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星际的爱情,道德的困境
- 给我介绍点“外星人入侵地球”和“人类到宇宙探索”的电影
- 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还有其他什么作品
- 读书 | 《索拉里斯星》,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
- 很早以前的科幻小说,讲月球和地球的!求好心人帮助
- 博姆莱走廊
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星际的爱情,道德的困境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里有一句名言: 这也许是某一天晚上,康德在每天雷打不动的散步中仰望星空突然定格的思想。而在我读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时,它突然从我脑海中跳了出来。 如果人类置身于浩渺的星空,那么人类社会的道德律,是要被抛弃重构,还是继续存留? 《索拉里斯星》的作者是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21—2006)。他是著名作家、哲学家,一生经历堪称精彩,年轻时当过汽车技工,后来获医学博士学位,创立了波兰宇航协会。 他被誉为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他的代表作品有《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等,共同特点是哲学色彩浓厚,深入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智慧的本质、星际交流以及人类认知局限等主题。 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影响,作品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他于1996年被授予波兰国家奖章“白鹰勋章”,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索拉里斯星》被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改编为电影《 飞向太空》,成为影史经典。 心理学家凯尔文被派到索拉里斯星去执行任务。这个星球被神秘大海覆盖。这个大海是一个胶质构成的生命体,能进入人的大脑,将记忆深处最不为人知的部分,包括感情、思想上的深刻印记变成具象的“对称体”呈现在人眼前。也就是说,任何人在这片大海面前都毫无秘密可言。对此,人类根本无法索解。 在这种情况下,凯尔文见到了自己早已死去的爱人哈丽。严格地说,他见到的是哈丽的“对称体”,并且先后见到了两个。第一个“哈丽”对凯尔文非常依赖,可以说形影不离,但一旦稍有距离就会非常焦躁,出现暴力行为,甚至自我毁损。于是,感受到恐惧的凯尔文设法用火箭把她送入了太空。 第一个“哈丽”送走后,第二个又来了。这个“哈丽”与他建立起了与第一个“哈丽”更为亲密的感情关系,但是,这位哈丽随着与他相处日久,产生了自我意识,就是越来越像“人”了。 她偷听了凯尔文已故同事吉巴里安留下来的录音带,知道了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哈丽,并且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只是依赖于凯尔文关于他的爱人哈丽的内心记忆的“对称体”。 于是,她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背着凯尔文要求他的同事斯诺特用“湮灭器”把自己湮灭,走向了毁灭。 但是这个神秘星球的秘密,仍旧属于未知。 他知道她们都是“对称体”,但由于他对死去的爱人哈丽的爱,他表现得“爱”她们。特别是第二个。这一点,他的同事斯诺特在他说自己爱“哈丽”时说透了: 就是说,凯尔文沉浸在自己对爱人哈丽的追忆里,同时他欺骗自己,眼前与自己在一起的“对称体”可以替代哈丽。 但事实上,当凯尔文发现“哈丽”有了自我意识,正在精神上从另一个人的影子里剥离出来,他说爱的是“此时此地的你”尽管有着十足的诚意,根本上却是一种欺骗。事实上,他们互相开始了心照不宣的欺骗,以“相爱”的名义;而我们都知道,信任才是爱的基础。 这就是“感情”的危机,这也是道德的危机:他已经不可遏制地想要这个“哈丽”离开,就像第一个那样,方式或许不同,但一样是消失。 而结果证明,反而是那个作为内心记忆对称体的本该没有感情的“哈丽”,以自己主动选择毁灭证明了她对凯尔文的爱。 在那个斯诺特认为“我们眼下的处境已经超出了道德的范畴”的星空,“哈丽”却显示了一种极高的道德形式:牺牲。 那么,人类还能宣称自己拥有道德的无可置疑的裁判权吗? 正如主人公凯尔文反思的:不过我必须承认,这样的思考有点超出我的能力范畴,那么,朋友们对此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指点迷津!(网图侵删)
给我介绍点“外星人入侵地球”和“人类到宇宙探索”的电影
人类到宇宙探索的有:《索拉里斯星球》(Solaris)《火星任务》(MissiontoMars《阿波罗13》(Apollo13)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有:《火星人玩转地球》(MarsAttacks!)《天煞》(IndependenceDay)《世界之战》(WaroftheWorlds)
