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苹果公司将全球市值冠位让给沙特阿美
- 中美历年gdp一览表
- 巴西意外降息 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悄然转向
- 又到决议前缄默期!“联储喉舌”重磅定调:本月料加息75个基点
- 嘉盛:美国通胀将在2024年Q1降至4%,2023年美股将乏力开局强劲收尾
苹果公司将全球市值冠位让给沙特阿美
苹果公司将全球市值冠位让给沙特阿美
苹果公司将全球市值冠位让给沙特阿美,有分析师认为,市值冠军宝座易主反映了市场风格切换的倾向,如果通胀一直都很严重,那么科技股会持续承压,苹果公司将全球市值冠位让给沙特阿美。
苹果公司将全球市值冠位让给沙特阿美1
北京时间11日凌晨,美股大幅收跌,道指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滑,纳指重挫逾3%。截至收盘,道指跌326.63点,跌幅为1.02%,报31834.11点;纳指跌373.44点,跌幅为3.18%,报11364.24点;标普500指数跌65.87点,跌幅为1.65%,报3935.18点。
苹果公司收跌5.18%,报每股146.50美元,市值降至2.371万亿美元,将“全球市值第一”的头衔让给了2.424万亿美元的沙特阿美。
11日,国际金价、国际油价纷纷走强。
科技股暴跌
刚刚过去的一夜,又是科技股暴跌的夜晚,“科技股龙头”苹果也跌了不少,把“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都丢了……
美东时间周三,苹果收跌5.18%,市值蒸发1294亿美元,约合8713亿人民币。
特斯拉跌8.25%,市值蒸发682亿美元,约合4590亿人民币。
亚马逊跌3.20%,市值蒸发353亿美元,约合2380亿人民币。
微软跌3.32%,市值蒸发670亿美元,约合4506亿人民币。
Meta跌4.51%,市值蒸发242亿美元,约合1628亿人民币。
谷歌A跌0.69%,市值蒸发104亿美元,约合701亿人民币。
上述六大科技股市值共蒸发3346亿美元,约合2.25万亿人民币。
苹果周三大跌之际,另一巨头沙特阿美的股价却在大涨。
据彭博数据,沙特阿美周三的交易价格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收盘时市值约为2.43万亿美元,自2020年以来首次超过苹果(周三收盘市值约2.37万亿美元)。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公司的市值为3万亿美元,比阿美公司高出约1万亿美元。然而,自那以后,苹果公司下跌了近20%,而阿美公司则上涨了28%。
有分析师认为,市值冠军宝座易主反映了市场风格切换的倾向,如果通胀一直都很严重,那么科技股会持续承压,而商品领域的沙特阿美则会受益。
Ingalls&Snyder的高级投资组合策略师Tim Ghriskey认为,由于美联储今年将进一步加息至少150个基点,且乌克兰危机还没有得到解决,科技股重获主导地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很多科技股出现了恐慌性抛售,从那里出来的资金似乎特别倾向于能源,鉴于商品价格,能源板块目前有一个有利的前景。”
苹果公司将全球市值冠位让给沙特阿美2
当地时间5月11日,受近期油价飙升影响,沙特阿美的股价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市值达到约2.43万亿美元。苹果股价则跌超5%,触及去年10月底以来新低,使其估值降至约2.37万亿美元。由此,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取代苹果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实际上,5月10日,沙特阿美的市值也曾一度短暂超越了苹果,市值为9.19万亿里亚尔(约合2.45万亿美元)。但苹果当天收涨1.6%,市值达2.5万亿美元,暂时稳住了其全球第一的位置。
今年目前为止,沙特阿美的股价已累计上涨逾27%,市值累计上涨约5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万亿)。沙特阿美于今年3月发布的2021年全年财报显示,由于俄乌等导致的油价飙升,其去年全年利润增长了一倍多,达到了1100亿美元。相比之下,苹果股价已较1月4日创下的182.94美元的高点下跌近20%,市值从2.85万亿美元跌至2.37万亿美元。
近期,美国科技股持续遭遇大幅抛售。截至5月11日收盘,FAANMG六大科技股中,除了苹果跌超5%以外,奈飞跌近6.4%,触及2017年8月以来的低点,Meta跌4.5%,微软跌3.3%,亚马逊跌3.2%,谷歌母公司Alphabet跌近0.7%。
美国飙升的通胀和美联储的激进加息政策令市场承压。根据美国劳工部5月11日公布的数据,4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8.3%,较上月8.5%的增幅有所回落,但高于市场预期的8.1%。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6.2%,较上月6.5%的涨幅有所回落,但高于预期的6%,环比增长0.6%。
投资公司Ingalls&Snyder的高级投资组合策略师Tim Ghriskey表示,由于美联储今年将进一步加息至少150个基点,且乌克兰危机还没有得到解决,科技股重获主导地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Ghriskey称:“很多科技股出现了恐慌性抛售,从那里出来的资金似乎特别倾向于能源,鉴于商品价格,能源板块目前有一个有利的前景。”
咨询公司Tower Bridge Advisors的首席投资官James Meyer表示:“在业务或基本面方面,你不能把苹果与沙特阿美相比,但商品领域的前景已经改善。它们是通货膨胀和供应紧张的’受益者。”
苹果公司将全球市值冠位让给沙特阿美3
