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以下哪一部不是勃拉姆斯的作品
- 勃拉姆斯代表作拜托各位了 3Q
- 勃拉姆斯第三号交响乐的创作背景
- 勃拉姆斯是浪漫派作曲家中最为接近什么风格的作曲大师
- 勃拉姆斯的代表作有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作品详情
- 哪个是伯拉姆斯的作品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作品有
- 勃拉姆斯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
- 勃拉姆斯共创作了多少首室内乐
以下哪一部不是勃拉姆斯的作品
《蝙蝠》。根据百度题库资料显示,原题:以下哪一部不是勃拉姆斯的作品。()A.《摇篮曲》B.《四首严肃歌曲》C.《德意志安魂曲》D.《蝙蝠》正确答案:D。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代表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F大调第三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
勃拉姆斯代表作拜托各位了 3Q
《德意志安魂曲》《第1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勃拉姆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除歌剧、戏剧音乐和标题交响乐之外,几乎包括器乐和声乐所有的体裁形式。
勃拉姆斯作品的形象构成和音调基础,植根于德国民间音乐。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开始收集、记录和改编民歌,在自己的创作中,常常引用德国民歌平易、真切而温暖的音调,有意识地运用民间音乐的特点。
扩展资料:
作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罗伯特·舒曼的继承人,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德奥的古典音乐传统,将浪漫主义音乐的激情与严谨的古典形式结构结合起来,保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音乐构思开阔而周密,形成手法运用力求简洁精巧 。
他遵循古典奏鸣曲原则和形式,从结构和内容上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有着明显的联系和鲜明的倾向。此外,他反对外在华丽,追求内在深刻含蓄的情感表现,无论在旋律、和声、织体上都不落俗套,新颖而富有特色。如旋律出乎意料的宽阔进行,和声以自然音体系为主。
勃拉姆斯第三号交响乐的创作背景
勃拉姆斯的第3交响曲,F大调,OP.90,作于1883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于1883年12月2日首演,指挥是汉斯.李赫特。1883年,勃拉姆斯50岁,爱上了当时只有26岁的海敏娜.施比斯,1883年,勃拉姆斯是在海敏娜居住的威斯巴登度过的,在充满激情的热恋中,创作了这部作品: 第三交响曲是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中最短的一部,但乐思鲜明而完善,共有四个乐章。《第三交响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事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虽然第三交响曲被当时维也纳的乐评家称为“英雄交响曲”,可是它并没有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那样的波澜壮阔,而更多地体现出戏剧性冲突后的无奈与悲叹,它的结尾曲静谧幽远,尤其令人痴迷。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带着欣喜与欢悦,表达“自由和快乐”,第二主题源于维也纳舞曲。 乐章用三个有力的和弦作为前引,这个三音和弦在整部交响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第一乐章中,每当音乐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都可以看到它的形影,但在旋律、节奏与和声等方面则有所变化。第一乐章的总体意境是展示自由与欢乐的心态,虽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开始部分),但总体呈自由、愉快、柔和与安谧(结尾部分)。第二乐章 柔板(最著名的乐章),崇高,安谧,又有点忧郁,基本主题类似摇篮曲,单簧管和大管模仿的管风琴效果,突出了它的优雅,第二主题多少有些低沉、悲戚。 贯穿着前一乐章结尾处的那种神圣而又安谧庄严的情绪。之后,中间一段曾经代之以激情的增长和突然消退,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压抑与无可奈何之感。悲剧性的闪光只在远处出现,整个第二乐章在小提琴诚挚的咏唱中结束。(结尾同样安谧、宁静)第三乐章 小快板,松弛速度的谐谑曲。 为宁静和有所压抑的忧伤感,或者说透过泪珠而现出的微笑,以及忧伤与幽默的混合——这些情绪总是交织在一起,其中的热情与欢乐总是包裹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哀愁。(结尾仍然安谧、宁静。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勃拉姆斯的心中对安宁与和谐的渴望)最后乐章 是快板,奏鸣曲式,起先是激奋的情绪与有点神秘的恶兆,中间经过一段戏剧性冲突后,转到光辉的F大调结束,情绪平静而肃穆。这部作品评论家认为是勃拉姆斯与海敏娜爱恋时内心情绪的真实写照 全曲矛盾冲突的顶点,展示的是悲剧性的暴风雨,其中有英雄性格的表现。一开始由弦乐器和大管低沉地奏出一种隐抑的激奋情绪和神秘的色彩,接着矛盾冲突开始,光明的力量与黑暗的势力进行着悲壮的搏斗,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斗争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音乐中在逐渐增加着痛楚和叹息,高潮一个接着一个,但最终没有明确的结局。这正是勃拉姆斯的风格,也是勃拉姆斯通过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
勃拉姆斯是浪漫派作曲家中最为接近什么风格的作曲大师
古典音乐。勃拉姆斯是浪漫派作曲家中最为接近古典音乐风格的作曲大师,勃拉姆斯是古典主义交响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严格的将自己对交响乐的理解和浪漫主义思维的理解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勃拉姆斯主要作品有:《德意志安魂曲》《里纳尔多》《狂想曲》《命运之歌》《胜利之歌》等。
勃拉姆斯的代表作有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
