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理大帝的文化复兴政策

查理大帝的文化复兴政策(关于中世纪西方文明的政治制度(100分,好的再加))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1 07:49:26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关于中世纪西方文明的政治制度(100分,好的再加)

  在中世纪早期(公元496—732年),荣耀只属于野蛮和无知,教士(及修士)成了唯一有知识、有教养的社会阶层,而教会(及其修院)也成为古典文明在欧洲残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几乎是仅有的避难所。  农业生产几近于刀耕火种,大批的城市在消失,工商业活动也日渐凋蔽,……一切似乎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再来。  一片蛮荒之状,一切好象都沉寂下来了。  的确,这是一个蒙昧时代,混乱无序,粗陋无知,蛮荒落后,很不开化,都是当时真实状况的写照。  但这并不是一个黑暗时代,这样那样的黑暗现象或黑暗事例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文明中都无法完全避免,欧洲的中世纪早期自然同样不能例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整体上、在全局上,那时候的欧洲绝对不是黑暗时代或黑暗社会。至于东方式的黑暗现象,也即东方式的专制、暴政、腐败、横征暴敛以及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等东方社会所固有的弊害,严格地讲,自古希腊文明起,就是与西方社会格格不入的。  实际上,在蒙昧状态的表象下面,涌动着多种生气勃勃的力量,首先是天主教及其教会组织,还有日耳曼人,以及古典遗产,等等。这些因素正在悄悄地磨合着,这种磨合的巨大意义不久就会显现出来,因为一种崭新的文明一西方文明正是藉此孕育而生的。  这一文明前夕的蒙昧时刻,显然是时有所值的。  公元732年,铁锤查理率领法兰克军队再一次击退来自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的入侵,阿拉伯人从此放弃了北进的尝试。正在形成中的西方文明得救了!这是基督教信仰历史性的胜利!  公元500年左右,西方文明尚不存在。  三百一十四年之后,当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公元768—814年在位)临终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我们西方人拥有一种根本不同于拜占廷和伊斯兰世界的文明,我为此而自豪。  查理大帝执政于“加洛林文化复兴”的全盛时期(并不只是文化的复兴),蒙昧时代的最后终结和西方文明的最初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阶段。  西方文明诞生了!  西方文明是独一无二的,这独一无二性正在于西方文明是由以下特质不可分割地组合而成的:  1.基督教——西方文明在中世纪的形成与发展,天主教发挥了至关紧要的塑造、熏陶、整合作用。宗教改革以后,作为西方文明精神内核的,除了天主教外,又增加了从天主教分化出来的新教。  2.古典文明遗产——古希腊、古罗马的宝贵遗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拜占廷世界和伊斯兰社会里重新焕发生机,并内化于她们各自的文明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有史实为证。古典遗产的复活只可能出现在西方社会,在那里,它不再只是一堆故纸堆之类的死的东西,而是作为活跃的、积极的元素流淌在文明的整个机体里,起到自己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使自己成为这一文明特质的一部分。  3.政教分离——正所谓凯撒的归于凯撒,上帝的归于上帝。罗马天主教会先后同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们(直到公元8世纪中叶,罗马教廷才在法兰克人的帮助下最终完全摆脱了拜占廷的纠缠,不过拜占廷对意大利南部教会事务的控制则延续至公元10世纪上半叶北欧的诺曼人自海路进抵南意时为止)和欧洲的查理曼、奥托、亨利二世及无地王约翰们对教会的横加干涉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这种教俗两方连绵的相争构成了欧洲中世纪不同于其它社会的一大独特景观,是西方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起始条件,意义非同小可。  4.法治精神——国王们也不能豁免,因为虽然“国王可以不服从任何人,但必须服从上帝和法律”。上至国王,下到农奴,各个阶层间直至个人之间都由某种契约来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并由习惯法或成文法予以保证、约束。到13世纪初,在西欧和中欧更是几乎于同时期内产生了两部著名的限制王权、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文件:英国的《自由大宪章》与匈牙利的《黄金诏书》。  5.社会结构的多元性——教会(及其修道院),王室,贵族,农民,以及稍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和独立的知识阶层。这种几乎总是处于势均力敌状态的多元互动的格局大约正是西方文明充满内在活力的奥秘之一。它也保证了近代一度流行的绝对君主制不会堕落为东方式的君主专制。  6.代议制——它是社会结构多元化的必然产物。从国会到郡(州)议会、市议会,不一而足,各地普遍建立起了代议机关。在波兰甚至逐步演变为极端化的国会自由否决权制,即国会任何决议的通过(包括国王的选举)都必须经每一名与会国会议员的同意,这是导致后来波兰贵族共和国衰亡的内因。代议制是好东西,但也乱用不得呀。  7.地方(社团)自治传统——在中世纪盛期(公元1000—1348年黑死病大灾难前夕),开始出现国王、诸候、其他封建领主和教会颁发自治特许状的热潮,绝大多数城市和几乎全部的大学获得了自治权。  8.个人主义——宗教改革以后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9.人道主义——慈善救济;保护老人、儿童,提高妇女的地位;禁止酷刑,严禁株连无辜;作战不能伤及平民,也不能杀害或虐待战俘;消除古代遗留下来的奴隶制残余;等等。当然,在中世纪,人道主义一般地还只局限于对基督徒实行。  10.骑士道——骑士属于级别最低的贵族等级,但任何一名贵族(包括王子们)都必须首先从做一名合格的骑士起步,从小就接受骑士精神的培养,这些要求不外有虔诚,忠义,勇武,守信,良善,侠义,教养,等等。