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圣罗马帝国为什么叫罗马

神圣罗马帝国为什么叫罗马(罗马和神圣罗马是什么关系)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3 17:03:01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罗马和神圣罗马是什么关系

962年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便于德意志国王结合起来,当然这个帝国并不是罗马人的,而是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并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实际上是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本质特征。“神圣罗马帝国”意味着古罗马帝国的复兴,德意志人则是这个帝国遗产的继承者;同时,这个帝国将其存在的基础置于基督教及教会关系的宗教使命之上,也就是向世人宣告这个帝国是奉的使命而建立的,它对基督教和教会负有使命,这样,神圣罗马帝国就负有统治世俗国家和宗教的双重使命,即有统治包括东正教在内的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权力。奥托一世通过和教会的结盟,加强了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在复兴罗马皇帝权力的名义下,奥托一世使教会以新方式服务于王国的统一。作为行政中心的国王礼拜堂以及主要从这个时候产生的帝国主教层,以后形成了覆盖全帝国的一种有序的集中官僚组织。

神圣罗马帝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建立起了相当于现在的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疆域的王国,于是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成了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1034年,帝国正式称为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并列。此时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对内则以农奴制等形式剥削农民。1157年,帝国改称神圣帝国,1254年称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等地区。但事实上,正如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所说,“它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因为它并未完全统一过意大利。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名称始于奥托一世,但人们通常也将查理曼时代的历代皇帝包括在内。加洛林王朝的诸位皇帝其正式称号是罗马人民的皇帝,由教皇加冕赋予,因此这个头衔也可看作是一个意大利王公头衔,而且往往与意大利国王平级。而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皇帝称号虽然也由教皇加冕,但其本质却是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只有通过征服意大利才能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侯,当选者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实是德意志国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称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皇帝这一殊荣。

意大利首都为什么是罗马

因为世界上国名与首都名字重合的国家绝非个例,比如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突尼斯的首都突尼斯城,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城等等,所以即使意大利把国名定为“罗马”,相信也不会存在太大问题。他们之所以坚持使用“意大利”这个称谓,恰恰是为了与先前的“罗马帝国”划清界限。

意大利作为国家出现则是在是在951年。当时,德意志入侵今日的意大利,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自称是意大利国王。之后,奥托一世在德意志王国与意大利王国的基础上,组建了神圣罗马帝国。

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国的崛起,意大利又迎来了新的战乱。1796年,拿破仑率领法军进攻北意大利。1802年,拿破仑担任为意大利共和国元首。

意大利首都在罗马,但是意大利绝不能更名为罗马共和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罗马解体后,重新建立起来的国家太多。如果意大利改成罗马共和国,势必会引起欧洲其他国家的敌视。为了减少麻烦,意大利民众非常清楚,不能改名叫做罗马共和国。

2、意大利的首都虽然在罗马,但是本土居民其实都不是罗马城本地居民。更主要的是,罗马城经过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具有罗马血统的城市居民已经很少。所以,意大利改名罗马共和国,也非常牵强。

3、意大利作为地域名词出现的时间也已经有1000多年,期间也多次作为国王出现,历史沉淀深厚。所以,当意大利成为一个国家后,就用意大利作为国名。

4、文艺复兴是在意大利引发的,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作为发源地,意大利在欧洲众国之间有着很好的美誉度,名气并逊色于罗马。

德意志第一帝国为什么要叫神圣罗马帝国

因为这是日尔曼人建立的帝国,德意志民族大部分是日耳曼血统的传人,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是因为罗马帝国在西方拥有无以伦比的影响,象征了西方的最高权威。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http://baike.baidu.com/view/985928.htm

神圣罗马帝国为什么叫罗马而在德意志呢

先给你扫盲:德意志是一个政治区域而非指一个王国德意志王国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鄂图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第二帝国”。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这个由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号称“第三帝国”。

