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乒削球手有几位

国乒削球手有几位(不懂就问,为什么中国乒乓球没有削球手)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5-14 07:14:44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不懂就问,为什么中国乒乓球没有削球手

中国队有削球手,丁松,武杨等人,现役球员马特也是一名削球手。其实削球作为一种特殊的打法,和正胶、长胶一样,都是国家队保护的。具体表现就是国家队必须有具备这些特殊打法的球员。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队没有削球呢,主要原因是削球领先国家队太难了。

削球的反手一般是长胶,不能独立旋转。只有借助对手弧圈球的力量和旋转,将长颗粒削倒,回球才能有很强地向下旋转。切球的力量在于对手拉得越多,切球转得越多。换大球后旋转急剧下降,削球威胁小。一般来说,大部分弧圈球运动员都是结合着落点的变化,通过拉打的方式来处理切球。前弧圈球力量大,旋转强,切手不易切,可以创造机会或者直接得分。与女球员相比,男球员的力量和旋转更强,在男子比赛中很难切球,反击也相当困难。另外,削球成型周期长也是很多球队不愿意培养削球的原因。男性在技术上领先于女性,而女性的技术落后主要是生理条件造成的。

业内普遍认为削球的容错率较低,一个成型的削球手打攻球手,进攻方要难的多。乒乓球削球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高,不能有明显的技术缺点。要能应付对方的各种球,让对方在一次又一次地“软磨硬泡”中犯错,最终获胜。所以削球手要很强,一定要顽强,一定要能承受正反手的反复打击,有机会一定能进行战术反击。

总的来说,削球手打比赛并不容易,甚至很难。和那些以反胶为主,侵略性强的球员相比,基本上所有削球手的体型都比较瘦,但眼神比较坚毅,比如丁松,韩国武杨等。因为削球手在场上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所以他要不停地来回跑,运动量远远大于其他球员。

乒乓球冠军成红霞个人资料

作为一名乒乓球削球打法的队员来说,拿世界冠军往往比其他运动员更困难,现在乒乓球发展到了全攻全守的阶段,单纯靠稳削硬磨等待对手失误,已经很难等来胜利。在国乒男队最近一次削球获得大赛冠军还是1997年丁松获得的世锦赛团体冠军,而女队最后一次获得世锦赛冠军的同样是2000年世锦赛团体冠军,她就是王辉,已经过去了20年,国乒削球选手也涌现了范瑛、武杨、胡丽梅、刘斐等女将,但是她们最多只是在世界杯团体赛上作为替补获得过冠军,世锦赛几乎拿参赛资格都困难,更不要说奥运会的参赛名额了。王辉和成红霞作为悉尼奥运周期两个国乒削球小将,在国际赛场上刮起了一股削球风,1997年世锦赛二人联袂参加了在英国曼彻斯特进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且在双打比赛中打进半决赛,成功获得一枚铜牌,而成红霞更是在女单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了包括德国华裔名将施婕、代表台北的奥运冠军陈静等名将,打进8强,二人以19岁的年龄出色完成了为国乒扫雷的任务。王辉在1997年国内赛场成绩同样出色,在八运会上力克名将李菊,决赛负于邓亚萍,在强手如林的全运会里获得了乒乓球女单亚军,同年的俱乐部锦标赛中,王辉再接再厉,在女单决赛中战胜了大魔王邓亚萍夺冠。王辉在1996年全国锦标赛中变一举夺得女单冠军。王辉性格沉稳,非常适合削球打法,她的削球主要以反手为主,通过转不转的变化干扰对方出现失误,正手偶尔会出施冷箭,来一板削中反攻,不过那个时代的削球反攻的比例没有那么大,不像后来的韩国名将朱世赫、国乒的女将范瑛那样,都是全台连续拉弧圈的能力很强。王辉在稳健的削球之下,缺乏一定比例的削中反攻,致使她在国际赛场上没有太出色的单打成绩,反倒是她的双打搭档成红霞两次打进世锦赛女单8强。王辉后来去日本打俱乐部的联赛,也参加了两届全日本乒乓球锦标赛,其中在2010年的日本锦标赛上,王辉一路过关斩将,决赛面对16岁的石川佳纯,居然4-2击败对手获得女单冠军,同时获得了代表日本女队参加2010年莫斯科世锦赛团体赛的名额,不过王辉选择放弃为日本效力,世锦赛团体冠军她都拿过了,代表日本出战没有意义。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的吉隆坡世锦赛上,王辉出人意料地力压当时的绝对主力杨影,入选了团体阵容,虽然没有在淘汰赛中出场,但是依然和王楠、李菊、张怡宁、孙晋一起捧得了女团冠军,从此削球选手没有在世锦赛和奥运会再夺世界冠军,直到现在20年过去了也没有人打破这个纪录。

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丁松是著名的削球手,他和同时代的削球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丁松在打球的时候并不是稳削,而是有着大量的削中反攻,所以丁松的削球也特别复有攻击性,往往在对手松懈的进攻环节中,出其不意的反攻得分。

