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爱的守望——赏析奥斯卡短片《父与女》
- 《父与女》:影视景别艺术,诠释父女亲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 请从专业的角度解读电影《父与女》有何魅力
- 奥斯卡动画短片 Father and Daughter 介绍
- 第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父与女》什么意思
- 父与女读后感
爱的守望——赏析奥斯卡短片《父与女》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短片以女儿一辈子的成长轨迹为轴线,选取九处女儿在人生不同阶段前往湖堤眺望父亲远行之处的场景,用短短八分钟讲述了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温暖的秋日,父亲和女儿骑着一大一小两辆自行车穿过平原,爬上山坡,父亲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了,他不舍地回身最后一次深深拥抱女儿,终无奈转身缓缓摇桨驶向死亡的彼岸。年幼的女儿尚未知晓死亡的真正内涵,只道父亲还会回来,便不停在湖岸来回奔走远望,哪知父亲久久未归,只得独自一人落寞踏上返程。 父亲的离开始终是深埋在心中的伤口,无论是年幼的稚童、青葱的少女、温婉的妇人还是迟暮的老妪,纵孤身一人、友朋二三、爱人相伴或家人同行,都无法弥补对父亲的思念,一次又一次止不住的远眺,虽随年岁的增长慢慢触及了死亡的内核,但女儿一直无法忘记父亲,思念仍在经年累月中肆意蔓延生长。 短片的最后,女儿也来到生命的最后关头,饱经风霜的自行车支撑不住地倒地,原本丰盈的湖水干涸成一片芦苇荡,行将就木的女儿顺着当年父亲远行的路走去,只望见一艘破败的小船斜斜地歪在湖床上,女儿轻轻抚摸了一下父亲的最后归宿,悄悄蜷缩进去,这里像儿时父亲的怀抱一样温暖。 恍惚间,女儿听到了父亲的召唤,她起身向远方跑去,岁月盖在身上的苍老皮囊一层层剥落,这么多年了,她总算又一次看见了父亲,以一个少女的名义,久违的拥抱,带着不敢相信的迟疑和失而复得的义无反顾。 画面干净,声音明了,故事简单、忧伤又温暖,但却让人忍不住反反复复回看,每次都比上一次感触更深。 短片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父亲与女儿分别的亲情故事,但更深层次是在揭示爱与永恒的主题。 年幼的女儿不知死亡为何物,一直在等待以为在普通远行的父亲归来,这一幕告诉我们什么是离别;少年的女儿渐渐意识到了死亡的不可逆转性,没有父亲依靠的女儿一边含泪思念,艰难地在人生栈道上摸索前行,这一幕教会我们面对死亡;中年的女儿已有另一个坚实的臂膀可以依靠,更有一双儿女需要照顾,父亲被安放在心底,只于平淡的生活之余偶尔回顾,这一幕让我们学会生活;年老的女儿最终在天堂见到了心心念念的父亲,爱的守望贯穿了女儿的一生,这一幕我们脱离开了世俗的纷扰,回归本心,体会到了爱的永恒与伟大。 在被短片的大爱感动的同时,极简风格更让画面的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细细推敲。时光流逝、四季轮转的车轮,波澜不惊、日益干涸的湖水,时而轻松、时而艰难的山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我想,看懂了这部短片的人,第一件事会给父亲打个电话,进而温暖生活,因为心中有爱。
《父与女》:影视景别艺术,诠释父女亲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文/大书言于2001年上映的英国、荷兰、比利时合作的作品《父与女》,讲述了就是这样一个父女之间极致情感的故事。该影片荣获最佳动画短片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和安锡等多项大奖。《父与女》的导演Michael Dudok de Wit(迈克尔·度德威特),沿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保留版画黑白对比的形式感,采用常规的绘制手段来完成这部情感短片,他不但是一名动画导演,更是一名漫画家和插画家。《父与女》是一部感人温情类动画短片,短片讲述了父亲带幼小的女儿骑自行车去海边,父亲独自出海后再也没有回来,女儿从年幼到老年一直风雨无阻地去海边等待父亲归来的故事。