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还有其他什么作品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电影作品列表:(一共 150 个电影作品)作为导演的电影作品(数量:19)阿凡达2/阿凡达Ⅱ Avatar 2 ------- (2014) 铳梦:生锈的天使/战斗天使 Battle Angel ------- (2013) 阿凡达 Avatar ------- (2009) 潜水 The Dive ------- (2008) 深海异形 Aliens of the Deep ------- (2005) 深渊幽灵 Ghosts of the Abyss ------- (2003) 重返俾斯麦战舰 Expedition: Bismarck ------- (2002) Earthship.TV ------- (2001)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台/港) Titanic ------- (1997) 终结者2:越空之战 T2 3-D: Battle Across Time ------- (1996) 真实的谎言/魔鬼大帝:真实的谎言(台)/真实谎言(港) True Lies ------- (1994) 终结者2:审判日/魔鬼终结者2(台)/未来战士2(港)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 (1991) 深渊/无底洞(台) The Abyss ------- (1989) 异形2/异形II Aliens ------- (1986) This Time It’s War ------- (1985) 终结者/魔鬼终结者(台)/未来战士(港) The Terminator ------- (1984) 食人鱼2/食人鱼2:繁殖 Piranha Part Two: The Spawning ------- (1981) 克赛诺起源/世代交替 Xenogenesis ------- (1978) 作为演员的电影作品(数量:52)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The 82nd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10) "Mars Rising" ------- (2007) The Exodus Decoded ------- (2006) "Hollywood Science" ------- (2006) 深海异形 Aliens of the Deep ------- (2005) Ray Harryhausen: The Early Years Collection ------- (2005) AFI Tribute to George Lucas ------- (2005) Titanic Adventure ------- (2005) Watch the Skies!: Science Fiction, the 1950s and Us ------- (2005) 明星伙伴 "Entourage" ------- (2004) The Force Is with Them: The Legacy of ’Star Wars’ ------- (2004) The Cutting Edge: The Magic of Movie Editing ------- (2004) 深渊幽灵 Ghosts of the Abyss ------- (2003) Superior Firepower: The Making of ’Aliens’ ------- (2003) No Fate But What We Make: ’Terminator 2’ and the Rise of Digital Effects ------- (2003) ’Solaris’: Behind the Planet ------- (2003) Who Is Alan Smithee? ------- (2002) 重返俾斯麦战舰 Expedition: Bismarck ------- (2002) The ’Alien’ Saga ------- (2002) "E! True Hollywood Story" Terminator ------- (2002) Iron and Beyond ------- (2002) "Movie Show Plus" ------- (2002) 2001 ABC World Stunt Awards ------- (2001) Alien Evolution ------- (2001) From Morf to Morphing: The Dawn of Digital Filmmaking ------- (2001) Other Voices: Creating ’The Terminator’ ------- (2001) Heroes for the Planet: A Tribute to National Geographic ------- (2001)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The Making of ’Terminator 2: 3-D’ ------- (2000) Auto Motives ------- (2000) 缪斯女神/第六感女神 The Muse ------- (1999) From Star Wars to Star Wars: The