当然少不了有机会的话,追求一下浪漫的典雅爱情。骑士制度到中世晚期已趋于衰落、解体,但骑士精神却在西方社会扎下根来,这使得相对于东方社会来说,西方社会中能够体现出更多的忠诚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冒险、进取精神。这些因素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无须赘言。  以上诸特质先后萌发于中世纪初期,到13世纪中叶,就完全明确和巩固下来了。这些特性并非整齐划一地共存于中世纪的每一个时期,也不是在每一处地区都全部获得充分的体现与发展,不过就整体而言,它们却是为西方社会所独有的。  无可置疑,天主教是贯穿于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在中世纪早期短暂的沉寂之后,以后不到八百年的时间里,欧洲经历了一个类似于地质生物学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持续的、突破性的“中世纪进步大爆发”的伟大时代。举其大端者,主要有以下几项标志性的成果:  ①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形成(初创于查理曼时代,以后又产生了市民社会),  ②商业的复兴(最早出现于公元10世纪初的意大利北部,不只是复兴,更是质的突破,迨13世纪,银行业、保险业、股份公司等等新式的经济行业或经济组织产生了),  ③城市的复兴(大约稍晚于商业的复兴,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北部。也不只是复兴,更是质的飞跃。这些城市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更迥异于东方社会的所谓“城市”,尽管它们长期内一般都只有几千或几万人口。这些城市绝大多数是自治的、独立的,全新的社会力量和崭新的经济因素就产生在城市里。中世纪有谚语云“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④大学的兴起(人类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创建于11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以后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欧洲各地出现了),  ⑤实用工艺的突破(包括三圃轮作制的发明,机械动力的广泛应用,武器的革新,适于远航的三桅帆船的发明,印刷术的革命,等等。另外,实验科学也起步于中世纪。总之,中世纪欧洲的技术进步比过去古典时代所取得的技术成就的总和还要多,而且,较之于同期的东方各文明的技术成果,中世纪欧洲的技术进步更具持续性、系统性,也更具现实的社会价值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⑥文艺复兴(开始于13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同样不只是古典遗产的简单复兴,更是新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孕育和积累),  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几乎与文艺复兴同时起步,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北部。进入15世纪,虽然意大利北部各城市共和国的经济衰落下来,但英格兰,法国,德意志,波希米亚(即捷克),特别是尼德兰,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已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时的尼德兰包括现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  ⑧地理大发现(早在公元9、10世纪,就有诺曼人对冰岛甚至北美的格陵兰的探险和殖民,不过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未能产生什么影响,实为孤立性事件。真正具有全局性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远洋探险则是始自于公元1415年的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不间断的南下远航。他们连续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公元1487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十年后,达.伽马的舰队驶抵印度海岸,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辟出来了。公元1492年,受西班牙资助西行的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之旅更是石破天惊,意义非凡,直接象征了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史的开幕),  ⑨民族国家的出现(15世纪末,首先诞生了法国、英格兰、西班牙三个民族国家,事实上,葡萄牙民族国家产生得更早)。  此外,中世纪欧洲在其它诸多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文学、音乐、雕刻、建筑及绘画等等方面。  一言以蔽之,就如没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没有六亿年来地球生命的所有变迁史一样,没有“中世纪欧洲的进步大爆发”,也就不会有五百年来欧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  这才是天主教所主导的中世纪的真实的景观。  诚然,中世纪决不是完美的,相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的文明发达,它有太多的局限与不足,甚至黑暗和丑陋,这些都必须加以清理和批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把这些存在的问题不适当地夸大到整体上、全局上的地步。关键是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的、主流性的东西,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曾经发生过野蛮侵略(不是指纯粹的殖民主义)、黑奴贸易、种族隔离、纳粹暴政等等罪恶可耻的事情就对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加以否定一样。

