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谢利夫的自动光点实验证实了什么存在
从众效应。谢里夫的从众实验是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将游动现象用于遵从行为研究而进行的一项研究。谢利夫的自动光点实验证实了从众效应。从众效应(conformity),也称从众心理、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简述群体规范的强制性作用
群体规范是一切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内的成员是根据规范来互相认同的。因此,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标准化、越特征化,成员间的关系也越紧密,整个群体也越集中。反之,一个群体的规范标准化程度越低,整个群体就越松散。 群体规范作为行为参照的标准,赋予个体言语、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从而直接制约着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判断、态度和行为。群体规范为成员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参考原则,用以作为衡量成员言行的标准。背景 谢利夫使用游动现象研究了群体标准形成的过程。他以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的一些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单个地或以二、三人的群体参加实验。房间是全黑的,透过前方的金属箱的小孔可以看到一个小光点。他对被试说:当房间全黑下来时,我就给一个信号,先说预备,然后给你们一个光点。过了短暂的时间以后,光点开始运动。你们一看光点运动就按这个键。几秒之后,光点消失。告诉我光点运动的距离,要使你的判断尽可能地准确。谢利夫的实验发现每人一旦形成知觉模式,就始终认为光点是按那个距离来回运动,人们在没有其它信息的情况下,会建立自己的标准。当一个被试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并面对他人不一致的标准时,谢利夫发现个体通过相互的影响而确立了一个标准,同时群体中形成的这一标准是相当牢固的,然后每个个体都调整自己的标准去适应群体标准,并不回复到群体测试之前各人所具有的水平,而是聚集于群体标准的附近。因此,看来群体建立的标准比个人在这一特殊情境里的知觉更有力量。群体规范 从谢里夫的实验不难看出,群体规范的形成是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因素影响的。因为群体在讨论时,一个人会受到其他人意见的暗示,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或者少数人在大多数意见的压力下,为了避免自己被孤立而受到其它成员的另眼相看,而产生顺从,模仿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看法。正是这种一致性的意见,保障着群体活动的共同性。形成 群体规范作为一种标准化的观念,所涉及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国家的法律制度,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知识、观念和信仰等,也可以是机关、工厂、学校里的规章制度、守则和纪律等。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与群体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建立在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因为任何群体规范都是在拒绝或接受某种有社会意义的现象的条件产生的,这种拒绝或接受,就包含着群体的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是由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活动经验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范,自然也就形形色色。在这形形色色的群体规范中,有的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是一致的,从而表现出与社会要求一致的行为来;也有的是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背离的,那么它就会产生违反社会要求的倾向,表现出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行为来。群体规范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不同。意识形态规范是指社会中的法律观念、道德标准、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这些观念对于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有较大的作用。它们虽然也可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但是就个人行为而言,其影响作用都是间接的,其作用需要通过具体的群体才能发挥出来。而群体规范则是直接制约着成员行为的准则,对成员的影响是直接的。
谢里夫的从众实验的介绍
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将游动现象用于遵从行为研究而进行的一项研究。他利用游动错觉的特点。首先告诉 被试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 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 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该实验结论是,人们在不知情况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现了一种 遵从行为。而这种遵从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而不是盲目的服从。
如何理解谢里夫关于群体规范形成的实验
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作用。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简述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
【答案】:①这种理论是由谢里夫和霍夫兰德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谢里夫等人在1958年根据心理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所进行的关于物体重量知觉判断的研究。②这种理论认为,个体所持态度是不能用量表测量尺度上的某一个点来代表的,而应该用一段区域来表示。这段区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和拒绝的区域。③当个体遇到某一个劝说信息或新的观点和看法时,首先对此进行判断,弄清楚这些信息、观点是什么性质的,即弄清在个体自身的态度区域中位于哪一位置,然后才可能根据上述原则作出改变态度或拒绝不变的反应。④态度区域的大小与态度改变之间,新的观点主张与原有态度观点相似或相异的程度与态度改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