丁松的这种打法,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指引着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面对进攻能力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的对手,一味的防守是不行的,总有防不住的时候,加入进攻,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得分手段,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削球是特别讲究节奏的打法,用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也是得分点所在。

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能数得着的削球手,特别是男子削球手除了韩国大叔朱世赫之外,拿得出手的几乎没有呢?原因其实有几个:

1、男子攻球的质量太高:男子比赛的回合一直都要比女子少,原因就在于男子运动员的力量暴发力更强,削球手在防守对方的大力拉冲时,比较困难,特别是连续的拉冲,男子运动员可以做到不过渡板板发力,这对于削球顶大板的难度太大。

2、削中反攻的难点其实在于自己的节奏:虽然削中反攻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对运动员本身的要求,要比顶尖的进攻打法球手还要高。因为削球是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而攻球是要求由放松到紧张,这两者的发力过程互相矛盾,并且乒乓球选手最怕的是前后移动,削球的合位点和攻球又不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能把这些全都熟练掌握的运动员本就不多,能作为尖子脱颖而出的就更少了。

3、新球改革旋转下降:削球是很依赖旋转变化的打法,现在新材料球的改革,让乒乓球本身旋转的威力下降很多,力量更大,这对于削球的防守来说,无论是防守难度还是回击的变化都不如从前,想打出成绩就更难了。

太记得了,天津世乒赛打的卡尔松直接崩溃。一个少言寡语,一个打法怪异的英才,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丁松!

丁松的打法很奇特,是削球?还是攻球?连丁松自己也说不清。在丁松出现之前大体乒乓球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切下旋球,动作像砍什么东西。下旋球旋转极快,球落台弹跳高度低,对手回球极容易下网。这种打法不能进攻,只能用来防守,而且削球选手都有非常好的手感,削球顶级大师是我国的张燮林和陆元盛老前辈。还有一种打法是提拉弧旋球,打出的球一般为上旋球,球在空中有明显的抛物线轨迹,球落台之后还有前冲之劲,这种打法主要用来进攻。也是主流打法。

说到这大家都会明白,两种打法两种旋转两种不同的手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矛与盾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幻想,有没有一种打法,处于守势时用削球,削死对手。处于攻势时用弧旋球,打死对手。然而这种打法需要运动员瞬间改变手法适应更种旋转,难度太大,反到成了半撇子。丁松是唯一一位将这两种打法完美结合之人,削球稳如泰山,反攻势大力沉,发球抢攻更是出其不意。

丁松的打法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打法,可惜这种打法需要手感非常好的天才,这种天才太少了,丁松之后再无人能习练这种打法。现在削球手如朱世赫等人,还是以削球为主,伺机反攻,差丁松太远了。

不过我国人才济济,相信不久又会有各种"丁松"脱颖而出,继续帮中国雄霸乒坛。

记得蔡振华这么说:丁松误导了在他以后的所有削球选手。从战术层面而言,丁松不是削中反攻打法,而是攻削平衡;从器材来说,丁松的反手是正胶而不是长胶,虽然难度很大但他的反手能自主制造旋转;从规则来说当初允许发球遮挡,所以丁松的转不转发球威胁巨大。最后就是意识层面了,徐寅生说要从进攻打法的小选手中选拔削球的苗子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现在两面弧圈当道,百花齐放的说法也不提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典乒乓球男队处于鼎盛时期,中国队与之交手占不到多少便宜。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和瑞典队决赛中迎来了巅峰之战,出战第三单打的丁松获得了关键的一分,为中国队最终3-2战胜瑞典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战之后国乒逐步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直到如今。

丁松是上海队队员,后来入选了国家队,他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丁松作为奇兵担任第三单打,他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从而和队友一起获得男团冠军,单打方面负于孔令辉最终获得季军。他发球好抢攻意识强烈,加上变幻莫测的旋转变化以及积极的削中反攻,给攻手打法的选手们打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把原来的“削中反攻”提升到了“攻削结合”的新境界,可以说他一战成名。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没有进入奥运大名单,因为他的打法特殊不好配合双打,再加上对手已经熟悉了他的打法,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已经崛起,丁松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他遗憾的与奥运会擦肩而过。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丁松虽入选了国家队主力阵容,但由于他的打法不再神秘未能出现在决赛中。男单比赛负于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止步于8强。之后他逐渐淡出国家队。

丁松之后国乒也出现过削球手比如侯英超和马特,但是都没有达到丁松的高度,一是削球不好练而是削球手在大赛中很难出成绩,如果国家队没有政策的倾斜球员都不愿意练削球。丁松1998年从国家队退役,之后去了德国打过5年俱乐部比赛,2003年回国征战乒超联赛,2007年正式退役。2009年,丁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并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

中国乒乓球队如今是世界绝对霸主,球队常胜的秘诀是敌无我有、敌有我优、敌优我精、敌精我变。我们能做到各种打法的选手共存的局面,大赛中还经常向特殊打法的选手给与名额照顾。如今随着器材的改革,削球手又有了起势的苗头,希望世界乒坛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首先,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的乒乓球的攻击力越来越高,例如以前还有推挡技术,现在则完全是弧圈球进攻的天下。而削球则是一种防守型打法。所以,当矛的攻击力大幅提高,而盾的防守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削球越来越被边缘化也实属正常。

其次,国际乒联为提高乒乓球观赏性和平衡中外乒乓球差距,近些年对乒乓球的重量、大小与材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使得削球非但不能进一步增强实际,反而被大大削弱了速度与旋转。

另外,其实从大的方面看,任何一个既需要供又需要防的运动发展潮流似乎都是往攻大于守的方向发展。例如斯诺克,从亨得利到奥沙利文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表现。如今年轻球员或许有5成把握的远球就拼,而以前或许要7成,甚至更多!