北京时间5月12日凌晨,美股周三大幅收跌,纳指收盘重挫逾3%,标普500指数失守4000点关口。美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市场对美联储激进加息的担忧再度升温,美股科技股普遍大跌。
苹果公司股价重挫逾5%,市值一夜蒸发约1296亿美元(约8700亿元人民币),至约2.37万亿美元。由此,苹果跌落全球公司市值王座,被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市值约2.4万亿美元)反超。
5月12日早间,中国CFO百人论坛理事、高级经济师邓之东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美联储加息提高了资本市场借贷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增加贷款成本,减少货币供应,减少市场投机,这对股市将产生不利影响,尤其首当其冲的利空科技股。
“科技股是成长属性股票,需要资金量大,融资较为频繁,成长空间巨大,市场往往都给予了很高的估值,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炒作题材。美联储一旦开始加息,炒作资金有了更安全的去处,就会开始流出股市,高估值的科技股能够挤压的水分空间最大,跌幅也就相对较大。”邓之东说。
标普500跌破4000点
当地时间5月11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3%,高于市场预期的8.1%。美国4月CPI同比涨幅较3月小幅收窄,但仍处于高位。美国3月CPI同比涨幅为8.5%,创40年来最大值。
美国总统拜登在CPI报告公布后发表声明称,虽然美国年度通胀在4月有所放缓,但事实是通胀依然“高得令人无法接受”,降低通货膨胀是他的首要经济任务。拜登表示,美联储在对抗通胀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他永远不会干涉美联储的独立性,但他相信美联储会牢记自己的职责。
通胀水平居高不下,有关美联储激进加息的担忧再度升温,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升破3%。美股也在震荡中大幅下挫,科技股普遍大跌。
截至周三收盘,道指跌1.02%,报31834.11点;纳指跌3.18%,报11364.24点;标普500指数跌1.65%,报3935.18点。
其中,道指跌破32000点整数关口,标普500指数跌破4000点整数关口。通联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道指累计跌幅已达12.4%,标普500指数累计跌幅达17.4%,纳指累计跌幅达27.4%。
自上周美联储加息50基点,创下22年来最大单次加息幅度,市场即陷入了巨大动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暗示,美联储不会一次性加息75基点,但可能连续加息50基点。美国亚特兰大联储行长博斯蒂克周三表示,如果通胀继续高企,他支持在利率上采取“更多行动”。
中金公司5月10日发布的报告认为,经过了近期的剧烈回调后,美股市场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悲观情绪和超跌迹象,但可能还不是特别极端。往后看,情绪的稳定和好转,有待于美债利率暂时停歇、以及更重要是增长预期的企稳。因此,市场短期不排除维持盘整甚至动荡。
苹果市值跌落王座
在周三的交易中,美股科技股遭受了沉重打击。六大科技巨头股价集体收跌,苹果公司股价大跌逾5%,微软跌逾3%,谷歌跌0.69%,亚马逊跌3.2%,特斯拉大跌8.25%,Meta跌4.51%。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上述六大科技股总市值一夜蒸发约3350亿美元(约2.2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苹果市值一夜蒸发约1296亿美元(约8700亿元人民币),最新报2.37万亿美元(约15.96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此次大跌,苹果公司市值也跌落全球公司市值王座,被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反超。截至5月11日收盘,沙特阿美的市值约为9.1万亿里亚尔(约2.4万亿美元)。
在2022年1月,苹果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然而,苹果股价自2022年以来累计跌幅已超17%。其他美股科技巨头跌幅更甚,微软、谷歌今年以来跌逾20%,特斯拉跌逾30%,Meta则跌超40%。
全球最高市值公司易主,体现了全球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在国际油价大涨的背景下,沙特阿美股价今年以来累计上涨了接近30%。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美股科技股普遍下滑,热门中概股亦多数下跌,阿里巴巴、京东股价收跌逾3%,拼多多跌近5%,百度跌1.7%,蔚来跌逾5%,理想汽车涨逾2%,百济神州跌逾15%,滴滴跌逾2%。
中美历年gdp一览表
引言
如今2021年也已经过去了4个月,我们大家在五一节假日之后正式步入了夏天,根据数据显示,在2021年第一季度,各个国家也陆续公布了自己前三个月的GDP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在2021年的第一季度中,GDP数据为2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与2020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18.3%,这也是我国长久统计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次。
