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博物馆日演讲稿

世界博物馆日演讲稿(演讲稿 邓亚萍的故事)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3 06:26:43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演讲稿 邓亚萍的故事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它虚幻得可想而不可及,于是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连破土的机会都不给它,这样,梦想怎么会开出绚丽芬芳的花儿呢?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我一直很喜欢冰心奶奶的一首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的花需要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滋润啊。  赛场上如此,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不在贫贱, 有梦就能赢。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自己远大的梦想,只要你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有一千零一个梦想哟!  我想为大自然洗个澡。让空气没有污染。小草、小树都能挺直了身子向上长。我将来会发明一台机器叫“吸尘洗澡机”。哪棵小树要洗澡,只要招招手,我就能操纵着机器给小树从头到脚洗个澡,让小树的每一枝每一叶都干干净净,让所有的小树都长得绿油油的,枝繁叶茂,挺拔向上。那时,大自然就会感谢人类。它们会说:“小朋友,你们爱护我,我一定会报答你们的,夏天时,我会像一把大伞给人们遮风去暑,冬天时,我们会帮人们挡风避寒。”  我想成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为人们带来更多神奇的东西。我会发明一种神奇的药,使人类不会失去亲人而痛苦。我又发明一种“保护伞”,使人类不在为火灾、 水灾和天灾所担忧;使人类不在为生病而感到发慌;这样,人类就会过上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我想把书店里的书都给买下来,沉浸在书的怀抱中,饱览更多的历史故事、宇宙故事、大道理故事、童话故事……吸取它们的“粮食”,在书中懂得更多的知识,给地球上的小朋友讲述这些故事和我的梦想。  我想成为孙悟空,有着独一无二的七十二变。一变,把自己变成大款,坐着奔驰、宝马去看壮观的祖国山河。二变,开一家公司,公司就像“海尔集团”那么大,那么豪华。三变,把钱捐给灾区小朋友、老奶奶、老爷爷们,使他们永远过上幸福 、快乐的生活。四变,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不受别人的欺悔。五变,我们要和外星人交往,和他们交上最好的朋友。六变,让每一位小朋友都有超能力的智慧。七变,让我们的国家富裕起来。八变,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聪明、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九变……  朋友们,你们记着“我的梦想不是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圆明园的演讲稿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所在.江湖.博物馆—5.18世界博物馆日主题演讲活动分享稿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琳,那先解释一下,我今天演讲主题的题目—《所在.江湖.博物馆》。“所在”是引用《离骚》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的一句诗词。“众芳之所在”,就是琳琅满目的意思,对应我的名字。这个“所在”是我心所向往的归处。那是什么呢?“所在”,既指某一特定之处,也可以指任何一处。我心中住着另一片江湖,就是游走“博物馆”。这个“所在”其实也是似隐而实存的“众芳”。博物馆的琳琅也正与“众芳”相对应,那又是我渴望与之相望的江湖。所以这些年,从一个单纯的旅游爱好者,所到之处游山玩水变成了游走于各地的博物馆,成为一个“准博物馆爱好者”,每到一处,博物馆变成了必打卡之地。清水老师把这个主题抛出来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个笔和纸把这么多年打卡过的博物馆列了个清单,生怕遗漏掉!这些年参观了大大小小三十多处博物馆,因地域不同,规模不同,风格不同,印象不同。有一种心理:必定是行走,怕某处成为记忆中的过客。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写道:如果拥有三天光明,她会选择一天去博物馆。“这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幻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从一个行走的“小白”走马观花地参观,到置身于一座座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体验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如果说“考古是文明的第一现场”,那么博物馆是进入文明“第二现场”,从挖掘转向了收藏、展示,那是我们都想一饱眼福的“江湖”。他就在我们身边,可是真正想去深入了解、探索,他对我们的意义何在呢?每次当我置身在一个那样的空间中,我就不愿挪步。每次去看都是几个小时。真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比博物馆更包罗万象的事物了。他既有看不完的艺术、学不完的历史,也让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令人窒息的宁静!以及超级大的信息量。“众芳之所在”全在这本“立体可视的书中”就这一点就会令人着迷。 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通常,我到一个城市会去看博物馆,而一个城市的博物馆代表了这个城市的人民对自己文化的思考,有些博物馆甚至承载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而透过这个“江湖”也连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不管他是什么级别的,不管他的作品是不是热门,他们都能吸引到,我只要站在他们面前就想去做一个安静、深度的交流。那种深刻的,哪怕只持续3分钟,也很难能可贵。 这种体验迅速打开了我所有的感官。一种感官的亲密探索,就想一下坠入爱河的感觉。一个小小的昏暗空间里,只有一束光从墙上透过玻璃窗射过来照在那个展品上。那一刻,有一种来自时间深处涉及万物,涉及整个人类的东西。在一瞬间对我讲述:这就是美!“每一道伤痕,即是光照近的地方!”尽管,每件展品中经过历史的风年,有些残缺不全,而恰恰透过我们聚焦他们身上的目光,使之更完整、更散发光芒。 所以,这让我想到今年的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我除了参观过韩国济州岛上各式的博物馆,其他国家的博物馆还不曾去过。但我对这个日子甚是欢喜,我经常心中窃喜:国际博物馆日究竟庆祝什么?我们真的懂吗? 自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1977年将5月18日这个日子创立为国际博物馆日以来,为了吸引大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关注,每年都会为此确定一个主题。 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的多元和包容,主题关注探索、发挥的社会作用。博物馆努力为造福社会,致力于成为促进人类和谐共处的重要场所。 他们是历史性的场域,他让我们认识那些曾经遗留下来的影响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与我们的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这让我想到我曾经参观过的,那些博物馆的名字,那些展品的模样,触及我的心灵的瞬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他们或宏大、或细腻、或安静、或像与我喃喃倾诉着什么...... 他时刻印在我“所在”的各个角落,是我可以触碰的“江湖”......

