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契亚行省

奥勒良的内政?特兰西瓦尼亚有什么传说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6 00:21:13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奥勒良的内政

由于罗马帝国在三世纪时的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也使得国家在铸币时常造成官吏暗中的掺杂连带造成帝国货币(金、银、铜三种)的币值走贬。奥勒良上任之后,弹劾铸造厂的官员渎职,窃取属于国家的财物。铸币工匠在元老院的暗助之下,发起了大规模的罢工,并占领罗马的阿凡提诺山丘。皇帝奥勒良对此,则是派出骑兵队镇压罢工的工人,传说中有七千人遇害。骚动平息后,奥勒良宣布了几项货币稳定措施:金币回归至260年的重量(4.5公克)。银币重量回归渥大维时代(3.9公克)、成色为百分之五的纯度,使得罗马进入银本位的货币制。至于铜币(塞斯特尔提乌斯)则因时价贬值过重,奥勒良只有宣布取消发行。 奥勒良执政之前,公元一至二世纪的帝国北方防线已经破败,蛮族经常入侵意大利。 270年,汪达尔人大举入侵,奥勒良趁他们掠劫退回北方时,埋设伏军并上前迎击,于271年年初歼灭这一支汪达尔人。而后,奥勒良进入义北的波河流域,击败了占领了皮亚琴察等城市的阿拉曼人。因此,奥勒良便受到元老院赠与「日耳曼征服者」的称号。关于图拉真皇帝在一百六十五年前所建立的达契亚行省,由于罗马军团无法在此维持足够的兵源对抗哥德人,于是奥勒良便在271年与对方首领谈判,罗马撤出达西亚地区,退至多瑙河南岸,并以河为界,与歌德人签订和平条约。奥勒良从默西亚、达尔马提亚与色雷斯三个行省分出一些区域并加以合并,建立一个新的行省「新达契亚」,将原先自多瑙河北岸撤出的两个军团,重新配置于此。 巴尔米拉原为罗马的东方属国,因沙漠商道的重要据点而兴盛。在267年国王欧德纳托斯遇刺身亡后,其遗孀奇诺比亚执掌国政,以其子瓦巴拉图斯的名义独揽大权。在罗马中央纷扰的情势下,她将巴尔米拉的势力伸入卡帕多西亚东部,并吞叙利亚,并攻入且夺取了罗马的谷仓埃及,成为雄霸一方的独立王权。罗马在解决北方蛮族的问题之后,271年夏末,奥勒良便领军东征巴尔米拉王国。奥勒良先是致书予奇诺比亚,以保证她的家族、财富与城市为条件,要求奇诺比亚开城投降;文书中并不使用任何「国王」或「女王」称呼奇诺比亚。但奇诺比亚的回信为:”东方女王奇诺比亚,致书奥勒良皇帝:至今无人能如阁下一般,向本人做出此等命令。若阁下身为战士,应知该等事务非由书信往返,而需藉由沙场决定。阁下劝说本人于开战前投降,仿佛不知宁失性命而不愿污损名誉之克丽奥帕特拉的往事一般。本人已获波斯援军,近期即将到达。阿拉伯人与亚美尼亚人亦愿与本人结盟,叙利亚沙漠中之贝都因人,想必正令罗马军心烦不已。阁下尚需何等情报?当知东南北三地援军正赴此地而来。”两军会战之地为安塔基亚(安提阿)郊外的欧罗登斯河平原。巴尔米拉部队主力为重装骑兵,而罗马则为轻骑兵。罗马军以诱敌的战术,佯装惧怕对方而逃入河中逃逸,待巴尔米拉趁势挺进之时,理伏在山丘后方的罗马部队一涌而上,反倒以三方面包围巴尔米拉的重骑兵。以波斯佣兵为主力的巴尔米拉部队,损失与逃跑的兵额约为战前的三分之二。奇诺比亚只能将战线彻退,将残余兵力调往南方二百公里的艾梅沙。第二场会场,则是在艾梅沙城外展开。巴尔米拉仍以重骑兵为主力,主动攻进罗马阵式之中。但奥勒良在这场会战中则以步兵迎向敌方的骑兵。罗马步兵接受命令维持阵形不动,直到巴尔米拉的骑兵靠近,以木棍向下击打马匹的脚,让骑兵战士坠马,罗马人再以短剑加以杀死。这场战役仍是以罗马占绝对上风,连奇诺比亚的儿子也死在罗马人手上。奇诺比亚只能穿越沙漠,回到巴尔米拉本城。奥勒良在两次会战获胜后,继续率领部队挺进。但巴尔米拉位在沙漠中央,奇诺比亚封城不出,罗马部队只能围城。虽然奥勒良以安提阿做为前线补给地,但补给线漫长且不安全,奥勒良的罗马部队在此则吃尽了苦头。他在一封寄给秘书的信中提到这场围城战:“听说首都的那群家伙嘲笑罗马皇帝居然和一个女人开战,他们似乎以为我们是一男一女赤手空拳扭打。我可不是在和女人打仗,我面对的是武器和装备齐全的大军,只不过,他们的首领是个像男人一像勇敢的女人。 ……巴尔米拉守军的弓箭、投石器、标枪性能优秀,难以形容。城市周遭的城墙上,密密麻麻排满了投石器,射出毫不休止的炮弹。有时大型投石器还会投出带火的炮弹,一旦落地,四周就是一片火海。 ……话说回来,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诸神总是眷顾罗马人,我相信这回他们一定会协助我们,让罗马复兴。”最后,奥勒良动员了所有东方行省的资源加入后勤工作,巴尔米拉的情势不断恶化。 272年,就在城破之前,女王带着重臣打算逃往波斯,但即被罗马部队捕获。巴尔米拉居民听说女王被捕,立即开城投降。奇诺比亚被带往首都,在奥勒良的凯旋式中,以黄金锁链拖行于俘虏队伍之中;皇帝奥勒良被赠予「东方重建者」的称号。巴尔米拉不久再叛,奥勒良则是再度攻陷,并放纵兵士劫掠,并毁灭了这座城市。 273年,奥勒良挟着征服巴尔米拉的威威,带着军队沿着多瑙河转向西方,准备趁势收复已分离14年的高卢帝国。当时高卢帝国的皇帝为泰特里库斯一世,他本人出生于元老贵族世家,思想倾向于罗马帝国的统一。因此当奥勒良于当年秋天来到高卢的北方、今日称为「香槟地区(Châlons-en-Champagne)」的平原上,在双方军队对峙之前一夜,泰特里库斯进入了奥勒良的军营中密谈。隔日,未经过正式的刀剑交战,高卢皇帝向罗马皇帝投降。原已三分的帝国版图,在奥勒良手中再度统一。因此奥勒良受赠「世界重建者」的称号。 274年,元老院授予奥勒良在首都罗马举行了大凯旋式。

