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关于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4 22:42:31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关于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1、ABCD目前喹诺酮类药物的N-1位大多为,乙基、氟乙基、环丙基,或者与8位环合,环合时以左旋活性最佳,右旋无效。8位取代基以F为好,若为甲基、甲氧基、乙基,光毒性减小。2、ABDA:吗啡的3,6位羟基乙酰化得到的是heroinB:N上的烷基化改为季铵盐后,失去活性,可能由于季铵盐的剂型太大,无法通过BBB(血脑屏障),但是甲基可换作其他烷基,保持叔胺结构。C:应该是7.,8位的双键还原。E:除去D环后,所得到的阿扑吗啡没有镇痛作用,只作为催吐剂。3、BCD甾体激素主要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又包括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孕甾烷类、雌甾烷类、雄甾烷类是甾体激素药物的基本母核。这题问题比较贱,生理来说就分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题目问结构,应该选BCD吧。4、ABCDEB:3,5位若为吸电子基团,氰基、硝基取代时,拮抗活性减少,甚至转为激动活性, C: 由于手性碳的不对称性,提高了选择性E:4位取代苯基的大小和位置对活性影响较大,对于电子效应影响不大,其作用在于锁定二氢吡啶环,邻间位活性最大,对位大大减少。5、ABD6、ACD(乙酰唑胺属于低效利尿药,甲苯磺丁脲属于降糖药)7、BCE均含有S元素8、BCDA:最早应用的是烷化剂类9、AB10、ACDE

第三代喹喏酮类药物特点

第三代喹诺酮结构特点:在喹诺酮基本结构上引入氟原子的衍生物。所以又叫:氟喹诺酮类药物。还有如下特点:1、大多数品种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相对较高。2、半衰期较长,服药次数少,使用方便。3、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药物体内分布广,在肺、扁桃体、肾、肝、胆囊、前列腺、骨骼、子宫、唾液、皮肤软组织、牙齿、牙龈、牙髓中均可达有效浓度。4、穿透性能好,各组织和体液中,药物浓度等于或高于血药浓度,有利于杀灭感染部位或体液中的病原菌。5、可经肝代谢,部分以原形经肾排泄,尿中浓度高。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以下五种: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

卫生资格考试2017年初级药师考点:喹诺酮类药物简述

  本文“卫生资格考试2017年考点:喹诺酮类药物简述”,跟着卫生从业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喹诺酮类药物简述   喹诺酮类是一类新的合成抗菌药,由于其化学结构上都有吡啶酮酸基团,故通常将这类药物称为吡啶酮酸类药物,也称喹诺酮类。本类药物于1962年进入临床,1978年之后其研究与开发十分迅速,已有多个品种使用于临床,他们的抗菌谱近似,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弱。   根据用于临床时间先后和抗菌性能,本类药物可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萘啶酸、吡嘧酸等,其中萘啶酸为代表药,由于其抗菌谱窄,血药浓度低,现已不再使用;第二代有吡哌酸,甲氟喹酸等,以吡哌酸为代表药,抗菌谱有所扩大,但只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临床使用较多;第三代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等,为广谱抗菌药,临床使用广泛。   近年来,由于本类药物的大量使用,耐药菌株有增长的趋势,表现为最低抑菌浓度增大或完全耐药,本类药物之间存在较密切的交叉耐药性。   喹诺酮类药物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能损害幼龄动物的软骨,造成负重关节损坏而影响关节活动。在人类,因不能进行此种实验而未能作出结论,因此不主张使用。但也有人认为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实际不符。为了对患儿负责,使用本类药物必须慎重,越是年龄小的儿童,越要认真考虑。   什么是首关效应和首剂效应   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效应,系指药物从消化道吸收,随血液流经肝脏而被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效应。药物可因应用途径的不同而使首关效应改变,如舌下含服、气雾吸入、肛门给药及注射给药均可避免首关效应。   具有显著首关效应的药物有:地尔硫(艹卓)、硝酸甘油、肼屈嗪、硝酸异山梨醇酯、拉贝洛尔、利多卡因、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哌唑嗪、维拉帕米、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双氢麦角胺、左旋多巴、新斯的明、氟尿嘧啶、巯嘌呤、阿司匹林、可待因、右丙氧芬、美普他酚、吗啡、喷他佐辛、哌替啶、阿米替林、氯美噻唑、多塞平、米帕明(丙米嗪)、去甲替林、多潘立酮(吗丁啉)、甲苯咪唑、吡喹酮及口服避孕药等。这些药物的口服剂量需比注射剂量大,才能补偿首关效应的损失,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首剂效应系指首剂药物引起强烈效应的现象。有些药物本身作用较强烈,首剂药物如按常量给予,可出现强烈的效应,致使患者不能耐受,如可乐定,首剂按常量应用,常出现血压骤降的现象。因此对具有这种性质的药物,其剂量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加大到一般治疗剂量较为安全。

