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二战轴心国突尼斯军团
- 二战中,参加突尼斯战役的盟军兵力有哪些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突尼斯战役的最后阶段盟军是如何粉碎轴心国军队的
- 二战德国为何不愿意放弃突尼斯
- 二战中,意大利海军为何全力增援突尼斯守军
- 二战中,盟军和轴心国是如何争夺突尼斯的
- 二战中,突尼斯和马耳他对于意大利的影响是什么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突尼斯战役中,轴心国在突尼斯受到哪些危机
二战轴心国突尼斯军团
二战轴心国突尼斯军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主的非洲军团一路推进到了埃及边境,但由于补给跟不上,导致其战斗力锐减。此时,盟军趁机展开了十字军行动,解除了托布鲁克之围,并再次将前线推到了阿盖拉地区。然而,隆美尔的进攻又将盟军赶到了阿拉曼地区,局势十分紧张。
然而,由于驻马尔他岛英海军拦截了大量的意大利补给船只,并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的补给,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对后勤补给困难的隆美尔非洲军团形成了战略优势。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后,德意联军不得不从埃及撤退。
1942年11月8日,盟军在突尼斯西面的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登陆。面对美英掌握了制空权和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海军,德意联军物资和兵员补给困难,而希特勒却命令非洲军团死守突尼斯,以打乱盟军在欧洲的计划。
德意非洲集团军群下辖德第5装甲集团军、意第1集团军共13个师,130辆坦克、500门火炮、500架战机,企图依托突尼斯沿海的朗斯托普峰和609高地等复杂地形,阻滞盟军进攻。然而,盟军却占据了绝对的海空优势,第18集团军群下辖英第1、第8集团军以及美第2军共20个师,1200辆坦克、1500门火炮、3241架战机,实施了佯攻和助攻,并向首府突尼斯实施主攻。
随着战役不断升级,德意联军不得不撤退至邦角,并企图从海路撤离北非。然而,由于英美的海空封锁,德意联军未能撤往意大利。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司令冯·阿尼姆大将率德意联军24万人投降,北非突尼斯战役终于结束了。
总之,德意非洲集团军群被歼,在突尼斯损失30多万人,其中被俘约24万人,包括德军12.5万人,盟军庞大的补给供应,武器装备和兵员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又掌控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导致补给困难的德意联军无法从海上撤退,是轴心国突尼斯军团全军覆没的最主要原因。
二战中,参加突尼斯战役的盟军兵力有哪些
参加突尼斯战役的盟军兵力是第18集团军群,亚历山大将军兼任司令,下辖英国第1、第8集团军和美国第2军,共18个师(12个英国师、4个美国师、2个法国师)另二个旅。由盟国地中海舰队(近百艘军舰)及3241架作战飞机支援作战。战役计划是,英国第8集团军在滨海方向上沿马雷斯—加贝斯公路实施主要突击,并积极配合美军第2军歼灭意大利第1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尔后全部盟军迅速向突尼斯市发动进攻。同时美第2军向米克纳西和加贝斯湾方向实施辅助突击,转向意第1集团军后方并切断其退路,再予以歼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突尼斯战役的最后阶段盟军是如何粉碎轴心国军队的
在突尼斯战役的最后阶段,盟军统帅部预料敌人将会通过海路或空运从邦角撤走,于是,同盟国海、空军在德意军交通线上的作战活动发展成为对海岸的封锁,旨在将轴心国军队全歼在非洲大陆上。为此,护航运输船队暂时停止开往马耳他岛,也不在近海区内活动,全部兵力集中封锁突尼斯的敌军。在这里盟军首次进行了逼近的紧闭封锁,参加封锁行动的驱逐舰、鱼雷艇和小型舰艇在邦角附近分两线成半圆形展开。炮舰则向集中在邦角半岛的轴心国军队开火,并压制向实施封锁的舰艇射击的敌炮兵。盟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对舰艇实施支援和掩护,歼灭机场和空中的敌机,阻止轴心国残余部队乘运输机撤走。盟军的这一封锁行动,粉碎了轴心国军队从突尼斯撤走的一切尝试。除数百人趁黑夜搭乘小型舰艇逃到西西里岛之外,5月13日,近30万人的轴心国部队向盟军投降,非洲战争胜利结束。
二战德国为何不愿意放弃突尼斯
二战德国为何不愿意放弃突尼斯
二战纳粹德国不愿意放弃突尼斯,甚至还为其增兵,其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战略局面方面的考虑以及政治方面的考虑。
