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艾森豪威尔的评价及二战中的作用
- 二战的艾森豪威尔做了哪件轰动世界的事
- 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怎么样
- 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在中东对苏联采取了什么政策
- 哪些二战将军或者元帅写过回忆录或自传
- 能详细介绍艾森豪威尔么
艾森豪威尔的评价及二战中的作用
公正的说艾森豪威尔在二战中作为欧洲盟军总司令协调欧洲盟军,为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还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但由于政治军事等种种原因,在欧洲盟军内部艾森豪威尔使用所谓”平衡政策”,把大批的后勤补给交给了根本不会作战的英军,并且在战争中对愚蠢的蒙哥马利言听即从,造成了欧洲盟军巨大的无谓伤亡.大大的延迟盟军解放欧洲的速度.英军的无能表现在二战仅仅强于意大利部队,蒙哥马利随有”沙漠之鼠”之称.但他怎么打败隆美尔的大家都知道,他唯一一次的战略计划”市场花园行动”的结局大家也应该都清楚.
二战的艾森豪威尔做了哪件轰动世界的事
艾森豪威尔指挥成功实施诺曼底登陆。
1、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第34任总统(1953年-1961年在任)。1890年,艾森豪威尔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个已经破产的基督徒家庭,他在艰苦生活中磨砺了意志。1969年3月28日在华盛顿因心脏病逝世。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28名。
2、艾森豪威尔一生与军人为伍,与教育界无缘。他只上过军校,没有进过正规大学。一些报刊讥讽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个“胸无点墨”的校长。他当时还兼有总统顾问的头衔,经常被召到华盛顿商讨国事,因此在学校的时间很少。教授们难得见到他,对此,多有怨言。但他做校长完全是为“名义”,并不领取学校的薪金,所以他对那些抱怨不以为意。
3、不过,他依仗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学校募集到不少钱。他喜欢到学校体育馆去看学生们的球赛,有时也去和他们玩两下,学生们都喜欢他,说“过去的校长都是道貌岸然的学者,不像艾克那样用我们的语言和我们谈话”。1948年秋季他的大战回忆录《欧洲十字军》出版了,成为当年非小说类的畅销书。
4、1950年12月,杜鲁门任命他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又恢复了军职,向哥伦比亚大学“请长假”暂离,举家搬到法国居住。这样,他和学校的距离更远了。一位教授说,“艾森豪威尔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影响等于零,他在任期间,学校实际上等于没有校长。”
5、艾森豪威尔在欧洲任职时,他的支持者们继续在国内制造舆论,用他们控制的报纸、电台等舆论工具,为他大力宣传。
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怎么样
《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原名《远征欧洲》,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1969)撰写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以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个人经历为主线,比较翔实地记述了他从1939年]2月由菲律宾回国到1945年12月离开柏林回国担任陆军参谋长期间的作战历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艾森豪威尔曾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副处长、处长,负责组织向太平洋战场增调防御力量1942年3月任作战处处长,支持“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主张集中兵力于英格兰,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沿最近路线攻入德国本土1942年6月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为在法国登陆做准备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总司令,指挥实施北非登陆战役。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总司令,组织实施突尼斯战役,结束北非战事随后指挥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意大利南部战役,迫使意大利投降并对德宣战、12月任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统帅,1944年6月组织实施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盟将德军逐出法国,直捣德国腹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书中一些观点反映了其本人和西方的世界观、战争观,但总体上看,对史实的记述是客观真实的,对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概括也是精辟准确的。特别是其在筹划和组织实施作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洞察能力、全局观念、指挥艺术,都是值得借鉴和汲取的;而西方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实施的多国、多军种联合作战的组织指挥形式、方法和战法,也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在中东对苏联采取了什么政策
