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德国经济秘密武器: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
- 德国人是怎样培养“工匠精神”的
- 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有哪些例子,比如以前没有工匠精神的时候企业是怎样有了工匠精神之后有了怎么变化
- 为什么德国人总是喜欢精益求精
- 你觉得德国制造代表了什么
-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为什么举世闻名
德国经济秘密武器: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
公式3月24日,在意大利东海岸城市里米尼,梅伊·阿戈斯蒂诺从货架上选取修书的材料。意大利现有手工修书店大约一百家,完全走上精品道路。梅伊·阿戈斯蒂诺对修书这门手艺有着非同一般的坚守。新华社发
德国职业教育涵盖300多个职业岗位,本着在社会中磨炼、实践中成长的原则,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目的,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士。他们如同分散在德国社会各处的“零件”,组合成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
一半多中学生选择职教
德国的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徒。而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有高级继续教育阶段,即德国技师的培养,正是这两个教育形式的组合为德国培养了大量优质技术人员。
与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不同,德国只有近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之路,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包含不少成绩优异的中学生。
接受双元制教育毕业的技工,如有志继续深造,可申请参加工业技师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标准的工业技师资格考试。获得工商会颁发的工业技师证意味着可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工作,薪酬也会更高。
德国社会中不乏出身学徒但大有作为的实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14岁时做过售货员学徒;“汽车之父”戈特利布·戴姆勒出身于一个面包师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军械领域做学徒;罗伯特·博世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创业时只有20岁出头,做过几年学徒,没有大学学历,而博世本人因深知培养学徒的重要性,于1913年创建了学徒班。
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克劳斯·比尔申克说,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国各行各业的技师收入可观,社会地位与学士相同,同样受人尊重,“有些技师的收入甚至超过老师或医生”。在他任教的职业学校里,有一半学生曾向他表示,愿意继续进修成为技师。
先与企业签才能再入学
曾在中国参与职教合作达9年之久的比尔申克说,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从一开始就和企业建立关系,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与顾客打交道、与同事打交道及如何融入团队。
他介绍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但主要内容在企业进行,学校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需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之后凭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申请职业学校,入学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以实践为导向,学生一周的课程往往由4天企业实习和一天在校理论学习构成。即便在学校学习理论,职业学校也为学生配备了各种实验室,供学生随时动手实践。
“一切都从工厂开始,工厂是学习的起点,然后才是学校学习。学校里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基于实际操作,学校的教学任务也都针对工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再次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案。”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容不得一点“灵活性”。而正是早早接触企业和客户的经历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的高质量打下基础。
比尔申克解释说,德国企业负责人通常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因为如果质量不能保证,客户就会停止与这家企业的合作,转而寻找其他更好的合作伙伴。所以,质量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一点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了解学习的。(来源:重庆晨报)
德国人是怎样培养“工匠精神”的
德国人称“工匠精神”为“职业性”
“工匠精神”这个词最近很热,很多新闻媒体对工匠精神作了解读。比如说新华网上有篇文章写道:怎么理解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上是认真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在企业家层面上就是企业家精神。也有报纸说,工匠精神就是要像过去那些老匠人一样,专注自己的领域,精益求精。
德国人做什么事情都精益求精,德国肯定也有“工匠精神”这个词。那么,“工匠精神”在德文中是怎么翻译的呢?
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真是一个纠结的问题——德国没有合适的词语对应“工匠精神”,可能“职业性”这个词比较接近。因为除了技能培训外,它还包括了道德标准、规范、知识、经验等内容。
做饭人人都会,厨师可是需要经过培训的。厨师也许能把一顿饭做得很好吃,但他们未必职业化。德国人经常说“职业性”,就是做事情能不能职业一点、专业一点。
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
谈到德国教育的“职业性”,就要来了解一下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德国一般是指中等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构成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实施上,通常是企业根据需要先向社会招聘学徒工,再与该学徒工签订培训协议,帮学徒工在职业学校报名注册。学生有双重身份,在企业里是学徒,在学校里是学员,一半时间在企业里实习、工作,一半时间在学校里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我们现在很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像是在踢一场混乱的足球比赛,球门不止有两个,每个学校抱着一个球,你只要踢进球门,就可以说我进了球,并没有标准可循。而德国的职业教育透明度很高,是2年的培训还是3年半的培训,传授的知识、能力可以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都是透明的。学生们知道自己参加这几年的培训后会得到什么,企业也知道这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干些什么,这一点非常厉害。
为了做到这一点,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先制订统一的标准。他们有一个全国性的企业培训框架指导计划,质量监控则由行业协会来执行,最后由行业协会来发放证书。
把学生当工具,还是当作一个“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做这个事情,要想办法让学生来积极主动地配合。把学生当工具,还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这是两个概念。德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的职业学校比较糟糕的一点是,因为考了这点分数而被分配进了这所职业学校,不管你喜不喜欢。在德国,读职业学校的孩子也大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并不确定。所以,在就读之前,德国教育机构会提供以下几个步骤:一、职业指导;二、对那些能力不具备的孩子,可以有一个“预备年”;三、提供小范围的预备课程;四、进行校外培训。通过这几种方式,为职业教育作准备。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预备年”。这一年的学费都是国家承租的。现在企业对职工的要求更高了,一些孩子比较差一点,就到“预备年”去,上一些公共课、实践课、专业理论课等选修补习课,把孩子至少补到一定水平。
20%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承担大多数费用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大部分由企业完成,小部分由学校完成的。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会获得两张证书: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那是有关学生一辈子饭碗的,有了这张证书很少会失业;还有学校颁发的证书。德国人说那是贴在墙上的,用处不大,只是表明你完成了一个学业而已。
在双元制中,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元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有很多内在联系的。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真实的环境,而学校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必不可少。