画面唯美,故事温馨动人,淡彩的画面色调,构图讲究,融入了插画风格,动画片的镜头以一名观望者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女人浓缩的人生故事,全片没有一句对白,没有人物特写和中近景,而是采用了景物特写、远景和全景镜头,给观众带来一部温馨而又哀伤的父女情深的动画短片。本篇文章以《父与女》的三个影视景别艺术:1.景物特写,2.人物远景,3.融合全景,分析父女亲情超越了生和死的界限,是情感世界的永恒。 1.景物特写,借景喻情,女儿对父亲回归的期盼和坚守 《父与女》短片中,导演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摄影为零,而是以景物为特写镜头,借景物烘托出女儿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其中景物特写的场景有:反复滚动的车轮、波涛汹涌的海面、随风摆动的树叶和草丛等。①滚动的车轮,是情感的轮回,是女儿对父亲回归的期盼 短片中,导演对自行车的特写景别有几个,都是女儿去往海边的经过。父亲带年幼女儿骑自行车去往海边;父亲离开后,年幼女儿独自骑自行车艰难上坡;成人后,女儿与同伴一起骑自行车经过海边;已为人妇的女儿,骑自行车划过小水坑;老年的女儿推着自行车去往海边。这些以车轮滚动,镜头向上或向左移动的特写摄法,都是女儿去往海边盼望父亲归来的场景,表达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期盼。车轮的滚动象征着周而复始的轮回,就像女儿骑着自行车去海边看父亲的每一个来回,更意象着女儿对父亲深刻依恋的感情,是生生不息,永恒不灭。②波涛的海水、摆动的树叶和草丛,是女儿对父亲回归的坚守 导演除了给短片安排自行车特写外,还巧妙构思了其他景物的特写情境,波涛的海水、狂风摇摆的树叶和草丛。这些特写情境,在短片中很好地说明了,地点和时间的变化。波涛的海水:短片的故事地点是那一片海,从片头到片尾,一直都没有变化,导演也是以那一片海和出海未归的父亲来延续故事的发展。狂风摆动的树叶和草丛:短片中的景物远景,比如空中的太阳,与后面摆动的树叶和草丛,就是随故事发展,在时间上也发生了春夏秋冬的变化,是历经时光流逝,女儿对情感的执着。滚动的车轮、波涛的海水、狂风中摇摆的树叶和草丛,这些所有的景物特写,都是导演精心的设计,是表达女儿对父亲深厚的感情,亦是对父亲回归的期盼和坚守。2.人物远景,刻画主要人物情感,贯穿其一生的历程 《父与女》中的女儿,并没有任何的特写镜头,观众可以通过短片看到,导演对片中主要角色女儿的行为表现使用的一直都是远景镜头,给观众一种观望的视角,展现一个女儿的一生。从幼童到老妪,终其一生她的成长和对父亲的等待,是一个女儿对父亲深厚情感的极致。①稚龄幼童的孤独等待,是对父亲的依恋 《父与女》中,在父亲离开后,女儿目送父亲驶向大海远处的船只消失在尽头,直到夕阳西下,才骑车离去。次日,幼小的女儿艰难地骑车上坡,往海边而去,好似父亲就在那里等着她,可现实却是父亲并没有回来。这一段女儿骑车去海边的场景,导演使用了远景镜头,搭配相对浓烈的色彩,使得女儿弱小的背影在天色暗沉的黄昏下显得更加孤独无助,展现了一个幼童对父亲的无限依恋。②少年到成年的风雨前行,是女儿的信念和情感依托 在短片中,女儿的少年和成年时期,对于去海边等待父亲回归的仍未消减。顶着秋天的狂风,艰难的骑车去往海边;寒冷的冬天冒雨前行,环境的恶劣,也不能阻止她对父亲回归的向往。这些远景镜头,导演对人物、景物和时间的巧妙安排,发挥了其故事主人公的真切情感,充分表达了女儿对父亲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也是女儿的情感依托。③垂暮老妪的执着期盼,是对从小缺失父爱的渴望表现 短片描述了女儿从幼童到少年、青年再到垂暮老年,这部仅有八分钟的动画短片,浓缩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如果说年少时是对父亲的依恋,是情感的依托,那么年老女儿的执着期盼,就是对缺失已久的情感的渴望,是情感的归属,毕生所求。从短片的那些远景镜头中,老年的女儿推着自行车走在那条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路上,最后停在了海边,年久的自行车三番倒地,就如年老的她,再也经不起时光的消磨。远景镜头的固定摄法,让观众可以看到其佝偻的身躯、失修的自行车还有逝去的青春。导演对短片中的主要人物采用了排比式的线性叙事手法,从最初的幼年到最后的老年。这几个排比叙事的剧情,反映了相同的一件事,就是父亲离开后,女儿骑车去海边,停在树下眺望父亲是否归来,然后骑车离去。同样的一件事,在创作者以特写景物和远景人物两种景别摄法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和情境说明,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3.