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希级巡洋舰

莱希级巡洋舰(贝尔纳普级巡洋舰)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0 14:31:28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贝尔纳普级巡洋舰

贝尔纳普级巡洋舰。

贝尔纳普级巡洋舰(英文:Belknap-class cruiser),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型导弹巡洋舰,是美国第三代蒸汽轮机导弹巡洋舰。本级舰由莱希级巡洋舰发展而来。本级舰总共建造了9艘,首舰“贝尔纳普”号最初,海军将该级舰定为导弹护卫舰,从1975年6月30日起在舰队重组计划中改称为导弹巡洋舰(CG)。

其舰名是为了纪念两年美国海军军官海军少将George e . Belknap和他的儿子海军少将Reginald r . Belknap。

发展沿革。

莱希级导弹巡洋舰服役以后,美国海军在其服役经过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紧接在“希莱”级后,美国海军便建造了第二批“希莱”改进型(DLG)──即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该级舰共建造了9艘,舷号从CG26至CG34,舰名分别为“贝尔克纳普”号、“丹尼尔斯”号、“温赖特”号、“朱厄特”号、“霍恩”号、“斯特雷特”号、“斯坦德利”号、“福克斯”号、“贝蒂欧”号。

首舰“贝尔克纳普”号1962年2月开工,1963年7月下水,1964年11月服役;最后一艘“比德尔”号1963年12月动工,1965年7月下水,1967年1月服役。美国还从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的基础上研制了一艘核动力巡洋舰,即“特拉克斯顿”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它与当时的“长滩”号、“班布里奇”号一同被誉为美国核动力巡洋舰的“三剑客”。

技术特点。

舰体设计。

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是在其前辈“莱希”级导弹巡洋舰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两者在舰体线型、结构、动力装置等方面几乎完全相同,但舰艉部装备的武器差别较大。该级舰长166.7米,宽16.7米,吃水8.8米;标准排水量6570吨,满载排水量8575吨,动力装置采用2台蒸汽轮机,最高航速32.5节。

舰载武装。

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装备了大量武器,总共有2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l座双联MK-10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标准”SM―2ER舰空导弹,或“阿斯洛克”反潜导弹)、2座“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1门127毫米舰炮,以及箔条式干扰火箭发射器。此外,舰上还搭载有1架“拉姆普斯”反潜直升机。

电子设备。

该级舰的电子设备性能也十分先进,拥有1部AN/SPS-43 2D对空搜索雷达、1部AN/SPS-10F平面搜索雷达、1部AN/SLQ-32(V)3电子战系统、一套AN/SLQ-25反鱼雷系统和2部MK-36 干扰弹发射器。

火控系统也相对完备,不但装备了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和2部AN/SPG-55D照明雷达,还配备了MK-14武器火控系统、MK-68舰炮火控系统、MK-114反潜火控系统各一部,以及4套MK-76导弹系统。

性能数据。

排水量:6570吨(标准),8200吨(满载);

主尺寸:166.7×16.7×8.8米;

航速:32.5节;续航力:7100海里/20节;动力:2部蒸汽轮机,8万5千马力;编制:513人(军官25,士兵488);导弹:2×4联装鱼*导弹发射架,2×4联装战斧导弹发射架,1×2联装小猎犬/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架(带弹60枚);鱼雷:2×3联装MK32鱼雷发射架;火炮:1×MK42 127毫米/54身倍炮,2×MK16“密集阵”近距离武器系统;舰载机:1架SH-2D反潜直升机。

服役动态。

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中的“贝尔克纳普”、“丹尼尔斯”、“温赖特”、“比德尔”号部署在美军大西洋舰队,其余5艘在美军太平洋舰队服役。该级舰中的“斯特雷特”号1989年5月曾到我国访问。

贝尔纳普级各舰自服役以来,其中不少舰实施了“新威胁改进”计划,着重改装了SPS-48E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MK―14武器指挥系统和SYS-2自动战斗数据系统,解决了这些系统与SPS-49对空警戒雷达的配合使用问题。

