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知道贝尔尼尼都有什么代表作
- 博而盖塞博物馆的藏品资料
- 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大厅中的天顶画和壁画,分别出自哪两位艺术
- 圣彼得大教堂镇殿之宝
- 贝尼尼雕塑作品,圣女德雷莎的沉迷,英文名是什么
- 建筑家贝尔尼尼的早期建筑作品有哪些
- 贝尔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哪部分以失败告终
你知道贝尔尼尼都有什么代表作
贝尔尼尼的代表作众多,其中有《圣女韦罗妮卡像》,《圣隆吉努斯像》,圣彼得大教堂,《圣安德鲁像》,《圣海伦像》,贝尔尼尼的作品非常具有力量感。
博而盖塞博物馆的藏品资料
《阿波罗和达芙妮》(ApolloandDaphne)是贝尔尼尼在1622-1625年(24岁)创作的四座极为生动的大理石组雕中的一个。雕塑内容取自希腊神话故事。一天,阿波罗爱上河神帕纽斯(Peneus)的女儿达芙妮,而达芙妮却对阿波罗毫无感觉。无论阿波罗怎么努力都丝毫不能打动达芙妮。终于有一天阿波罗忍不住想去向达芙妮表白,达芙妮见状赶忙跑开,阿波罗在后面狂追,就在快要追上的瞬间,达芙妮向他父亲祈求改变她的外貌,河神立刻用神力把她变成了一颗月桂树。阿波罗看到后懊悔万分,却又无可奈何,最后还是紧紧抱着月桂树以表达对她的爱,并答应将用月桂树枝编成王冠送给伟大的凯撒大帝和所有的胜利者,还要让月桂树四季常青、永不凋零。雕像表现的是阿波罗的左手触到达芙妮肚子上的那一霎那,达芙妮侧着头,目光惊恐和绝望,大张着的祈求嘴巴,飘动的秀发和两只向上伸出的手变成了树叶,被阿波罗触摸到的左边身体已被月桂树皮包了起来,左脚也变成树根扎入土中。阿波罗的右手向斜下方伸展,使整个雕塑有一种向前奔跑的动感。在雕像中,两个人物的血管、经脉、骨骼结构、肌肉都清析可见。《普鲁托和普洛塞尔皮娜》(PlutoandProserpina)是年仅23岁的贝尔尼尼在1621-1622年创作。雕塑内容取自罗马神话故事。冥神普鲁托(Pluto)看上了谷物女神色列斯(Ceres)的女儿,他把她掠到冥界中,并改名为普洛塞尔皮娜。这尊两个人缠绕、扭打在一起的雕塑,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它会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从左边看普鲁托有力地抓住并托起普洛塞尔皮娜,而少女正在试图挣脱他的束缚;从前面看整个雕塑似乎是普鲁托正在炫耀他所获得的战利品,并把带她进入冥界;从右边看普洛塞尔皮娜脸上有她在向上天祈求时流下的眼泪,风吹起了她的头发,脚下那条守护地狱之门的三头犬(Cerberus)正在咆哮。贝尼尼惟妙惟肖地把掠夺的瞬间凝固在了这个雕塑上,从后面看普鲁托全身上下结实的肌肉和举起“猎物”时肌肉的变化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雕像右边因为用力和兴奋普鲁托右手的四个手指深深地陷进了被掠走女人的大腿里,看上去有很强的质感和力感;而女主角微微张开的嘴唇仿佛是正在尖叫或寻求帮助。贝尼尼不仅从他们的眼神和神态上表现出了两人的极大差别,而且从肢体动作上似乎也能“听到”他和她要发出的呐喊和哀求。《大卫》(David)是贝尔尼尼在25岁时,即1623-1624年的作品,虽然它远没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那么出名,但它仍算的上是件杰出的雕塑。作品取材于圣经《旧约全书》中大卫王的故事,在圣经中他被描绘为骁勇善战的勇士、音乐家(会弹竖琴)和诗人。当时以色列人正在与腓力斯人(Philistines)作战,在对方阵营中有一个虎背熊腰、力大无穷的巨人哥利亚(Goliath)天天来骂阵,但以色列人无人敢应战。这天耶西(Jesse)最小的儿子大卫带着食物来看望在军中服役的两个哥哥,见到这种情形主动要求应战,以色列国王扫罗(Saul)看大卫和巨人个头、身材相差悬殊不同意,他的哥哥也觉得大卫这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但大卫说他牧羊时杀死过熊和狮子,这个哥利亚比它们要小多了,扫罗看到大卫坚持也就同意了。哥利亚见到出战的是个连铠甲都没穿的俊美少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挥舞着大刀气势汹汹地奔了过来。只见大卫拿起弹弓,将鹅卵石压在弦上,瞄准哥利亚的额头,等到他走近时猛地松开右手,石头击穿了哥利亚的脑门,大巨人轰然倒地,大卫赶紧跑过去用哥利亚的大刀割下他的头颅,腓力斯人见状立刻溃不成军,以色列人乘胜追击,收复了大片土地。后来大卫接替扫罗成为了以色列第二任国王。《大卫》是一尊与真人大小相一致的雕塑。从大卫的面目表情上看他显得年轻而又紧张,它也暗示了作者自己面对坚硬的大理石进行工作时的紧张心里。大卫扭动着身躯,将右手后移到最远,这样既是为了表现出大卫将用尽全身气力投掷石块,又是为了保持整个雕塑在动感中的平衡。《神圣和世俗的爱》(SacredandProfaneLove)是威尼斯画派的鼻祖提香(Titian1488/90-1576年)在1513-1514年,即25岁时完成的作品,该作品也叫《维纳斯和新娘》(VenusandtheBride),是博尔盖塞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博尔盖赛博物馆馆长告诉我们中的新娘穿的服饰是十九世纪以前意大利新娘的典型服装,红色调为主,而非白色。新娘与新郎分属威尼斯两大家庭,新娘的父亲被新郎杀死,为两家合解,两家决定联姻。