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制造也曾是劣质低等的代名词

德国制造也曾是劣质低等的代名词(德国制造)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1 03:37:41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德国制造

在19世纪以前,德国产品是出了名的低质量。1887年8月,英国议会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都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区分德国货和英国货。这种侮辱性法案深深地刺痛了德国人的心,痛定思痛之下进行技术革新。不到半个世纪,德国制造便成了高质量的代名词,德国货咸鱼翻身,从山寨品一跃成为世界级高端产品。德国工业起步较晚,但进入工业化后,秉承流程化、标准化、自动化、职业化、工具化理念,精益求精。德国人把产品工序切分成一个个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严格控制;德国工程师都是终身制的,他们能在同一家工厂一直干到退休;德国人喜欢工具,做每件事情都有专用的工具,小到切西瓜,大到造飞机。最难能可贵的是德国工人的工匠精神,他们绝非苛刻古板的老古董,相反非常具有发散思维和开创精神。二战期间,德国人制造许多匪夷所思的武器,至今仍影响着全世界,核弹、导弹、喷气式飞机都是德国率先研制的。大到飞机坦克,小到一根皮带、一个水壶、一只子弹袋,无不体现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就以德军的型军用水壶来说吧。它诞生于1931年,绑带采用天然牛皮或马革制造,壶体为轻质铝合金材料,外部喷黑色漆,外加羊毛毡保温套,可装水1升或0.75升。这种水壶轻便易携,容量大,外部的毛毡既能保温,又能保护壶体免受磕碰,还有降低噪音的作用。水壶虽小,种种细节无不体现出德国人的严谨,既追求实用功能,还充分考虑到了使用时的人机功效。战争后期,德国严重缺少战略资源,有限的资源都用在了最紧要的地方,水壶制作就没那么讲究了。后期的M44水壶采用劣质猪皮绑带、铁质壶胆和壶盖,保温套采用石棉,把手也被取消,是做工最差的一款。这是由于资源缺乏导致的,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却一成不变。战后,德国被打成一片废墟,然而在短短几年内便迅速复兴。如今,德军军力虽弱,却主导着欧盟的经济,反倒是英国日落西山,一天不如一天了。

从被歧视到被认可,“德国制造”是怎样成功逆袭的

德国制造最开始也是靠“模仿”起家的,但是后来德国的制造反而让很多人发现可以用得比英国货更久,德国的货物很快的就受到了追捧,但是原因也不仅仅这么简单而已,这其实是有时代的加成,工业时代的发展,各家技术哪家强? 那时候技术不像现如今那么透明,可以做的选择很少,人们如果发现了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自然就会在群众之间炙手可热。

那时候英国是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而德国,自己的后院问题都还没解决,所以,德国的主要出口都是食物,比如马铃薯,谷物,和砂糖之类的东西。德国的工业还是手工业,而英国已经开始使用水车的动力来纺纱了。

于是,就有德国人便前往了英国,去寻找学习他们的技术,其实说是学习,只是美名其曰罢了,德国人的这一次旅行,成功盗得了英国生产钢铁的技术,这在当时可是最先进的,回到德国以后,就开始了大肆的建厂生产,仿造英国的商品,还用更低的价格销售到海外,赢得更多的市场。

这对英国本土的经济打击非常的大,本来是一家独大的巨头,完全的占有主导能力,但是如今杀出个程咬金,英国很多企业都被迫倒闭。英国当时立马提拟法案,所有德国来的冒牌货都要标上“made in Germany”,可是德国的工业冲击太大,英国的很多家庭,也开始疯狂使用德国制造,德国的商品质量越来越好。