现在的男子削球手,在世界乒坛上巳经凤毛麟角了,斩露头角的顶尖选手,排名前十的几乎没有了。丁松、朱世赫曾经前后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争雄过一时,但后来削球的发展就日渐式微,女乒尚有佐藤瞳、韩莹、徐孝元还能打进四强,男乒除马特等就几乎找不出什么表现突出的个人了。削球打法犹如直拍打法一样,遇到了瓶颈期,发展前景不很乐观。

丁松的高光时刻是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世锦赛团体赛上,对瑞典的卡尔松的三号单打对诀上。也就是这一战使他成名,他种以守为主,守中反攻的打法,给人印象太深了。打得卡尔松是毫无办法而迅速败北。他的胜利使他争取来年的亚特兰大奥运资格增添了法码,只是在对当时男乒最大对手老瓦的胜率上,刘国梁占优才挤掉丁松,搭上奥运末班车。当时的丁松内心是颇为不服的,但奥运会结果一出来,刘国梁表现太出色一一双冠王,此时丁松才感叹:若自己参赛,未必有刘国梁这样的成绩,于是也就释怀了。

此后丁松的个人乒涯闪光点就不多了,之后就转入教练工作,培养年轻选手去了。后来韩国出了个朱世赫,很有丁松遗风,且有过之无不极,最好成绩夺得过世锦赛亚军。对当时的二王一马也是互有胜负,参加乒超联赛,经常上场,也是削中带攻,攻防有度,极有观赏性,很受球迷欢迎。现在他也退了,男子削球选手更少了,男乒的马特‘在乒超上倒能胜名将,但在世界赛上就难以取胜了。不知道国乒小将中还有能人不?胡丽梅算不算一个?

削球打法在国乒 历史 上倒辉煌过一段时间,著名的有张夑林、林惠卿、童玲等,张燮林的打法与丁松不同,纯削死守,很少有又攻又守的,他那削球的特点是海底捞月式的,极富艺术性,被人称为魔术师,他与西德的绍勒尔并称当时的世界削球大师,如果两人碰上,死缠烂打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分出胜负。有趣的是,两人开赛前,都指了指手表,意下之意,看谁熬得住,让时间来说话吧。后来国际乒联改了规则,每一球超过12个来回即判输,所以这之后的”持久战”就告一段落,成为美好的佳话而永远留在乒坛 历史 上了。

现在的规定更严格了,超时不论攻球削球都不行,都得采用轮换发球制。现在的削球也与过去的削球打法不同了,虽然以削为主,但不时又对攻起来,属改进了的削球,也算削球打法的一种改革吧,否则恐怕很难有所作为,更难夺冠。过去林惠卿、童玲能在全国甚至世界大赛上夺冠,现在的削球手能进四强就不错了。女乒目前还有几个高手,对攻球手有一定威胁,但碰到刘诗雯、伊藤、孙颖莎也只能败北。男乒连进前十的选手都难找,何时再现丁松、朱世赫式的高手尚不可知,等着吧!

削球选手越来越少,主要是这种打法是吃力不讨好,同样的付出,其他人进攻打法进步明显,而削球是个体力活,被动挨打,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削死”对方,而对方的一记重扣或调动大角度,却能使你被动甚至置于死地。削球打法考验着削球手的体力、意志和技能,能坚持得了吗?

所以,削球手的培养就很困难了,首先必须个人心甘情愿的去”吃苦耐劳”,喜欢这种打法,且坚持不懈的硬着头皮干下去;其次要练好削球基本功,掌握削球的技巧,台内及中远台的削功要全然吃透,步伐要灵活,耐力要足,否则削几下就累垮了,前功尽弃;再其次削中反攻技术要精,这比纯攻手掌握攻球后难度更大,因为转守为攻的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有志去打削球的选手可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哟!

