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谋2008奥运会开幕式创意解读

张艺谋2008奥运会开幕式创意解读(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为何借鉴了夸父逐日的典故,你是如何理解的)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4-11-18 14:56:30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为何借鉴了夸父逐日的典故,你是如何理解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导演张艺谋策划了一场史诗般的开幕式表演后,“体操王子”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绕场一周。  然后点燃了设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北京奥运主火炬台,圣火攀着祥云画卷上升。奥运圣火点燃的刹那,全场沸腾欢声雷动,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大家对昨晚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又什么看法

  用写意的风格营造梦幻、浪漫的气氛,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人的情感,这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要表达意境。8月9日凌晨两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后两小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不顾疲劳,在第一时间走进了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的访谈间,接受了官方网站的独家专访。  他告诉我们,用激情、浪漫、梦幻这些词 是对这台开幕式最好的描述。  使用了一种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看得懂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特别美丽的中国故事,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当场地那幅巨大长卷在厚重的古琴声中神奇出现,神奇打开的一刻,全场人为之震撼。这幅147米长、27米宽的巨大LED屏幕,是展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开幕式的演出从此开始。“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和戏曲、丝绸之路,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地展示。这样的展示写意、浪漫,同时又很具体,四大发明等符号穿插其间,让人能够直观地领略中国文明的精华。  张艺谋说,他并不奢望一个外国人看一场50多分钟的文艺表演就能立即了解多少文化信息。但是在展现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表现方式上又不能自说自话,“别人完全没有感觉也不行”。所以要让外国人懂,即便是不能全部看懂,“让人家看热闹,也要感受到美,感受梦幻、浪漫和激情”。换位思考,中国观众在观看一台外国的大型文艺表演时,能够感受到“美”,感受到这个国家人民的浪漫气质也就够了。“因为文化的东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只要他今天晚上(感觉到)中国人能够制造美,中国人很棒,中国人表现了梦幻和浪漫、激情,中国人表现了他们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赞颂,就可以了”,张艺谋说。  在整场文艺演出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幕式团队希望用情来打动人,用中国人民的热情和纯朴来欢迎全世界的客人、赞颂奥林匹克的伟大。这样的愿望在下篇《辉煌时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整个下篇的演出中,除了“星光鸟巢”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关于现代中国的任何符号。张艺谋在开幕式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因为现在的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人们的追求,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几乎是相同的。  张艺谋在做客官方网站访谈间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在整个开幕式的过程中,需要寻找一种最本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所谓的本质就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开幕式出现的几千张全世界儿童的笑脸,这种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能够让人一眼就能看懂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孩子代表未来。  另外一个站在全人类的高度阐述中国人民美好愿憬就是那个从头到尾围绕画卷所做的全世界最大的行为艺术,“一点不夸张,只有奥运会可以使204个国家的运动员在一起完成一个作品”。张艺谋所说的这幅作品就是从演出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那幅“山川图”。这幅图画简单、明了,就是山川、大地和一个太阳和孩子画的笑脸,这个行为,包括绘画的过程和运动员用足迹最终完成这幅画作得过程,却都在直观地传递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的色彩。  正是这些写意的表达方式,和简单明了的演出内容,组成了一台激情、浪漫、梦幻的奥运会开幕式。

08年奥运会开幕词的结构特点

具有宣告性、提示性和指导性。08年奥运会开幕词按内容为侧重性开幕词。侧重性开幕词往往对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或会议的中心议题等作重点阐述,具有宣告性、提示性和指导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由张艺谋为主导演,陈维亚、张继刚为副总导演,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

2年筹备,2000次会议,让70亿人满意,张艺谋当年到底有多牛

昨天晚上,推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终于迎来了开幕式。

或许是因为“实际情况”的限制,再加上文化的差异。

开幕式没多久,不少网友都表示“看不懂”。

一些理智的网友,还能够给出一些“解释”。

但“脾气急”的网友们,都开始了各种“调侃”和吐槽。

以至于很多人看完后,都开始怀念2008年的开幕式,怀念那个“美好”的夏天。

可以说当年这个开幕式,感动了太多的人。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成功的背后,有着太多“心酸”故事。

如今提到2008年的开幕式,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艺谋。

但其实当年的“候选人”,并不只有他一个。

并且竞争者,还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比如李安、陈凯歌等一群导演界的大腕。

在准备上,也是相当的充分。

遗憾的是他们的“想法”,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像是陈凯歌竞选的时候,来了一首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的是沉郁顿挫。

结果把选拔的人,弄得有点懵了。

而“优雅”的李安,则准备了一套阐释“古典中国”的方案,对传统文化钻研很深。

结果最终可能是太“高雅”,也没能入选。

唯独留下了“想象丰富”的张艺谋,被选作了总导演。

写到这里,提一个问题:

一个4个多小时的开幕式,每一秒钟、每一个动作,全世界70亿人都看在眼里。

如果这样的“开幕式”交到你手上,不知你是否有勇气接下?