德国人天性就不信任人,什么小零件都要亲力亲为,生产出自己觉得满意的商品才肯罢休,所以德国人都是谨慎追去完美的代名词,德国制造越来越受追捧也不奇怪了。

为什么选择德国制造

德国的基础工业和材料学方面领先。目前全球在基础工业方面,美、英、德、日这四个国家都是领先的,但美、英的出口比较少,德、日产品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而相比之下,德国品牌定位更高端,做工更严谨,因此德国制造也是品质的代名词。德国依靠其基础工业方面的领先优势,精密金属加工、精密光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产品,在全球都很受欢迎。中国目前工业规模很强大,但基础工业水平却只是二流。所以,中国算是工业大国,但却并不是工业强国。一方面,基础工业完全靠一代一代积累,比如使用精度差一些的机床生产精度高一些的机床配件,再用精度高一些的机床生产精度更高的机床配件,而中国的积累是比较缺乏的。在基础工业领域,几十年的代差绝不是靠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就能赶超得了的。再一方面,跟国际禁运也有关系。比如中国现在95%的精密机床都是从德国和日本买来的,但却只能买到二流产品。一流产品哪怕中国买二手的都很困难。而相比之下,与中国基础工业水平相类似的法国却没这方面的限制。因此,这也不仅仅是德国人作风严谨,而中国不严谨的差异(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存在这方面的因素)。而是说在目前局势下,中国工业生产即便想严谨也没办法做得到。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生产品牌定位相对比较低端的产品,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通过价格来换取市场。不过随着近年来一些德国品牌产品开始在中国代工生产、中国国产的高精度机床使用率的提高,也表明中国的基础工业水平也有所提升。

德国制造为什么质量特别好

作为全球的工业品制造基地,我们的产品一直以价格低廉著称。但要说到产品品质,那还得数人家日本和德国。不信你看看当下销量和口碑最好的汽车品牌,无一例外来自这两个国家。尤其是德国,宾利、奥迪、保时捷、奔驰、宝马、劳斯莱斯、迈巴赫这些世界名车,全是他们的杰作。

按说英国在搞工业革命时,德国还只是个农业国家,可为何德国仅用了短短几十年,工业指数就全面超越英国,始终保持着工业强国地位,产品质量也一直雄冠全球呢?

(普法战争)

一、靠仿制和低价起家的工业化。

其实德国在1871年普法战争后,也是从仿制和低价策略开始他们工业化的。不过不同的是,德国人对于产品的仿制,走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改进和再创新之路。

比如铁路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是在德国才真正发扬光大。任何熟悉战争史的人,都知道德国内线铁路的强大。

德国进入工业化后所仿制的产品,源源不断流入它的发明地英法等国。为此英国还在1887年修改商标法,要求德国的出口商品必须注明“德国制造”,而“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象征低劣的侮辱性符号。

1890年后,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发现懂技术的学者大多在办企业,而不是像德国那样坐在办公室搞脱节式的研究。于是也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业化方针,大力促进应用科学发展。

凭借基础科学的雄厚根基,德国很快将世界一流的理论科学和工业生产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得德国工业飞跃发展。

此后,德国从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等高科技领域产品,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等轻工日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优秀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了品质和信誉的代名词,很快涌现出一大批老牌公司。

(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

二、信誉第一利润第二。

德意志是个有底蕴的民族,他们喜欢有内容和文化的东西。对于每一件产品都会用心融入自己的特质,力求做到最好,而不是追求短平快和高利润。

德国人具有怀旧情怀,他们珍惜和怀念曾经拥有的东西,这让他们对质量格外看重。德国的房子120年都还能住,即使在战争中被摧毁,他们也会按照原样将其重新修建起来。

德国是个工业兴国的国家,它们不依靠房地产市场,所以他们的建筑项目很少。中标的单位会抓住这难得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它设计成一个艺术精品,希望流芳百世。所以在德国,你看不到外观相同的建筑物。

德国人在产品上从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更看重生产过程的和谐和安全,以及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每一件产品在他们眼中,都是有灵魂的物体。

事实上,在德国,没有像苹果、特斯拉这种一夜崛起的企业。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个领域,某个产品。虽然规模小发展慢,但从来没有差公司和皮包公司,更不提倡资本运作。

德国的知名品牌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并且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价值的知名公司。马牌轮胎成立于1871年;阿迪达斯是个年青品牌,创办于1920年,到今年也有百年历史。

(德国的匠人精神)