Story of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 (1999) "The Directors" ------- (1999) Virus: Ghost in the Machine ------- (1999) Ray Harryhausen: Working with Dinosaurs ------- (1999) Titanic: Breaking New Ground ------- (1998) 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The 70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98) Beyond Titanic ------- (1998) Hollywood Salutes Arnold Schwarzenegger: An American Cinematheque Tribute ------- (1998) Martian Mania: The True Story of The War of the Worlds ------- (1998)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台/港) Titanic ------- (1997) Directors: James Cameron ------- (1997) Your Studio and You ------- (1995) "HBO First Look" ------- (1994) "Movie Magic" ------- (1994) T2: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 (1993) Under Pressure: Making ’The Abyss’ ------- (1993) The Making of ’Alien 3’ ------- (1992) The Making of ’The Terminator’: A Retrospective ------- (1992) 1992 MTV Movie Awards ------- (1992) The Making of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 (1991) The Making of ’Terminator’ ------- (1984) 作为编剧的电影作品(数量:16) 铳梦:生锈的天使/战斗天使 Battle Angel ------- (2013) 阿凡达 Avatar ------- (2009) 终结者外传/终结者萨拉传 "Terminator: The Sarah Connor Chronicles" ------- (2008) 终结者3:机器的觉醒/魔鬼终结者3(台)/未来战士3:歼灭者TX(港) Terminator 3: Rise of the Machines ------- (2003) 末世黑天使/暗黑天使/末日黑天使/黑暗天使 "Dark Angel" ------- (2000)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台/港) Titanic ------- (1997) 终结者2:越空之战 T2 3-D: Battle Across Time ------- (1996) 末世纪暴潮/21世纪的前一天/奇日 Strange Days ------- (1995) 真实的谎言/魔鬼大帝:真实的谎言(台)/真实谎言(港) True Lies ------- (1994) 终结者2:审判日/魔鬼终结者2(台)/未来战士2(港)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 (1991) 深渊/无底洞(台) The Abyss ------- (1989) 异形2/异形II Aliens ------- (1986) 第一滴血2 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 ------- (1985) 终结者/魔鬼终结者(台)/未来战士(港) The Terminator ------- (1984) 克赛诺起源/世代交替 Xenogenesis ------- (1978) 作为制片人的电影作品(数量:22)铳梦:生锈的天使/战斗天使 Battle Angel ------- (2013) 洞穴/圣地/3D惊天洞地/潜行深渊 Sanctum ------- (2010) 奇幻旅程/神奇旅行/新联合缩小军 Fantastic Voyage ------- (2010) 阿凡达 Avatar ------- (2009) 潜水 The Dive ------- (2008) The Lost Tomb of Jesus ------- (2007) 深海异形 Aliens of the Deep ------- (2005) Last Mysteries of the Titanic ------- (2005) Titanic Adventure ------- (2005) 深渊幽灵 Ghosts of the Abyss ------- (2003) Volcanoes of the Deep Sea ------- (2003) 飞向太空2002/索拉里斯星球/再战普罗米修斯 Solaris ------- (2002) 重返俾斯麦战舰 Expedition: Bismarck ------- (2002) 末世黑天使/暗黑天使/末日黑天使/黑暗天使 "Dark Angel" ------- (2000)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台/港) Titanic ------- (1997) 末世纪暴潮/21世纪的前一天/奇日 Strange Days ------- (1995) 真实的谎言/魔鬼大帝:真实的谎言(台)/真实谎言(港) True Lies ------- (1994) 惊爆点/惊爆点(台)/终极豪情(港) Point Break ------- (1991) 终结者2:审判日/魔鬼终结者2(台)/未来战士2(港)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 (1991) 克赛诺起源/世代交替 Xenogenesis ------- (1978) 作为摄像师的电影作品(数量:2)深海异形 Aliens of the Deep ------- (2005)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作为电影剪辑的电影作品(数量:6)阿凡达 Avatar ------- (2009)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台/港) Titanic ------- (1997) 末世纪暴潮/21世纪的前一天/奇日 Strange Days ------- (1995) 真实的谎言/魔鬼大帝:真实的谎言(台)/真实谎言(港) True Lies ------- (1994) The Making of ’The Terminator’: A Retrospective ------- (1992) 作为造型设计的电影作品(数量:1)克赛诺起源/世代交替 Xenogenesis ------- (1978) 作为艺术指导的电影作品(数量:1) 世纪争霸战 Battle Beyond the Stars ------- (1980) 作为布景师的电影作品(数量:1)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作为化妆师的电影作品(数量:1)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作为制片主管的电影作品(数量:1)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作为助理导演的电影作品(数量:1)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作为美术的电影作品(数量:2)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台/港) Titanic ------- (1997) 作为音效的电影作品(数量:3) Big Kids ------- (2009)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Under Pressure: Making ’The Abyss’ ------- (1993) 作为特技师的电影作品(数量:1)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作为视觉特效师的电影作品(数量:5)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Requiem ------- (1999) 阿波罗13号/太阳神13号 Apollo 13 ------- (1995) 纽约大逃亡/逃出纽约 Escape from New York ------- (1981) 世纪争霸战 Battle Beyond the Stars ------- (1980) 作为特技演员的电影作品(数量:3)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台/港) Titanic ------- (1997) 世纪争霸战 Battle Beyond the Stars ------- (1980) 作为其他职员的电影作品(数量:13)Weird Science Whatever ------- (2008) The Force Is with Them: The Legacy of ’Star Wars’ ------- (2004) 特工小子3/非常小特务III之游戏结束/特工神童3 Spy Kids 3-D: Game Over ------- (2003) We Get to Win This Time ------- (2002) 上帝之手/神谕之谋杀 Frailty ------- (2001) From Morf to Morphing: The Dawn of Digital Filmmaking ------- (2001) 末世天使1 "Dark Angel" Pilot: Part 1 ------- (2000) 异形总动员/病毒 Virus ------- (1999) Traveller ------- (1997) 异形2/异形II Aliens ------- (1986) Android ------- (1982) 杀出银河系 Galaxy of Terror ------- (1981) 摇滚学校 Rock ’n’ Roll High School ------- (1979)
读书 | 《索拉里斯星》,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