丁松,又有个外号叫孤独松。在九五年世兵赛削的瓦尔德内尔都没脾气。为中国队夺冠力下汗功。丁松的削球打法特点很突出。但弱点也容易被对手抓到。一旦对手摸透了这种球路,就不太好打了。丁松后来结受采访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这样的球员越来越少。

乒乓球我接触的比较晚,但是上手的特别快。极度有手感,就是当时没有人教我是一大遗憾。盲目的当别人的陪练结果到成了那个人的克星,每次对决他都吃我的亏。

做一个兵乒球的削球手,是比较累的。 一般遇到善于进攻打法的就会相对比较被动,除非有极高的削球控制能力,否则就会演化成被对手连续攻击的节奏。

同时削球极度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一个球发出去到结束都要经过短则三四个回合,多则几十上百回合的揉搓,及其消耗脑力和体力。

还有削球需要针对善于攻击的独特反击技巧,一旦被对方吊角攻击就会及其的被动。 所以现在的乒乓球的打法多是综合技术考量,这样应对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尽快调整过来节奏感。不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打法被克制后陷入无力回天的境地。

我就是练的削球,当时为了更好应对对手,不善于进攻,就一心想着如何进行防守。久而久之就把削球这一路练的比较好。纯粹是被对手逼出来的招数。我也渴望进攻,就是那份技巧没人指点,自己摸索了多次总是觉得控制不住,同时父母也不喜欢我做学习之外的事。这还是在我出车祸后无法做激烈运动的情况下,自学自练的乒乓球。其实还挺怀念的。

削球手,做为打削球的人,在赛场上,没有很强的攻击力,频频被对手击败,赢的机会很少很少,所以,这种打法慢慢消失。

我是“杨磊谈乒乓”,我来回答。

一场是1995年43届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在第二场马文革战胜佩尔森,大比分1:1情况下,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丁松披挂上阵,乘胜追击,2:0拿下了卡尔松,为最后的夺冠奠定了胜局。

一场是1997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对王涛,可能是队友之间分外熟悉,那个多回合那个攻防转换,在38毫米小球时代,令人叹为观止,至今记忆深刻。

就像他的削球打法,神秘、冷静、决绝、孤僻,”95年一战成名,97年之后逐步淡出,98年国家队退役,赴德国打球。人生之大起大落,路径选择之坚决果断,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名中国选手。2009年以后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主要耕耘在高校乒乓球圈,与以往专业乒乓球圈交集甚少,依然是那个卓而不群的“孤独松”。

进攻极多,超越了同时代及之前的所有削球选手,颠覆了人们对于削球打法的刻板印象,惊呼“削球,还能这么打?”

一面反胶、一面颗粒(正胶)是削球选手的常规配置。遮挡发球、发球抢攻、旋转变化和削中反攻也是削球选手的常规技战术。丁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世界乒坛留下自己的名字,我认为是“攻与守、矛与盾”的完美平衡。

首先,丁松的防守功底扎实,能守得住,“立于不败之地”,这点往往被人忽视。然后,加上强于同时代任何其他削球选手的无比强烈的进攻意识,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二者合一,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丁松。

几年之后,又一个相似但更强大的后生异军突起,震惊世界,他叫“朱世赫”,当然那是后话了。

为什么中国乒乓球国家队几乎没有削球手

在运动员的打法风格上,要么是偏向进攻,要么是注重防守,很难在进攻和防守之间取得平衡。特别是对于进攻型球员,如果增加太多的防守意识,进攻的力量将会减弱。用他们的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众所周知,削球打法属于防守打法,早年削球手的老前辈很少用进攻法反击。

当今的乒坛已经进入大球时代。世界各国也在加强对削球打法的研究和后续跟进。尤其是在女线,削球打法仍然非常活跃。例如,我国就出现了像武洋、胡丽梅等优秀的削球手。韩国美女削球手徐孝元,日本有桥本帆乃香、佐藤瞳等削球手。如今,由新材料制成的大球直接导致旋转和速度的降低,尤其是旋转受到更大的影响。最初进攻方的一板爆冲通常就能撕开削球手的防线。

但是现在回合数的增加,这给了削球手们更多的机会,而且削球手本身就善于缠斗。在大球时代,可以多抗几板,让进攻方消耗更多的体力,很多时候就可能把对手磨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乒坛,削球手仍然很难取得好成绩,尤其是男线,因为在绝对力量和高质量的弧圈球面前,削球手很难抵挡对手的进攻。

当然,是否会有第二个“丁松”,取决于削球手和研究团队对大球时代乒乓球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目前,马特是我们男子乒乓球队中唯一比较出名的人。这真的有些独木难支。最后,可以肯定,尽管削球打法相对小众,但在业余和专业队伍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存在即合理。