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遏制政策,在文化上却积极开展和中东苏联国家的交流,试图从文化交流方面达到宣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美国和苏东人民的相互料件,间接促进东西方交流。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终极目标,不过在当时历史环境约束下这个目标也不会实现的。
艾森豪威尔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个已经破产的基督徒家庭,他在艰苦生活中磨砺了意志。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毕业时在班上排在第61名,只得到军士长的军衔。后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第19步兵师服役,少尉军衔。然而后来他却成为了10位五星上将中晋升“第一快”,出身 “第一穷”,也是美军统率最大战役行动的第一人。
森豪威尔进入军界确实出于偶然。中学毕业后,他结识了一个叫黑兹利特的朋友,此人极力怂恿艾森豪威尔和他一起报考军校。艾森豪威尔认为军校是公费,又有机会踢足球,便欣然同意。1911年,他同时报考了西点军校和安那波利斯海军学校,结果均被录取。由于他已超过海军学校的入学年龄,便进了西点军校。
尽管艾森豪威尔的核打击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但其间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时至今日仍不免让人直冒冷汗。对于自己核政策的效果,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得意地写道:中国在朝鲜之所以作出最后的让步,乃是美国核威胁起到了“抑制的作用”。当然,历史的发展表明,艾森豪威尔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但是,他的前半生是传奇的。
哪些二战将军或者元帅写过回忆录或自传
解放军出版社出了一套“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丛书”,主要有朱可夫、科涅夫、什捷缅科、巴格拉米扬、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叶廖缅科、崔可夫、布雷德利、巴顿、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邓尼茨,此外还有“隆美尔战时文件” 丘吉尔、戴高乐、艾森豪威尔都有回忆录。
能详细介绍艾森豪威尔么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1890年10月14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丹尼森。 1911年,艾森豪威尔考取美国海军学院,却因超龄而未被录取,后经该州参议员推荐,考入美国西点军校。西点军校这一届毕业生将星闪耀,168名毕业生中有56人晋升为将军,因此被称为"将星云集之班"。艾森豪威尔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并获得少尉军衔,赴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任职。1916年晋升为中尉。 1920年7日,艾森豪威尔的永久军衔为少校。1921年从陆军坦克学校毕业,1922年调任驻巴拿马的第20步兵旅参谋。旅长福克斯·康纳将军认为他很有发展前途,遂不惜时间和精力加以培养,1923年,经康纳帮助而进入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学习。192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又经康纳介绍而赴法国进行战场考察。1927-1928年,艾森豪威尔在陆军军事学院深造。 1929年,艾森豪威尔赴陆军部助理部长办公室任职。1933年,改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助理。1935-1940年。担任菲律宾军事顾问麦克阿瑟的高级助理。1936年,艾森蒙威尔晋升为中校。1940年2月调到驻加利福尼亚的第15步兵团任职,11月升任第3师参谋长。1941年3月,升任第9军参谋长。1941年6月出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就在25年前开始任少尉的地方晋升为准将。在集团军参谋长任内,艾森豪威尔成功地组织实施大规模军事演习,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重视。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艾森豪威尔调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部副部长。1942年2月,升任作战计划部部长。就在2月,马歇尔将作战计划部改组为美国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作战部,并于3月任命艾森豪威尔为作战部部长。此后不久,艾森豪威尔即晋升为少将。 自1942年3月起,艾森豪威尔奉马歇尔之命拟制欧洲盟军联合作战计划。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军应以欧洲与大西洋战场为主要战略方向,先将美军的主要兵力兵器向英国集中,再横渡海峡突向欧陆。5月,奉命赴伦敦考察军事形势和未来驻欧美军的编制问题。