放弃突尼斯就等于在北非的作战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同时也将直接威胁到了意大利的本土以及德国南部地区。不过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严重误判的战争局势,白白葬送了30万的德意联军以及大批的武器装备。
把握住突尼斯就等于保护了意大利以及德国的南方。突尼斯距离西西里岛十分的近,距离意大利的本土也非常的近,可以说突尼斯就是捍卫意大利本土以及西西里岛的门户,只要把握住了突尼斯,那么盟军就无法对意大利本土以及德国南部地区造成威胁。
只有这样意大利人才会老老实实的跟着德国人,德国也不会存在着南翼的威胁,而这就是希特勒决心要守住突尼斯的关键所在。
其次就是现实的可能性。希特勒在这之前就已经了解到美军将要登录北非的事情将协同英军作战。但是希特勒认为在突尼斯,德意联军的补给距离将大大缩短,将不会出现隆帅之前遇到的补给困难的问题。
再加上之前北非军团在补给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打了很多胜仗,如今在补给更加充分的情况下是完全有能力应对英美联军的。
于是在这样的考虑下,希特勒最终让阿尼姆将军带着第五装甲集团军前往突尼斯,加强轴心国在北非的力量。
但是此时英国和美国的作战力量也大大增强了,尤其是航空兵方面的力量,对德意联军的补给线路造成了巨大的麻烦,英军甚至都已经占领了黎波里,导致了北非的占据迅速恶化。最终德意联军在丢失了突尼斯城之后走投无路,选择了投降。
二战中,意大利海军为何全力增援突尼斯守军
在此之前,意大利海军总部曾向其最高统帅部说明,由于盟军海军力量的急剧增强,除了已在进行中的对利比亚的补给外,意海军再不能承担任何大规模的海上支援活动了。鉴于盟军突然登陆北非,突尼斯岌岌可危,意海军便建议放弃对的黎波里塔尼亚的船运补给,全力增援突尼斯守军。因为突尼斯对轴心国具有更大的战略价值:它是地中海的门户,也是未来向非洲发动反攻的桥头堡。
二战中,盟军和轴心国是如何争夺突尼斯的
盟军占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获得重要的后方基地之后,迅速向突尼斯挺进。11月15日,北非登陆部队英国第1集团军在安德森中将的指挥下,追击德军进入突尼斯境内,占领突尼斯市西北部海岸城市泰拜尔盖。17日,在比塞大以西50公里处,盟军与德军首次在突尼斯展开激战。德军1.5万人的快速增援部队和大量飞机,挫败了英美联军迅速夺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图。至年底,盟军被迫撤至迈杰兹巴卜一线。至翌年春,由于暴雨不断,道路泥泞不堪,给行军造成了很大困难。盟军暂停在突尼斯的攻势。与此同时,蒙哥马利指挥的第8集团军也因等待补给而推迟了向突尼斯的挺进。轴心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乘机向非洲增派兵力,并规定突尼斯轴心国军队司令库尔特•冯•阿尼姆上将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隆美尔军队的前进道路畅通,不受牵制,进而两军协同作战,共同守住突尼斯这个战略重地。
到1943年2月初,轴心国集结在突尼斯的兵力总数约10万人,其中德军7.4万人,编成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司令冯•阿尼姆上将),下辖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1集团军,共17个师(德国7个师、意大利10个师)另2个旅。轴心国军队的防区是以160公里长的一连串防卫哨所连接起来的一个总桥头堡。它由包括突尼斯和比塞大在内的两个环形阵地构成,从比塞大以西约32公里的海岸延伸到东海岸的昂菲达维林。分为北、中、南3个防区,各由1个师防守。防守该桥头堡的德意兵力最后增至25万人以上。轴心国和同盟国分别加大了对突尼斯的重视。
二战中,突尼斯和马耳他对于意大利的影响是什么
由于没有完整的战略计划,战争之初,意军也就忽略了两个能够改善意大利战略态势的要地——突尼斯和马耳他。如果占领突尼斯港口和机场,意海空军就能利用突尼斯基地和对面的西西里岛基地,严密封锁突尼斯海峡,切断英国在地中海的交通线。而且突尼斯港口和海岸线可以作为意陆军的补给基地,安全而又经济。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心,是英国舰船的一个中途停靠战,也是意大利中央阵地上唯一一块英国领地。但是这里最初只有4架作战飞机驻防,防守力量相对薄弱。对于这个理应成为第一个进攻目标的重要战略基地,意军除了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空袭外,对其没有采取任何可靠的行动。战略计划的不完备和行动上的盲目,注定了地中海战争中意大利军队的惨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突尼斯战役中,轴心国在突尼斯受到哪些危机
在突尼斯战役初期,轴心国与其突尼斯守军之间的交通线实际上已被切断。在这种情况下,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司令阿尼姆上将向希特勒报告了他缺粮少油料的处境。凯塞林元帅也建议放弃突尼斯,将残存部队撤回本土,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