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歌牌百人一首

日本歌牌百人一首(日语介绍,翻译下,谢谢)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28 23:15:01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日语介绍,翻译下,谢谢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日本有名的纸牌游戏【歌留多】,又称「歌牌」是一种日本使用印有小仓百人一首的纸牌游戏,通常在正月(明治维新後改为格里历1月)过年时节时举行。歌留多从江户时代中期开始盛行。 过去为日本宫廷游戏,近期才演变成竞技项目,由於比赛激烈,故竞技歌牌又被称为「榻榻米上的格斗技」。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印有日本第一山脉【富士山】的歌,以及以夸赞全日本47个行政单位(都道府县)里日本第一事物的伊吕波歌的47个假名的【歌留多纸牌】,作为日本的工艺品,民间工艺品,工业制品等在世界上都广受好评。一边玩着【歌留多纸牌】,一边传播着日本的优秀文化。

包装盒及纸牌都被装饰成富士山的形状,非常可爱,这是连日本人都想人手一个的【歌留多纸牌】

歌留多纸牌

日本歌牌为什么要打飞

在日本歌牌游戏中,当玩家们找到了争取“取牌”的时候得到了正确“取牌”的同时需要打飞正确“取牌”所在“牌阵”中的其他歌牌。只要连同着正确的“取牌”一起越过接线,那么就可以算作是我们得到了这种牌。

竞技歌牌(竞技かるた),亦称竞技歌留多,是使用小仓百人一首,并按由全日本歌留多协会制定的规则进行的竞技活动。其是歌牌比赛,来源于日本宫廷游戏。

歌牌发展历史

所谓“歌留多”,最早起源于葡萄牙语中“Carta”一词,是一项日本独有的牌类游戏。歌留多种类繁复、玩法多样,其中最受推崇的当属用《小仓百人一首》中100首和歌制作而成的“小仓百人一首歌留多”。游戏参与者在听到读手读出读札(唱读牌)上所写的短歌后,需要迅速找出印有相应短歌之下句的取札(抢夺牌),速度快、找出取札多者为胜。 

现代竞技歌牌始于明治37年(公元1904年)。而此前“歌留多竞技”作为娱乐项目,其规则也因地点场合不同而不同。将其统一起来,分析出快速取牌方法,确立竞技歌牌的人,则是明治时代的记者黑岩泪香。

泪香在报纸《万朝报》的《快速取歌牌之法》特辑报道上刊载了在东京日本桥的常磐木俱乐部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竞技会。此后,歌牌于从大正时代到昭和初期在全日本推广开。

昭和23年(公元1948年),因战争而中断的歌牌复兴,统一的全日本歌牌协会成立。

有没有熟悉日本文化的,介绍下百人一首的游

首先了解歌牌的组成:100张“读牌”——印每首和歌的全篇,读“读牌者”读诵。100张“取牌”——印每首和歌的下半句,供竞技者使用。歌牌具体竞技规则:竞技前准备:1、将100张“取牌”纸牌背面朝上,充分洗牌。两人各自从中随机抽取25张,竞技时仅用这50张牌。

2、将取出的50张牌随意在87厘米的范围内,如图摆放为上段、中段、下段3段。自己排列的纸牌叫作“自阵”,对方的叫作“对手阵”或“敌阵”。

3、15分钟的默记50张牌的位置,13钟过后,允许边做挥手练习边记忆。

4、15分钟过后,竞赛开始。 竞技时:1、朗读者读“读牌”,竞技者找出对应下句的“取牌”。最先接触到正确纸牌的人获得此牌。

2、两人完全同时接触到牌,牌在谁的牌阵里,就归谁所有。

3、如自己抢到了“自阵”中的牌,就任其少一张。如抢到“敌阵”中的牌的时候,可以从“自阵”中任意挑选一张牌送给对手。收到牌的人可以把送过来的牌按自己的喜好摆放。4、“自阵”中牌先没有的一方获胜,游戏结束。常见问题:问:一次打飞很多歌牌,怎么算?答:如果打飞的是正确的牌所在排阵,算正确。待飞出去的牌整理好后,再开始比赛。

问:“手误”是什么?答:牌阵中只有50张“取牌”,但“读牌”有100张,不在牌阵中的牌叫作“空牌”。当念到“空牌”时,接触到牌阵中任意一张牌时,视为“手误”。当对手手误时,作为惩罚,可从“自阵”中送一张牌过去。

想知道歌牌是什么呀

歌牌一种牌类游戏。

歌牌其实就是指的是竞技歌牌,也被称为竞技歌留多,是一项日本独有的牌类游戏,最早来源于日本的宫廷游戏。

歌牌的种类比较多,玩法也有很多,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由《小仓百人一首》中100首和歌制成的“小仓百人一首歌留多”,玩法是游戏参与者在玩歌牌的时候要在听到读手读出读札上所写的短歌后,迅速找出印有相应短歌之下句的取札,速度最快、找出最多取札的人为胜利者。