6月,在呈交考察报告《给欧洲战区司令的指令》后被任命为欧洲战区美军司令,重返伦敦。7月,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中将。 1942年7月,鉴于北非英军及远东美军接连受挫和邱吉尔的极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8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美英联军10万人分三路在法属北非殖民地登陆。在强大的空军掩护之下,分别占领了阿尔及尔、奥兰和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接着向西挺进,对退入突尼斯的德意联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1943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来到北非,检阅了登陆美军,并于14日至26日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了卡萨布兰卡会议。2月,艾森豪威尔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军衔上将军衔。 1943年3月下旬,美英联军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对突尼斯南部发动总攻。经过20余日的激战,将德意军队驱赶至突尼斯北部。4月20日决战开始,5月6日和7日两天,美英联军就突破敌人的防御,登上海岸,占领了突尼斯市。于此同时,在北部进攻的美军占领了比塞大。德意军队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无法撤退,于5月13日25万人全部投降。至此,在非洲的法西斯军队全部被肃清。 艾森豪威尔准备进攻西西里岛,并立即着手制定意大利战役的计划。他不顾参谋部成员的意见,认为首先必须让横在西西里和北非之间的班泰雷利亚岛上的驻军投降。6月上旬,约有300吨炸弹落在这个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的岛屿上,揭开了西西里岛战役的序幕。参加这次战役的有1000艘舰艇,登陆的人数是15万。为了可以靠近作战地点,艾森豪威尔于7月7日抵达马耳他。登陆战役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但天气突变,风大浪急,对海军、空军作战极为不利,许多参谋人员要求更改登陆日期。艾森豪威尔不为所动,坚持盟军按原计划行动。7月9日夜,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美国第7集团军开始登陆和空降。8月17日盟军攻克墨西拿.占领全岛,西西里岛战役至此结束。盟军伤亡失踪约2.3万人;德意军队伤亡3.2万人,13.5万人被俘,另有10万人撤退至意大利本土。 在1943年11月开始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再次明确表示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心、苏联则希望尽快确定此次作战的盟军最高司令人选。艾森豪威尔在会后被任命为指挥"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司令。 l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尔抵达伦敦,组建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经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同意,艾森豪威尔任命特德为副司令,史密斯为参谋长,布莱德雷为美国地面部队司令,蒙哥马利为英国地面部队司令,拉姆齐为海军司令,利马洛里为空军司令。按照艾森豪威尔设计的体制,上述军种司令担负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军种司令是最高司令部成员,参与最高司令部制订计划的工作;另方面,军种司令是整个军事行动中指挥具体作战的司令,拥有各自的司令部。为了获得诺曼底地区的制空权,艾森豪威尔将在英国的战术与战略空军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 早在1943年3月,盟军就在伦敦成立联合参谋机构,研究和拟制欧陆作战计划。艾森豪威尔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主持制订的"霸王"作战纲要包括:在诺曼底海岸登陆并突破敌军的防御阵地;用两个集团军群实施宽大正面追击,重点是在左翼取得必需的港口,进逼德国边境并威胁鲁尔,右翼要同从南面进攻法国的兵力相连接;取得比利时、布列塔尼以及地中海的港口,以便沿着德国占领区的西界建立新的基地;按照两翼包围鲁尔的方式发动最后进攻,重点再次放在左翼,随后朝着当时决定的特定方向直接突入德国;攻击发起日定为1944年6月5日。与此同时,集中于英国的盟军加紧进行以两栖登陆作战为重点的协同作战演练,相当数量的登陆艇、特种坦克等逐步装备部队;空军频繁出动,以重创德国空军,掌握制空权,孤立突击地带;情报部门通过"超级"和"魔术"破译机构获取德军情报,气象部门则密切注视气候变化;开始制造人工港和防波堤,敷设通过海峡的输油管道,采取军事欺骗措施,使德国最高统帅部判断失误。"霸王"行动实施前夕,盟军在英国共集中兵力38个师(287万),坦克5000余辆,舰艇9000余艘,飞机13000余架。 处于防御地位的伦德施泰特的德军西线部队(辖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和布拉斯科维茨的G集团军群)共59个师;施佩勒的空军第3航空队和克兰克指挥的西线海军集群,力量明显薄弱。令人费解的是,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颇受限制:无权向施佩勒或克兰克下达命令;未经最高统帅部批准,无权调动任何装甲师;战斗行动地域及防守沿海地区的所有陆军部队管辖的范围,纵深不得超过20英里。