提香的作品构思大胆,气势雄伟,构图严谨,色彩丰富、鲜艳;主要以宗教和罗马神话为题材,充满戏剧性的气氛和动感的人体线条,其中包括许多以维纳斯为主题的人体作品。该作品是为威尼斯共和国“十人委员会”宗教法庭秘书长欧黑利欧(NiccolòAurelio)的婚礼而画的。画中两位貌美的女性坐在山清水秀、山丘起伏的城外的一个石棺上,以左上角的城堡和右上角的教堂作为背景。左边身着白色华丽衣服的新娘戴着手套坐在丘比特旁边,她右手拿着象征爱情的玫瑰,左手放在象征着“人间短暂幸福”的一罐珠宝上;右边性感的裸女维纳斯右手支撑着倾斜的身体,左手披着红色绸衣,拿着一盏正在燃烧的、象征着“天堂永恒幸福”的火焰。俩人中间放着一个铜盘,边上有一些散落的玫瑰花,后面的爱神丘比特正用左手在石棺里玩水。提香画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十五世纪诗人和作家哥伦纳(FrancescoColonna1433-1527年)的《寻爱绮梦》(HypnerotomachiaPoliphili)。
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大厅中的天顶画和壁画,分别出自哪两位艺术
您是想问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大厅中的天顶画和壁画,分别出自哪两位艺术家吗?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大厅中的天顶画和壁画,分别出自贝尔尼尼,自鲁本斯两位艺术家。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Museum)的大厅是一座宏伟的文艺复兴建筑,以其精美的天顶画和壁画而闻名。其中,大厅的天顶画和壁画分别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位艺术大师:1、《天顶画》出自贝尔尼尼(GianLorenzoBernini)之手。贝尔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圣安德肋堡等。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天顶画是贝尔尼尼在1652年为奥地利皇帝费迪南德三世设计的,描绘了皇帝的荣耀和权力。2、《壁画》出自鲁本斯(PeterPaulRubens)之手。鲁本斯是17世纪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外交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圣家族》、《狮狩》等。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壁画是鲁本斯在17世纪初为比利时安特卫普城堡设计的,描绘了罗马神话中众神们的欢宴和娱乐。
圣彼得大教堂镇殿之宝
圣彼得大教堂有三件镇殿之宝:之一“雕塑《圣殇》” 这是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耶稣躺在玛利亚怀中,圣母平静祥和,眼帘低垂,无限哀伤地看着怀中的耶稣,她身上的衣衫显出褶皱。圣母玛利亚的表情非常的哀伤,胸前衣服有一根带子,上面签着米开朗基罗自己的名字,他当时雕这尊雕塑的时候只有24岁,非常年轻,没人相信是他雕的,他就趁晚上没人注意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圣母的衣带上。如此逼真传神的形象谁会想到是用僵硬的大理石勾勒出来的,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的签名作品,也是世界雕塑史上唯一的签名作品。之二:“巨型青铜华盖” 教堂呈十字型,在中间的交界处有一个青铜华盖,阳光从大穹顶透过彩色玻璃窗挥洒下来,把铜制的中心祭坛照得金光灿烂。这是贝尔尼尼的巨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雕刻作品。放着圣彼得的骨骸,青铜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有5层楼房高,气势宏伟,华丽壮观。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华盖正上方是教堂穹顶,下端则是宗座祭坛,地宫里华盖正下方是圣彼得墓,安放着史上第一位教皇,骨骸就藏在这个华盖的下面,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下去,那就是现任教皇。 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在这里朝拜一定会有心灵的震撼。之三:“圣彼得宝座” 这也是贝尔尼尼的作品,虽然没有巨型青铜华盖那么大,但这是一件镀金青铜雕刻,上面镶嵌着许多宝石非常的华美。宝座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尽头,是一个金光四射的极大青铜雕塑群。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的三重冠。整个宝座金壁辉煌,华丽之极。 彼得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是罗马最著名的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设计并用了11年时间建成的。 