查理大帝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法国巴黎有一座最高贵的艺术殿堂——卢浮宫,在它收藏的无数瑰宝中,有座9世纪制作的青铜塑像。成千上万的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以及其他国家参观者络绎不绝地来到铜像前,肃然起敬地瞻仰这位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古代英雄的风采。但见他,胯下神骏左前腿微曲,右后腿略抬,仿佛正缓步而行;马上之人正身端坐,魁梧的身躯粗壮挺拔,左手捧象征权威的金球,右手举象征力量的宝剑,峨冠长袍,鼻直口阔,浓密的上髭,炯炯有神直视前方的双眼,无不露出帝王家庄重森严、威武勇猛的气质。这位英雄就是古代法兰克国家最伟大的统治者查理大帝。

查理(曼)是法兰克的国王,萨克森的征服者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缔造者,欧洲史上最早的君主之一。

公元741年查理出生在亚琛市的附近,该市后来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亲是矮子王丕平,他的祖父是伟大的法兰克领袖查尔斯·马特尔。马特尔在732年夺取了图尔战斗的胜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兰西的行动计划。751年丕平宣称自己为法兰克国王,从而结束了昏庸无能的梅罗文加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68年丕平驾崩,法兰克王国被查理和他的长兄卡洛曼两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这对查理和法兰克的统一来说却是幸运降临,使29岁的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惟一的君主,该王国当时已是西班牙最强大的国家。

查理登极之时,法兰克王国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国、比利时和瑞士以及今日荷兰和德国的许多地区。查理不失时机地开展领土扩张。他在位46年中,先后发动了55次征服战争,迫使许多各不相同的部落和部族服从他的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在他手里扩大了整整一倍,囊括了现今的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和部分西班牙的领土。

由于查理许多次战争的胜利,成功地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欧洲还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被一个国家控制过。

在整个统治期间,查理一直坚持与罗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联盟。但是在查理在世期间,人们显然可以看出,总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伙伴是查理而不是教皇。公元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戴在查理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皇帝。教皇高声宣布:“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给世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的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接着,罗马的贵族们开始高声赞颂那历史性的诗文:“奥古斯都·查理!承上帝之命戴上金冠!天佑我罗马人的皇帝,赐予他和平、胜利!”教堂内欢声雷动,欢呼查理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

从此,“法兰克王国”变成了“查理帝国”;“查理国王”变成了“查理曼”,“曼”就是大帝的意思。从主要方面来讲,这意味着在三个多世纪前被毁灭的西罗马帝国正在复辟,查理曼现在成了奥古斯都·恺撒的合法继承人。

查理的业绩和才能不仅限于军事征服,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以及经济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特别在文化教育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为中世纪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公元8世纪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随着许多城市的没落,早已被破坏了。罗马时代的公私藏书,从五六世纪以后就逐渐消失。因此,查理帝国的臣民几乎都是文盲,就是查理大帝本人以及宫廷里的许多显贵大臣,也大都目不识丁。查理感到没有文化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国家,于是就在宫廷里办起了学校,培养人才。这就是中世纪西欧学校的起源。他从欧洲各地广泛招聘知名学者,到宫廷传授学问、知识,其中最著名的人士是来自英格兰的阿尔昆。