2017执业药师药物化学重点讲解:合成抗菌药

   第四章 合成抗菌药

  抑制或杀灭病源性微生物

  喹诺酮类 、磺胺类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结构分类及发展概况

  一个通式,三个阶段,三种结构类型

  1.萘啶羧酸类

  B: 吡啶环

  代表药:依诺沙星

  考纲:结构特点与用途

  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B:嘧啶环

  代表药:吡哌酸

  3.喹啉羧酸类

  B:苯环 第三阶段

   二、喹诺酮药物的构效关系

  (1)A环是必需的药效团

  (2)B环可以是苯、吡啶、嘧啶

  (3)1位的取代基是乙基或环丙基(后者活性强)

  (4)3位羧基和4位酮基基本药效团

  (5)5位 氨基可提高吸收能力或组织分布

  (6)6位F取代,改善对细胞的通透性

  (7)7位引入杂环,增强抗菌活性,哌嗪最好

  (8)8位以氟、甲氧基 或与1位成环,增强活性

  8位氟有光毒性(4毒性)

   三、重点药物

  1.诺氟沙星

  理化性质和毒性:

  喹诺酮药物共同性质

  (1)3位羧基和4位酮基易和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降低活性,不易和富钙、铁的食物药品同服,妇女老人儿童

  (2)室温相对稳定,光照3位脱羧,7位哌嗪分解

  (3)酸碱两性 (羧基, 哌嗪)在酸碱中均溶解

  2.盐酸环丙沙星

  化学名: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其他同诺氟沙星

  3.左氧氟沙星

  特点:活性好、水溶性好、毒副作用最小

  化学名:(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 苯并嗪-6-羧酸

  3位手性碳

  补充手性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分子的手性和手性药物

  凡是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称为

  手性碳原子,具手性原子的称手性药物

  当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一对互为实物与镜象的对映异构体(R构型、S构型)

  四个基本概念:

  1.构型:R、S(氨基酸、糖等习惯用D、L);

  Cl,S,F,O,N,C,H第一个原子相同时比第二个

  2.旋光性:(+)右旋、()左旋、(±)消旋;

  手性药物都具有旋光性:偏振光的振动面习惯称为偏振面。用旋光仪测定,当平面偏振光通过手性药物溶液后,偏振面的方向就被旋转了一个角度(左旋或右旋),称为旋光性。

  3.一对对映体等量的混合物称外消旋体;

  4.分子中有对称面的称内消旋体;

  对考试的要求:有手性中心的药物,具有对映异构体,不同异构体的活性、代谢和毒性都有一定差异。

  左氧氟沙星:

  化学名:(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 苯并嗪-6-羧酸

   五、喹诺酮药物代谢特点 :3代谢

  补充基本知识:

  药物化学结构与体内生物转化的关系

  定义: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药物代谢。

  重要性:阐明药理作用特点、作用时程、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药物代谢分类,分两相