现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名副其实,并且在2021年开年之后,我国也率先向全世界公布出了一份十分亮眼的经济成绩,不过很多老百姓也感到十分好奇,美国作为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在2021年开年之后的三个月中,具体经济成绩又是怎么样呢?
美国2021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如何?
其实在此之前,全球多家机构已经针对美国的经济前景作出了预估,例如亚特兰大联储这项机构就发布了一则数据,数据显示美国在2021年的前三个月份中GDP增速有希望突破10%,而最近美国也终于公布了自己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的GDP数据,在这一季度的GDP数据当中,相较于前一年的第四季度,环比年化增长速度为6.4%。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环比年化增速”具体是什么含义,其实“环比年化增速”主要是指和前一年第四季度相对比,将它年化之后获得的一个增长速度。如果我们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进行比较,那么美国的GDP数据应该于202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相比,而这个比较之下,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4%。
由此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比较方式所呈现出的数据是截然不同的,不过不管是有哪一种办法,我们都可以明确地了解到,美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已经明显低于亚特兰大联储这家机构和全球其他机构此前所预测的10%经济增速左右的预估。
中美两国2021年预估GDP增速对比
如今,美国在多轮的财政刺激之下,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依然无法与中国相比较,由此我们来展望两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前景时,就可以感受到美国如今经济增长的乏力。不仅如此,根据经合组织的预测,美国在2021年的经济会出现6.5%的增长,而在中国方面,我国东北财经大学也发布了国民经济公报2021Q1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有具体模型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了预测,结果表示在2021年我国从4月份到12月份的三个季度中,GDP同比增速将会分别达到9.46%,8.48%以及8.16%,而全年的GDP同比增速将达到11.12%。
根据这些数据的比较,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感知到中国目前正在逐渐加速和美国整体经济之间的差异,而中美两国在经济差距上的不断缩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共识。在2021年2月28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就发布了一则最新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我国GDP相当于美国 GDP总量的70.3%。要知道在过去的20年间,中美两国的经济规模差距是从9.1万亿美元进行缩减的,到目前两国的经济数据已经减小到了6.2万亿美元,如果我们假使中国第GDP的年增长速度为6%,美国为2%,那么第1个达到300,000亿美元GDP的国家又是谁呢?
谁会率先突破30万亿美元大关?
首先第1个问题,我们需要来关注中美两国GDP增长速度。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依然不容小觑,要知道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GDP突破1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10万亿美元和20万亿美元的国家,经济实力是全球公认的十分雄厚。在巅峰时期,美国这GDP占到了全世界的50%。从1969年美国GDP达到1万亿美元开始,到2000年达到10万亿美元,中间共花费了31年的时间。而在2018年时,美国的GDP突破20万亿美元,从10万亿到20万亿美元经济猛增,美国花费了18年的时间。
对比之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又是如何呢?在1998年我国的GDP总量突破1万亿美元,到2014年时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从1万亿美元到10万亿美元,中国的发展时间比美国晚了14年,但是只用了16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比美国快了一倍。在这个基础上专家就提出预测,从2022年到2025年的三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维持在6%以上,最迟会在2025年突破20万亿美元。如此说来,我们根据两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未来的预期,就可以大胆预测,中国将成为第1个突破30万亿美元的国家。
结语
不仅如此,如今美国虽然依然占据着世界老大的位置,可是不得不说美元霸权已经在多国国家产生动摇,此前中国就和伊朗签订了25年合作协议,使得美元和石油的绑定产生松动。我国经济发展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国家经济变强是必然的,很多人也赞同中国将成为第1个GDP突破30万亿美元的国家,你是否认同这个看法呢?