在宫廷学校里,查理特意挑选了三种人家的子弟就学,即名门巨第、中等之家和寒门小户出身的子弟。每过一段时间,查理便把学生们召集起来,亲自检查他们的作业。检查完毕,他便亲切地对学习好的学生说:“我的孩子们,你们要继续学下去,我将赐给你们主教的管区和华丽的修道院。你们永远是光荣的。”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则愤怒地斥责道:“我鄙视你们高贵的出身和漂亮的衣饰!我发誓,除非你们发奋读书,弥补过去的怠惰,否则你们永远也不会得到我的任何恩宠。”他说到做到,时常把学得最好的穷孩子提拔上来,授予较高职位,表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

查理还发布敕令,督促教会和修道院兴办学校,传授知识文化,搜求、抄写古典著作和早期基督教的著作,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查理的这些成就,曾获得一些西方史学家的大声喝彩,被嘉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这在当时欧洲处于粗野、愚昧和混乱的情况下,查理的作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成绩和作法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他统治的46年中,法兰克的文化教育比过去几个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

公元813—814年冬天,西欧的天气极为寒冷,大雪覆盖着山林田野,滴水成冰。但是查理皇帝却坚持要外出打猎,结果他在狩猎时感染风寒,发起了高烧,肺部和胸膜发炎。医生束手无策,不敢下药。公元814年2月,他在首都阿亨宫中逝世,时年72岁。

查理死后不久,帝国就出现了分裂。到了公元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帝国一分为三。以后的西欧各国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查理大帝和加洛林文艺复兴的背景及原因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前后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这个文化现象的出现,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历史作用,同时也与当时的统治者查理大帝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一   查理大帝是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建时期的政治家,他不仅促进和巩固了西欧封建制度,而且在宗教文化政策上也有过很多建树。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宗教文化政策,给后代欧洲的文化风貌奠定了基础。   根据传记作家爱因哈德(Einhard)的描写,查理大帝大约生于742年,死于814年。他的晚年,仍然躯干伟壮,高约七尺,巨目炯炯,面赤色常常带着喜容,颇具胆略。他的私人生活虽然有不道德的地方,但恪守宗教礼节,对于传教和教会的学校,都具有深切的兴趣。“他虽然不能写作,但是懂得日耳曼语并且学着阅读拉丁文,他更十分羡慕别人的学问。总之,查理曼是一位伟大的组织者、行政者,真正的大政治家。”(P78-79)查理是于768年继他父亲矮子丕平之后承继大统的。在他上台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查理大帝功不可没。   查理大帝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武功;二是文治。先说武功。据史料记载,8世纪中叶,欧洲西北角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矮子丕平得到教皇的支持,罢黜了有名无实的国王,成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到了丕平之子查理统治全部法兰克王国之后,他开始对外扩张。经过旷日持久的反复征战,帝国的版图扩大到与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的广阔疆域。查理在位47年,曾经进行了55次对外的扩张战争,强迫被征服的民族信奉基督教。当时他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忍。公元780年,他在颁布的《萨克森敕令》中规定,信奉异教和不洗礼者处死;制造阴谋反对基督教,杀死主教或教士者处死;不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者处以罚金(P35-39)。不仅如此,查理大帝为了扶植基督教教会势力的发展,还将大量的土地与财物捐献给了教会,并强迫信众向教会“捐献”土地、房屋、财物等东西。查理大帝在位时,巴黎的圣热尔门德普雷修道院就已经拥有了987公顷的土地和2 788户依附农。而圣马丁修道院也拥有了81公顷的土地(P299)   为了得到教会势力的支持,查理大帝还积极向罗马教皇靠拢,并帮助教皇利奥三世复位。利奥三世复位后,为了对他报答,于800年为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称号。他还大力建立教会制度,设立教区,教区亦是行政区。这样,就为君权和教权的合流在组织上建立起了有效机制。正是在这种措施下,到8世纪下半叶,查理帝国共设有二十一个大主教区;八千多个乡村教区。由于教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督教的影响日盛。   再说文治。在他当政之时,基督教思想观念在高卢已经广泛传播,在教义、组织和制度方面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情形下,查理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基督教和基督教会具有重建封建制度所需要的一切。因为靠武力的征服只能扩大地盘,而精神和心理的征服才是长久的。因此,他大力推行基督教的思想文化统治。   查理大帝一生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对教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鼓励和支持。他要通过对基督教思想的提倡和宗教教育的发展来统一民心,使基督教的传统与日耳曼民族的活力融为一体,使帝国同拜占庭、阿拉伯、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一样比肩而立。因此,他出台了一系列崭新的宗教思想文化政策。主要措施是以基督教思想的一统地位为核心,在基督教思想权威的统协下,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学术研究,鼓励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他的目标正如阿尔古因所描绘的那样,他要在法兰克建立一个新雅典。这个新雅典要比旧的时代的希腊的雅典更加迷人,更加辉煌。在查理大帝看来,这个新的雅典的文化内核必须是基督教学说。因为蓬勃发展的基督教的思想将超过古代希腊罗马学院派的智慧,能够给新的中世纪的“雅典”带来宗教的辉煌。