据统计,德国大约有20%的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大多数费用都是企业承担的。企业为什么愿意这样做?这来源于德国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考虑,也来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导向预备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德国的小学生很早就开始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很小就有去企业实习的经历,他们的导向教育介入得很早,促使孩子较早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到了中学阶段的导向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说,德国文理中学的孩子很早就开始到企业实习,11年级的孩子就基本明确自己以后要读什么专业。中学里还有一个学期是叫“社会认识”,鼓励孩子去一些社会服务部门,比如养老院、敬老院,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
在德国,除了像西门子、大众这样的大企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其他很多中小企业买不起用于培训的大型设备。于是,就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一些企业提供不了的东西,由公共实训平台来满足。
要成就楷模,也要守住底线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避不开的话题,尤其在今天更是如此。
我们谈到“工匠精神”,往往会想到大国工匠。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中,都是一些国宝级的人物,对我们一般老百姓来讲是可望不可即的。现在有一种导向,就是培养工匠就要培养大国工匠,于是,职业学校纷纷搞竞赛、争奖牌。
搞竞赛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普通职业教育来讲,拿了几块奖牌就代表职业教育水平高吗?并不是。再回到“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成就一个楷模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以这来取代大范围的技能要求。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守住底线。德国的职业教育始终守住这样一条线——最低标准不能动摇。西门子可以有高标准高要求,但是你只要搞机电就一定要拿到证书,至少证明你这个人是符合最低标准的,这也是我们讲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规范。谈“工匠精神”,就是要让所有工匠都守住他们的行业标准,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追求“大国工匠”的顶尖工匠。
把职业教育往“高大上”引导当然不错,职业教育可以办本科班,甚至办研究生班。但事实上,很多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承载着家庭的重负,将来要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我们的教育要让这些孩子有一个饭碗,能养活自己,甚至养活一个家,不给社会带来负能量,这是职业教育功德无量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职业教育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教育。
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有哪些例子,比如以前没有工匠精神的时候企业是怎样有了工匠精神之后有了怎么变化
国法庄严国法尊严其实我们我国我的祖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哈在政治上,国家教委的教材的定义是:每位公民,拥有国家授予的生活和生存的权利;同时,要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要是用俗话来说其实就是呢。:社会里的每个人,一定都应该是做好各自的工作,才会是社会层面,合格的公民。因为,我们,相互支持;因为我们相互支撑;因为我们相互依存。!德国,工匠精神是因为,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在传到了随机跟进的德国之后,伟大的德意志民族,超级发展了和发扬了工业化的硕果和优势在二战前夕,都已经形成了全国至少900万人的优秀技术工人,工作在社会各界,是德国二战前社会高度发展发达的砥砺中坚。前缘,我有在自己超过300页的自传里,写了我的往昔的惋惜里,在历史的机缘巧合,赐予我的不经意里,居然领衔到世界第一的德国全球最大工业制造业投资集团公司的多年里,在敌人(潜伏敌特的完全以真实我方军警身份的完全控制之下。),没有机会,为实现我国应在1960年实现的远先进与超英赶美的工业化腾飞。;再次,死在敌人潜伏敌特网对极端压制我国国力的一切的制造业的立即腾飞。大国工匠是工业化工匠精神是全第一
为什么德国人总是喜欢精益求精
为什么德国人总是喜欢精益求精?日耳曼是个奇特而又让人尊敬的民族,两次世界大战挑起者,两次被战火毁成废墟,又迅速崛起,日耳曼人身上的许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坚韧、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西欧国家中,徳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最晚却发展最快。像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中一枝独秀。
当年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历经百年而不垮,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需要重新维修,但就是这很少一部分的维修让工人犯了难,因为年代实在太过久远,相关的零配件已经找不到配套的了。于是维修人员紧急联系了德国厂家,德国厂家说这些零件我们早已不再生产,但是根据我们德国人的做事风格,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必然可以找到用油布包好的备件。
维修人员按照厂家的说法,果然在附近找到了用油布包的备件,虽经历经上百年,但零件已经锃亮如新,让人不得不叹服德国人的品质。德国人办事,认真有秩序,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是世界学习的榜样,何况我们中国正在改革开放工业化进程正在形成。需要有学习的楷模,认真求实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正是这种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使德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德国人的这种韧劲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你觉得德国制造代表了什么
德国制造代表了质量,提起德国制造,很多人就会想起德国的质量高超,在很多国家的质量体系都是从德国引进的,因为德国的质量体系更加的先进,无论是德国汽车还是德国的其他产品,质量都要比一般的国家要好,所以说德国制造代表了质量。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为什么举世闻名
在德国,一座王家阁剧场在二战中被美军飞机彻底炸毁,给德国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剧院建于过去200年,但它被摧毁了。怎么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在废墟周围盘旋,雇佣了一群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和技术工人,约有数百人。花了35年才把这堆破砖瓦又放了回来。如果你现在看这个王家阁剧场,你看不到它是炸弹爆炸后重新装弹的。这座建筑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士表示,“这一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德国如此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称为“不变的德国”。
德国工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操作规则要求一个螺丝要转12次,他绝对不会只转11次。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德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企业非常重视品牌和产品质量。并特别注重企业和劳动者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企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展现社会美好事物。对内主要培养团队精神。“
责任”一词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也受到高度重视。在戴姆勒,销售与个人责任、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尽了自己的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成功销售每一辆汽车。通过这样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大增强。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之后,也经历了“山寨阶段”:学英法,偷别人的技术,模仿别人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于1887年8月23日专门通过了对《商标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德国制造”在当时其实是一个侮辱性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