首制舰“贝尔纳普”号曾于1975年l1月与“肯尼迪”号航空母舰相撞,舰体严重受损,后经过大规模的修理与改装,于1980年5月又重新服役。

莱希级巡洋舰的设计特点

由于当时普遍认为导弹时代的降临将使火炮走向终点,因此包括美国莱希级、英国的22型护卫舰等都未配备口径较大的火炮,莱希级仅有一门76mm舰炮。为了节省空间,莱希级的烟囱与桅杆整合为一复合结构,为美国海军之先例 。莱希级的蒸汽涡轮使用铬钼和镍合金钢材制造,不仅重量较轻,而且适合在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下工作,可靠性较高。莱希级的主武装为首尾各一的MK-10双臂导弹发射架,可发射小猎犬防空导弹,弹舱装置于发射器后方突出甲板的舱房中,装填时MK-10发射架需倾斜15度对齐弹舱出口,导弹就会推至发射架上,整个作业为自动化。由于MK-10双臂导弹发射架只能使用小猎犬导弹,因此莱希级再加装了一具MK-112发射器以发射阿斯洛克(ASROC)火箭助飞鱼雷。莱希级舰尾设有直升机甲板,但没有机库以及直升机整补设备。莱希级使用SQS-23舰首声纳,二号舰亚内尔号(USS Yarnell CG-17)则使用经过PAIR升级的SQQ-23声纳。莱希级最重要的雷达是一具AN/SPS-39 2D对空搜索雷达和一具AN/SPS-10平面搜索雷达,与长滩号巡洋舰的配置相仿,舰桥首尾楼各两具AN/SPG-55C火控雷达,用于制导RIM-2小猎犬(Terrier)防空导弹和标准防空导弹。

莱希级巡洋舰的服役经历

1986年11月5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莱昂斯上将以本级舰末舰里维斯号为旗舰,率领奥尔登多夫号驱逐舰(USSOldendorf DD-972,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和伦兹号护卫舰(USS Rentz FFG-46,佩里级护卫舰)。3艘军舰共有官兵894人。这是美国军舰第一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在码头上,中国海军北海舰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莱昂斯上将在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的陪同下,检阅了海军仪仗队。美国军舰在青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刘华清会见并宴请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莱昂斯上将及夫人。 1991年1月17日,美国发动沙漠风暴行动,战前准备中本级舰的里奇蒙·特纳号(USS Richmond K. TurnerCG-20)和英格兰号(USS England cg-22),分别随以拉萨尔号(USS La Salle AGF-3,原罗利级船坞运输舰)为指挥舰的美国海军第六舰队中东特遣舰队和以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为首的航母特混编队,于1990年8月2日部署于波斯湾水域 , 主要担负舰队防空任务。这是本级舰继越南战争后最后一次执行大规模军事任务,两舰均在此次任务中获得武装部队服役奖章。

班布里奇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介绍

班布里奇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美国第二代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继“长滩”号巡洋舰、“企业”号航空母舰后第三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属莱希级(或称李海级)常规动力巡洋舰的核动力版本。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核动力水面舰只。