反正张艺谋是接下来了。

2006年, 他已经56岁了。

接到“任务”时,正在横店拍《满城尽带黄金甲》。

只是虽说人在横店,心思却已经飘到了“开幕式”上。

那之后没多久,他就结束了电影的拍摄,投入到了新的挑战中。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张艺谋是高高在上的“总导演”。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需要事无巨细地参与所有的会议和决策。

下面对工作人员,上面对“审核人员”。

他不能有一点的差错。

毕竟这一次可不是“拍电影”,假如哪一步不到位,丢的不仅是他的人。

也是因为此,张艺谋时刻地提醒着自己:

开幕式不是他一个人的创作,每个想法都要反复斟酌。

经常就是一个“想法”,早上确定了。

晚上的时候,他又觉得不好,需要修改。

可以说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他们反复更改和推敲。

一个小小的环节,张艺谋就带着团队想了百十个想法。

他几乎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和他共事过的人都说,他们从没见过张艺谋打哈欠。

他好像天生没有那个功能。

连轴转几十个小时,也只是眼睛有点红血丝,似乎是24小时都打了鸡血。

只是就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张艺谋还依旧保持着“高水准”。

最著名的就是,他关于主火炬点燃方式的想法。

当时关于这个事,有很多讨论,也拿出了不少方案。

结果没一个方案,让所有人都“满意”。

还是在和团队吃饭时,吃苹果的张艺谋,突然得到了灵感:

就像苹果皮一样,火炬造型和点火路径都从下螺旋向上。

而鸟巢,就是火炬。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才有了后来的呈现。

其实除了“火炬”的想法,张艺谋还提出过很多“好创意”。

从2006年3月,创意团队第一次开展工作起,到2008年8月8日正式演出为止。

两年零五个月,张艺谋是一点没闲着。

光是团队创意工作会议,就开了高达2000多个。

这还不算他和各方人员的交流,以及一次次的“实践”。

可以说为了开幕式,张艺谋彻底地“拼”了。

并且两年的“工作”,他几乎是“零酬劳”参与。

在他的自传《宿命》里,就有这一环节的描述:

当年做奥运会总导演,他的收入是每月两万多。

需要说明的是,刚刚进入奥运会筹备期,张艺谋是义工,分文未取,无偿劳动。

2006年下半年,正式成立了奥组委运营中心,给工作人员发放了工资卡。

他原本是不想要的,愿意义务做这件事,后来被“阻止”了:

因为他不要,别的工作人员也不好要。

最后没办法,他才拿下了“工资卡”。

而两年时间,张艺谋拿了将近50万元。

这样的“工资”,和他做导演的酬劳,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但张艺谋却不在乎,放弃了“高酬劳”。

其实像他一样放弃的,还有不少人。

如今提到那一年开幕式上,高潮时的“奥运会圣火点燃”。

很多人最初想到的,都是李宁。

毕竟那个夜晚,是他在亿万观众的瞩目下,“点燃”了圣火。

不过其实在当初,点燃主火炬台的人选有3个。

中国在奥运会上首金获得者许海峰,3枚奥运跳水金牌得主熊倪,都曾是候选者。

这其中怕自己的身体,影响到呈现。

许海峰在前期,就直接主动放弃了这个巨大的“荣誉”。

熊倪是跟着李宁一起训练的,被当作“替补选手”。

跟着训练了一个多月,最终也没能“登台”。

好在他显得很淡然,毕竟个人的“得失荣比”,比起国家的利益,真的是微不足道。

对他而言,只要完美呈现了即可。

和他一样有这样的想法,还有1000多名皮影戏演员。

本来开幕式,有一个“皮影戏”的节目。

为了这一场演出,1000多名演员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一遍遍的彩排、修改。

结果离开幕式的日子越来越近,在众多被修改的节目中,皮影因为整体时间过长,被拿下了。

1000多名演员,1年多的时间,白忙了。

开始的时候,也会有人“不解”。

一直到最后,所有的演员都接受了这个“决定。”

