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诺贝特·埃利亚斯的生平经历)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1 13:10:57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诺贝特·埃利亚斯的生平经历

1922年进行了博士考试之后,他再也不能指望得到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因为大萧条也使他们自身难保: 难以想象的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使得父亲的退休金萎缩得微不足道。于是他不得不设法自己养活自己。一家生产炉盖和阀门盖的工厂需要一位高学历的年轻人,最好是博士。经人推荐,埃利亚斯前往应聘,结果他便成了这家拥有800多员工的中型企业的销售部主任。于是他经常出差到北欧诸国,开展其营销活动。为此他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也观察到了经济危机中的工人那令人触目惊心的穷困。他也了解到工厂主之所以孜孜为利,也并非只是为了赚钱,为了竞争所带来的乐趣,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使然。埃利亚斯迄今为止主要是栖身于学校的围墙、学术的象牙之塔之内,士兵的经历打开了通向社会的一条门径,而这次的“学商”则使大门洞开,对其以后的学术生涯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文明的进程》的许多观点就是源于这次的营销经历。  销售部主任是个令人眼馋的职位: 薪给优厚,又能经常到国外出差,他本可以衣食无忧、开开心心地干一辈子,可这样的生活非其所愿。他锁定要在大学里发展,教学科研才是其所爱。他自信能做一个好老师,为人授业解惑,在同学中他享有这样的声誉: 复杂的事物能以简单的话语表达。1924年他离开了工厂,来到了阔别五年的海德堡。这期间,父母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也可供他们惟一爱子的不时之需。在这里还需提一件事: 埃利亚斯是个珍惜时间的人,在工作之余,在旅途中,他将一些希腊的故事和笑话加以翻译改写,后来竟在柏林画报上发表,并得到稿酬。这使得他坚信,笔耕也能使他维持生活。  童年和青年时代过去了,在海德堡他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一页。

20世纪西方文学现代主义 求推荐一篇20世纪西方文学体现现代主义的作品

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爱尔兰诗人兼剧作家W.叶芝(1865—1939),他被誉为“二十世纪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由于叶芝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很大,他的诗作语言洗炼、象征含义丰富且富有哲理性,故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代表诗作有《钟楼》、《盘旋的楼梯》及《驶向拜占廷》等.福柯:《词与物》福柯:《性经验史》 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 韦勒克:《文学理论》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尼采:《悲剧的诞生》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萨义德:《东方学》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福柯:《疯癫与文明》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葛兰西:《狱中札记》 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桑塔格:《反对阐释》 艾柯:《符号学理论》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2卷)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 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 胡塞尔:《逻辑研究》(两卷3册) 皮亚杰:《结构主义》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尼采:《权力意志》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 荣格:《人类及其象征》 卡西尔:《人论》 尧斯:《审美经验论》 西美尔:《货币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布卢姆:《影响的焦虑》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德里达:《论文字学》 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 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福柯:《知识考古学》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福山:《历史的终结》 鲁宾孙:《新史学》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 或许有你要的

文明的进程 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第一卷怎么样

埃利亚斯凭借本书在80多岁才著作等身,这对埃利亚斯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当然,我们后来者没有资格来评论埃利亚斯的历史,也没有资格来评论《文明的进程》所遭遇的历史,或许,这本书的历史本身就值得研究。阅读完该书,确实是一个十分美妙的心理体验过程。 这本书的最大的亮点在于埃利亚斯对“社会力量”这一概念的强调以及在社会力量这一视角下对整个西方国家的社会变迁历程的研究。当然,埃氏没有对“社会力量”下一个精确的概念,但是这一思路启迪了后来的无数研究者,这一思想也与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思路有相似之处。埃氏利用不同国家的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与制度设置来研究西方国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而且,埃氏扎实的历史理论功底以及对材料的选择和描绘,让人叹为观止,这也是该书最出彩的地方。后来者如迈克尔·曼,斯考切波以及查尔斯·蒂利等都在该书身上获益匪浅,这无论是研究的问题或者研究的方法都可见一斑。 我是在阅读社会网理论的同时阅读这本书的,而这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网研究有着重大的暗合之处。但这似乎构成了一个讽刺:该书的副标题是“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最终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启迪人们最多的是其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而对其相关的心理起源问题没有太多的评价,这似乎在于社会学研究的“微观-宏观”困境作祟吧!平心而论,虽然埃氏的整个研究让我眼花缭乱,但是其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网络对社会心理的决定性影响方面,我始终不得其逻辑要领,这或许是该书的最大结构硬伤,也是逻辑硬伤。但这或许不是该书可以解决的:这本身是一个方法论问题! 社会网络理论标榜自身的“微观-宏观”连接的潜力,我只能承认这是潜力而已。譬如说,要将该书的困境拿来利用社会网方法进行逻辑证明是否可行呢? 当然这一切都是一些设想,在此,我只是想对埃利亚斯致敬!

埃利亚斯的介绍

诺贝特斯·埃利亚斯(1897-1990)生于20世纪的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但是直到20世纪末期,他的著作才最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为人所知是因为他的杰作《《文明的进程》》,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明进程的理论。

文明的进程怎么样

埃利亚斯凭借本书在80多岁才著作等身,这对埃利亚斯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当然,我们后来者没有资格来评论埃利亚斯的历史,也没有资格来评论《文明的进程》所遭遇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