神圣罗马到底是什么国家

神圣罗马帝国(The Holy Roman Empire,962~1806A.D.) 1. 渊源:由东法兰克王国蜕变而来(详前表),公元九六二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鄂图一世亲至罗马城,跪在查理曼曾经跪过的地方,要求教皇约翰十二世(John IIX)为他举行加冕典礼,要求人民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并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神圣罗帝国」。 2. 国策:以古罗马帝国的真正继承人自居,处心积虑完成其理想中的领域——包括一切基督教国家在内。 3. 疆域:全盛时期包括尼德兰(Netherland,包括今荷兰及比利时)、日耳曼、波希米亚(Bohemia)、奥国、瑞士、布根第以及意大利北部。(英、法、西班牙、瑞典、丹麦、挪威等基督教国家均未曾隶入版图) 4. 宗教:原则上支持罗马教皇;实际上,教皇与皇帝间明争暗斗。 5. 帝国组织:皇帝无实权,帝国组织松散而庞大,皇帝之下的诸侯(Vassals)、主教区(Dioceses)、武士团体(Knights)及自治城市(Free Cities)各自为政,理论上连系各成员共同辅助皇帝的公会(即帝国会议Diet),事实上沦为各方争取特权之场所。 6. 帝国隐忧:(1).地方主义(Particularism)盛行,区域间难以合作。(2).历届皇帝驰心外务,内政不修,臣民离心离德。(3).政教之争,打击皇帝尊严。 拿破仑战争之后,哈布斯堡的奥地利皇帝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德意志诸邦国组成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有38个组成成员,包括: 1个帝国:奥地利 8个王国: 普鲁士 丹麦(其国王属于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家族,作为荷尔斯泰因公国的领主而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直到1864年的普丹战争为止) 巴伐利亚 萨克森 巴登 荷兰(其国王作为卢森堡大公而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 英国(国王源自德国汉诺威公国,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 黑森大选帝侯 3个大公国: 符滕堡 黑森-卡塞尔 萨克森-魏玛 11个公国: 萨克森-哥达 萨克森-柯堡-梅宁根 萨克森-阿尔滕堡 萨克森-柯堡-哥达 不伦瑞克-沃芬巴赫 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 梅克伦堡-什未林 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 安哈特-德骚 安哈特-伯恩堡 安哈特-哥滕 11个亲王领地: 霍亨佐伦-黑兴根 霍亨佐伦-西格马林根 拿骚 列支敦士登 施瓦岑堡-桑德豪森 施瓦岑堡-鲁多尔施塔特 瓦尔戴克-皮埃蒙特 长系琉森 幼系琉森 绍姆堡-利佩 利佩 4个自由市: 吕贝克 法兰克福(美因河), 不莱梅 汉堡 神圣罗马帝国和古罗马帝国根本就是两个概念,民族构成完全不同。罗马是以拉丁民族为主体的,而神圣罗马帝国是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中世纪时期德国皇帝统治下的帝国,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国”,和1870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933年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相对应。之所以叫“神圣罗马帝国”是罗马教皇和德国皇帝权力结合的产物。在封建割据势力十分强大的德国,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教皇利益的代言人;而有势力的诸侯也通过这一途径获得一定的支配权。所谓德国皇帝,好象我国春秋时的“霸主”一样。所以说神圣罗马帝国从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哈布斯堡王朝时的帝国徽章自奥托一世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德意志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19世纪,在拿破仑的要求下,弗郎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楼上说什么追溯罗马帝国就是胡扯

神圣罗马帝国不是罗马帝国为什么还要叫神圣罗马帝国他不是德国罗马帝国在中世纪时代灭亡了

因为罗马帝国是那片土地上的第一个真正的帝国,所以宣称自己统治的国家是罗马帝国,等同于取得了大义。近代欧洲,有些强大的国家,如法国和俄国,他们的君主也开始宣称自己是罗马的继承者了。这东西,就有点像中国的皇帝称号,皇帝这个称号,明明是秦始皇的自大宣言,但因为他是第一位一统中原的君主,所以后来的君主们,大多使用了皇帝这个头衔,一是面子上好看,二是能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惯了,不这么宣称,就好像自己不对似的。