中国乒联中,那些运动员是削球高手

中国现在都不出削球的了 因为这个技术被研究透了我就是削球手,虽然我不优秀.男的有:丁松(现在退役了,但是不得不提!)削球打法中划时代的人物,开创了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现在虽然已经退出国际舞台了,不过他为削球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还是令人难忘的.丁松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步法灵活削球稳健,两面海底捞月式的削球非常具有美感,最特别的是他的反手削球,1.0MM的薄海绵配802正胶,削出的球旋转变幻莫测,旋转差别非常大,常常迫使对手看不清旋转而只能将球轻拉起来,最后被丁松反击得手.发球也是丁松的法宝之一,正手的低抛转不转长球,迷惑性非常强,他的搓球以逼两角的长球为主,有转不转的变化,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丁松那另人防不胜防的发抢和削中反攻.由于以前有攻球的基础,丁松的攻击力之强在当时的削球手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不但能在近台抢冲下旋球,还能在中远台反拉/对拉,拉出的弧圈旋转强烈,线路灵活,而且连续性非常好,另外丁松在比赛中的胆量和战术变化也很令人称道,关键分不手软,为中国男队重夺斯韦斯林杯立下汗马功劳.经典之作:95年43届世乒赛男团决赛2:0胜卡尔松97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3:2胜王涛朱世赫,韩国(打得暴好,我很喜欢他,49届世乒赛就是他逆转战胜马龙的)如果说朱世赫是目前男子第一削球,我想不会有人有什么疑议吧?呵呵小朱其实早在2000年的世界男子俱乐部赛上就已经初显锋芒,接连战胜老瓦,刘国梁,钱千里等打削球的高手,仅在决赛中负于孔令挥一场,显示出极强的实力。但当时大家可能以为他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直到47界世乒赛他一路爆冷杀入决赛,各路好手才不得不重新审视起这个韩国小伙子。小朱的基本技术特点是反手长胶稳削,正手以高质量的弧圈进行反攻,而且在正手不便反拉时他也会削上几板并配合兜球。小朱的反手长胶削球很有特点,除了极佳的稳定性以外,他的击球点比老一代的削球手稍高一些,击球时发力集中吃球很深,再加上他的身高优势,所以他的反手削球像居高临下砍过来的一样,速度很快,弧线低平几乎是贴网而过,同时旋转极强。这种削球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攻击性了,同时小朱还有逼角的变化,带给对手更大的威胁。韩国人的步法一向是很出色的,这一点在小朱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他能打到现在的水平,完全是依靠一双飞毛腿支撑着。不管角度多大的来球,他几乎都能救到,他的身高臂长并没有影响他的反应和灵活性,反而还无形地更加大了他的防守面积。说到不足,小朱打球一向给人很老实的感觉,从发球/接发球开始变化就不多,发抢的积极性不要说远不及丁松,甚至比起我们的侯英超都有些差距,他的攻球主要是依靠中远台的反拉,在近台给对手的压迫相对较小;同时小朱的前三板比较平淡,基本上就是两面快搓长球然后转入相持;反攻时,虽然他的正手弧圈威力十足,但是线路比较死,基本上都是斜线,易被对手封住,这一点在47届男单决赛对施拉格,以及04年男子世界杯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中对王皓这两场球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小朱的球基本上就是反手削正手拉这两板斧,变化不是很多,而且因为在47界世乒赛一战成名之后,大家对他的研究越来越多,他的威胁也明显不如以前,但是由于他的削球和攻球的功底很深,同时有着韩国人惯有的顽强意志,所以他绝对是一个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视的对手。经典之作:47界男单1/8决赛4:3胜李静1/4决赛4:3胜马琳并最终闯入决赛侯英超,中国(也打得不错,国家队集训时曾经战胜过王皓,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曾经战胜陈杞)大侯可能是目前中国男队唯一一个比较拿得出手的削球手了,与主流削球手不同的是,他的反手是正胶,削球的稳定性虽然打了些折扣,但旋转更为多变.大侯的球路有点接近当年的丁松,但反应和手感与当年的丁松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首先说他的削球,可能是因为器材的原故,他削球的稳定性实在是一般,在遇到对手大力猛冲的情况下他基本上顶不住几板,而且回球的弧线偏高;正手以前还会削一两下,现在几乎全是兜和反拉了.不过最近看了大侯的几场比赛,他可能是在削球上下了不少工夫,觉得他反手削球比以前稳定多了,反手正胶削球非常转,而且带有一定的前冲力,对手在摆短时很难控制,他的削球环节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用反手削追身球时,时常会削出带有强烈侧旋的回球,在空中拐弯很大,轨迹飘忽,不熟悉的对手很难对上点连续进攻.