卡洛林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与巩固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现实需要密不可分的。在欧洲文化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西欧封建制度和查理王朝需要巩固的产物,是与其经济和政治的要求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设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建立封建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核心是基督教思想,是上帝万能论。但这个思想文化体系又吸取了当时出现的各种文化因素并在基督教思想的统筹下建立起来的。欧洲的统一首先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正是有了加洛林文艺复兴运动,构成了欧洲文明的各种成分——古典、基督教、日耳曼等文化成分,才在一定的程度上第一次被基督教思想综合起来。所以,这个时期建立的基督教文化形态,已经不是基督教兴起之初即公元1世纪前后的原初时期的宗教形态了,而是基督教的中世纪化和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化初步形成时期的形态。第二,加洛林文艺复兴奠定了中世纪欧洲各种文化融合的基础,并为12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做了古典文化典籍收集、宗教文化典籍的初步整理、宗教文化学术人才的初步培养以及拉丁文字定型方面的各种准备在查理大帝的支持和扶植的文化政策下,才有了这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并形成了12世纪以“经院哲学”为特征的基督教思想文化体系的大规模的出现。同样,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收集、整理古典文献和基督教文献的活动,还带来了崇尚文化、崇尚学术研究的新风气,这在中世纪初期的西欧蛮族社会的黑暗沉寂中,给人们以一抹辉煌的文化亮色。尽管中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更多地是对被毁坏文化的初步恢复,并且这种恢复又局限在宗教僧侣的狭小圈子中,而且还是为基督教所利用,但是,不可否认,它的出现,让中世纪刚刚脱离开原始文化的日耳曼等民族感受到了人类古典文化的光芒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了欧洲文化的生命。对此,马文·佩里写到:“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的确完全改变了成为中世纪初绝大部分时期之特征的文化衰退的进程。知识永远不会再跌落到罗马衰落之后的那几个世纪的低下水平。”第三,在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世纪学术研究的传统笔者认为,中世纪西欧学术研究传统内涵之一是假“基督”之名而行来研究各种学问,探索未知世界。这样的传统虽然是为建立基督教的统治地位服务的,然而也决定着这种研究在为宗教服务的同时,逐渐在这样的研究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等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的萌芽。甚至在14世纪的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中,这个传统也是一直存在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达·芬奇等人一直用宗教题材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原因了)。欧洲中世纪学术传统的内涵之二是当他们把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古代希腊思想,特别是柏拉图的哲学中的“理式”和基督教中的“上帝”合为一体,成了现实世界的本体——这其实是要在现象世界中寻找真实本体世界、在经验世界中寻找理念世界的思维模式的反映,从而成为西方文化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滥觞 。

有那些关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资料急!