“罗马”一词的由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实有其路,就是古罗马人在欧洲各处以及北非修筑的英语叫做“Roman roads”的大路,那是堪与中国秦“驰道”相媲美的一项欧洲古代伟大工程。 秦灭六国过程中,修筑了许多大路,秦王朝建立以后,继续维护和修筑,形成通往全国主要地区的“驰道”。至今北到内蒙东胜,南到湖南零陵,东到渤海之滨,仍然可以看到那两千多年前浩大交通工程的遗迹。内蒙东胜境内“直道”(直通正北的秦驰道)保存下来的遗迹还有90华里长,路宽仍在35米以上。当年平原地区驰道的标准路宽是50步,秦制1步6尺,1尺约合现在0.23米,可以算出路宽大约是70米,实在应该看作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路边三丈一树,十里一亭,高速路的附属设施也有了。 有的书上说秦驰道是秦始皇出巡用的“御道”,恐怕不确。从保存下来的遗迹看,它们显然都曾大负荷、长时期使用过。如果我们没忘记当年秦兵出动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少有的,动辄几十万人,后勤补给运输任务的艰巨当不难想见;驰道的修筑,无疑正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罗马大路也是这样,它主要也是一种“military roads”(军用路)。第一条道路,从罗马到意大利南部城镇卡普阿(Capua),是公元前312年由一位名叫“Appius Claudius Caecus”的督察官(censor)指挥筑成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ViaAppia(英语“Appian Way”,亚必古道)。罗马人征战到哪里,就把这种“大路”修到哪里,而且纵横交错,形成“网络”。在欧洲大陆它们最终都通向罗马,但在大不列颠,却都通向伦敦。 罗马大路的总里程大概不比秦驰道少,但远没有秦驰道那么宽,其路面常常用石块铺砌,是“paved roads”,铺砌方法约与我国南方的卵石路类似,但不同于“石板路”,这就比通常只是夯实土路的秦驰道要好一些。古罗马的基本军事单位是“centuria”(顾名思义可知是“百夫团”),标准建制是42个“centuria”组成一个“legion”(军团),这样一个罗马军团便大约有四千多人。公元前44年恺撒被谋害以后,他的侄孙(grand-nephew)、因被他指定为继承人(heir)而收为养子的屋大维(GaiusOctavius)与安东尼(MarkAntony)争夺继承权,曾把部队扩充到60个军团,但获胜后就削减为28个。罗马帝国用兵规模远不如秦军,通常也就几万人,例如,第四任皇帝克劳狄乌斯(Claudius,公元41-54年在位)征服大不列颠的部队,大约就是4万人。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大路自然不需修得像秦驰道那么宽。 通向罗马的不只是“罗马大路” 在征服大不列颠之外,克劳狄乌斯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颁令允许高卢贵族取得罗马公民权,这对高卢的“Romanization”(罗马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罗马帝国在它征服的其他地方,也推行了类似的应该说相当“开明”的做法;而那样做,实在是有利于把被征服者“罗马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外省人”涌入罗马,凯尔特人(Celts)、柏柏尔人(Berbers)、犹太人(Jews)、埃及人(Egyptians)都有成为罗马公民的,更不用说备受罗马人尊敬的希腊人了。这样,“Roman�就不是一个用于“ethnicde�scription”(种族描述)的术语,而成了一个政治术语(politicalterm)。 取得罗马公民身份(Romanciti�zenship)的“外省人”,许多成为战士,一些人做了官吏,有的当上元老院议员,还有几个甚至当上了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121-180),既是皇帝又是著名新斯多噶派哲学家,而他就来自南高卢(Southern Gaul)。另一个来自南高卢的著名人物是历史学家,《Histories》(历史)和《Annals》(编年史)的作者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公元前55?-120?)。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诗人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70-19B.C.,但丁在《神曲》中所写游地狱的向导)和历史学家利维(Titus Livius,59.B.C.-AD.17,《History of Rome》(罗马史)的作者),据说也是高卢人。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这些人当属“成功人士”。