大侯的反手正胶削球在现在长胶当道的削球手中算是比较特别的,由于正胶可以主动搞转不转,所以在旋转上更易迷惑对手,搓球削球旋转多变,容易为攻球创造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反手的反攻能力.他的发抢和削中反攻算是比较积极的,特别是近期,大侯发抢的使用率,命中率和杀伤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退台后的正手兜和反拉侧旋非常强烈.大侯的拉球连续性还不错,看起来力量不是很大,速度稍慢,但是旋转相当强,线路也很灵活.不过时会感觉他的攻削衔接处理比较混乱,灵活性和步法也有待提高,同时他的状态起伏也比较大,打顺了谁都敢赢,打不顺时明明是上风球也会莫名其妙地输回去.总的来说大侯的球还是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希望他再接再励吧.经典之作:06年俄罗斯公开赛男单决赛4:3胜普里莫拉茨06年德国公开赛男单决赛3:4负波尔松下浩二(日本的,成绩一般)陈卫星(这个人原来是中国的,现在是奥地利人,成绩一般)陈卫星绝对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选手,当年在中国打球时济济无名,甚至在出国打了一段时间球以后也很少能在大赛前几名中看到他的身影,可就是这么一名体能和技术都不占优势的老将,在47界男单比赛中给了中国小将当头一棒,在16进8的比赛中,在决胜局5:7落后的情况下,最终以4:3淘汰当时上升势头很猛的王皓.陈卫星的打法比较有中国特色,变化很多,特别是长胶一面在反手位的拱,抹,在正手位撇,撩,给人感觉节奏变化很突然.他退台以后的套路基本上和小朱差不多,也是反手削正手拉,不过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他的削球明显不如小朱稳,反手长胶削球旋转强,稳健性尚可,但正手反胶基本上削不住,全是反拉,偶尔会兜一板或倒板用长胶削球.中远台的反拉线路比较灵活,但连续性稍差.陈卫星和小朱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在近台的倒板很频繁,接发球和处理台内球时花样比较多,同时发抢也比较积极,有时会在反手长胶搓/削球后倒板反手用反胶拉冲,显示出过人的手感和胆量.经典之作:47界男单1/8决赛4:3胜王皓06年科威特公开赛1/4决赛4:3胜王励勤女的有:金暻娥(韩国,打中国的人,除了张怡宁她没赢过,其他都赢过)据说这名韩国女将曾在韩国队中默默无闻地当了好几年陪练,直到朴海晶退役,柳智惠和金茂校状态下滑才被几乎无人可用的韩国女队推到了前台,没想到这一削就削到了最高世界排名第四的位置,除张怡宁以外,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好手都曾折戟于她的铜墙铁壁之下.金景娥的削球十分稳健,步法灵活,跑动范围极大,韧性十足,对手的攻球如果没有一定的杀伤力和突然性的话,几乎是无法洞穿她的防线的.与老一代的削球手相比,她增加了一板正手兜,回球落台后很拱而且发飘,效果不错,近台的反手搓球也很有特色.金景娥的发球以反手半高抛发球为主,关键时刻会采用下蹲发球.发抢使用率不高,削中反攻也不是很积极,但是她的攻球突然性强,线路也很灵活,美中不足的是她不会拉弧圈,反攻是以击打为主,同时攻球力量也不大,连续攻的能力较差.金景娥的削球技术中最具特色的是她近乎3/4台的反手长胶加转稳削,这在现在的乒坛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她削球的节奏很慢,使对手在进攻时不易借力.韩国人打球一直给人实力很强但是变化不多的感觉,金景娥打球也是如此,一旦被对手缠住以后,她就显得办法不是很多了,只是靠死磨和对手打持久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的下降,她的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不过好在最近横空出世了一个更年轻的朴美英,看来韩国的削球阵营也是后继有人了.经典之作:47界女团3:2胜王楠04年雅典奥运会铜牌争夺战中4:1胜李佳薇06年亚锦赛女团半决赛3:2胜郭跃3:0胜牛剑锋朴美英(韩国,反攻意识较强,成绩尚可)韩国女子削球的后起之秀,虽然身材不高,但是步法非常灵活,削球稳健,旋转多变,特别是连续顶重板,削追身的能力更胜金景娥.朴美英整体球路和师姐金景娥非常像,发球以反手半高抛发球为主,反手削球以逼角较好,弧线低平,旋转强烈,正手削球转不转反差很大,反手长胶搓球很拐,但是与金景娥不同的是,朴美英掌握了正手反拉弧圈球的技术,这使得她的攻击力大大增强.朴美英的发球抢攻和削中反攻非常积极,正手拉球旋转强,连续性非常好,在06年亚运会女团半决赛对郭跃的比赛中,曾有一个球朴美英连续拉了5板最终把郭跃冲死.不过在与削球手的交锋中,朴美英的攻球显得突然性不够,会拉不会扣,很难给对手致命的威胁,这也导致了她在48界女团1/4决赛中惨败给白俄罗斯的帕芙洛维奇.看过朴美英的几场球,感觉她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同时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只是经验上略显不足,相信随着大赛经验的提高,这个韩国新星的冲击力会远大于她的金师姐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经典之作:06年韩国公开赛女单1/4决赛4:2胜李佳薇06年智利公开赛决赛4:1胜樋浦令子06年亚运会女团半决赛2:3负郭跃范瑛(中国)中国新生代女子削球的代表,正手反胶反手正胶,削球旋转足,稳定性不错,顶重板能力很强,正反手都能搞转不转变化,反攻积极.