","force_purephv":"0","gnid":"99304de2c39e52d4e","img_data":,"title":"若按中美GDP增速为6%和2%来计算,哪国会率先突破30万亿大关?1978 - 2011年中国和美国的GDP数据 - : 1978-2011年GDP增长率及CPI指标年度GDP现价GDP不变价历年CPI1978年0.0%0.0%0.7%1980年11.9%7.8%7.5%1981年7.6%5.3%2.4%1982年8.8%9.0%1.9%1983年12.0%10.9%1.5%1984年20.9%15.2%2.8%1985年25.1%13.5%9.3%1986...美国1999到2004年的GDP分别是多少?: 美国商务部最近调整了1999年以来美国GDP数据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 2002-08-27 10:51:00 7月3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1999年以来GDP数据调整的结果,同时公布...如图是1700 - 2001年300年间中美GDP占世界的比例曲线图,下列对两国GDP表述正确的是() - : A. 中国GDP占世界的比例上升到最高峰表明中国经济符合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B. 美国GDP占世界的比例从最高峰下滑表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的失败 C. 内乱是导致两国GDP占世界的比例跌入几乎最低谷的重要原因 D. 科技革命对两国GDP占世界的比例由低谷走向上升的起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和中国gdp各为多少 : 美国排名全球第一,2017年的GDP约19.39万亿美元 中国排名全球第二,2017年的GDP为12.24万亿美元美国和中国gdp各为多少钱 : 2O17年中国和美国的GDP各是:中国827122亿元美国19.363万亿美元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中国、美国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人均GDP各是多少? - : 2005 2006 2007 中国700 800 1200 美元 美国11000 12000 18000 美元一九五一年中美GDP比较: 美国45万亿,中国4.5万亿分别列出,美国与中国09年gdp与10年gdp: 4545美国全年的GDP是多少? - : 14.2万亿美元 中国是4.92万亿美元 比中国多多了急求2004年 - 2008年世界、美国、中国GDP增长率数据,有图最好 - : GDP Annual percent change(%,constant prices) 1997 2.72 1998 2.94 1999 3.04 2000 3.88 2001 2.11 2002 1.38 2003 1.53 2004 2.72 2005 2.09 2006 3.27 2007 3.09 加油哦!祝福你呢!
巴西意外降息 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悄然转向
这些新兴的经济体,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投资政策,甘愿作为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加工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膨胀,失业率降低,看似一片繁荣。经济总量增加,相应的人们会要求收入提高、福利完善,收入提高了,就导致了国内供需关系失衡,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中间加工厂、廉价原材料出口商、低廉劳动力输出国,国内物价必然上涨,通货膨胀了,民怨沸腾了,因此就要采取一些政策抑制通胀,央行选择紧缩银根,提高利率,而这又会抑制投资和消费,投资和消费减少了,本来经济就是靠这个推动起来的,而非是农业或制造业的繁荣、技术或管理的进步等推动的(事实上却有可能在萎缩),因此经济又陷入了停滞状态,这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因此紧缩的货币政策坚持不了多久又会转向宽松,此恶性循环直到他们找到新的经济刺激手段。
又到决议前缄默期!“联储喉舌”重磅定调:本月料加息75个基点