广场周围成半圆形的长廊,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两侧由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造型和谐,气势恢宏。柱廊共有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140个圣人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广场中间是方尖碑,两边各有一个喷泉。作为天主教世界最神圣的象征之一,圣彼得广场与圣彼得大教堂代表了耶稣的身体与张开的双臂,随时准备拥抱从世界各地前来的信徒。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令人好奇的是,站在两个喷泉之间的圆形白色大理石处,观望两侧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这是贝尔尼尼匠心设计的透视效果。面向圣彼得教堂的右手侧的建筑物里有教皇的书房。教皇每个星期天的正午,出现在最顶层右边第二个窗口向广场上聚集的人们祝福。
贝尼尼雕塑作品,圣女德雷莎的沉迷,英文名是什么
The Ecstasy of St. Teresa描绘西班牙加尔默罗会伟大改革家阿维拉的圣特雷萨(Saint Teresa of Avila, 1515∼1582)的一次神秘体验。特雷萨梦见一位天使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贝尔尼尼是根据特雷萨本人叙述的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像的姿态是这位沉迷的圣徒正晕倒在太虚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纱幔,置放於祭坛上方的一个壁龛内,用空中光线照明。这一作品把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在左右两边类似歌剧院包厢的空间可以看到柯尔纳罗家族的许多成员,他们或是交谈,或是读书,或是祈祷,都是精神饱满的样子。柯尔纳罗小礼拜堂百分之百地体现了贝尔尼尼的立体图画的理想。圣特雷萨和天使的形像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观看者识别不出它们究竟是立体雕刻或仅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构成这一雕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从隐藏的光源照射两个形像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闪闪。《圣特雷萨的沉迷》不是传统意义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组织的风景画,它由雕刻、绘画和光线构成,还包括宗教剧中的崇拜者。
建筑家贝尔尼尼的早期建筑作品有哪些
贝尔尼尼(G.Bernini,1598~1680)是画家、雕刻家、建筑家,他早期的建筑物是圣彼得大教堂、圣安德利亚教堂、圣玛丽亚教堂等。贝尔尼尼在布拉曼特等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设计,他在圣彼得教堂的圆顶下面设计了一个华丽的天篷覆盖在圣彼得的墓上;同时在圣彼得的一个古代木制的宝座周围,创造出一个“神圣的天国”突然出现的幻觉;然后把一块空地改造成壮观的通道。他围绕着方尖碑造了两条柱廊,巨大的柱子在左右两边盘亘弯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如同贝尔尼尼自己所说,就像两条拥抱欢迎的手臂一样。在贝尔尼尼的设计中,他是要构筑一个想像中的人体双臂,圆顶是它的头部:教堂的这种普遍的包容因此成为君主启示录的序言。
贝尔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哪部分以失败告终
设计教堂失败告终的部分是钟楼。1623年~1633年间,贝尼尼还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了一个青铜华盖。这件华盖高28米,是4根装饰性的螺旋形柱子支撑着一个华丽的顶子。顶上有涡形花纹,还带有十字架的圆球,它被用来象征教权至上和统治一切。四个角上还有天使的雕像,它们护卫着华盖,形象十分生动。含义把一块空地改造成壮观的通道,围绕着方尖碑造了两条柱廊,巨大的柱子在左右两边盘亘弯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如同贝尔尼尼自己所说,就像两条拥抱欢迎的手臂一样。在贝尔尼尼的设计中,他是要构筑一个想像中的人体双臂,圆顶是它的头部,教堂的这种普遍的包容因此成为君主启示录的序言。
圣彼得教堂(Piazza San Pietro)位於广场的西南面,是全世界的第二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於西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天独厚教堂,并於是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义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 6 1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