范瑛与老一代削球手区别最大的地方就是她的正手弧圈球,不但能起板冲下旋,还能在中台反拉对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她的削球站位离台稍近,节奏较快,她的反手搓球非常有特色,可以练续搓出加转近网短球,也可以突然劈出底线追身长球,节奏反差非常大,近期她又增加了一板反手"拐",这虽然是一项长胶技术,不过她的正胶拐出来的球也让对手觉得很别扭.范瑛的发球也一改削球手以反手发球为主的传统,采用了正手半高抛的转不转发球,迷惑性非常强,发球后的一板抢冲旋转强,力量大,让人防不胜防.不过她也是属于善拉不善打的类型,扣杀能力不强,所以也就显得攻球的突然性稍显不足,同时虽然她的反手是正胶,但与同为正胶削球的前辈王辉,成红霞相比,她的反手攻击力明显不足,如果遇到正手弧圈状态不佳或是被对手熟悉的时候,范瑛的反攻套路就显得比较单薄了.用前女队总教练陆元胜的话说,范瑛的意志品质还略显不足,关键时刻有咬不住的现象,这对削球手是大忌,最近看了她的几场比赛,感觉她的确不像刚出道时对对手的威胁那么大了,这可能是削球的通病,一旦被熟悉了就很难打了,一定要有创新才行.经典之作:01年九运会女团小组赛2:1胜李楠2:1胜张瑞04年德国公开赛半决赛4:3胜牛剑锋04年中国公开赛1/4决赛4:3胜王楠,05年德国公开赛1/8决赛4:1胜李恩姬半决赛4:1胜鲍罗斯48界女单第三轮4:3胜柳絮飞还有白俄罗斯的一队削球手维克托莉娅·帕夫洛维奇白俄罗斯的姐妹花之一,目前欧洲的第一把削球.正手反胶反手长胶,削球稳健,逼角凶狠,顶重板能力出众,搓球削球倒板频繁,反攻意识很强,比赛中战术灵活多变,意志顽强.帕芙洛维奇是典型的欧洲防守型打法的代表,由于身高臂长,步法灵活,她的防守面积非常大,对手的球如果没有一定的杀伤力是很难打死她的.因为削球时吃球很深,帕芙洛维奇的搓球削球旋转非常强,落点控制意识很好,相持时球的角度逼得非常开,反手长胶有一板小三角位置的快搓,很有特色,而且她还会熟练运用倒板技术,给对手带来更多的干扰.帕芙洛维奇以反手低抛倒板发球为主,侧上侧下很隐蔽,配合正手半高抛发球以及下蹲砍式发球,旋转强烈.这个东欧美女的进攻能力在女削球手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正手弧圈球旋转强冲力大,几乎可以和攻球手媲美,尤其是她在拉球后的一板重扣,力量极大,角度刁钻,连杨影在解说时都说"这板球打过来的力量,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 出众的进攻能力,使得她在与削球手的对阵中占尽优势,曾两次横扫有"天下第一削"之称的金景娥,并给韩国的削球新秀朴美英好好上了一课.帕芙洛维奇的削球是以倒板长胶稳削为主,类似男子里的松下浩二,这样回球虽稳但旋转变化较死,这一点在48界世乒赛女单第三轮面对日本的平野早矢香一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帕芙洛维奇最后赢了,但场面上她并不上风,面对平野的小高吊,她只会全台倒板用长胶加转削和逼两大角,旋转变化太少,有一个球她甚至连削了平野40多板,其削球的稳定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也看得连我这个削球爱好者都替她着急外加昏昏欲睡......她反胶一面的削球质量相比长胶来说就要差一些了,弧线偏高易被对手扣杀.另外她的攻球是以近台反攻下旋球为主,偶尔对质量不高的拉球可以进行盖打,但是面对高质量的弧圈球她还是以逼角加转削为主,不会反拉,最近练了一板兜球,但与金景娥相比质量逊色了很多.经典之作:03年卡塔尔公开赛决赛3:4负鲍罗斯04年女子世界杯小组赛4:1胜金景娥1/4决赛2:4负李佳薇05年卡塔尔公开赛1/16决赛4:1胜鲍罗斯05年48界世乒赛女单第三轮4:3胜平野早矢香女团1:4决赛3:0胜朴美英3:0胜金景娥06年女子世界杯小组赛4:2胜林菱和另一个白俄罗斯的塔蒂雅娜.科斯特罗米娜正手反胶反手长胶,身材高挑,防守面积很广,也是欧洲死守流派的代表.科斯特罗米娜以反手发球为主,侧上侧下变化较多,而且有一板不转的奔球到对手底线,突然性很强,偶尔会使用下蹲发球,但发抢不是很积极,削中反攻使用率也不高,正手对较高的球有时可以进行扣杀,但对低球一般只是小提拉,没有太多办法,不过她的反手有一板倒板后的反胶暴冲,力量很大,让人防不胜防.科斯特罗米娜在削球时不倒板,基本上是正手反胶转不转,反手长胶逼角,正手的旋转差很大,迷惑性很强,削球稳定性尚可,不过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因素,步法比较慢,接追身球质量不高.她在搓球时倒板频繁,吃球很深,逼角凶狠,不过可惜由于进攻能力有限,在近台无法给对手带来更大的压迫感.经典之作:05年卡塔尔公开赛1/16决赛4:2胜托特还有一些我不说了,太多了,那些都不是很优秀(在我看来)永远支持朱世赫!懂了吧?选我哦!祝你成功!祝中国乒乓再创辉煌!祝王励勤、侯英超(国家队的削球手)更上一层楼!祝我考上理想大学!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朱梓予乒乓球世界排名是多少