此外,伦德施泰特、隆美尔和最高统帅部之间在防御计划方面亦有较大分歧。 6月4日,在盟军作战会议上,艾森豪威尔根据气候形势的变化,果断地决定将攻击发起日改为6月6日。 1944年6月6日凌晨."霸王"作战开始实施。空降部队在诺曼底地区的要害地域降落。空军和海军对沿海目标实施火力突击和扫雷。盟军5个师在海空军的火力掩护和特种坦克的引导下向诺曼底海滩发起冲击,登陆成功。 滩头争夺战时期,盟军(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辖美国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2集团军)主要通过激战来巩固和扩大登陆场。7月,盟军在攻占瑟堡和冈城之后,登陆场扩大为正面宽100公里、纵深过50公里的地带。7月25日至30日,美军的"眼镜蛇"战役实现了对德军防线的突破。8月1日,布莱德雷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辖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组成,随后,美军横扫布列塔尼。盟军挫败莫尔坦反攻后,发现可在法莱斯形成对德军的包围圈。艾森豪威尔命令实施围歼德军的作战。自8月8日起,盟军通过机动兵力从北、西、南对法莱斯形成包围态势。至20日,德军被俘5万,死亡l万。诺曼底战役至此结束,德军损失约40万人,盟军损失约21万人。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8月,盟军"铁砧-龙骑兵"作战开始。9月,实施"霸王"和"铁砧-龙骑兵"作战的盟军胜利会帅。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开始隶属艾森豪威尔。9月1日,艾森豪威尔将司令部移驻法国并从蒙哥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队的指挥权。在此前后,美军解放夏隆、兰斯、凡尔登等地,强渡马斯河,英军则解放亚眠、里尔和布鲁塞尔。艾森豪威尔决定盟军采取"宽大正面战略",使德军首尾不能相顾而加速崩溃。4日,艾森豪威尔命令阿登以北部队必须占领安特卫普,突破齐格菲防线,然后夺取鲁尔区;阿登以南部队必须突破齐格菲防线,然后夺取法兰克福。英军攻克安特卫普后,盟军在齐格菲防线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五星上将。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反攻(通称突出部战役),企图攻占列日和安特卫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谈。德军从圣维特地区出发,向西攻至美国第1集团军的南部.最后进抵马斯河畔的迪兰特。与此同时,德军实施"格赖夫计划".组成能讲英语的连队,换穿美军制服,突入美军防区制造混乱。17日,艾森豪威尔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19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北侧盟军先取守势,待机转入进攻;南侧盟军则应尽早向北进攻。南侧盟军于22日发动进攻,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北侧盟军直到次年1月才发起进攻。1945年1月,盟军在乌法利兹会师,将德军赶过初始防线。在突出部战役中,盟军伤亡7.7万,德军伤亡12万。在突破齐格菲防线之后.盟军攻占萨尔.将德军赶过莱茵河,并抢占雷马根地区的鲁登道夫大桥,继而控制莱茵河东岸,对鲁尔实施两翼包围。4月18日,德国B集团军群(32万余人)投降。1945年3月,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就盟军主要突击方向发生分歧,蒙哥马利主张向柏林快速突击,先于苏军攻占柏林;艾森豪威尔则认为主要突击方向为莱比锡和德累斯顿(考虑到苏军距柏林远比盟军近,雅尔塔会议规定柏林处于苏占区,必须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因而据此通知苏联协调行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代表到驻法国兰斯的盟军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国代表在兰斯和柏林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艾森豪威尔战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组织、协调并指挥盟军作战,而盟军联合作战上是这场大战的显著特点。艾森豪威尔以其良好的军人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指挥艺术而获得成功。德国投降之后,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驻德国占领军司令。1945年12月。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48年,艾森豪威尔退出现役,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年,艾森豪威尔出任北约组织欧洲盟军最高司令。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为了使白宫办公厅成为有效的总统行政机构,艾森豪威尔仿参谋长制度而设办公厅主任。艾森豪威尔在任内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继续奉行冷战政策,并先后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病逝,终年79岁。主要著作有《远征欧陆》、《白宫岁月》和《艾森豪威尔的战争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