特兰西瓦尼亚有什么传说

罗马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引起了达契亚人和罗马之间的冲突。在德西巴卢斯(Decebalus)统治时期,达契亚人卷入了与罗马人的数次战争(公元85年至89年)。

在两次重大的反击之后,罗马人占了上风,却由于图密善(Domitian)被马科曼尼人(Marcomanni)击败而不得不签署和平协议。最终,达契亚人获得了独立,却必须每年向罗马皇帝进贡。

公元101年至102年,图拉真发动了对达契亚人的战役(达契亚战争),包围了达契亚首都萨米泽盖图萨,并占领了达契亚的部分领土。德塞巴鲁斯被保留作罗马摄政之下的傀儡国王。三年之后,达契亚人叛乱并摧毁了部署在达契亚的罗马军队。

第二次战役(105年至106年)以德塞巴鲁斯的自杀和达契亚部分地区转化成罗马行省达契亚-图拉真纳(DaciaTrajana)告终。达契亚战争的历史记录在《狄奥卡修斯》(DioCassius)中,但最好的传记是在罗马城著名图拉真柱上。

汪达尔王国简介:迦太基旧地兴起的日耳曼国家

汪达尔人是东日耳曼人的一个部落。老普林尼和塔西佗都曾在文献中提到他们,称他们为「汪底利夷人」(Vandilii),可见在公元初年汪达尔人就已在罗马帝国的北边定居非常久了。

公元2世纪时日耳曼诸民族开始向西南方向迁徙。此时汪达尔人的一大部落(阿斯丁人)却向南进入了罗马帝国的达契亚行省,并在之后进一步向南到达了多瑙河下游,一路上冲突不断,使得罗马皇帝奥勒良不得不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对付他们。最终双方和谈,这些汪达尔人定居在了多瑙河东岸(约公元271年)。

太平日子过了60年。到了公元335年,汪达尔人和他们的日耳曼亲戚哥特人大打出手,战败后被迫向西迁徙,后被君士坦丁大帝安置在了潘诺尼亚。其后又是60来年太平日子。

到了401年,在匈人威胁下,汪达尔人被迫西迁,带着他们的盟友阿兰人和苏维汇人进入了罗马帝国的赖提亚(Raetia)行省,并得到了汪达尔人的另一大部落(西灵人)的加入。401-402年的冬天,汪达尔人洗劫了赖提亚。

406年,汪达尔人又杀向了高卢。在阿兰人的帮助下,汪达尔人击败了当地的法兰克人,并于当年的12月31日渡过了莱茵河,向西南方向一路烧杀抢掠。圣哲罗姆在一封信里提到非常多城镇 都遭到了破坏,劫掠过后成为了一片焦土。

409年汪达尔人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但非常快就和原先的盟友苏维汇人发生了内讧,其后更是牵扯上了西哥特人和罗马人——422年,汪达尔人在Tarraco战役中输给了罗马-苏维汇-哥特联军,一仗丢掉了整个西班牙。汪达尔人转而开始出海掠夺。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汪达尔人祸害了整个西地中海,侵扰范围从西班牙到茅利塔尼亚,并且在425年劫掠了Hispalis和Carthago Nova 两座名城。