随着美联储从上周末起正式步入7月议息会议前的缄默期,联储官员们将不被允许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市场的猜谜 游戏 似乎又将开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究竟会在本月底的议息会议上,宣布加息75个基点还是100个基点? 与上月一样,美联储再度在利率决议前,收到了一份极其不想看到的“爆表”通胀数据,不过与上月相比,美联储这一次或许要“幸运许多”——不至于被突发的数据“打得措手不及”! 在6月议息会议前,当时爆表的美国CPI数据恰好于美联储缄默期当周公布,这导致美联储几乎完全没有办法改变市场骤然升温的激进加息押注。 而这一回,虽然美国CPI数据的爆表程度更甚当时——一举迈入了“9时代”,但鉴于数据发布日正好卡在了缄默期前,美联储官员们依然能有机会地通过措辞指引,左右市场的加息预期。 自从上周三的美国6月CPI公布以来,已有包括美联储理事沃勒、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等多位美联储官员发表了公开讲话。而这些官员们无论鹰鸽程度如何,相关表态似乎都不倾向于立刻再加码加息幅度,即在7月加息100个基点。 “加息100个基点”预测被泼冷水 美国劳工部上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CPI同比涨幅达到了9.1%,创下40年来新高,显示美国通胀压力继续在整个经济领域中蔓延。在这一数据发布后,市场对美联储本月加息100个基点的概率预期,曾迅速发酵至超过七成。 不过,Nick Timiraos称,虽然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在7月26日至27日的会议上美联储政策制定者可能为更大幅度的加息敞开了大门,但在周六开始的缄默期之前,几位美联储官员却不约而同在最新的采访和公开评论中对这一想法泼了冷水。 一些官员已指出,就在他们以 历史 上最快的速度加息之际,有迹象表明经济活动正在趋于疲软。美联储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上周四在一场会议上就表示,“人们不会想看到利率被过度提高。7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本身就已经是巨大的。不要觉得没有达到100个基点(的加息幅度),我们就没有完成工作。” “我们知道这份通胀报告会很难看,事实也的确如此——它比我们想象的更丑陋,”沃勒表示,“但是,我们不想单单根据一项数据就轻易制定政策,这一点很关键。” 与沃勒同属于鹰派阵营的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上周也表示,在6月份CPI高于预期后,他倾向于坚持本月晚些时候加息75个基点,而不是更大幅度的加息。“我认为75个基点有很多优点,它使基准利率大致达到了政策制定者认为的中性水平,”布拉德称。 此外,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上周五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湾商业杂志主办的论坛上则指出,大幅加息可能会导致经济不必要的疲软。 其他部分美联储官员则已经对近期加速加息的行动表示不安。在上月会议上投下利率反对票的堪萨斯城联储主席乔治上周表示,“快速加息带来的风险是,收紧政策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和市场的调整速度。” 美联储官员在过去的三场议息会议上已接连宣布加息,第一次是在3月份——加息25个基点;随后,美联储在5月和上月又分别加息了50个和75个基点,单次加息幅度已创下1994年以来之最。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将联邦基金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制定工具以来,美联储还没有尝试过单次加息整整1个百分点。 利率期货市场出现巨量“对赌” 根据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的定价显示,目前利率期货市场预计美联储在本月议息会议上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71.5%,加息100个基点的概率为28.5%。 有业内人士表示,加息整整一个百分点除了可能加剧经济衰退风险外,也还存在着不少其他弊端,例如可能会让官员解释未来的政策策略变得复杂。 美联储前理事、目前经营着预测公司LH Meyer的Laurence Meyer就表示,美联储要想一举加息100个基点,最好要找到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例如,官员们必须澄清是什么导致了又一次的政策转变,以及是什么导致他们迈出更加激进的步伐,但他们现在显然没有。 而如果只是再度加息75个基点,官员们就可以有更多余地发出不同的信号:即表明他们有能力在需求和通胀持续高涨的情况下保持这一 历史 性的大幅加息速度,也能够在通胀和经济活动放缓的情况下放缓加息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市场上,上周五曾出现了一笔震动市场的大单,这笔交易的方向是“对赌”上周骤然升温的美联储本月加息100个基点的预测。这个2022年10月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头寸建立于强于预期的6月份零售销售数据发布后不久,如果美联储本月再加息75个基点,这个头寸就将获利。 该笔交易成交于纽约时间周五上午8:47,规模达3万份合约,占该期货截至周四总未平仓合约的15%。它相当于每基点价值125万美元,名义价值1500亿美元。