硬科幻小说与“太空歌剧”的区别在于,“太空歌剧”只是故事的背景是在太空宇宙或者架空的某个科技未来时代,而硬科幻是基于科技幻想,设定一个可以逻辑自洽的故事背景,并且引发读者对于世界、生命等课题的思考。 目前科幻小说几个主要题材,比如太空旅行、赛博朋克、废土末世、时空穿越,其实都是基于人类自身视角的想象并将其故事化。 比如说,我们对外星生命的描述,不管是入侵地球,还是和人类进行友好建交,都是把外星生命放在和人类一个思维维度上。 又或者说,人工智能有了独立意识,进行反抗进而奴役人类或者说进行人类清除,这也是属于在人类的逻辑范畴。 再以《三体》举例,虽然有着各种对物理知识的颠覆思考,但是故事的逻辑是在常识性内的。三体星人因为资源,入侵地球,这和人类大航海殖民时代的故事本质一样;人类社会中的“三体教”对人类社会失去信心,这种极端主义历史上也不是少见;“黑暗森林理论”用森林狩猎比喻一下,也不难理解。 好了,今天分享的《索拉里斯星》,它构建的科幻世界,颠覆了我们一般对科幻小说的想象。 作者莱姆是世界级的科幻大师,莱姆于1921年9月12日出生于利沃夫的一个犹太医生家庭。1939年至1941年和1944年至1948年分别学习医学、哲学、科学方法学和控制论。丰富的学科知识让其小说充满哲学的思辨,与外星文明的不可交流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刘慈欣对莱姆的评价是,“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索拉里斯星》是一部非常哲学化的小说,虽然是作者早年作品,却是作者风格与思想表达最突出的作品。 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 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 事实的真相呢?原来本身索拉里斯星覆盖的海洋本身就是一个高等的生命体,它是匀质的,你无法在其中找到大脑、心脏,而实际上大脑、心脏,或者说思维、智慧,这些概念都是人类的认知范畴。 索拉里斯星的海洋,拥有可以复制人类世界各种物体的能力,比如探测站的设备,海洋可以完整复制出来,甚至可以探寻人类思维深处,根据潜意识所想创造出物体,比如就有全书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这时那个人形稍稍上浮了一点,看上去好像是在游泳,或是正站在海里,海水淹到它的腰际。……那个人——没错,是一个人——没有穿宇航服。 他的个头非常之大,用巨大这个词可能都不足以形容。他几乎有四米高。我记得很清楚,当飞机起落架碰到海浪时,他的脸比我的脸要稍高一些,而尽管当时我是坐在驾驶舱里,我一定也比海面要高出足足三米。 …… 几乎就像是一个婴儿。不,这样说有些过分,也许有两三岁吧。黑头发,蓝眼睛,两只眼睛非常之大!而且他还光着身子,一丝不挂,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他浑身湿漉漉的,或者更准确地说,黏糊糊的,他的皮肤还闪着光。 海洋中突然出现一个巨型的婴儿,更诡异的是这个“婴儿”如同博物馆的玩偶,做着各种动作,而这些动作都不属于他本身,而是有一位看不见的操作者在测试刚创造的一个活的物体。 人类科技发展到足以外太空探寻其他文明时,最后发现原来“生命体”竟然可以这样像机器一样被创造、操作,可不可怕? 索拉里斯星海洋还可以深入人类内心,讲其意识中最难忘却的人给复制出来,比如主人公死去的妻子。复制出的人有意识、有情感、有学习能力,但最后你无法这样的“生命”属于何种 类型。 “索拉里斯星”相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存在善意或恶意,但是其所展示出的力量却让索拉里斯星上的科研人员陷入疯狂。 主人公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客人”,也就是被复制出的妻子,十分的惊恐,他做出的反应是把“妻子”骗入火箭,在发射至外太空,直接摆脱。 可怕的是妻子哈丽随后又出现,又一次被复制。此后男主人公与哈丽产生真正的感情,甚至想一同回地球。但这时同事揭露了他的内心,你真的是爱她吗?如果是爱,那位被流放至外太空的妻子为何不爱?对妻子的真实情感,不是爱,而是恐惧。 而被复制出来的妻子,也知道自己并不是男主的真正的妻子,她无法处理自己的感受,最后选择自我湮灭。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物质生命,受着生理学和物理学法则的支配,而我们所有感情的力量加在一起,不管有多么强烈,也无法与这些法则抗衡,而只会产生对它的怨恨。恋人和诗人对爱的力量怀有永恒的信念,认为它比死亡还要持久,但那句千百年来一直缠着我们不放的“生命虽尽,爱犹未尽”,实际上不过是一句谎言。这句谎言只是徒劳无益,并非荒唐可笑。 《索拉里斯星》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实际阅读时还是有些晦涩难懂。它把人类的知识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将人置于绝望的境地,让其做出最艰难的抉择。 尽管知道了本书的主要情节,但并不影响阅读的体验。尤其是里面对索拉里斯星的景物描写,瑰丽壮观处,但又有种因为无法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泛着蓝紫色、布满了皱纹的大海,海面上显露出一种轻微的运动。云彩突然高高升起,边缘染着耀眼的深红色,云彩之间的天空变得遥远而平坦,呈灰暗的橙色,接着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我正在螺旋下坠。 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而不仅仅是心里知道,这片广阔海洋上高低相间的波峰浪谷,闪着油乎乎的亮光,它的运动方式与海潮或云彩完全不同,而更像是一只动物。就好像一个肌肉发达的裸体躯干正在一刻不停但又非常缓慢地收缩着——看上去就是这样。每个浪尖在懒洋洋翻转的时候,都会泛起红色的泡沫,就像燃烧的火焰。 这种富有生命思考的想象力,是科幻美学最深沉的表达。今天就分享到这儿。