融合全景,客观展现深刻父女情,烘托影片主题 在短片《父与女》中,导演并没有给人物设计任何的特写镜头,在表情和情感上的刻画是缺乏的,他更倾向用景物的特写、远景和全景的镜头描述故事剧情,以此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而短片里的全景镜头里有景物的全景镜头,也有人与景的融合大全景镜头。①景物全景镜头,女儿对父亲的情感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从春雨到冬雪,这些景物全景镜头,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使故事剧情起到了重要的时间推移和事件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四季的景物全景镜头,描述了女儿在每年的四季轮回中,重复地做着相同的一件事。为了这一件事,女儿坚持了一生,这是女儿对父亲回归的执着,亦是父女情感深厚的证明,这超越了时间的界限。②人和景物的大全景镜头,融合故事几要素,是突出短片主题的基石 短片中的人景融合大全景镜头有几个,片头的父女二人骑着自行车由远及近。广阔的天地,一大一小并列而来,画面温馨和谐,观众仿佛看到了父女俩一生相伴的场景。然而接下来却是以父女分离展开全局故事,在父亲离开后,女儿独自站在海边,眺望逐渐远去的父亲。从父女骑车去海边到父亲离开后女儿驻立眺望的大全景镜头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其中温馨却又悲凉的意境。景物的全景镜头给观众展现了两方面的时间性,一是故事事件的时间性,二是短片叙述本身的时间性,这是推动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人与物的大全景镜头更注重故事的意境,镜头中的无尽大海、海天一线的夕阳、岸边的高大树木还有那靠着大树的自行车,以及大树映衬下墨点般的小小孩童。全景镜头中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叠加构述,温情又哀伤,是故事后续发展的基石,也突出了事件的主题。 后语《父与女》的创作者以漫画线性式构图,客观的景别描述,规避了主观的人物情感,让观众更好地掌握了解读作品的主动权,发挥了其作品的最大演绎空间。短片的展现,是创作者精心谋划的一场情感真理,传递了父与女之间的深刻情感,是超越了时间和生死,是生命轮回中人物情感的永恒极致。
请从专业的角度解读电影《父与女》有何魅力
一个平常的深秋傍晚,一位父亲带着女儿骑自行车,父女俩穿过了平坦的公路和陡峭的山坡,来到了平静的海边。
父亲蹲下身子和女儿进行告别,转身向大海走去,父亲看了眼波涛汹涌的海面,转身迈了一个大步抱起女儿,拥抱一会儿后,父亲放下了女儿,登上了小船。
女儿站在海边看着小船慢慢消失不见,她的父亲也从此不见踪影。从那以后,女儿每一天都骑着自行车来到海边,站在岸边、远眺海面,等待着父亲的归来。
转眼间,女孩已经长大成人,为人妻、为人母,她带着丈夫和孩子来到海边,继续眺望着远方。在日复一日的期待着、盼望着,就此老去。
老年的她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海边,这个时候海面已经干涸变成了草丛,她走下了海面,穿越草丛去寻找父亲。
在草丛中间她发现了父亲当年乘坐的小船,她躺在船里感受父亲的气息,突然间她仿佛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她站起来向声源处跑去,跑着跑着,她的生命好像倒流了,从老年到青年到幼年,变成了和父亲分离时的幼小模样,和重逢父亲。
这是动画短片《父与女》的故事,影片总共只有8分钟,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导演用简单的线性叙事方式勾勒出浓浓的父女亲情,用女儿的等候来奏响深沉的亲情赞歌。
该片于2001年上映,荣获了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7万人在豆瓣为该片打出了9.2分的高分,本文将从镜头语言、背景音乐、主题呈现来为大家剖析这部高分短片的魅力所在。
一、镜头语言:用极简镜头直言其事,还原景与物本初的单纯
影片除了少量的特写镜头以外,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全景镜头和远景镜头,用广角镜头真实记录女儿对父亲的念想,把人置于自然环境中,营造的静谧氛围,表达女儿孤独的成长历程以及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1、特写镜头:借物寓人,借由车轮、树叶、小草来表达女儿成长的艰辛和孤独。