这笔交易后,10月合约一度大幅上涨,达到盘中高点。 上周早些时候,富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Jay Bryson等人也曾在CPI数据出炉后呼吁更大幅度的加息,但在上周五Bryson承认这一押注的吸引力已有所下降。他表示,“尽管这一话题的讨论料将被美联储摆上桌面,但要想使加息100个基点的预测获得绝对多数官员的支持,仍有些过于激进。” 事实上,即便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美联储只是再度加息75个基点,其过去5个月的加息幅度也已经将相当于2015年至2018年上轮加息周期幅度的总和——这将使利率上调至2.25%至2.5%之间,更接近官员们对既不刺激也不限制需求的中性利率预估。 本文源自财联社
嘉盛:美国通胀将在2024年Q1降至4%,2023年美股将乏力开局强劲收尾
红周刊 特约丨马修·韦勒
2023年,美国的通胀仍将维持在高位,但美联储的加息幅度将放缓,因为通过加息压低通胀的成本是巨大的。根据我们的研究,美国的通胀到2024年一季度才会降低至4%。
我们认为美联储仍会将政策重点放在通胀,而非增长,美联储的利率峰值将达到5.25%左右,全年难以出现降息。同时,美股可能会在2023年下半年消化之前的负面因素,进而走强。
通胀并未导致美国经济走弱2023年美联储将更关注通胀而非增长
2022年,尽管利率飙升,美国经济仍保持强劲。亚特兰大联储的预测显示,去年四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约为4%。同期,美国失业率仅为3.5%,仍是50年来最低。我们认为2023年美联储会更关注通胀,而不是增长。
虽然美国通胀已见顶,但由于人口结构(“婴儿潮”一代退休/消费)和全球化逆转(更具弹性但成本更高的供应链),通胀可能仍将保持黏性,维持在4%~5%。
这一点可以参考历史数据。美国历史上爆发过数次的高通胀,在之前的抗击通胀时期,美联储都没有实现让通胀立即回到2%~3%的目标。例如,自1920年以来,美国出现了13次通胀,通胀率均飙升至5%以上。在抗击通胀时期,通胀的平均峰值为9.2%,这几乎是2022年6月CPI读数的峰值。这些历史数据显示,在达到峰值后,平均12个月后通胀将放缓至5.1%,这意味着美国通胀可能在2023年5月来到5.1%附近;平均21个月下降到低于4%,这意味着,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通胀可能降至4%以下。
就应对通胀来讲,我们认为,虽然2023年美联储加息幅度将放缓,但还将会有一次或两次加息,因为尽管加息最终可以压低通胀,但经济成本将是巨大的,例如将冲击住房、汽车市场等。
同时,我们认为2%的通胀目标无论如何都是武断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早在1988年就已经非正式地使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新西兰央行目前的通胀目标是1%~3%),而美联储在2012年才采用,并将目标定为2%。
由于通胀仍具黏性,我们预计2023年美联储仍会将利率维持在高位,难以出现降息。利率峰值可能在5.25%左右。通胀对于增长是有意义的,根据测算当通胀率为4%~10%(3.8%)时,美国的实际经济增长实际上高于1%~3%(3.1%)。与此同时,高通胀将有利于降低美国创纪录债务负担的实际价值。
美国股市已经提前反映经济衰退预期2023年可能开局乏力但会强劲收尾
2022年,美股经历了大规模抛售,全年标普500指数下跌了19%。这一动态体现出了市场的前瞻性——已经反映了2023年美国经济放缓/衰退的因素,因为2022年的公司收益普遍坚挺。
展望2023年美股的表现,也许会在上下半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走势——在一个相对乏力的开始之后,有一个强劲的收尾。
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和政策逆风,如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中国重新开放初期仍比较波动等,仍可能会影响美股上半年的表现。但到下半年这些因素可能会消退,为今年更强劲的市场表现打开大门。
同时,在过去的50年里,标普500指数从未在中期选举后一年内下跌(迄今为止15次),甚至平均回报率达到16.3%。
随着美股估值继续正常化,科技股可能会陷入困境;医疗保健板块将处于有利地位;如果油价上涨,能源板块将会持续受益。
但是在外汇市场,随着其他央行“追随”美联储早期激进的加息,美元可能已经在本周期见顶。2023年,外汇交易员需要更加敏锐。美元强势程度在2023年有望缓和。美元可能会接近中间位置。日元和欧元可能跑赢市场,这是因为日元或继续受益于估值和日本央行收紧,而欧元则将受益于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和欧洲央行收紧政策。
英镑的表现可能相反,英国经济增长疲软,但通胀更高且更具黏性,这会让英国央行举步维艰,英镑在2023年预计表现不佳。
(注:马修·韦勒系嘉盛集团全球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