导弹巡洋舰的代表介绍

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俄罗斯海军首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也是当今世界上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导弹巡洋舰,共建造4艘,首舰092“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原名“基洛夫”号)1980年服役,第2艘150“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原名“伏龙芝”号)1983年服役,第3艘065“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原名“加里宁”号)1989年服役,第4艘183“彼得大帝”号(原名“安德罗波夫”号)1995年10月服役。第1、第2艘舰已退役,第3、第4艘舰服役于俄海军北方舰队。该级舰长252米,宽28.5米,吃水9.1米,标准排水量19000吨,满载排水量24300吨,2座核反应堆,2两座燃油锅炉,总功率12万马力,航速32节,续航力14000海里/30节。武器装备:20座SS-N-19“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0枚导弹;12座SA-N-6“雷声”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96枚导弹;2座八联装SA-N-9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28枚导弹;2座双联装SA-N-4“壁虎”舰对空导弹发射器,40枚导弹;6座CAD3-N-1“卡什坦”弹炮合一近防系统(第1、第2艘舰为8门30毫米舰炮),每座系统8枚SA-N-11舰空导弹和1门30毫米双管舰炮;1座130毫米双管舰炮(首舰为2座100毫米单管舰炮);1座双联装SS-N-14反潜导弹发射器(后3艘舰无),14枚导弹;2座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座10管RBU12000反潜火箭发射器(第1、第2艘舰为12管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6管RBU1000反潜火箭发射器。搭载1架卡-25B标定直升机和2架卡-27A反潜直升机。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该级舰首舰于1983年建成,计划建造27艘,现已全部完成,是美国海军首次装备“宙斯盾”系统的舰艇。其满载排水量9600吨,舰长172.5米,舰宽16.8米,航速30节以上。编制395人。装备6座二联装、三联装、四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和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另有1门127毫米火炮。该级舰中的“文森斯”号曾在波斯湾战争期间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该舰能同时识别和跟踪几百个目标,可用不同发射装置同时打击几个不同目标。美国莱希级导弹巡洋舰美国“莱希”级导弹巡洋舰共建9艘,首制舰“莱希”号于 1959年12月动工,1961年7月下水,1962年8月服役,现已全部退役。该级舰采用长艏楼舰型,艏部平直倾斜,艏部下方设有球鼻首声纳导流罩。为了防止烟害对武器和电子设备的腐蚀,“莱希”级首次采用烟囱和桅杆一体化结构。该级舰长 162.5米,宽 16.6米,吃水 7.6米;标准排水量5670吨,满载排水量 8203吨;动力装置采用 2台蒸汽轮机,蒸汽轮机使用了铬钼和镍合金钢材料,适合在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下工作,且重量较轻、可靠性较好。“莱希”级舰上舰空、舰舰和反潜导弹一应俱全:2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2座 MK-10型 SM—2ER“标准”舰空导弹、l座八联装MK-16“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同时在舰中部两侧还布置了 2座MK-32型鱼雷发射装置。此外,设有 2座 30毫米“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该级舰电子设备齐全、通信能力强。“莱希”级作为舰空母舰编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首要使命是防空作战,其次是反潜,同时可用于支援两栖作战。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是俄罗斯光荣级巡洋舰的第三艘。“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设计,项目工程代号为1164。由于大量借鉴已有的“基洛”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成熟技术与产品,因此图纸设计进展很快,在完成图纸设计后即转入了施工设计,最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造,由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承担建造任务。1982年首制舰“光荣”号完工服役。该级舰拥有全方位的作战能力,能单独进行对海、对空、对岸、对潜作战,也可为己方航母编队护航,或以其为核心与另外的水面舰艇组成编队出航,当然其首要的作战任务是打击美国的航母编队。