429年,罗马帝国在北非的两任将领在搞内斗,给了刚刚渡海而来的汪达尔人可乘之机。汪达尔人沿海岸线一路推进,于430年5月开始围攻Hippo Regius(圣奥古斯丁在此次围攻中逝世 ,震动了整个罗马帝国),并且打退了罗马人的多次反击。431年8月城破,Hippo Regius将成为汪达尔王国的第一个首都。435年,罗马帝国和汪达尔人签订了和约,承认了汪达尔人对于北非的控制,一般视为汪达尔王国建立。439年,汪达尔人又撕毁和约,攻破了迦太基城。

455年,汪达尔人攻入罗马,大掠40天,并且破坏了城中的朱庇特神庙。

最终被东罗马帝国所消灭。

罗马帝国的行省

下表列出120年左右罗马帝国的行省。行省分为三类: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财政官或总督管理)。 罗马行省(120年左右)中文名 拉丁名 设立年 分类 今日大致区域 亚该亚行省 Achaea 前146年 元老院行省 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地区 埃及行省 Aegyptus 前30年 地方行省 埃及 阿非利加行省 Africa 前146年 元老院行省 突尼斯 柯提亚阿尔卑斯行省 Alpes Cottiae 前14年 地方行省 意大利法国交界处 海岸阿尔卑斯行省 Alpes Maritimae 前14年 地方行省 意大利法国交界处,靠近地中海 培尼阿尔卑斯行省 Alpes Poenninae 前14年 地方行省 瑞士法国交界处 阿拉伯佩特拉行省 ArabiaPetraea 105年 元首行省 约旦,及叙利亚南部 亚细亚行省 Asia 前129年 元老院行省 小亚细亚东部 下亚美尼亚行省 ArmeniaInferior 114年 元首行省 黑海东海岸 亚述行省 Assyria 116年 元首行省 伊拉克北部 比提尼亚行省 Bithynia 前74年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西北部 不列颠行省 Britannia 43年 元首行省 英格兰,威尔斯 卡帕多细亚行省 Cappadocia 17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中东部 奇里乞亚行省 Cilicia 前64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南部 科马吉尼行省 Commagene 72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东南部 科杜内行省 Corduene 前66年 元首行省 库尔德地区 科西嘉与萨丁尼亚行省 Corsica et Sardinia 前231年 地方行省 科西嘉岛,撒丁岛 克里特与昔兰尼加行省 Creta et Cyrenaica 前30年 元老院行省 克里特岛,利比亚东北部 塞浦路斯行省 Cyprus 前58年 元老院行省 塞浦路斯 达契亚行省 Dacia 105年 元首行省 罗马尼亚 达尔马提亚 Dalmatia 前32年 元首行省 克罗地亚南部 伊庇鲁斯行省 Epirus 前146年 地方行省 希腊西部 加拉太行省 Galatia 前25年 元首行省 安纳托利亚 阿基坦高卢行省 Gallia Aquitania 前87年 元首行省 法国中部及东南部 比利时高卢行省 GalliaBelgica 前57年 元首行省 比利时 里昂高卢行省 GalliaLugdunensis 前87年 元首行省 法国中部及北部 那旁高卢行省 GalliaNarbonensis 前118年 元老院行省 法国南部 下日耳曼行省 GermaniaInferior 90年 元首行省 荷兰 上日耳曼行省 Germania Superior 90年 元首行省 法国德国和瑞士交界处 倍提卡西班牙行省 Hispania Baetica 14年 元老院行省 西班牙南部 卢西坦尼亚西班牙行省 Hispania Lusitania 14年 元首行省 葡萄牙 塔拉哥纳西班牙行省 Hispania Tarraconensis 前27年 元首行省 西班牙大部分 意大利 Italia / 本土 意大利 犹太行省 Iudaea 前63年 元首行省 以色列 利考尼亚行省 Lycaonia 前64年 元首行省 安纳托利亚 吕基亚行省 Lycia 43年 元老院行省 小亚细亚南部 马其顿行省 Macedonia 前146年 元老院行省 马其顿 凯萨利亚毛里塔尼亚行省 MauretaniaCaesariensis 40年 地方行省 阿尔及利亚西北部 廷吉塔纳毛里塔尼亚 MauretaniaTingitana 40年 地方行省 摩洛哥北部 默西亚行省 Moesia 前29年 元首行省 多瑙河南岸地区 诺里克行省 Noricum 前16年 元首行省 奥地利 努米底亚行省 Numidia 前25年 元首行省 阿尔及利亚东北海岸 奥斯洛尼行省 Osroene 116年 地方行省 叙利亚北部 潘诺尼亚行省 Pannonia 20年? 元首行省 匈牙利 潘菲利亚行省 Pamphylia 前25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西南 本都行省 Pontus 前64年 元首行省 小亚细亚北部 雷蒂亚行省 Raetia 15年 元首行省 瑞士大部分 西西里行省 Sicilia 前241年 元老院行省 西西里岛 索菲纳行省 Sophene 前89年 元首行省 亚美尼亚 叙利亚行省 Syria 前64年 元首行省 叙利亚大部分 陶里卡行省 Taurica 1世纪 元首行省 黑海北岸 色雷斯行省 Thrace 46年 元首行省 希腊北部,保加利亚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