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奇诺防线现在还存在吗

马奇诺防线现在还存在吗(如何看待法国的马奇诺防线)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2 00:00:35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法国的马奇诺防线

‍‍‍‍法国军方在建立马其诺防线之前,法国军方已进行研讨并关于重建新的军事理论。尤其对《普法战争中,为何大规模进攻会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最终军方一致认为自己所制定的战略思想出现了大问题。尤其法军在进攻中步兵与炮兵之间没有协同合作作战模式,尽用步兵的身体向前冲击敌方大炮和机枪。最终死了数十万军人。法国军方从血的教训中,意识到必须将改变战略战术,并釆取了有效防御进攻。确实,行之有效,并赢了几场胜利!尤其凡尔登战役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方领导层包括贝当元帅。军方领导层甚至认为:未来战争,仍将是防御性战役!尽可能在战场要避免与敌人打遭遇战!并且绝不鼓励部队冒险进攻!在这种军方短视行为思想影响下,最终军方认为,必须建立强大马其诺防线,以抵挡外来者侵略!当然,军方还做出愚蠢行为:尤其对新武器(飞机,坦克)的无知,甚至认为新武器将改变不了战争形态和进程。是的,法国元帅贝当甚至叫嚣:法国要安全,更需要坚固的要塞和工事!当别人问道:如敌方突破其一点。就等于马其诺防线全破。贝当笑道:我们有机动预备队,可以随时补上其缺口!自从法国有了马其诺防线,全国民众并高枕无忧。而士兵们错误地认为未来战争是轻松的战争,可以根本不需要训练。确实法军尝到苦果,德军突如其来地进攻,并导致法军投降!最终法国投降!而马其诺防线却成为笑柄!‍‍‍‍

二战法国投降后,德国怎么处置马奇诺防线在盟军登陆后德军有没有用过马奇诺防线

德国将马奇诺防线里的火炮都拆了,相当部分被用在大西洋壁垒上面日后盟军登陆的时候,马奇诺防线没有用,原因很简单,主要设计口都是向着德国方向的反过来,德国昔日应对马奇诺防线,在对面修的齐飞格防线,发挥了很大作用

马奇诺防线有别名叫马奇洛吗,我听一个什么文科生说“马奇洛”是法国官方的翻译

也许有那么写的吧,不过肯定谈不上什么官方翻译之类的说法。马奇诺防线,法语是Ligne Maginot,所以就算是从发音近似度上考虑也是诺更合适一点吧。当然,因为是音译,所以差不多的写法都有,比如马其诺。总之,大家都明白这个说的是什么,也明白这个名字就是根据最主要的设计和推动者安德烈·马奇诺(法语是André Maginot,可能有的地方说的是马奇诺将军,不过实际上他是当时的陆军部长)命名的就行了,不用深究太多。

现在的马奇诺防线还有一定的战略价值吗

马奇诺防.线是阵.地战思.想的产物,为了避免再度出现如一.战时的巨大伤.亡而修筑,因其火.力完备强大,纵深极宽,延绵德法边境,一度被认为是"不可以逾越的马奇诺防.线",法.国因过.度信赖此防.线导致备.战松懈,直至德.军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时,法.国.人还依然沉浸在巴黎的灯红酒绿之中,自信的认为德.军不敢冒犯,因此未能有效的组.织起军.队进行一次阻.击,导致德.军长.驱.直.入。马奇诺防.线的失效意味着如一.战般的阵.地战战.争形态彻底结束。二.战结束后,法.国先后几次重整过马奇诺防线以应不时之需。20世纪70年代以后,马奇诺防.线的军.事意义已丧失殆尽。法.国政.府通.过拍卖的方式将马奇诺防.线还之于民。一些工事成了旅游的景点,另一些变成了蘑菇养殖的农场,而其中的大多数则静静地埋伏.在法德边境。

重金打造的马奇诺防线为何沦为笑柄

作者:金满楼

近代欧洲,法国与德国堪称世仇。

最开始时,拿破仑痛揍周边其他各国,后来普鲁士崛起,在色当战役中痛击法国,令后者蒙受奇耻大辱。

一战当中,法国虽然战胜德国,但这一惨胜,令两国都痛不欲生。

而在战后,法国为弥补自己损失而一再勒索德国,吃相非常难看,这也是希特勒煽动德国民粹的重要助燃剂。

二十年代末,眼看德国蠢蠢欲动、急欲报复,只想疗伤、已经不再想打仗的法国人也是坐卧不安。

最终,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就是用来对付德国的,其始建于1929年,前后用了十余年才正式建成。

马奇诺防线位于德法边境,其正面长度达400公里,纵深6至8公里,共建成永久性的发射工事5600多个,其中火炮工事520个,机枪工事3000多个。

整个防线工事由地下坑道连接,设有火炮和机枪暗堡、人员宿舍、仓库、发电站等,粮食储备量可供全体人员3个月食用。工事混凝土盖层厚达3米,能承受大口径炮弹的攻击。

修建完毕后,工事内曾驻守50个师的兵力,其规模之大,堪称空前绝后。

大功告成后,在法国的一些军事家看来,有了“马奇诺防线”,法国就固若金汤了。

马奇诺防线固然坚固,但根本缺陷是只有防守,没有进攻可能,其致命弱点的根子还在于法国的作战战略只是消极防守。

作为战争,从来就没有绝对的防守,更不能一味的依赖防守。所谓“进攻是最后的防守”,如果没有攻击能力,再好的防守也是被动挨打。

更何况,防线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一味的躲在马奇诺防线后面,难道德军就不打你么?

这不,在德国在1939年吞并波兰后,其很快调转枪头,于1940年5月向法国北部的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等发起猛攻。

随后,德国装甲部队采取了迂回战术,其经阿登山脉绕过“马奇诺防线”北部末端,然后急行之下,横扫法国北部。

如此一来,这条被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一下子就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当然,马奇诺防线也不完全是历史笑柄。毕竟,这座号称世界第一的庞大工事,如今成了军用物资仓库和供人观赏的旅游景点。

还有,各国军事家们也在它身上吸取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不是?

马奇诺防线这点事,也让人想起了当年康熙皇帝对长城的评价。

在第一次击败噶尔丹之后,工部等衙门上奏称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接奏后批示说: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奏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康熙虽然是冷兵器时代的传统帝王,但其观点颇多可取之处。以有限之民财取修筑无用之长城,岂不是劳民伤财,毫无所得?

中国历朝历代,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的财力、民力,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王朝的梦魇,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不深受其害的。

而清朝入关之后,对塞外的蒙古部落采取了“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的办法,并通过击败噶尔丹,使得喀尔喀蒙古最终成为清朝的北部边防屏障。

正如康熙帝后来所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

由此可见,仅仅指望长城或者马奇诺防线这种死硬的东西,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充其量也就是心理安慰。而且,这个成本还非常大!

不过,宽容一点说,法国人如此想也是没办法。因为当时法国人口比德国少,不能指望在野战军兵力上与德军匹敌,类似一战那样的绞肉机式打法,法国实在是无力承受了。

由此,法国人想到了堡垒,壁垒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而马奇诺防线的关键作用,就在于保护法国北方的工业中心能够免遭德军的迅猛进攻与破坏,并迫使德国绕道攻击。

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延缓德国侵略方面,马奇诺防线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