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前后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查理大帝的贡献除了武功,还有文治。他要通过对基督教思想的提倡和宗教教育的发展来统一民心,使基督教的传统与日耳曼民族的活力融为一体,使帝国同拜占庭、阿拉伯、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一样比肩而立。因此,他出台了一系列崭新的宗教思想文化政策。主要措施是以基督教思想的一统地位为核心,在基督教思想权威的统协下,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学术研究,鼓励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他的目标正如阿尔古因所描绘的那样,他要在法兰克建立一个新雅典。这个新雅典要比旧的时代的希腊的雅典更加迷人,更加辉煌。在查理大帝看来,这个新的雅典的文化内核必须是基督教学说。因为蓬勃发展的基督教的思想将超过古代希腊罗马学院派的智慧,能够给新的中世纪的“雅典”带来宗教的辉煌。查理大帝在崇尚基督教一统地位的前提下,对基督教文化的规范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宗教文化范本的定型工作。他在位期间,制订了《加洛林书》,规定了罗马教义和宗教的基本仪式,从而使各处自发的对教义的解释和凌乱的宗教仪式得以定型。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利用王权的力量,指派阿尔昆组织人员在797—800年对当时收集到的各种《圣经》文本进行了校勘,统一了《圣经》文本并将其译成了拉丁文,从而成为后来天主教通用的定本。同时还授权阿尔昆对基督教的文献典籍(包括《本尼狄克院规》等)进行大规模的抄写和修订。还有些抄本主要是福音书、插图和绘画几乎都是表现基督及其使徒的形象。不仅如此,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还模仿当时的拜占庭风格,建筑和修缮了很多精美的宫殿与教堂,因此,加洛林王朝的教堂大多是以拜占庭建筑为样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这些建筑,充分地体现和发展了罗马式的建筑艺术风格,开创了建筑史上罗马式艺术风格的时代。应该说,查理大帝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来做这些工作的,然而,也恰恰是他的这些努力,在中世纪欧洲这个历史上的“黑暗时代”里,为中世纪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做了奠基性的工作。查理还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基督教教育的发展。因此在8世纪出现了粗糙的专门教育机构——宗教学校和收集人类已有知识和文献的机构——图书馆。787年,查理写给佛伦西亚地区的主教与修道院院长的谕令中,就要求每一座教堂和每一所修道 院都要设立学校和建立图书馆。查理大帝建立学校目的是用拉丁文传授“七艺”,“以培养教士与俗人的读书、写作能力”。在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造就适宜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人才。他不仅让教会学校召集依附人的子弟和自由民的子弟学习,而且要求乡村牧师免费教授穷孩子们学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查理从有学问、有知识的神职人员中选任教师,甚至从意大利和英格兰请来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如在他自己亲自下令创办的宫廷学院中,就网罗了很多学者前来任教。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学识渊博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教士、诺森伯里亚的学者阿尔昆;意大利比萨的副主教、语法学家、文学家佩特鲁斯和阿奎勒斯的保罗伊努斯;伦巴德的历史编纂学家保罗努斯和迪雅克努斯;西班牙主教、古典派学者西奥达尔;乌尔吉尔主教菲利克斯等以及后来撰写查理大帝传的艾因哈特等等。阿尔昆对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思想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不仅协助查理大帝制订了适应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基督教文化政策,而且还把对古代文化肯定的态度嫁接到基督教文化之中。因此后人认为正是他较为系统表现出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精神。原因在于,他把目光越过了罗马而盯住了希腊,并把希腊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与基督教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中世纪的基督教真正具有了西方的文化形态。例如,他推崇的“七艺”,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文法、修辞和逻辑,就是希腊文化的结晶。但是,阿尔昆又不是古典文化的弘扬者,而是要将其进行改造后,使之成为为基督教服务的东西。具体来说,在阿尔昆的眼中,文法指的是拉丁文法;修辞专指宗教教义阐释和讲经布道的辩才;逻辑则指供神学论证和驳斥异端邪说的形式推理方法;算术用来解释《圣经》中的数字;几何成为根据《圣经》的思想来解释大地的工具;天文学用来推算宗教节日和按教会传统来构筑宇宙图式的手段;音乐更成为了以礼拜圣诗为内容艺术形式,乐曲被用于宗教仪式。这样,希腊的“七艺”经过阿尔昆的改造,成为了中世纪宗教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说阿尔昆是加洛林文艺复兴早期的伟大宗教文化学者,那么,约翰•斯克特•埃里金纳(约810—880年)就是加洛林文艺复兴最后的集大成式的代表人物。埃里金纳是爱尔兰人,早年在修道院接受教育,精通希腊文。845年,查理大帝的孙子,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请他出任宫廷学校校长。877年秃头查理死后,他回到英格兰。他的主要著作有851年写作的《论神的预定》和在865年前后写成的《自然的区分》等。但是,真正建立他作为伟大集大成式学者声誉的,则是他对《狄奥尼修书》的翻译。《狄奥尼修书》原是希腊文,埃里金纳在858年奉秃头查理之命翻译这部著作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论述了现实世界与天国神意的神秘联系,即和谐永恒的神意天国原型藉世俗的形象彰显自身,世界因此极似一种天国本体的隐喻和象征。把这个思想运用到艺术上,那么,在埃里金纳看来,它意味艺术作品虽然是物质客体,然而其本原在上帝。艺术观念的原型是上帝这个“逻各斯”,“逻各斯”下达到艺术家的灵魂,再由灵魂下达到物质。因此,在埃里金纳眼中,艺术同自然一样,其美在于神圣秩序的彰显。这样,在埃里金纳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艺术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融合。