现代歌牌的起源

现代竞技歌牌起源于日本明治37年,在此之前歌牌竞技大多作为娱乐项目,且规则也因为地点不同而有不同,将规则统一起来并分析出快速取牌方法并确定竞技歌牌的人是明治时代的一名记者,名为黑岩泪香,泪香在报纸上报道了在东京日本桥的常磐木俱乐部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竞技会,自此后歌牌在全日本推广开来。

百人一首的介绍

百人一首(ひゃくにんいっしゅ)汇集了日本七百年100首和歌,是最广为流传的和歌集。在江户时代,还被制成了カルタ(歌留多,即纸牌;又名歌牌),开始在民间流传。特别是作为新年的游戏,一直受到大家的欢迎, 代代传诵,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对日本民族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豆瓣高分《花牌情缘》:日本和歌何以有着跨越千年的力量

电影《花牌情缘》系列描述了三个少年因花牌而结缘的故事。 女主人公叫绫濑千早,而另外两个少年是她青梅竹马的男生,一个是真岛太一,一个是绵谷新。 整个故事由花牌串联起来,中间穿插了师生情、友情,更有女主人公和两位男主之间的三角恋情。 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花牌上的和歌(以五七、五七七共五句计31个字组成的日本诗)表达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整部作品融合了和歌艺术和人物情感,表现出撼动人心的力量。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花牌究竟是什么,花牌是《小仓百人一首》(天智天皇到顺德天皇间杰出歌人的100首和歌作品)所衍生出的纸牌,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歌牌,花牌是另一种不带和歌的纸牌,只是因为台湾那边误译为“花牌”,就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电影中的花牌叫歌留多,也就是所谓的歌牌,歌牌上记录的是小仓百人一首的内容。 小仓百人一首深受中国古代的诗歌影响,语言凝练,简短又包含丰富的感情。 但就像中国的传统诗词一样,代代流传下来,日本和歌也通过独特的方式,跨越千年,传入寻常百姓家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活动。 那么,和歌是如何跨越千年,传承至今的呢? 中国古代,古人们狂背四书五经,他们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只为考取功名,出人头地。 相比之下,日本的和歌学习要显得轻松许多,因为它用游戏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够体味到其中的乐趣。 和歌过去是日本的一种宫廷游戏。 古代日本的内侍,有个很独特的要求,就是必须掌握书法、管弦、和歌三项本领。这一观点可以在《枕草子》中得到佐证,村上天皇的妃子芳子还没有入宫的时候,其父藤原师伊曾教诲她: “首先应该学会书法。七弦琴要弹得超过众人。此外,必须熟记《古今集》和歌二十卷。” 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发展出“歌合”这种游戏形式(即和歌比赛) ,“歌合”同相扑非常像,参加歌合的歌人分成两组,针对指定的命题,左右两组各作一首和歌,由评判者裁定后决胜负。女性也能参与。现在发展为红白歌会,因而从日本每年举办的红白歌会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比拼和歌优劣的盛况。 还有一种形式叫诗合,也叫斗诗,是汉诗之间的比拼,女性是不能参加的。 更有所谓的诗歌合,即汉诗、和歌两者相互竞争,也是别有趣味 。在藤原公任创作的《和汉朗咏集》中有相关描述,最早的歌合是仁和元年举办的民部卿行平家歌合。 但是和歌并不是一种只限于贵族的高雅艺术,它也通过歌留多这种竞技比赛的方式,走入了普通大众的视线。 歌留多上的歌牌就是小仓百人一首中的100首和歌。玩牌的人,要根据听到的上句,在最快时间内抢到带有下句的歌牌。 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一个人要在最快的速度抢到这张牌,必须要熟知这100首和歌且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还要出手快,是个急需体力的活计儿,所以“歌留多”也被戏称为“榻榻米上的格斗技”。 《花牌情缘》中,千早在每一场比赛过后都会累趴在地上。 除了“歌留多”,还有一种“打和尚”的抽牌游戏(日语「坊主めくり」,翻到和尚牌就要将之前拿在手中的牌全部打出重来),不识假名的小孩子也可以玩,纸牌上同样印有和歌和歌人头像,只是游戏规则不同,拿到纸牌最多的人获胜。虽然“打和尚”不需要记住和歌,但长时间看到纸牌上的和歌,小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记住和歌内容。 老少皆宜的日本和歌,就这样以游戏的形式一直流传了下来。 