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新疆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的援疆情
【新闻纪事】(记者颜耘)高而瘦的身材,一双笑眯眯的眼睛透过近视镜,给人以儒雅又和蔼可亲的印象……他就是来自国土资源部援疆干部、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4月29日,记者在阿勒泰地委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采访了一直处于忙碌中的张照志。
9月12日令人感动的日子
快3年了,张照志说起2008年9月12日到达阿勒泰的情景记忆犹新,依然充满着感动。他清楚地记得,那天飞抵阿勒泰的航班到达得很晚,可是,地区很多人都没有下班回家,而是等待迎接着他们的到来。一种温暖立刻深深地感动了大家,当晚欢迎仪式上鲜花、美酒、民族歌舞营造的气氛,阿勒泰人的热忱更加令人激动。那一刻,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援疆选择是一个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深知自己将要肩负的责任。
张照志说,他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因为是智力援疆,他想尽快找到一个抓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阿勒泰人民、为地方经济干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他渴望能够挥洒自己的激情与汗水,为促进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作出一些努力和贡献。
割舍亲情踏上漫漫援疆路
采访中,记者得知了张照志在入疆之时的一些困惑和不舍。那时,他的妻子身体不好,儿子正处于关键成长阶段的青春期和凸显个性的叛逆期,他十分不情愿父亲远赴新疆工作。为了表达抗议,儿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天都不理他,并用画漫画的形式反对父亲想舍弃照顾他们母子去援疆的打算。工作和专业方面更有很多一时半会不能放下、交接的东西,当时,张照志是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规划室的副主任,手头有诸多的项目、课题正在进行中。家庭面临的特殊困难,专业的特殊性、工作的延续性都让他内心矛盾重重,难以割舍在京的亲情和按部就班的工作。但是,一想到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阿勒泰地区正期待着内地的专业人才、学术,以及矿政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当单位领导征求他个人意见时,张照志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踏上了漫漫援疆之路。
智力援疆务实不务虚
出生于甘肃白银的张照志先生有着西北汉子的坦诚与直爽,学术上追求完美。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回到家乡白银,在地质队一个金矿工作了6年,深入矿井的日子激发了他继续深造的欲望。之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直至完成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工作。2001年硕士毕业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工作,在单位当年引进的人才中,他始终是一名佼佼者,连续两次被国土资源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2项,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奖1项等。
来到阿勒泰后,张照志看到当地的矿产开发虽然在疆内领先,但对于全国来说,地质工作程度相对低,人才匮乏,矿产资源规划滞后,矿政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等。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他从专业角度,为地区矿产资源在“十二五”规划方面建言献策;以自己在比较发达地区的工作经验给地方领导反映问题。两年多来,张照志个人出资7000多元,利用出差、探亲的机会在内地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方面的专业书籍、资料带回阿勒泰,赠送给地区领导、国土局、发改委、能源办作参考。
近3年,张照志牢记国土资源部党组“融入不旁观、务实不务虚、做事不做客”的援疆方针,踏实有效地开展援疆工作。作为地委副秘书长,他认真履职,实地考察调研,用专业知识优质服务地委领导,为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智力援疆的作用。他几乎跑遍了阿勒泰地区的所有矿山,撰写考察报告、对策建议69份;向国土资源部及有关部门、阿勒泰地委、行署提交13份汇报请示16份对策建议;写出了《促进阿勒泰地区与蒙古科布多、巴彦乌列盖两省经贸旅游矿产合作新发展》等8份考察报告;公开发表《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循环经济研究》学术论文10篇;编著出版了30万字的《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一书等。其间还培养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4名硕士、1名博士。
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税费征收始终是张照志关注的问题,在地区领导的支持下,在北疆率先推广应用矿产资源电子税控装置,并应用了GPS房地产征税技术,这两项技术为地区矿产资源税费应收尽收、增加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据统计,自2008年11月开始推行该装置的1年多时间里,查补矿产资源税1792万元。2009年在全地区推广应用GPS系统后,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相比未使用该系统前,分别增长1404万元和1743万元,合计增加了3147万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照志为阿勒泰地区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新疆天山南北阿勒泰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已列入《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初步预算经费达64亿元;国土资源部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软课题项目经费20万元;协助申请国土资源部危机矿山找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24个,中央财政经费1.2323亿元;协助申请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项目14个,经费492万元。联系《中国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的两名记者,随中央新闻媒体团对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进行了报道,刊登文章9篇,有力地宣传了阿勒泰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济困助学促民族团结
济困助学、民族团结是张照志在援疆工作中始终践行的行为。他资助了1名哈萨克族、2名汉族贫困学生,将在3年里每年为每个孩子资助1200元;为2名少数民族患病青年捐款600元;为受灾牧民捐款1700元等。迄今他个人已累计捐款1.29万元帮助阿勒泰地区的各族困难人群,并牵线搭桥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法规室支部资助2名哈萨克族学生完成3年学业。