简评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814)和查理帝国皇帝(800-814)。曾征服西欧大部分地区,是西欧中纪初期最强大的统治者。  查理是中洛林王朝开创者丕平之子,于768年位,与其弟卡洛曼共治;771年其弟死后成为全法兰克国王。774年查理罗马教皇求援之际,攻占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自兼伦巴德国王,并进军马,控制意大利半岛大部分地区。772-804年,查理经过多次战争,征了萨克森和其他中欧地区。778-801年与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次交战,夺得埃布罗河以北的土地。在半岛北部建立了西班牙边防区。788合并巴戈利亚,796年打败游牧部落阿瓦尔人,占领多瑙河下游。查理曾抵诺曼人的入侵,控制弗里西亚和布列塔尼,并进攻易北河地区的斯拉夫人部落,迫其臣服。  查理统治期间对外进行了50多次战争,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控制西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疆域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及波希米亚,北达北海, 南抵埃布罗河及意大利中部。查理于800年圣诞节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人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遂称为查理帝国,以亚琛为统治中心。  为了巩固统治,查理在边境地区设立“马克”(边区),委派藩侯统辖,其地区划分为伯爵辖区,任命伯爵全权治理。对帝国境内各部族的法律进行修订。经常派以伯爵和主教两人组成的巡按使团,巡行各地,对地方行政、司法和宗事务进行监督。他还封赐贵族和教会许多有特权的领地,规定拥有一定数量土的人必须在伯爵或领主率领下服军役,而土地数量不足者则需供养从军者。这些措施促进了封建领地制的发展。  查理和封建主都以领地内的庄园作为主要收入源。他曾发布《庄园敕令》,详细规定庄园的组织和生产管理,反映了庄园具自然经济和以农奴劳动为主的特点。查理利用罗马天主教会作为巩固统治的工。他拥护罗马教皇,加强各级教会组织,命令居民严守教规和交纳什一税,使主教会进一步巩固了在西欧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查理重视文化教,设立学校,罗致欧洲知名学者前往讲学,派人收集和抄写大量古典文献,督贵族和教会人士致力学习,这些成就被西方史家称为“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  814年1月28日,查理在亚琛去世。他死后不久,查理帝国即告分裂。

谈加洛林文艺复兴及其意义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建立封建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核心是基督教思想,是上帝万能论。但这个思想文化体系又吸取了当时出现的各种文化因素并在基督教思想的统筹下建立起来的。

欧洲的统一首先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正是有了加洛林文艺复兴运动,构成了欧洲文明的各种成分——古典、基督教、日耳曼等文化成分,才在一定的程度上第一次被基督教思想综合起来。

所以,这个时期建立的基督教文化形态,已经不是基督教兴起之初即公元1世纪前后的原初时期的宗教形态了,而是基督教的中世纪化和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化初步形成时期的形态。

扩展资料:

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标志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就时间的意义上而言,加洛林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欧洲8世纪下半叶的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和其后的一段历史发展阶段。

“8世纪初的西欧,被日耳曼人武装迁徙搅动的社会动荡逐渐地尘埃落地,经历了查理·马特确立的采邑制、丕平建立的加洛林王朝以后,西欧开始向封建制度迈步。”

发生在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可以说是一场适应巩固封建制度需要,奠定西欧统一的基督教文化基础的思想文化运动。