转动的车轮是时光的见证,也是情感的载物
自行车是女儿和父亲之间唯一的信物,在影片中导演多次给自行车车轮特写镜头,转动的车轮除了代表时光的飞逝,也见证女儿的成长和变化。
对于女孩而言,自行车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也代表着陪伴和见证。陪着她走过孤寂的岁月,见证了她所有的孤单和难过,也承载着她对父亲的思念。
摇曳的树叶是风雨的打磨,也是亲情的寄托
女孩第一次独自骑行到海边没等到父亲,离去的时候,导演给风中摇摆的树叶一个特写镜头,渲染了小女孩的艰难处境,借此来表达女孩成长的艰辛和不易。
树叶往往有寄托思念之意,风起树动时,揭示了女孩内心的波澜壮阔,寄托了女孩对父亲的哀思,也传递了父亲对孩子的担忧。
坚韧的小草是生命的生生不息,也是成长的象征
去往海边的路上,有一群坚韧的小草,它们骄傲的屹立在路边,被风凌乱地吹着,在风中左右摇摆,但是凭风雨再大,它的根依然在原地耸立巍峨不动。
风中摇曳的小草暗指女孩的成长之路,也暗含女孩对父亲的念想,经历风吹雨打之后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
2、全景镜头: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交代,隐喻女孩不同阶段的人生境遇。
10次骑行,10次全景,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和父亲骑车同行、孤身一人的3次骑行、和朋友骑行、被丈夫骑车载着、和孩子丈夫一起骑行、成家立业后的3次骑行。
导演用全景镜头记录女孩人生不同阶段的10次骑行,来表达女儿对父亲的期待和等候,表达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和深爱。
10次远眺海面的背影,是父女亲情的深厚
导演用全景镜头记录了10次女孩来到海边眺望父亲的背影,将女孩孤单的背影置身于幽静安谧的自然环境中,营造一种优雅神秘的氛围。
背影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想象,是一个人成长的孤单寂寞、是对父亲的等候和期盼、是向父亲撒娇倾诉,是父女亲情的永恒和坚守。
父女在自然之景下相拥,是情感的升华
影片的最后,女孩已经老去,这一次她不再只停留在岸上眺望,而是选择了走下海面,去寻找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的海面在经过沧海桑田之后,早已干涸变成了草地,女孩在草丛中间和父亲重逢,投入父亲坚实的怀抱。
这个镜头正好与影片开头女孩和父亲分离时的场景遥相呼应,导演用艺术的手法,升华的影片的立意,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自己发挥想象,去感受亲情的厚重。
3、远景镜头:开阔悠远的自然环境,营造出静谧的意境
将父亲置于大海的远景镜头,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神秘的氛围
父亲的船驶入大海变得渺小直至消失,女孩的父亲随着小船一起消失在了苍茫的大海里,广阔的大海吞噬了伟岸的父亲。
消失在大海里的父亲,给女孩留下了无限的念想,也为剧情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息,为最后的奇迹出现埋下伏笔。
春夏秋冬,导演用远景镜头记录着四季,四季变迁见证着深厚的父女感情
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幼年还是垂暮,女孩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到海边,海边的景色一年四季交替着变化,而女孩一直坚持骑车来海边眺望父亲的事情却没有变。
导演用远景镜头来记录用四季之景的变化,来反衬出亲情永恒不变的主题,来表现出超越自然、超越时间的伟大亲情。
广袤无垠的道路,留给人无限遐想和感慨,是女儿的情感寄托。
宽广的马路、无边际的海面、挺拔的树林,女儿骑着自行车缓慢行驶在路上,在感受大自然的宽广美好的同时,画面中渺小的女孩显得格外耀眼。
导演将女孩置于自然的远景中,营造一种寂静的意境,表达女孩的情感,让观众能够更好的感同身受,亲临其中,对亲情有着更深入的思考。
二、背景音乐:以声传情,寓情于声,赋予故事更真实的情感
