初期开始,亨利王子就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对非洲大陆的探索活动中。公元1415年,葡萄牙人在他的带领下占领了位于摩洛哥的休达城。亨利王子意图将此地变成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前沿基地,并对此地进行了改造,为后来葡萄牙的航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到了公元1487年,葡萄牙王室成员巴尔托洛梅乌·缪·迪亚士也在航海探索过程中有了重大成果和新发现,他的船队发现了位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地区。当时的葡萄牙人为了祈祷能够获得较为平稳的航行,故而才将其命名为好望角。有趣的是,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常年伴随着狂风巨浪,这与其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公元15世纪末期,达·伽马在迪亚士探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前进,起航寻找葡萄牙人心心念念的印度。公元1598年五月,达·伽马的船队在绕过好望角后终于成功抵达了印度。这对于葡萄牙人来说,无疑是航海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在我看来,葡萄牙—印度这一新航路的开辟,对于葡萄牙乃至整个欧洲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这一时期的陆地贸易路线已经不可用,欧洲人一直苦于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来和东亚或南亚国家建立起新的贸易通道。
如此,欧洲人便可以再次获得高利润的香料或陶瓷等贵重物品。这条新航路的开辟不仅给葡萄牙人带去了无法计数的利益,也让其他欧洲国家都百般羡慕,于是纷纷加入到了寻找新航路的活动中来。
但是,新航路的开辟也给印度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印度特产香料,是所有欧洲国家梦寐以求的商品原料地。同时,因印度尚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所以也成为了葡萄牙商品的倾销地。一来二去,印度的经济和财富被葡萄牙人破坏殆尽并洗劫一空,无疑延缓了印度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
西班牙击败葡萄牙,并将其纳入自己治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葡萄牙人不可能活动在葡萄牙人的航线之上,葡萄牙人也不可能与西班牙人分享新航路的路线,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寻找到新的航线。因此,西班牙人的航海探索活动也开始了。
公元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的认可,并愿意资助他出海远航,为西班牙开辟新的航路。西班牙王室的命令也很直接,要求哥伦布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即可。在此后的几年里,哥伦布先后四次远航。但可惜的是,他至死也没有发现印度,而是达成了一项更伟大的成就,即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不过,因哥伦布并非西班牙王室成员,也并非西班牙人,所以他和西班牙王室之间的关系应当为雇佣。因此,哥伦布自然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他曾经提出要瓜分远航贸易利润的百分之十,并要担任殖民地的总督一职,甚至要将总督一职世袭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对于绝大多数世俗君主来说,这些条件都不可能被接受。
不过,西班牙王室不仅接受了哥伦布的要求,还新增了附加条款。如果哥伦布真的能够为西班牙开辟新航路,那么他将接受王室的供奉。从这一点就可以明显看出,西班牙已经因葡萄牙获取巨额贸易利润而坐立不安了。
公元1492年底,哥伦布的船队抵达了古巴和海地两地。在这两处地区建立起西班牙的临时行政机构后,哥伦布宣布两地从此为西班牙国王的属地,随后便心满意足的回国了。虽然西班牙并没有因哥伦布的航海行动发现印度,但依旧在美洲建立起了诸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为了西班牙的原料供给地,使西班牙的国力有了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正是因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大多位于美洲,所以没有与殖民地主要位于印度的葡萄牙发生冲突,这就使两国双双进入了繁荣阶段,是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商业殖民帝国。但是一山难容二虎,为了获得更多的殖民地控制权及利益,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恶化,一场乱战在所难免。在一次有关领土纠纷,被称之为教皇子午线事件过后,西班牙人决定开始颠覆葡萄牙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地位。公元1580年,葡萄牙正式成为了西班牙王国的一部分。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提到:
"An army under the great duke of Alba entered Portugal in 1580; the resistance of António, prior of Crato (illegitimate son of John III’s brother Luís), acclaimed António I at Santarém, collapsed; and Philip II of Spain became Philip I of Portugal (1580–98)."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葡萄牙的国力明显要更胜西班牙一筹,就连教皇也都偏向葡萄牙,并在各方面都保护其利益。但是,由于葡萄牙常年将掠夺而来的财富用于物质消费或精神消费,无视了对军事工业的建设。所以其军事能力无法与西班牙的军队相提并论。
葡萄牙许多的海外殖民地都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不仅港口没有重型要塞,就连当地驻军的数量都非常稀少。当西班牙人对其殖民地发起进攻时,葡萄牙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往前线增派部队。因此,葡萄牙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再加上几个欧洲国家也参与到了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活动中来,这让葡萄牙的国力再一次遭到了严重打击,以至于会在公元1580年被西班牙所彻底吞并,其霸主地位也从此不复存在了。
荷兰和英国的崛起,致使西班牙也走向没落葡萄牙没落后,西班牙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但与此同时,一些其他国家也正在悄悄崛起,比如英国和荷兰。英荷两国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大力发展航海业和海军建设,二者无疑是西班牙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当西班牙正逐渐接受葡萄牙的殖民地时,荷兰突然发难,于公元1581年宣布脱离西班牙的控制,并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尼德兰)原本依附于西班牙,因其十分富庶,所以对于西班牙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当荷兰独立后,西班牙便也走上了葡萄牙的老路,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也开始逐步下滑。
其实早在公元1566年时,荷兰就已经爆发了尼德兰革命,西班牙对这里的控制力就在逐渐下降。到了公元1581年时,西班牙已经基本上无法再控制荷兰,只好承认其独立的地位。从此以后,荷兰成为了西班牙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其发展速度甚至一度让西班牙人感到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