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哪国人
捷克 简介: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首次发布,该榜统计了2000至2010十年间,外国作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税总收入,共有25位外国作家上榜,米兰·昆德拉以600万元人民币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9位,引发广泛关注。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创作历程中出版了哪些作品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他童年时代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歌和剧本,并从事过音乐和绘画等。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了《独白》等诗集。196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苏联入侵捷克后,他1975年移居法国,之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笑忘录》、《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等。还出版有《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等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他直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最近出版《慢》、《身份》和《无知》等法语小说。
米兰.昆德拉的简历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1929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前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就这些了吗?好像还不够,昆德拉说,“对小说家来说,一个特定的历史状况是一个人类学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探索他的基本问题,人类的生存是什么?”我们由此还看出他是个研究存在的诗人。还不够,他还用哲理与抒情交织的笔法,为我们书写一个没有诗意的年代里的爱情、梦幻,还把笔深深地扎入我们的本性里,为我们揭示了性、死亡。 最最让我们动心的是,他居然创造了一个词汇:媚俗(Kitsch)。现在“媚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词句可能要比米兰·昆德拉这个捷克人的名字更受欢迎,更被经常不断地提起。 我们看看昆德拉本人怎么说媚俗(Kitsch):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怎么样?我怎么看来看去都像是在说我?你有这样的感觉吗?当我们把媚俗还有什么轻与重当我们日常闲话的主题时,我们真的明白我们自己就是他嘲笑的对象吗? 这就不说了,说也说不明白,还容易伤我们那脆弱的自尊。我们还是说点好消息吧,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2年5月与米兰·昆德拉先生(Milan Kundera)达成协议,独家获得昆德拉先生授权,享有在中国以图书形式翻译出版、发行13部作品中文版之权利。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读到真正的米兰·昆德拉先生授权作品,我们以前读到的都是没有经过他老先生同意出版的作品,据说这个老头还很恼火地拒绝了作家出版社购买和代理他中文版权的要求,原因就是他们以前 出的书都是没买版权的“黑户”。 不管这个传闻是真是假,也不管我们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这个老头说的“媚俗”、“轻与重”,现在我们就期待着这套书的出版吧,到时候再认真学习学习,搞通搞懂,免得贻笑大方才好。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喜欢借小说阐释哲理的作家。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关于“轻与重”,关于“灵与肉”,关于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实在是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虽然人们早已习惯了对它们给予漠视。书中昆德拉用他哲人的深邃,小说家的细腻,把这些人生的坚果一个个敲开了让人看见。 在这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里,托马斯、萨宾娜、特丽莎、弗兰茨相遇在捷克那个被命名为“布拉格之春”的历史时段。他们的命运因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剪影,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生活被捷克历史上的这一段撕裂了,当他们最后在一个小农庄找到避难之所时,托马斯是一个卡车司机,特丽莎放牧农庄的奶牛,生活和布拉格已有了完全的不同。萨宾娜则背井离乡,永远地离开了故土,弗兰茨这个日内瓦大学的教授以他的方式爱着萨宾娜。萨宾娜祖国的悲剧增加了他的爱情美感,最后他追逐着这种美感,在一个远离欧洲的地方,借着一场突然的死亡得以解脱。这些小人物就这样一个个地被那个时代的洪流淹没了,似乎不余一丝痕迹。 但他们留下来的又并非全是虚无,虽然昆德拉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感慨,引用那句德国谚语:只存在一次的事就象压根未存在过。在书中昆德拉反复强调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完全没有判断的依据。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那么面对生活,我们注定要陷入一种茫然吗?书中的人物是根据“美的法则编织生活“的。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提到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死时,评论说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咱形而上的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难道生命中的执着注定要带来不幸吗?记得曾有人带着几分认真问我:你要是自杀的话,会选择什么方式。我开玩笑地说:我要爬上喜马拉雅山找个地方吊死,可那里没有地方可挂(地球上找不到比那更高的地方了吧),只好把自己挂在月亮上。然后便真的做了这个梦,当然没有死掉,因为即使在梦中,我仍能感觉到自己身躯的沉重,飞不起来的。萨宾娜选择了一种轻盈,使自己飞升到一了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地方,然而高处不胜寒,远离故国,孑然一身,她接近了自己的理想地,但你能说那是一种幸福吗?而托马斯的人生轨迹则是一个向下的过程,为着对特丽莎的一份莫明的爱,当被特丽莎侵略性的软弱诱惑着。象一个被山林女妖诱入沼泽的村民,渐渐沉没。最后当他在一场似真似幻的梦境中,彻底放弃了自己追逐性爱的癖好,抛弃了所谓他的爱情的必然的女子,决定追随特丽莎这个他自认为是只是出于偶然的爱人的时候,他终于能够全心全意地和特丽莎相爱了。就这样在那个远离布拉格的小农庄,一个卡车司机和珍上放牧的女子之间,有了一段幸福的爱情。这时托马斯的地位,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从喜马拉雅山上跃起,不会飞升,而只可能下坠。当我们找不到理想的幸福时,在一个低一点的位置也许真有一份属于你的幸福。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象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米兰昆德拉属于什么学派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解析: 他是属于爱利亚学派的,恩,还有点他的详细资料给你哦!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昆德拉自从1960年以《玩笑》一举成名之后,先后获得六次国际大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同凡响的震撼。阿拉贡称之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 》称之为“欧美最杰出的和最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 从1987年的第一个中译本算起,米兰·昆德拉作品在中国已“旅行”了17年;假如算上李欧梵等学者更早的介绍,那么昆德拉走进中国读书界已近20年了。20年的中国之旅,昆德拉作品中译本热销全国大小书店,被称之为“文学神话”。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长篇小说《无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不朽》、《慢》、《告别圆舞曲》;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论文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短剧《雅克和他主人》;这些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昆德拉烙印”,又具有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 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风靡世界,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