很早以前的科幻小说,讲月球和地球的!求好心人帮助
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月球游记》
小说 《索拉里斯星》 本书作者莱姆1921年生于波兰,迄今已出版科幻小说二十多部,这些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风趣幽默,富于想象与哲理。莱姆所有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索拉里斯星》。小说以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演绎了人类寻求知识和生死相爱的科学神话。莱姆笔下的神秘大洋似乎是有智慧的,能够物化人类头脑中的隐私和邪念。科学家们围绕这个不解之谜作出种种推测,却难以自圆其说。任何一种解释都不过是用“一个更费解的谜代替另一个谜而已”。 《索拉里斯星》把知识和情感结合在一起,深受评论界推崇。干1970年和2002年被苏联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和美国导演索德伯格两度搬上银幕。 在昏暗中,一架小型太空舱降落在稠状大洋的岸边。科学家凯尔文从地球来到索拉里斯星球的太空站。但没有人愿意接待他。当他小心翼翼地钻进太空站时,却碰上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怪现状。太空站现有的两个成员,举止怪诞,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在空空荡荡的走廊里出现了一些人物,他们仿佛是从梦幻中出现的。凯尔文遇到了他早已死去的太太。是现实还是幻觉 ?这本小说是莱姆最著名的书,奠定了他作为科幻小说经典作家独一无二的地位。
博姆莱走廊
莱姆到底想说什么?——关于小说《索拉里斯星》 □ 江晓原 ■ 刘 兵 □ 商务印书馆如今居然也出科幻小说了,而且已经出了两种。这部《索拉里斯星》(Solaris),1960年问世之后,就被认为是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作品。考虑到作者是在1960年“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波兰写成这部小说的,却能在“资本主义世界”被视为经典作品,这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不过老实说,这是一部很难看明白的小说。1972年,前苏联导演塔尔柯夫斯基将小说搬上银幕,同名电影《索拉里斯星》也成了科幻电影的经典作品。影片非常尊重小说原著,在情节上几乎亦步亦趋。2002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再次拍摄同名电影。但他宣称,新的《索拉里斯星》将是“《2001太空奥德赛》与《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混合物”。 我第一次接触《索拉里斯星》是看2002年的美国版电影,完全没有看懂。一年后我又看了第二遍。不久我阅读了莱姆的小说,接着看了前苏联版的电影,接着第三次看了美国版的电影。总的感觉,有点象梁启超谈李商隐无题诗:不理解,但只觉其美;看《索拉里斯星》也是不理解,但只觉其迷人。 ■ 听你这样一说,我倒是非常想尽早找来那部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了。说实在的,与你对科幻的热情相比,我对科幻小说相对不是那么关注,只看过有限的几部,通常是感觉一般。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甚至于听说莱姆这位(按照该书中译本的介绍)“20世纪欧洲最优秀的作家”。 不过,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发现我居然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觉得在到目前为止我曾读过的科幻作品(当然我是将克莱顿等作家的小说列在科幻作品之外的)中,是最为我所欣赏的一部。也许,这从一个方面印证了科幻作品确实更属于文学的范畴,因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否,经常是与阅读者个人的口味密切相关的。 坦率地讲,我也承认,我觉得即使在我曾阅读过的有限的科幻作品中,《索拉里斯星》也是非常独特,或者说非常特殊的,它虽然也有着吸引人的情节和悬念,但更为突出的,却是作者超常的想像力和写作中体现出来的哲学风格。比如说,这部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小说中作为核心构想和叙述对象的“大洋”,就让我联想起克莱顿在其《猎物》中构想的由纳米微粒集体构成的“纳米集群”,你觉得呢? □ 和《猎物》中的“纳米集群”相比,索拉里斯星上的大洋还要智能得多。