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者演讲稿

《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讲解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我馆的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中国汉字以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独树一帜,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这是任何其他文字都不能比拟的.优美的汉字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象征.汉字不仅促进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您将踏上中国文字的豪华之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见证汉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领略汉字的独特魅力,同时您还可以欣赏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字,它们是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您还可以看到古老的汉字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相信您会不虚此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序厅,首先映入您眼帘的是圣坛、圣火和圣光,它象征着中国文字的熊熊圣火点燃了古老中国的文明之光,在它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不断求索,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在东面墙壁上,您可以看到汉字的发展脉络,有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还有少数民族的文字,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字的百花园.与之相对的西面墙壁上则是世界其他文明中的文字,与中国文字交相辉映.在地面上,您还可以欣赏到飞舞流淌的中华汉字.序厅就像一部戏剧的华美序幕,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当它的大幕徐徐落下之后,等待您的将是一场视觉盛宴.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汉字源流绎古今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是仓颉(jie)造字说.这是明代的仓颉像,仓颉生活在黄帝时代,黄帝为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实际上应是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与炎帝部落联合,共同击败了进犯中原的九黎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传说他奉黄帝之命创造了汉字,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颃(hang)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意思是仓颉从鸟兽足迹不同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仓颉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其形象也十分怪异,有四只眼睛.民间对他很崇拜,仅仓颉墓就不止一座,还为他建立宗庙.这是河南开封仓颉墓及陕西白水的仓颉墓及庙的照片.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汉字也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创造的,因为文字具有社会性,是约定俗成的,如果真有仓颉其人,他的功绩也只是将文字整齐划一.那么,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近年来,汉字起源于图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记录日常的活动和事件,古代先民用图画的方式来表现,比如捕渔就画鱼网和鱼,种植就画禾苗等.这种图形文字在其它古代文明中也曾出现,如西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等,都属于人类早期文明的伴生物.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最近几十年间,在我国遍布南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都发现了陶器上的刻划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既有形象的图画,又有抽象的记事成分,还有大量表示数字的符号,它们的发现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我们的陈列中列举了各地出土的代表不同文化的刻划符号.这里所说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中,把不同地区但具有相同时代和相同文化特征的考古资料归为一种文化类型,并以最早发现的地点命名,比如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仰韶渑池村,以彩陶为代表,后来相继发现了同一时期的陕西、甘肃等地的彩陶,统称为仰韶文化.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划符号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属于裴李岗文化早期,距今约9000年到7500年之前.符号刻在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都具备一定的表意功能,应视为中国文字的始祖.1953年发现的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为7000——6000年前,共有27种,是新中国考古中发现最早的一批刻划符号.距今5000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以图像居多,较著名的有“日”、“月”、“山”等,有的在刻画之后还往往涂朱或增添小圆圈,以突出符号的功能,可能反映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1992年在山东邹平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刻有符号的陶盆残片,距今约4100年——4200年,其符号是在陶器烧好之后刻写上去的,笔划纤细流转,颇似后来的草书,与仰韶和大汶口文化的符号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山西陶寺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的一个陶扁壶残片,上面的符号被文字专家释为“文”字,旁边的圆圈为现代“员”、“袁”的声旁.无独有偶,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相当于夏代的一件陶器底部也刻有与古汉字相近的符号,这是左右两只手作拱捧状,为古汉字中的一个基本构形,专家把它隶定为“共”字.虽然这类例证不多,但它却是汉字发明和文明社会到来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如湖北的大溪、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等.符号各不相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就其广泛程度来看,说明在成熟文字出现之前,刻划符号已成为古代先民们记事的重要方法.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需要传承下去,以前的记事性图画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人们逐渐把记事图画加以简化、整理和充实,使它们成为语言的符号,并有了读音,这样文字便产生了.甲骨文就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第二单元:甲骨纪事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纪录,刻在牛骨和龟甲上,也有少量的羊骨、猪骨和鹿骨等.商朝时期,生产力仍很低下,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代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在祭祀的同时,商王根据自己的需要,让贞人即主持占卜的人用甲骨进行占卜,向神灵询问吉凶.具体做法是在甲骨上面钻孔或凿孔,然后烧灼,在甲骨的背面就会出现裂纹,即兆纹,贞人根据裂纹走向判断吉凶,最后将占卜内容及结果用文字的形式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的形成.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早期遗址中,这就是其中的两块卜骨.这块牛肱骨上面只有一个字,为古体的“又”字,在后来的殷墟小屯的甲骨文中常见此字,但没有流传下来.另一件是一块牛肋骨,上面有“又 土(社)羊乙贞从受七月”几个字,经专家考证,这是一件习作,因为上面的字不符合后来甲骨文的句式,所以应该是当时人练习用的刻辞.尽管如此,商代早期出现甲骨文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