“我并不是有意要避开对白或者旁白配音,我只是喜欢作品中没有现实世界声音的打扰”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对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多瑙河之波》的背景音乐配上自然音响,还原故事最真实的情景,让观众更能引起共鸣。
1、古典音乐和自然音响的相得益彰,增加画面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父与女》的背景音乐选用了19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所创作的《多瑙河之波》,这首歌曲采用的是维亚纳圆舞曲形式,欢快舒展的氛围下带点淡淡的哀愁。
影片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选用了不同部分的曲调,去迎合自然声音,营造出一种悠扬、静谧、伤感的氛围,让画面更加生机勃勃,生动感人。
2、音乐的起承转合,表达人物的情绪变化,表现女孩的心路历程
轻松欢快的前奏、凄凉瑟瑟的回旋、悠扬婉转的高潮,音乐的基调随着女孩的变化而变化,从兴高采烈到寂寥落寞到舒缓愉悦,女孩的心路历程一览无余。
音乐的曲调、女孩的身材样貌、自然环境都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可是女孩心里的那份念想却从未改变,对父亲那份浓烈的爱只增不减。
3、营造环境氛围,让观众能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电影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导演尽可能保留影片最真实的人和物,就是为了给观众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
背景音乐和自然音响一起营造了一个静谧幽静的环境氛围,用音乐渲染了浓厚的亲情,刻画人物内心的落寞和落寞,使观众能够更好的感知人物的思想情绪。
三、主题呈现:父女亲情,是超越生死的永恒
关于父女亲情的影片很多,但是能够获得高分的影片屈指可数,《父与女》的精彩之处在于用写实记录的手法表现对亲情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女孩对父爱的守望和等待,来展现父女亲情的永恒之美。
影片的最后用超现实的手法让故事圆满,把影片的情感升华,促使观众去思考和探索,去直面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渴望。
1、父亲与女孩的温馨相处,凸显了“深邃浩瀚”的父爱
父亲和孩子一起骑车前行,父亲蹲下身子和女儿告别、父亲转身跨了一大步抱起女儿、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女儿。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处父女相处镜头,这四个镜头简单且常见,但却包含了千言万语的情感,体现了父女间深厚的感情,展现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
导演特意选用广角镜头来展现父女相处时光,是导演的良苦用心,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去看到平凡生活中的简单幸福,能够身临其境去感受父亲深沉伟岸的爱。
2、女孩的每一次眺望,是流淌在温情与忧伤中的亲情
一个人、一群人、一双人、一家人,女孩的人生在不断的成长,人生的每一个新阶段,她依然没有忘记对父亲的念想,同样的骑行路、同样的岸边等待,尽管每一次都没有等到父亲,但是她却从未放弃。
女孩一次又一次的眺望,是父女亲情的一步步递进,从幼年到中年到青年到老年,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父女亲情也变得越发的浓厚,每一次的眺望,都是情感的加深。
有的感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亲情却只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永恒,在女孩的执着守望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女孩对父亲的期盼,也同样看到了父亲对女孩的热爱。
3、父女相拥的结局升华了主题,让父爱在念想中永恒
故事的最后,女孩已经老到骑不动自行车了,她就推着自行车微微颤颤的迈着步子,一步步将自行车推到了海边,到了海边自行车倒下,任女孩怎么扶都扶不能再像往常一样矗立。