苏联海军对“光荣”号导弹巡洋舰关爱有加,并将其选为1989年6月美苏首脑地中海马耳他高峰会晤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御驾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可能是“光荣”号舰史上最光荣的一页。为此,美国海军《水兵》杂志记者斯科特·艾伦于1989年11月参观了这艘战舰。下面就是他的观舰体验。“ 当我从后舷梯登上610英尺长、排水量为1万吨的苏联导弹巡洋舰“光荣”号时,不由想起关于苏联海军生活的种种传说。 ”规格:全长610.2英尺(186米),全宽68.2英尺(20.8米),吃水9英尺(7.6米)标准排水量9800吨,满载排水量11200吨。编制员额454人,其中军官38名。该级舰为燃气轮机推进方式,最大航速32节,续航力7500海里/15节。该级的舰体,大抵是从卡拉级导弹巡洋舰衍变而来。为容纳远程对舰、对空导弹等,其舰体比卡拉级长约14米,型宽和吃水也略有增加。首尾部比 卡拉级显得外倾。它的前部上层建筑高5层,其后端与封闭的金字塔形主桅连成一体,由水面至主桅顶高达30多米。舰中略靠后的烟囱呈长方形,两侧有许多散 热孔,前面是大进气口。两座烟囱间有空隙,用来放置旋转吊的吊杆。露天甲板的轨道,用来运送弹药、物品等。在烟囱后的旋转吊和后部上层建筑之间有一段开阔 处,甲处下设有VLS系统。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圆形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它们沿前部上层建筑两侧成阶梯形倾斜排列,占 据甲板较大位置。该装置的形式较为简单,有固定仰角,每对发射口位于前一对发射管后端之上。这样,占据甲板面积较少,同时也克服了发射筒相互之间的发射气 浪影响。但是,为了减小气浪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上层建筑造得较高。武器装备:反舰:主要为8座双联SS-N -12沙箱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该装置布设在前部上层建筑两侧,其直径约2米,长约12米,共16个,2个一对,左右舷各4对,均呈16度仰 角。该导弹长10.9米,直径0.9米,指令修正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寻的。1.7马赫时射程550千米。战斗部为350 千吨当量的核弹头,或1000千克高能装药。本级舰配备的1架卡-27直升机,主要用于该型导弹的中继制导。另外,该级舰还有一座双管130mm炮,最大 射程29千米。防空:主要为SA-N-6VLS远程舰空导弹。它的发射装置在舰中后部的甲板下面,沿纵线两侧对称排列,每边4个,共8个。发射井内沿圆周布置8个导弹发射筒,总共备弹64枚。SA-N-6为S-300的舰用型,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寻的,战斗部重90千克,射程100 千米,射高27千米。在该级舰尾部直升机机库两侧,各设有一座俄海军自1970年以来就装备的SA-N-4近程防空导弹。它的导弹舱呈圆筒形,直径约 3.25米,高6米,可容纳一对能垂直升降的导弹发射架,备有SA-N-4壁虎导弹20枚。该弹长3.2米,直径0.21米,2.5马赫时射程约15 公里,备弹40枚。另外,该级舰还装有6座AK- 650型6管30mm炮用于末端防御。一对设在舰桥前方甲板室上部,纵向排列:另外二对设在舰中部两侧专用平台上。该炮射程2千米,射速3000发/分。反潜:这并不是该级舰的主要任务。它只备有2具五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和2座射程为6千米的RBU600012管反潜深弹发射器,起辅助作用。雷达:对空搜索为三座标顶对,C/D波段,对大型飞机的搜索距离为366千米,对2平方米的目标为183千米。对空对海搜索为三座标顶舵或顶 板 ,D/F波段。火控则有前门(用于SS-N-12)、顶罩(用于SA-N-6)、汽枪群(用于SA-N-4)、鸢鸣(用于130mm 炮)、椴木树(用于30mm炮)等。电子设备:2部T柱形或3部倾壶光电指挥仪、2部穿碗卫星数据系统、2部冠钟和推钟数据链;8部边球用于电子对抗,4部洒桶用于电子侦听;2座PK-2或12座PK-10箔条发射器。声纳:公牛角或小公牛皮舰壳声纳,低/中频,主动搜索和攻击。搭载机:卡默夫Ka-25贺尔蒙B式标定直升机1架主机:4具燃气涡轮机(120000轴马力),双轴,航速34节。光荣级是惩罚级和十字级的后续舰,同时也是具防空、反潜两用途的基洛夫级的缩小版(只是基洛夫级拥有两种动力,除核动力外还备有传统动力)。光荣级巡洋舰的武装非常强大,在其满载排水量11000吨的舰体中均衡地配置了各项武器。虽然光荣级的设计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但它们拥有足以与其余先进舰只在远洋 战争中相抗衡的能力则是不容置疑的。第一艘光荣号于1976年动工,1979年下水,1982年完工。第二艘及第三艘乌斯提诺夫元帅号(Marshal Ustinov)、奇佛纳乌克兰号(Cherrvona Ukraina)分别在1986年与1990年完工,第四艘罗勃夫上将号预定1993年完工。然而前苏联防卫预算的缩减势必在将来影响此型及其他海军舰艇的建造,这点是必须说明的。光荣级的主要武装为16枚SS-N-12反舰导弹,倾斜8度置于舰桥左右两侧,每侧各有4具双联装发射器。另在烟囱附近有8具SA-N-6 防空导弹发射器,一具发射器有8枚导弹,导弹置于旋转弹仓中,使用TVM引导系统,然而因为只有一套射控雷达,使得导弹的效率大打折扣。SA-N-6是一 种多用途导弹,其设计需求是能够拦截各种弹道武器,以及一些雷达迅迹极小的低飞目标,如战斧导弹或鱼叉导弹等。光荣级巡洋舰上搭载有 一架Ka-25 贺尔蒙B式直升机,以为舰上的长程感测装备,可提供地平线以外目标的资料,亦可为舰上导弹进行中途巡弋导航。上述资料亦可经由卫星通迅提供。光荣号为黑海舰队一员,乌斯提诺夫元帅号自1987年起即以北方舰队为永久基地,而奇佛纳乌克兰号则自1990年10月起加入太平洋舰队服役。