对于他们,通向罗马,也就意味着通向“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那大路在“军用路”(military roads)之外,还是“仕途”(official career)。 公元98-117年在位的图拉真(Marcus Ulpius Trajanus),出生在西班牙,不但是第一个当上罗马皇帝的“外省人”,而且成就非凡,从而有“Optimus Princeps”(最好的皇帝)之誉。他一改“开国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以多瑙河为帝国东北部边界的政策,跨过多瑙河攻占了达契亚人(Dacians)的土地,把它变成罗马帝国的一个边疆省,即今天的罗马尼亚(Romania),这样才在东欧斯拉夫语系国家中出现一个拉丁语系国家。为了保证军队供给,图拉真在铁门(Iron Gate)以东的多瑙河上修建了一座石墩多跨木拱桥,总长800米,单拱最大跨度52米。在一千多年的长时间里它不但保持着“欧洲第一”的记录,也是“世界冠军”。秦驰道上迄今尚未发现可以和它相比的桥,所以在路面之外,我们得承认罗马大路在这方面也胜出一筹。 显然,“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谚语应该出现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前,起初它很可能是拉丁谚语,而且很早就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例如日耳曼语,现在德语还有“Alle Wege führen nach Roma”的说法。日耳曼人虽然不像高卢人那样“罗马化”了,但他们也有以罗马为中心、或者为“正统”的观念;德意志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人们常说的“第一帝国”,德语全名便叫“Heilige Romalische Reich Deutscher Nation”(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盎格鲁-萨克森人渡海来到不列颠,是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事;他们演变成“英国人”,他们的语言演变成“英语”,则更晚。莎士比亚之前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因为先后受宠于多位大贵族和国王,曾有幸到法国和意大利去旅行,但那时就在意大利,“中心”也已经不是罗马而是佛罗伦萨(Florence),所以他只能感叹“吾生也迟!”。英国人不但创造不出这条谚语,而且把它翻译成英语也是很晚的事。“all roads lead to Rome”中的“road”一词,在古英语(Old English,约公元5世纪到11世纪)里作“raid”,意思是“riding”(骑,驾),但在乔叟时代已经成了一个弃而不用的“废词”(obsolete)。当作“lin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laces”(交通线)讲的“road”,迟至16世纪才出现;起初作“roadway”,而且其中的“road”用的还是作“riding”解的“古意”,“roadway”者,骑马、驾马车的“马路”也。“铁路”现在不列颠英语作“railway”(美国英语则作“railroad”),但也开始被简化成“rail”了,其演变似乎正重复了当年从“roadway”到“road”的变化。

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有什么区别

罗马帝国是公元前一个称霸地中海的带有共和性质的君主集权国家。神圣罗马帝国是德意志(德国)在中世纪获得基督教的一个封号。罗马帝国作为欧洲古代的一个先进国家,虽然后来分裂成诸多小国,但是当时这些小国都以罗马文化为荣。其中法国、德国、勃艮第、意大利等大国自称罗马正统,但是又因为各自的文化而无法证明自己。由于中世纪君权和神权对立,封建君主和基督教时战时和。于是德国就因为种种原因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但这个名字名不副实,因为德国皇帝抵制教皇的命令,所以不神圣;德国有自己的普鲁士城邦文化,没有继承多少罗马传统,所以不罗马;德国在当时仅仅是个普通大小的王国,德国皇帝无法命令其他王国,所以也不是真正的帝国。

中世纪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有什么关系

西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由晚期两个皇帝共同执政情况下分裂出来的,后来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灭亡了。而神圣罗马帝国则是由日耳曼人奥托一世建立的封建帝国,后来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自称“罗马皇帝”所以才有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如果说联系的话只能说是后者的祖先灭掉了前者又在前者的土地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