女孩丢下自行车走下了海边,沧海桑田海面已经变成了草丛,女孩走到草丛中间找到了父亲的船,她躺在床里像儿时躺在父亲怀抱一样,蜷缩在船中间,这个时候的她好像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她立刻起身,奔向父亲,在奔跑的过程中,她从老年变回到了幼年,最终和父亲紧紧的相拥在一起。
父女相拥的这个场面观众期盼了8分钟,而女孩却用了一生,故事的最后将画面定格在了父女相拥的场景,寓意着亲情从未改变、一直定格,父爱在念想中成为了永恒。
在我看来,《父与女》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曲温馨动人的亲情赞歌、一部父女亲情相处宝典。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在讲述女孩对父亲的守望和等待,其实也暗喻着父亲的爱总是静谧无形而又深沉厚重。
奥斯卡动画短片 Father and Daughter 介绍
father and daughter (父与女) 片子的题目很简单平凡,跟"个性"根本沾不上边,因为这些题材实在见得多了。 然而当你静下心来看完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的片子怪不得他能享誉盛名。 片子没有对话,但很喜欢片子里面的配乐,欢快的管风琴伴随轻柔的钢琴,还有偶尔几声清脆的自行车的铃声…… 故事很简单 很久以前 一个温暖的傍晚 有一个爸爸带着小小的女儿 爸爸骑着大大的自行车 女儿骑着小小的自行车 两个人骑了好远好远 骑上一条长长的湖堤 看到一片很大很大的湖 爸爸抱着女儿 紧紧的抱着 然后他登上一条小船 向远远的海一样的湖中划去 女儿在岸上看着爸爸越来越远 越来越远 等了好久好久 音乐轻轻悄悄的 爸爸为什么不回来呢 在后来的很多日子 在刮大风的时候 在下大雨的时候 她都会骑着自行车去那道湖堤 在爸爸曾经停靠自行车的大树下 去等爸爸 风好大 浪也好大 爸爸怎么会不回来了呢 还有时候 和快乐的朋友骑车路过湖堤 在温柔的音乐中 淡黄的夕阳里 小鸟飞来 她坐在一个男生的自行车后 她忍不住也会看看湖堤 后来她结婚了 她带着丈夫 孩子来到爸爸划着小船的地方 再后来 又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在下大雪的日子 她看着湖水冻结一片 有乌鸦叫着飞向似乎是当年的夕阳 湖水在渐渐消退 终于有一天 湖里已没有水 只是长了像湖水一样望不尽的高高的芦苇 有好多小鸟在芦苇地上飞着 很老很老的她 只能推着一辆已经无法放稳的自行车 大大的夕阳在背后幻化为旋转的自行车轮 她走进这片芦苇 音乐好轻好柔 她走啊走啊 走啊走啊 她看到了那只小船 小小的 已经有一半被埋在沙里 可是她知道这就是爸爸的小船 可是爸爸呢 她走进小船 静静的伏在船舱里 睡了很久 还是很短 夕阳淡淡的照着 她突然睁开眼睛 站起来 走着 跑着 在倒转的时光中 是爸爸回来了 只有8分钟的动画片 画面也很简单 黑色和浅褚色 没有对白 只有管风琴和钢琴的伴奏 然而 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什么 关于天堂的外公 外婆 或者其他什么人或什么回忆 还是只是为自己迷乱的生活找到一个感情的宣泄口 总觉得那种痛直击心扉 简直没有躲闪的余地 我还来不及叫疼 眼泪已经落下 "father and daughter is a film about longing , the kind of longing which quietly, yet totally,affects our lives" -----Michael Dudok de Wit 现在来介绍一下关于这个片子的作者: Michael Dudok de Wit,1953年出生於荷兰。先在瑞士念版画,1978年毕业於英国West Surrey College of Art,专攻动画。在巴塞隆纳待了一年后,1980年代起定居英国伦敦。他曾在Richard William、Richard Purdum等英国著名动画公司工作,也参与不少广告片制作。在法国疯影(Folimage)动画公司支持下,1994年他完成了首部个人动画短片「和尚与飞鱼」(Monk and Fish)。片中的小和尚追著飞鱼到处跑,为他追来了95年法国凯撒奖(César Award for Best Short Film)与欧洲金动画奖(Cartoon d’Or) 。「父与女」(Father and Daughter) 以家乡的平原与单车入景,述说一个小女孩等待父亲归来的心情。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荣获安锡(Annecy) 、奥斯卡等动画大奖。