勃拉姆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他的四部交响乐。《第一交响乐》:运用了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表现手法,复调对位,配以结构密集的和弦,还有音响及配器,表现出了沉重、阴郁、晦涩的个性化情绪。这可能与他童年及少年时的生活及心情相对应。《第二交响乐》:在严肃深沉的潜流上流露出平静的田园气息,而第三乐章中的抒情,中庸、优雅的速度及穿插其中的小夜曲,则是一首音乐的诗篇;乐章末,则有爽朗充沛的精神气质。这应与其青年时的心情相对应。《第三交响乐》:表现了勃拉姆斯的温柔、深刻与怀旧。音乐透露出了多种性格,英雄的、抒情的、悲伤的,反映了他内在的矛盾性。很明显这与舒曼和克拉拉有关,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第四交响乐》:在这首歌曲中充满了悲剧气氛。前三乐章中充满了生活气息,而末乐章则表现了严峻、肃穆,甚至死亡,这应是勃拉姆斯晚年情感心灵在交响乐中的写照。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作品详情
交响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F大调第三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等。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等。管弦乐:《海顿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第一、三、十号匈牙利舞曲等。钢琴曲:《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两集》、《舒曼主题变奏曲》、《两首狂想曲》、《八首幻想曲》、《三首间奏曲》等。合唱曲:《德意志安魂曲》、《女低音狂想曲》、《爱之歌》、《德国民谣集》等。歌曲:《徒劳小夜曲》、《摇篮曲》、《柳树林中一小屋》、《五月之夜》、《夜莺》、《致月亮》、《恋歌》、《猎人》、《我昏睡沉沉》等。
哪个是伯拉姆斯的作品
你问的如果是音乐家,全名应该叫“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他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 勃拉姆斯最大型的作品是《德意志安魂曲》。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声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作品有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德国着名作曲家,被称作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勃拉姆斯擅长交响曲、协奏曲、钢琴独奏曲,虽然他没能超越贝多芬,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勃拉姆斯没能超越贝多芬,但比贝多芬有更多委婉的抒情和更为开阔的精神表现。他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既不以瓦格纳的夸张、奢华为然,也不满意浪漫乐派的放浪形骸,而是以浪漫乐派坚实有力的交响乐形式,填满了古典主义的音乐框架,几乎可以认为,没有勃拉姆斯,浪漫乐派就没有交响音乐。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
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
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
勃拉姆斯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
勃拉姆斯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这句话正确。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 。
1848年,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1853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撰写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所取得的音乐成就;同年,舒曼将刚出道的勃拉姆斯介绍给他的乐谱出版商,其首批作品刊印出版。1860年,发表了反对以弗朗茨·李斯特为首的“新德意志学派”宣言。
1862年起,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维也纳,该地也成为了勃拉姆斯的第二故乡;同年,当选为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1868年,《德意志安魂曲》在不来梅首演。1871年,接受了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艺术指导的邀请,在职期间为宣传推动德国古典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1876年,完成并首演了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
1877年,《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1879年,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荣誉博士称号。1883年,《F大调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1885年,《e小调第四交响曲》在迈宁根首演。1896年,创作《四首严肃歌曲》。1897年3月13日,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
勃拉姆斯对后世的影响:
勃拉姆斯纪念馆位于汉堡彼得街,离作曲家出生处不远,由1969年成立的勃拉姆斯学会管理。该纪念馆楼上楼下各有一个大房间,展出各种照片、画像及手稿,它们多为复制品,原件存于吕贝克的勃拉姆斯研究所或维也纳的音乐爱好者协会。
在纪念馆中,可以看到勃拉姆斯的父母亲、舒曼和克拉拉,他的两位老师科塞尔和马克森、约阿希姆、彪罗的肖像,还有他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合影。此外,该馆重要的手稿复制品包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弦乐四重奏》《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 。
勃拉姆斯共创作了多少首室内乐
勃拉姆斯共创作了24首室内乐。
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
扩展资料:
作品:
交响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F大调第三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等。
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等。
管弦乐:《海顿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第一、三、十号匈牙利舞曲等。
钢琴曲:《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两集》、《舒曼主题变奏曲》、《两首狂想曲》、《八首幻想曲》、《三首间奏曲》等。
合唱曲:《德意志安魂曲》、《女低音狂想曲》、《爱之歌》、《德国民谣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