是他们的“成全”,才有了后来伟大的“开幕式”。

他们虽然最后没能登场,却同样是“功臣”。

没人知道为了那场开幕式,张艺谋带着2万演出人员,付出了多少努力。

不过可以知道的是,他们做到了。

2008年8月8日的这一天,被永久地载入了史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获评“无与伦比”。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节目,在内地的收视率40.54%,是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这其中,收视份额在李宁点燃火炬那一刻,一度高达90%。

其实不止是国内,就连在日、韩、澳的收视率都超过了40%。

全世界大概有10亿人看了直播,转播另算。

并且整个开幕式,也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美国著名的网站Eonline曾发表一则言论:

盘点史上历届奥运会,前5名的任何一个榜单。

最后都会变成,4家争破头去抢第2名,因为第一名铁定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

可以说那一夜,我们真的是创造了 历史 。

只是这一路走来,太多人为此付出了努力。

特别是总导演张艺谋,几乎“献”出了一切。

但他却显得很满足,就像在采访中,他说的:

一生可以拍很多部电影,但一生只有这一次奥运会。

其实不止是他,几乎所有参与的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

于是才有了如今,让我们无限怀念的“开幕式”。

全文完

是结束也是开始。

奥运会开幕式中,中国四大发明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造纸术:奥运会开幕式由始至终是由卷轴作为中心主体发展开来的,卷轴一打开,位于卷轴中心的一张巨幅大纸便成为了主题,在纸上,先是舞蹈演员作的水墨画,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后来孩子们为它添上了色彩,代表的中国的新一代,最后,由所有运动员的脚印,印出了彩虹,代表了奥运。这幅画,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国的新一代和奥运巧妙的在四大发明之一—纸上,结合到了一起,寓意丰富。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的道具,和演员的配合,艺术的将活字印刷体现了出来,一个大大的“和”字,也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和平。活字印刷和奥林匹克又巧妙的结合到了一起。指南针:这个就不用说了吧~这个是最明显的了,一条巨大的船,不仅展现了中国造船业的发达及对世界的影响,同时在场中,由一名演员,高举司南,为船队指路,也生动的将指南针体现了出来。火药:北京开幕式还有一大亮点是什么?当然是漫天绚丽的烟花,北京开幕式所用的烟花量远远超过了以往几届。巧妙的构思,合理的安排,高品质的质量,众人的齐心协力,点亮了璀璨的夜空,一次次的将这个夜晚推向了高潮!!北京!这个夜!让世界永远铭记!!!!(最后,此回答均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

张艺谋说开幕式弄砸了,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真的弄砸了么

主要是张导有点偏执,想尽善美,自我要求太高,其实是成功了。这是方希见到张艺谋j时说的话:"我告诉你,我当时拍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它弄砸了,我没觉得它是个多了不起的事。你们觉得了不起,那是你们的事,对于我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我觉得它弄砸了。”然后张艺谋对她讲:击缶结束,儿歌,接下来红旗入场,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黄着一张脸:“导演,你赶紧跟电视转播的人要求一下,电视很难看,拍出来不行!”“那一刻,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的所有努力,那么多人的艰苦训练,付诸东流。接下来3个小时的表演,我必须坚守指挥台,还要留意各方传来的信息,” 张艺谋回忆,“我沮丧极了。”张艺谋至今没看过国内转播的开幕式:“主要是我自己的恐慌,阴影太重,我不忍看了,只要大家说都不错,这一篇就赶紧翻过去了。”

本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在何时计划设计

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 北京时间2008年8月24日,从拍摄申奥宣传片,到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奥运会给张艺谋带来了什么?张艺谋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人类精神、理想的理解,人类所愿意从事的工作而奋斗所带来的激情和创造性。   张艺谋说,从申奥时算起,自己与奥林匹克的缘分已经有7年多了。这么多年来,由于亲身参与其中,自己对奥林匹克运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现在看所有的运动员的竞争和那种瞬间,都有与以前不一样的感受”。张艺谋说,他并不打算去拍一个奥林匹克运动题材的电影,因为他觉得有那么一份感动就够了,不一定要去拍一个故事片。   执导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对于张艺谋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他认为,这段经历将对自己以后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复杂,需要协调的事情,都是拍摄一部电影无法体会的。”张艺谋说,自己拍摄一部电影,从来不会面对这么多团队,从创意人员到技术专家,从国内精英到外国的大牌,跟这么多不同观点的人在一起切磋,这种经验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