Michael在伦敦有个自己的电影工作室,他也从事绘本创作,作品有「四只小水獭」(Vier Bevertjes in de Nacht / Four Little beavers in the Night)、「奥斯卡与小呼」(Oscar and Hoo)、「父与女」绘本版等。他同时也在英、法与瑞士等地的动画学校教书。 附: 1、His most well-known film "Father and Daughter" (2000) won an Academy Award, a BAFTA Award(英国电影学院奖), the Grand Prix at Annecy, and dozens of other major awards. 2、All of his films since "Tom Sweep" feature Michael’s trademark brush stroke drawing and his use of ink and watercolour, very much inspired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他所有的动画短片里面,从"Tom Sweep" 之后,正是受到了中国和日本艺术的启发,那些带着毛笔笔触的描绘和水墨色彩的运用成为了他作品的特色。) 没有看这些介绍前,在看他的作品时就感觉上有很重的水墨风格,在本片子里还不算明显,在他的《the monk and the fish》和《the aroma of tea》两个片子片里面,这个水墨的特点就非常明显,而且感觉有点东方的那种“禅”的味道在里面,但我却解释不清,呵呵,知识太有限了。还有就是片子里面的配乐都很不错,由于片子没有对白,因此配乐的制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父与女》什么意思
我也看了,很好看。其实一开始父亲死了,他不想女儿伤心,便一个人消失在河中。后来女儿慢慢长大,无论有多大的风雨,女儿都会在河边等待父亲,她坚信父亲会回来。后来,当年的女儿也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她连自行车都无法扶稳,而那个陪伴她的自行车也旧的不成样子了,但女儿仍然坚持在河边等待父亲。曾经的水边,如今已成了荒草的海洋,只有芦苇长在那里。不知走了多远,他来到了一小块空地,中间是一条半埋在泥土里的小船——父亲的小船。女儿走到了船腹,像个婴儿一般,轻轻的蜷缩在船中,温暖的阳光像当年的父亲的目光一般笼罩在身上。她仿佛嗅到了父亲的气息,他看见父亲从远方归来,她向父亲的方向狂奔去。她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他们对望着,打量着,女儿终于又回到了父亲的怀抱——在天堂 《父与女》讲述了一对父女之情,父亲爱女儿,女儿执着的等待父亲,她也爱父亲。它所讲述的不仅是父女之情,而是人终其一生对情感的渴望与执着。影片围绕爱,死亡,生命这三种关系阐述,向观众展示了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万物包括人类繁衍生长永不停止,这是生命的轮回。 这里有一段参考的情节介绍。 很久以前 一个温暖的傍晚 有一个爸爸带着小小的女儿 爸爸骑着大大的自行车 女儿骑着小小的自行车 两个人骑了好远好远 骑上一条长长的湖堤 看到一片很大很大的湖 爸爸抱着女儿 紧紧的抱着 然后他登上一条小船 向远远的海一样的湖中划去 女儿在岸上看着爸爸越来越远 越来越远 等了好久好久 音乐轻轻悄悄的 爸爸为什么不回来呢 截图(10张) 在后来的很多日子 在刮大风的时候 在下大雨的时候 她都会骑着自行车去那道湖堤 在爸爸曾经停靠自行车的大树下 去等爸爸 风好大 浪也好大 爸爸怎么会不回来了呢 还有时候 和快乐的朋友骑车路过湖堤 在温柔的音乐中 淡黄的夕阳里 小鸟飞来 她坐在一个男生的自行车后 她忍不住也会看看湖堤 后来她结婚了 她带着丈夫 孩子来到爸爸划着小船的地方 再后来 又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在下大雪的日子 她看着湖水冻结一片 有乌鸦叫着飞向似乎是当年的夕阳 湖水在渐渐消退 终于有一天 湖里已没有水 只是长了像湖水一样望不尽的高高的芦苇 有好多小鸟在芦苇地上飞着 很老很老的她 只能推着一辆已经无法放稳的自行车 大大的夕阳在背后幻化为旋转的自行车轮 她走进这片芦苇 音乐好轻好柔 她走啊走啊 走啊走啊 她看到了那只小船 小小的 已经有一半被埋在沙里 可是她知道这就是爸爸的小船 可是爸爸呢 她走进小船 静静的伏在船舱里 睡了很久 还是很短 夕阳淡淡的照着 她突然睁开眼睛 站起来 走着 跑着 在倒转的时光中 是爸爸回来了。 动画中的小女孩让我想到《放牛班的春天》中每个周六都会站在校门等待父亲的小佩皮诺——还好,他的等待有了结果。有的网友说,变成老婆婆的小女孩最后在天堂与父亲相拥……或许,结果并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一个柔软的所在来承载这份单纯的感动。 建议你看完我的解说后再看一遍《父与女》,你一定会被这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法,以及安静的音乐所感动。