  Ⅰ相:官能团的反应

  药物分子通过氧化、还原、水解转变成极性分子(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

  Ⅱ相:结合反应

  Ⅰ相的产物与体内内源性分子(葡萄糖醛酸、硫酸、 甘氨酸、谷胱甘肽)共价键结合生成水溶性的物质,排出体外。

  可结合的原子O、N、S、C

  喹诺酮药物代谢特点:3代谢

  1.3位羧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2.哌嗪3’位氧化成羟基,进一步氧化成酮

如何记忆药物的化学结构式

记忆结构式要按药物分类来记忆。通常同一类药物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母核,比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基本母核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头孢类是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甾环、肾上腺素能激动药的苯乙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喹诺酮等等。知道了这些基本结构,再看结构式就清晰多了。所以当面对一个结构式时,基本上可以先判断它的基本结构,确定它的分类,再结构它的特征基团借以区分和特别记忆。根据特征基团进行与其它同类药物结构式的区别记忆。当记忆一个药物结构式时,不是孤立记忆,而应在熟悉了它的基本母核后,对比其它同类药物的结构式进区别记忆。如头孢氨苄与头孢克洛,它们的基本母核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头孢克洛3位上是氯而头孢氨苄3位是甲基,借以区分,更能清晰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于通用名或化学名来记忆。如诺氟沙星中的“氟”字即指6位为氟,环丙沙星中的“环丙”也指其1位有环丙基。当记忆或区分这些化学结构式时,药物的名字起到很重要作用。而对它们的化学名的熟悉也可帮助你理清药物结构式的“来扰去脉”。由于执业药师考试都是选择题,所以只要记住它们的基本母核和特征基团及特征基团的大致取代位置也就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了。借助于其构效关系来记忆。药物化学结构的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的灵魂,所以说,不但构效关系本身非常重要,是需要考生熟记的,而且我认为熟悉构效关系也对于理清及掌握药物结构式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且不要急切着想记下某个结构式,而应全面熟悉了其通用名、化学名、构效关系后再去记忆,才会有更好、更深刻的记忆效果。要经常动笔画画结构式。当记忆一个结构式时,不要只是用眼看,还应手脑口并用。口,即要嘴里念念有词,加深印象。手,即指要拿笔在草纸上画一画它的结构式。化学结构式其实是一幅图画,边记边画,或者默画几遍,找到自己哪里画错了,能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记忆结构式要循序渐进,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即然化学结构式这么多,那就从最简单、最重要、最常见的结构式记起吧,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记忆,积少成多,慢慢也就对结构式不再畏惧了。另外,仅仅“听一遍书,看一遍书”怎么能够记得住呢?不要大惊小怪,学习也是重复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记忆结构式的方法和窍门。

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理化特点是

【答案】:E喹诺酮类药物在室温下稳定,结构中3,4位为羧基和酮羰基易和钙、镁的离子螯合,其7位含氮杂环酸性条件下,水溶液光照可见分解反应。

药物化学——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第一代是以萘啶酸(Nalidixicacid)、吡咯酸(Piromidicacid)为代表的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的药物,但抗菌谱窄,易形成耐药性,作用时间短,中枢副作用较大,现已少用。   第二代是以吡哌酸(PipemidicAcid)和西诺沙星(Cinoxacin)为代表,虽然仅对革兰氏阴性菌药物显活性但其副作用较少,在体内较稳定,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对尿路及肠道感染也有作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为在喹诺酮的6位引入氟原子,使得此类药物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吸收、分布代谢状况均佳。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及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及分枝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比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还强,临床上用于治疗敏感菌所引起尿道、肠道等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一代的抗菌药物,其发展速度极快。较为有代表性的药物有诺氟沙星(Nor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左氟沙星(Levo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氟洛沙星(Fleroxacin)、妥舒沙星(Tosufloxacin)、斯帕沙星(Sparfloxacin)、妥美沙星(Tomefloxacin)、巴罗沙星(Balofloxacin)等。   现已证实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靶点为DNA拓扑异构酶Ⅱ,又称回旋酶。   二、诺氟沙星(Norfloxacin)   化学名: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羧酸,又名氟哌酸。   性质:   1.诺氟沙星分子结构母核为喹啉环,由于3位有羧基,7位有哌嗪基因此具有酸、碱两性,可溶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   2.诺氟沙星在室温下较稳定,遇光分解颜色变深。   用途: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肠道等感染性疾病。   三、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化学名: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又名:环丙氟哌酸。   性质:   临床以其盐酸盐一水合物制成片剂供口服,以其乳酸盐供注射用。性质稳定,但加热或光照可致分解。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与诺氟沙星相似。   四、氧氟沙星(Ofloxacin)   化学名:(±)-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苯并恶嗪-6-羧酸,又名氟嗪酸。   性质:   氧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3位为手性碳原子,其左旋体称为左氟沙星(Levofloxacin)抗菌活性为氧氟沙星(消旋体)2倍。氧氟沙星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扁桃体、泌尿道等感染。   五、依诺沙星(Enoxacin)   化学名: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1,8-二氮萘-3-羧酸,又名氟啶酸。   性质:   依诺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抗菌谱与氧氟沙星相似。   六、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 3位羧基和4位羰基是活性必须基团,如果被其他取代基取代则活性消失。   2. 1位取代基对活性影响大,若为脂肪烃基取代,以乙基或乙基体积相近的取代基为好;若为脂环烃基取代,以环丙基;若为芳烃基取代,可以是苯基或其它芳烃基。   3. 5位以氨基取代。   4. 6,8位分别或同时引入氟原子,抗菌活性增大。   5. 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增大,以引入哌嗪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