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不识车轭的典故讲了什么
现实中常见的事物如果还不认得是不是很搞笑的一件事。那么下面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叫《不识车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不识车轭的典故讲了什么
车轭是驾车时套在牲口脖颈上的一种木制驾具,略微弯曲有点像个“人”字形。
一天,一个郑国人走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因为他从未套过牲口驾车,所以不认识这是个什么东西。回家后,他拿着车轭去问邻居说:“这是个什么东西?”
邻居告诉他说:“这是车轭。”
虽然这个郑国人知道了自己手里拿的这根弯木棒叫作“车轭”,但毕竟印象不深,他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这个人又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他又拿去问邻居,邻居回答说:“这是车轭。”
谁知这个郑国人听了以后,竟大怒。他说道:“先前那个东西,你说是车轭,现在这一个,你又说是车轭,路上哪来这么多的车轭呢?我看这分明是你在骗我,你不是个好东西。”他说着、骂着,竟然抓起邻居的衣领同他打起架来。
一个人遇到了疑难事情,往往要请教别人。可是这个郑国人,既想请教别人,又不虚心,还要怀疑别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无知,却怀疑别人在欺骗自己。如此自以为是而又蛮横无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郑国的简单介绍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以商业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国君为姬姓,伯爵。
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建都郑(今新郑)395年,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郑国是千乘之国,总体军事实力较强,楚国和晋国一直想灭掉郑国,但一直未能如愿。郑国在内乱和外敌入侵的内忧外患下逐渐衰落,最终被韩国所灭。
脱屣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xi) 也。”《史记·孝武本纪》:“天子曰:‘嗟乎! 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xi) 耳。’”《汉书·郊祀志上》亦有,“脱躧”作“脱屣”。《论衡·非韩》:“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
释义用法 屣,或蹝、躧,即鞋子,草鞋,比喻轻贱不值钱的东西。“脱屣”即脱掉鞋子。后以此典指看得很轻,不值得重视。
用典形式
【脱屣】 唐·刘禹锡:“仙成脱屣去,臣恋棒弓号。”唐·李白:“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宋·苏辙:“澹然养浩气,脱屣遗齐卿。”
【敝屣弃】 清·顾炎武:“敝屣弃田园,孤游凌汗漫。”
【妻孥敝屣】 宋·苏轼:“妻孥真敝屣,脱弃何足惜。”
【脱屣妻孥】 清·吴伟业:“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
【浮名同敝屣】 宋·苏轼:“掷弃浮名同敝屣,保全高节似寒松。”
【脱去如一屣】 宋·苏辙:“功成始逾岁,脱去如一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