这颗行星自身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智能生物——有点象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基地》中的盖娅星球,索拉里斯星表面那变幻莫测的大洋,似有超乎地球人类想象的能力,它可以让空间站成员记忆中的景象化为真实——到底什么是真实,至此也说不清了。 1972年,前苏联导演塔尔柯夫斯基将小说搬上银幕,但是很多人感到影片极为冗长沉闷,我也有同感。2002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再次拍摄同名电影。按照索德伯格的说法,索拉里斯星“可以是一个关于上帝的隐喻”。我觉得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玄,却是可以成立的。而且,从故事情节看,这个隐喻意义上的“上帝”(大洋,或整个索拉里斯星),心肠是相当仁慈的,它从不主动攻击人类,即使受到人类攻击也不报复,而只是向人类显示它的极其强大的能力——比如可以让人类梦境中的情景变成真实。和这个安静、深沉、宽厚而无所不能的“上帝”相比,人类显得自私、偏狭、怯懦、急躁……。 ■ 我们把它理解为是“关于上帝的隐喻”倒也并非不可以。我觉得,这部小说最重要的,是明示了这样一个论点,即如果一切都以我们地球上的事为标准,都以地球人根据地球上的事物来衡量,比如说对于何为生命的理解,那么,会是视野极为狭窄而且问题多多的。 从表面上看,此书在情节上也许并不是很复杂,除了个别的地方,大多数情节甚至不算生动,书中充斥着大段大段独白、回忆、思考、评论、议论等,带有很浓的哲学味道,但我以为,与我们通常见到的那些科幻小说相比,此书作者的想像力要远为丰富得多,而且,是将这种想象力置于哲学的思考之中的。 在有关地球上的许多问题,有许多争议,我们中一些人也会相应地倡导像多元性这样的观点,但那还只是限于地球上的多样性,此书,实际上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向我们提出,其实地球上的所谓多元性又是颇有局限的,当我们真正放开思路,对于何为生命、何为实在、何为智能、何为存在,以及相应地,何为意义等深层的问题,提供了超出地球标准之外的更为不可思议的多元性的可能。 这是我读此书的一个感触很深的感想。 □ 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比如,小说中在空间站出现的那些神秘的“访客”,人类如何看待他们,又如何对待他们?凯尔文博士一开始是恐惧——处在科学主义“缺省配置”中的人骤然面对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事物时往往如此,所以他将他的访客——他已经去世多年的妻子芮雅——骗进一个小型火箭中,将她发射到太空中去了。这有点象不愿意杀生的人,见到虫子就设法将它赶到窗外,至于虫子在窗外会不会冻死饿死就不管了。尽管当芮雅再次来到他身边时,他改变了态度——毕竟他心里还是爱着芮雅。他想和芮雅一起回地球去,如果不能一起回去,那么一起在空间站他也愿意。但是他的同事们却不这样看,他们强调芮雅之类的访客“不是人类”,并对这些访客表现出了恐惧和仇视。这些情节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类自认对一切非人生物具有绝对权力,那么如果有比人类更强大的外星生物也照此逻辑行事,要对人类生杀予夺,作为人类,该怎么办?难道你能说:(怨就怨)谁叫你不幸生在地球? ■ 如果说到科学主义和人类中心的话,那你提到的,可能也只是地球牌号的科学主义,以及地球牌号的人类中心主义。其实,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常会有一种定势,即将自己所了解所认为正确的东西,外推到各种场合。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一元论的观念,它阻碍着人们对于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的东西予以接受、承认,更不用说珍视其价值了。在多元的立场上,则会对那种狭隘的、以自我(扩大者为人类,或者说地球上的人类)为中心的束缚有所突破,才能不仅承认其存在,并且能够认可其价值。 在《索拉里斯星》中,作者利用想象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极端的这种事例的可能。其实,我们在地球上的科学主义本来是基础并不牢靠的,因为它所依据的“科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完美。比如,关于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类等等,本来就没有给出完全令人满意的回答,更不用说像情感(它又与前面提到的对人类之规定的理解密切相关)等超出科学之外的因素了。 因而,我想,书中的主人公,倒似乎是代表着作者的某种立场,他即以“科学”的态度用可能的知识在分析着面对的问题(包括“存在”这一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的问题),同时,又具有着一种宽容的人文的情怀,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做出他的最后选择。 是不是生在地球上,由不得你自己决定,但在思想的自由上,是否可以突破地球(其实这里地球也不妨被看作是一种象征和隐喻)的局限,那就取决于你自己了。至少,《索拉里斯星》的作者在幻想中,达到了这种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