《花牌情缘》的播出,可以说在日本掀起了一阵和歌高潮,很多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歌留多大赛,参赛人数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都要归功于日本的文化输出效应。 除了《花牌情缘》,我们熟知的动漫名侦探柯南也出过剧场版《唐红的恋歌》,用歌牌串联起犯罪案件,也是掀起了一阵歌牌热潮。 日本在动漫影视的宣传方面做得非常好,刺激了民众的视觉感官,另外针对民众的嗅觉、味觉,日本也下足了功夫。京都有个小仓山庄,特别推出了一款百人一首的仙贝。在每一块仙贝的包装袋上写着和歌和对应的歌者头像。 这又在好玩的基础上给百人一首添了新的附加价值,读之上口,食之美味。 而且这样的仙贝也可以用来游戏,抢到这张牌后,我们再默默地把仙贝吃掉,这样的歌多留是不是更有趣味呢? 更是有商家直接将百人一首印在了饼干上,做成了歌牌煎饼。 文化之美与食物之美合二为一,可谓是令人大饱眼福,又垂涎欲滴。 这样的零食就非常适合于作为伴手礼送人,但其实用和歌做礼物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据史料记载,平安时代,贵族男女互赠礼物时常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心意。 而且平安时代还流行“物名”诗,就是将事物的名称藏入和歌之中,有点类似于灯谜。送人礼物的时候,附赠这样的物名诗别有趣味。 物名诗大家藤原辅相的《藤六集》中有这么一首诗。 这句话意思是说,大雁飞来,可山峰上的晨雾还未散,此情此景,我的心也未曾放晴,脑海之中尽是经历过的那些人世间的苦痛。 这句诗中就藏着胡桃( くる み ),即我们吃的核桃。送人胡桃的时候附上这首歌,自有一种风雅情调。 像这样,日本和歌用独特的方式刺激感官,渗入日本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体验。 痛之深,忆之切。 文化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容易的,每一次浩浩荡荡的文化传播都有着政治变革带来的阵痛。 欧洲启蒙运动宣扬的民主法制,在浩浩荡荡的政权变革中得以强化。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政权,儒家思想得以延绵千年。 是以无数人民在历史的变革中,切身体会到文化的疼痛,留存下这些文化的记忆。 《花牌情缘》中没有国破家亡的苦难,只有少男少女的青春情感故事。 可就是这样的故事,让每一位观众成为“剧中人”,体会到和歌背后的成长心酸。 我们来看一下《花牌情缘》中的和歌片段。 大江奏和花野堇在谈论千早的三角恋情时,讲到日本史上有一场非常著名的赛歌会,在这个赛歌会上诞生了两首不分伯仲的和歌,同被收录于百人一首中。 这两首歌是同以初恋为主题,一首是平兼盛所作,另一首是壬生忠见所作。 译文:相思形色露,欲掩不从心。烦恼为何故?偏招诘问人。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苦苦暗恋一名女子,试图掩饰自己的情感,可感情又怎么能藏得住呢? 译文:春闺初慕恋,但愿避人言。谁料蜚语快,风闻满世间。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喜欢一个女子,可才刚开始恋爱,流言蜚语就不胫而走。 《花牌情缘》中女主和两位男主的关系便是这两首诗的真实写照,一个告白,闹得众人皆知,而另一个默默地把喜欢放在心里,默默地守护着女主。双方的感情不相上下,那么女主究竟会选谁呢? 在最后一轮的命运战(即决定胜负的歌牌)中,这样的情感更是到了巅峰阶段。 读牌的时候,两位男主都没有迟疑,抓住了契合自己心情的一张牌,初恋的爱情和歌牌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再来看太一离开歌牌社之后,千早遍寻一张丢失卡片的场景。 译文:清夜子规啼,声声碎耳旁。遍寻空不见,残月晓天长。 在找到这张卡片的那一刻,千早才明白那种好友离去的苦涩感觉。 设想一下,当千年的歌牌传递到你手上的那一瞬,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歌牌的魅力就在于,玩牌时的心境融合到和歌之中,是跨越千年的深刻心灵共鸣。 因为共鸣,所以深刻。 “感”,即感觉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播的核心。感觉是浅吟低唱时,你体会到的每一个字所带来的力量。电影开篇有一个很神奇的镜头,名人周防久志还没有听到第1个字,仅根据发音的气息,就拿到了正确的歌牌。 这就是感觉的力量,和歌中的情感与人产生共鸣,才能未闻其声,先知牌面,才有了和歌的传承。 其实和歌的传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歌同中国的古文一样,因为涉及到晦涩难懂的古典语法,曾一度被打入冷宫。 但是和歌通过游戏的方式减少了枯燥感,增加了趣味性,又通过影视宣传、美食走近大众,增添了亲切感。 在长时间与和歌的接触中,日本民众体会到背后的深刻感情,就如同《花牌情缘》中的千早一样,爱上和歌,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 刘德润 2、《古今和歌集全评釈》 片桐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