美国“莱希”级巡洋舰

美国莱希级巡洋舰

“莱希”(Leahy)级巡洋舰是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建建造的导弹巡洋舰,一共建造了9艘,在1962~1995年间服役。由于当时普遍认为导弹时代的来临将使火炮走向终点,因此“莱希”级巡洋舰没有配备口径较大的舰炮。为了节省空间,“莱希”级巡洋舰的烟囱与桅危杆被整合成一个复合结构。

莱希级巡洋舰的本级各舰

番号舰名开工下水服役除役CG-16 ex-DLG-16LEAHY 莱希1959-12-031961-07-011962-08-041993-10-01CG-17 ex-DLG-17YARNELL 亚内尔1960-05-311961-12-091963-02-021993-10-29CG-18 ex-DLG-18WORDEN 沃登1961-09-191962-06-021963-08-031993-10-01CG-19 ex-DLG-19DALE 戴尔1960-09-061962-06-281963-11-231994-09-27CG-20 ex-DLG-20TURNER 特纳1961-01-091963-04-061964-06-131995-03-31CG-21 ex-DLG-21GRIDLEY 格里德利1960-07-151961-07-311963-05-251994-01-21CG-22 ex-DLG-22ENGLAND 英格兰1960-10-041962-03-061963-12-071994-01-21CG-23 ex-DLG-23HALSEY 哈尔西1960-08-261962-01-151963-07-201994-01-28CG-24 ex-DLG-24REEVES 里维斯1960-07-011962-05-121964-05-151993-11-12

威廉·丹尼尔·莱希的介绍

威廉·丹尼尔·莱希(William Daniel Leahy,1875年5月6日-1959年7月20日),美国海军五星上将,1897年毕业於美国亚那波里斯海军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一艘海军运输舰,同当时任海军部助理部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结成生死之交。历任军械局局长(1927~1931)、航行局局长(1933~1935)、美国海军作战部长(1937年-1939年)、1936年晋升为海军上将。1939年因年迈退休。数月后,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波多黎各总督(1939年-1940年)、接著出任驻维希法国大使(1941年-1942年),美国参战后,担任新设置的总统参谋长职务(1942年-1949年)并主持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英帝国总参谋长阿兰布鲁克子爵一起决定盟国大战略。1944年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获五星上将军衔的军官。次年随罗斯福参加雅尔塔会议。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后,他在杜鲁门总统任内继任原职。1949年退休。写有战争回忆录《身历其境》(I Was There,1950),为纪念莱希,美国海军将莱希级巡洋舰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