怎样解释洛林文艺复兴

是卡洛林文艺复兴吧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卡洛林(Carolin)一词,来自拉丁文Carolus,即查理(Charles)。当时欧洲普遍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除了教士以外,几乎没有人会读书,而低级教士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同样缺乏教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查理曼大帝广纳欧洲的优秀学者来到帝国,恢复和兴办学校与图书馆,形成了文艺复兴的局面。基督教文献整理查理曼制订了《卡洛林书》,对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中关于圣像崇拜的内容进行驳斥。他还利用王权的力量,指派阿尔古因组织人员于797年—800年对当时收集到的各种《圣经》文本进行校勘,统一了《圣经》文本并将其译成了拉丁文,成为后来天主教通用定本。授权阿尔古因对基督教的文献典籍(包括《本尼狄克院规》等)进行大规模的抄写和修订。教育机构查理曼大帝要求每一座教堂和隐修院都要设立学校与图书馆,用拉丁文传授“七艺”(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七艺”的课程后来发展为了较为完备而独特的欧洲课程体系。这时期著名的学者有——学识渊博的盎格鲁·撒克逊教士、诺森伯里亚的学者阿尔古因(Alcuin); 意大利比萨的副主教、语法学家、文学家佩特鲁斯; 阿奎勒斯的保罗伊努斯; 伦巴德的历史编纂学家保罗努斯和迪雅克努斯; 西班牙主教、古典派学者西奥达尔; 乌尔吉尔主教菲利克斯; 后来撰写查理大帝传的艾因哈德; 协同30名同伴从英国渡海而来的修女利奥巴,她被任命为陶伯比绍夫海姆修女院院长。拉丁文改革学习读写拉丁文成了教士们的必修课,而古典拉丁文的弊端又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基于这种情况,查理大帝下令对古典拉丁文进行改革。在阿尔古因及其学生弗雷吉兹的努力下,改革的结果是出现了用大写字母作为一个句子的开头,句子的结尾用句点结束。这种新的书写方式,改变了古典拉丁文句子与句子之间不分的书写习惯。同时,加洛林小楷书写体经过图尔向外延展扩散,形成了一种字体优美清晰的卡洛林小写字体(Carolingian minuscule)。这种字体整齐秀丽,简便易学,影响巨大。拉丁文还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规范了各地区的民族语言,在今天的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中都有拉丁文的印记。艺术 Lorsch Gospels 778–820. Charlemagne’s Court School.卡洛林艺术包括780年—900年的120年时间。由于查理曼大帝命令学校与隐修院抄写《圣经》,因此泥金装饰手抄本的艺术开始发达,他们把文字的书写提升为书法与设计的艺术。在查理曼王朝之前,抄写员可以自由选取字体,包括onciale, semi-onciale, capital, rustic。查理曼时期,为保证抄本内容的准确性,统一为卡洛林小写字体。789年,国王查理曼发布命令,努力统一整个欧洲书籍的版面标准、字体标准、装饰标准。并且爱尔兰人的野性风格渐渐转化为欧陆的文雅风格。这一时期著名的抄本有:Godescalc Evangelistary (781–783),the Lorsch Gospels (778–820),the Ada Gospels,the Soissons Gospels,和the Coronation Gospels等。建筑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推崇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建筑,并受当时的拜占庭风格影响,开创了建筑史上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时代。位于当时首都亚琛的亚琛大教堂为其代表作。评价一些濒于散失的古代文献因此得以保存下来。阿尔古因在主持圣马丁修道院时,从英格兰的约克搜获到一批手稿。而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第五个十年》,也是在这个时期从英格兰被收集到另一个隐修院(地处乌洛勒支的洛史修道院),并在后来广泛影响到欧洲的。西方学者克里斯托弗·道森认为,只有通过修道僧和修道院的图书馆,古典文化的典籍和著述才得以保存。 构成欧洲文化的各种成分——古典的、基督教的、日耳曼的文化成分,被基督教思想综合起来,形成了基督教的中世纪化和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化初步。延续了欧洲文化的生命。 古典文化典籍的收集、基督教文献的整理、宗教文化学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崇尚文化、崇尚学术研究的新风气,这是黑暗时代中一个比较明亮的时代,改变了中世纪文化衰退的进程。 初步形成了中世纪学术研究的传统。在这样的研究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等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