父与女读后感
父与女观后感在观影过程当中,我不止一次在思考,时光流转,女孩为何每次都要骑着自行车去河堤。随着最后一次女孩摇晃着下车的时候我才领悟到,骑着自行车就好像女孩这一生的生命旅行。开始轻快,中途稳健,老时摇晃。其实,小女孩的一生,代表了我们大多人的一生;父亲是代指,代指了我们的最爱,最重要的东西;河是一层明显的鸿沟阻碍。 小女孩在一次又一次骑车前往河边的时候,我发现小女孩每一次擦身而过的路人与小女孩自身都形成鲜明的对照:当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路人是一个老妇人;而随着小女孩的长大至衰老成老妇人的过程中,她身边的路人却随之慢慢退变成一个小女孩。这样的人物安排不会是不经意的,它总该是有所暗示的。当等待到了一个新的轮回,也就是身边的参照是一个与自己当初一样的一个骑着小自行车快乐地颠簸在路上的小女孩时,或许就是尽头了——女孩(应该是老女孩)最后躺在父亲离去时划的船里缅怀过去,而此时,父亲出现了,老女孩一边甩掉时光一遍跑向父亲——她又是父亲的女孩了,她的等待终于结束了。可能预示着死亡让离别有了重聚,让等待有了句点。然而当老去的一代死去,新的一代的等待也会随之终结吗?答案永远是否定的……在看这个动画短片的时候,片中女儿对父亲的情感轻而易举的勾起我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每次回家又离开的画面浮现。最有力的是父亲温暖而干燥的手,最孤寂的是父亲送走我转身以后的背影。程皓:我说错了两件事情:其一,你的情感体悟力很强,语言的表述能力也很强,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其二,我原本认为你只是在作文里没有分段意识,谁知在影评随笔中也没有,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首段有几行。这么好的文章被一个只要一注意就能改正的形式问题毁掉了,你说可惜不可惜?8分钟,节奏明快的风笛声,不断滚动的车轮,这便是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父与女》。没有复杂的叙事,没有过多的人物场景,没有一句对白解说,没有一点面部表情,只有黑白两色的交替,只有风笛悠扬的旋律,只有血脉亲情的主题,只有温情的款款流淌。它所包含的元素与奥斯卡获奖影片难以对接,但其传递出的真实热烈情感足以承担奥斯卡的重量。短片中的每个景物都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自行车是人的生命,码头是此岸与彼岸,小船是生命的归宿,大海是沉寂的死亡。每一个细节的转换都是那么富于表现力:风笛声的渐强与变快、滚滚而来的疾风、艰难行进的车轮是人生的困苦与艰辛……每一时期的表情都那么有说服力:面对父亲远去的地方,儿童时的懵懂,少女时的远眺,恋爱时的回眸,少-妇时的伫立,中年时的凝望,老年时的拥抱。最后结尾的处理是那么有震撼力:在生命的最后,自行车被老妇人扶起,倒下,再扶起,再倒下,最后老人躺在父亲远去的小船上,体味当时父亲对女儿恋恋不舍之情,然后起身奔跑,回到少女时期,与父亲对视,似乎有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完满的拥抱……《父与女》用最短的时间为我们阐释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有些情感,不需要言语,有些关系,不需要去经营,有些感觉,不需要矫饰。《父与女》触及到了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父母与子女,人类最温情也最深刻的情感。《父与女》让人重新审视人生,人生不过一辆自行车,有人陪伴你骑车要珍惜,有人骑车带你庇护你的时候要珍惜,骑车带着孩子时要珍惜,一个人骑车时仍然要珍惜,因为当他无法再为你服务的时候,你的面前,是你最初开始的地方,这是生命的轮回,更是生命的美妙。不要让自行车超载,不要错过载你的,陪伴你的,需要你陪伴的人,那才是你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