在近3年的援疆工作中,张照志的个人生活和家庭也发生了一些磨难,缺失了具体父爱的儿子学习成绩从班上的前10名跌到42名,妻子因严重贫血病倒在家,儿子暑假滑旱冰不慎摔伤,自己也在60年一遇的大雪中扭伤了脚踝……作为父亲、丈夫,不知道有多少个风起雨落的月夜,他独对孤灯,默默地思念着远在北京,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的妻儿。张照志怀着对儿子和妻子深深的愧疚,“舍小家,为国家”,始终坚持在援疆工作的岗位上。就是回京治疗脚伤期间,他都拄着双拐到部里去为阿勒泰地区争取项目、资金、政策,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就开始惦记这边的很多工作,提前赶回阿勒泰。在援疆工作中张照志被评为2008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阿勒泰地区第六批优秀援疆干部,2010年4月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摆在记者面前的“援疆大事记”逐条记录着张照志援疆工作中的无数成绩,限于篇幅,笔墨难以尽述他对阿勒泰人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他感言一个人援疆,也是全家、全单位的援疆,所有的人都给予了援疆工作最大的支持和关爱。自己一定要用工作成绩去证明自己无愧于组织的委派,无愧于自己正确的选择。
3年的金山银水路也让张照志收获颇丰,他说,从政对于他的人生经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改变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纯学术的处世方式,挖掘了很多个人潜能,拓展了人生的视野。援疆工作经历让自己更趋成熟,更加淡泊名利。非常感谢地区把援疆干部视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对援疆干部政治上高度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充分关心……十分欣慰和当地干部群众建立起的血肉联系。
援疆工作即将结束,张照志再一次面对难以割舍的选择,他对阿勒泰地区地质矿产的调研、勘查、规划、矿产资源的整合、矿业的深加工、优势资源的转化……还有很多未完的工作,他的矿业发展新思路,他的矿业特区研究都有待一一实施。
援疆的情结已浓浓地溶进了张照志的血液,正如他在散文《第二故乡》中所写的:“人生天地间,孰能无情,是什么地方的人并不重要。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是一种无私的牵挂,一份博大的爱。一片热土,一方人情,一世的牵挂……”最后,张照志告诉记者,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可望在年底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届时,地区可依据规划申报该重点工程,可以预测,该工程的实施为地区牧民定居、抗击雪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万元软科学课题即将完成,为地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政策建议及参考。他执著地表示,回京后将继续在各方面为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尽一切努力。
求祖国壮丽山河的资料
新疆阿勒泰哈吧河 阿勒泰位于新疆北部。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交界,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00多公里。北部有阿勒泰山脉,南部是准噶尔盆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寒冷区。 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而漫长。境内有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两大水系。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乌伦古河是内陆河素有“北国渔乡”之称。 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经雅安、理塘、巴塘,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巴宿、波密、林芝到拉萨。 川藏公路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公路。它以里程之长,跨越高山大河之众,修筑及维护之艰享誉世界。选择川藏公路入藏,颇为艰险,但沿途景观之多之奇却是其余几条线路所无法相比的。 甘肃定西 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距兰州市仅98公里。 贵州六盘水 从北向南,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乌蒙大地。在六盘水市中心区,有“地海浮山”之誉的麒麟洞公园;在六枝 江风景名胜区,有夜郎古国遗风、亚洲仅有的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有北盘江峡谷奇山异景;有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有记载人类起源、进化和环境演变的全国重点文大洞旧石器遗址,有以半部藏经闻名的丹霞山,有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岩溶幽景,有提供古植物演化过程的千株古银杏树群等等。加之优越的地理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为展现六盘水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天时、地利。 大兴安岭湿地 哈拉海湿地位于松嫩平原的西北端、大兴安岭南麓、龙江县西北部,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核心水域30平方公里,水位落差较大。该湿地芦苇丛生,鱼肥鸟众,湖泊纵横,是我国境内唯一有湖泊的原始湿地。该湿地最具价值的发现在于其世界罕见的原始性,其大面积湿地没有进行任何开发,更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其良好的原始自然性,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湿地中除了极少数季节性捕鱼者外,万古荒野的寂静从未被打破过。湿地周边地区还有大面积的草原、半荒漠和林地,也极少人为破坏。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在古代藏文中称央恰布藏布,意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它的源流有三支:北支发源于岗底斯山脉,叫马容藏布;中支叫切马容冬,因常年水量较大,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河源;*南一支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叫库比藏布,该支流每年夏季水量较大。三条支流汇合后至里孜一段统称马泉河,但在扎东地区也有称该江为达布拉藏布,藏语马河之意;或叫马藏藏布,藏语为母河之意。拉孜地区叫羊确藏布。拉孜以西,雅鲁藏布江统称达卓喀布,藏语意为从好马的嘴里流出来的水。曲水一带地方,藏语叫雅鲁,该江流至山南一带叫雅隆(因山南地区有条雅隆曲得名),因此,才称这条河流为雅隆藏布。但在曲水地区念作雅鲁,因为“鲁”藏语确切语音称“隆”,意即从曲水以上流经河谷平原的河流,所以全段河流总称雅鲁藏布江。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全长约2500公里。主峰珠穆朗玛(Everest)海拔高度8844.43米。 根据板块构造学,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碰撞形成的。 所以现在喜马拉雅山仍然在缓慢上升中。喜马拉雅山脉约有70多个山峰。 云南思茅 思茅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瑶族等。民族风情迥异多彩。 西藏拉萨河 拉萨河发源于海拨5020米的米拉雪山,沿途流经墨竹工卡县、达孜县,最后经过拉萨市,在拉萨市南郊汇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未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这里有图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d86f7f01000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