三、目光长远持续发展。

德国人不打产品价格战,不和同行竞争,也不搞同质化仿造,每家企业都靠自己的产品品质和个性特色吸引客户。他们知道,价格战只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虽然他们也追求利润,但也只是在成本核算后加上基本利润,而不是像某些国家的私企那么贪得无厌,甚至不惜牺牲质量降低成本。

在德国,所供3岁以下儿童的食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纯天然的。奶粉也被列入药品监管,只能在药店出售,根本不可能出现含三聚氰胺这样的毒奶粉。行业监管的到位,也是德国企业自觉提升品质的一个原因。

正是由于每一位德国企业家,都有着办百年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所以几乎所有德国出产的产品,质量都非常过硬。

对于为什么德国产品,动不动就以“能用100年”作为广告词,德国某媒体解释道,德国资源匮乏,所有的工业原材料都依赖进口,只有把品质做好,延长使用寿命,才能实现对原材料的最大节约。

德国制造的历史沿革

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这也被视为是“德国制造”的起源。128年后的今天,经过历史锤炼的“德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假冒低等复制品的标签,而是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德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也就是说一座工厂里面没有一个自然人,所有的工序从进料,生产,质量检查,成品包装,货物堆栈全部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几乎只需要有一个人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作为“操作工”其实本身就是工程师,他只需要按下按钮和定期排错 。

为什么说别高估了日本工匠精神

最近,日本钢铁企业“神户制钢”爆出产品证明有假,存在伪造强度和尺寸数据等情节。神户制钢是日本第三大钢企,其产品除了供应本土汽车制造商,还供应给日本新干线动车、英国高铁、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事件传出,舆论一片哗然。

从去年三菱公司爆出“燃效门”事件,到今年的日本高田公司因“问题安全气囊”事件宣布破产,再到如今神户制钢造假事件,这已是第三家信誉卓著的日本大企业爆出质量丑闻。

“工匠精神”并非一直是日本代名词

日本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他们的技术人员一直以精益求精著称。据说专注认真是日本民族的特性,但是为何在这些企业身上,却看不到所谓的“工匠精神”呢?

其实,日本人在制造产品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专注于质量的民族禀赋。那完全是一种神话。正如很多人赞美德国人那样,说他们如何死板认真、重视质量,但这些传说都经不起历史验证。

19世纪时,“德国制造”并不像今天那样是质量过硬的代名词。这个称呼最开始源于英国人。他们把从德国进口的仿造低质的产品,统一打上“德国制造”标签,以此保障本国商品的信誉。“德国制造”一开始是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代名词,那时候,也没有人把“认真、严谨”这些标签,和德国人联系在一起。当时的工业强国是英国,收获了普遍赞美的是英国人。

日本工业崛起初期,也是笨拙的模仿者。“日本制造”一开始代表着质量低劣,当时日本有识之士经常批判本国产品,说日本人只会模仿、粗制滥造。

日本制造成为质量可靠的代名词,是非常后来的事情。至于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工匠精神”,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酵。

提升产品质量,靠的是市场竞争

“工匠精神”放在企业内部,用于督促员工专注做事,或许有其价值。但一家企业精益求精,一个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并不单单依靠“工匠精神”,还有市场竞争。原因很简单,市场上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除了“工匠精神”,更是由市场决定。

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不仅需要技术水平,更需要成本。高度精密的设备、大量时间投入、反复测试优化、人员的精神专注,这些都是成本。在市场上,无论企业把产品做得如何极致,始终都要卖给消费者。价格并不由其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决定。价格无法摊平成本,企业就要破产;把价格提升,商品就会变得昂贵,注定只能卖给少数人,企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因此,企业的通常策略是控制生产成本,生产符合多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标准化的快速量产,最大规模抢占市场,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就是企业要做的事情。

只有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者有能力有愿望追求更好,企业才会增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时候,他们走到前台鼓吹自己多有情怀,重视用户体验,才能获得相应回报。

通过市场竞争,企业被迫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催动效果远远超过“工匠精神”。

神户制钢丑闻,意味着日本制造的声誉破产吗?应该还没到那地步。只是我们要清楚,没有什么国家的企业是特殊材料制造的。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不应只寄望于“民族特性”,而要靠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