朱梓予第305位。2022年9月13日,国际乒联公布了第37周的世界排名,刘诗雯第106位,徐奕第129位,吴洋晨第134位,杨蕙菁第138位,纵歌曼第167位,覃予萱第170位,韩菲儿第181位,楚涵雯第198位,李雨琪第203位,朱思冰第232位,王一朵第237位,冷雨桐第245位,臧小桐第287位,朱梓予第305位,王添艺第333位,范姝涵第591位。朱梓予是现在中国女队屈指可数的削球手,在当今女子乒坛削球手还是年轻队员非常怵头的一种打法。

国乒最后的削球手 因谈恋爱被教练开除 女朋友却嫁给了教练

在全运会乒乓球男团1/4决赛上,东道主陕西队碰到了 由许昕领衔的卫冕冠军上海队,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陕西队力克上海队挺进全国4强。

陕西队挺进4强最大的功臣,当属41岁的削球手——侯英超!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年已四旬的老侯,不仅是国乒最后的削球手,而且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01 年少成名

老侯6岁开始打乒乓球,刚开始接触到飘逸多变的削球,小侯就被这种打法深深吸引,从此一入 “难忘今削球”就不可收拾。

凭借远超同龄人的天赋和毅力,14岁的老侯就被省队看重并大力培养,而老侯也不负众望,18岁就拿到了全国亚军,顺理成章的入选了国家队。

2000年,20岁的老侯风华正茂,拿到了别人一辈子都拿不到的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说他是金童毫不为过!

02 棒打鸳鸯

与老侯同时期的还有一位玉女——李楠,李楠的天赋丝毫不输老侯,14岁就入选了国家队,18岁就已经是世界冠军

作为国家队的金童玉女,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是时任国乒总教练蔡振华并不支持队员谈恋爱,由于老侯和李楠并没有在国家队取得太过出色的成绩,而蔡振华又想警醒队员,所以老侯和李楠双双被开除,但同样谈恋爱的马琳和王皓并没有被开除,只是开除了他们的女朋友 白杨和范瑛。

当时的李楠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突然被开除,从天堂跌到地狱,心里的落差感可想而知,而老侯自己也陷入了职业生涯的最低谷,并没有分出精力去开导李楠。

这个时候,李楠的恩师,国乒女队教练施之皓出现在李楠身边,给了李楠关怀和安慰,在施之皓耐心地开导下,李楠成功走出了低谷,并且两人开始慢慢有了好感,陷入了爱情的漩涡,最终两人修成正果,于2010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03 焕发新生

老侯离开国家队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慢慢打磨自己的技术,期望有一天能靠自己的努力重返国家队,虽然目标没有实现, 但是他的削球 打法,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球的旋转角度大、飘逸多变,令很多职业选手防不胜防,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世界乒坛也是独树一帜。

如今,41岁的老侯,是世界乒坛唯一使用反手生胶削球打法的运动员,这个年纪很多人已经退役当教练了,而老侯还在赛场上给年轻人“上一课”,我想, 老侯坚持到现在还没有退役,是因为他在享受乒乓球比赛、享受“难忘今削球”吧!

也许不久,我们就要听到老侯退役的声音,但是他的 “难忘今削球” 已经让所有球迷记住了他,不管老侯什么时候离开乒乓球赛场, 他那种对乒乓球的热爱、享受乒乓球带来的快乐、把乒乓球当作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国乒主力梁靖昆陈幸同在全运会均输削球,削球春天来了吗

削球打法在我国乒坛曾经有过辉煌的 历史 ,当年的陈新华、丁松都是非常出色的削球手。但是现在无论是男选手还是女选手绝大多数都是横拍打法,真正的高手没有削球手,现役中屈指可数的几位削球手水平也一般般,这样使我们的多数选手没有机会接触到削球打法,所以偶尔遇到削球打法就不适应,甚至输球。这次梁靖昆、陈幸同输球多半都是这个原因。不过这不一定说削球的春天就来了。

削球打法在乒乓球 历史 上有一席之地,但不是主流。这种打法以守为主,有的选手守中带攻,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就在前几天在WTT卡塔尔球星挑战赛上德国选手菲鲁斯削掉多名名将勇夺亚军,足以看出削球打法的威力。目前在日本女队中有佐藤瞳等几名优秀的削球手。而我国选手中男队的马赫,女队的刘斐是削球手但水平一般。

为了使队员更好的适应各种打法,我们也应该在选材上注重打法

多样性,即使不能夺得冠军,也可为其他队员创造锻炼的机会。

削球就像太极高手,化力量为旋转,就爱擒“大力牛魔王”!

削球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打法, 其生命力一直是存留于旋转的变化上。 如果削球死转,一般队员很难拉起来,若削球不转则又很容易将球拉飞。这种转与不转,旋转强弱的变化能够缠住很多高手,甚至是将其拉下马。 另外,削球如果具备很强的“削中反攻”能力的话,那就更难对付。

1.单一节奏、力量型进攻球员,最容易被削球削死。 削球手喜欢削一个节奏的球,这种球由于拉球轻重变化不多,一味靠一种进攻节奏猛打猛冲,而削球手的抗击打能力又非常强,在借到对方前冲弧圈的力道之后,削球手可以制造出非常强烈的旋转,这是削球能够削死对手的诀窍所在。在国乒球员中, 像陈梦、梁靖昆、王艺迪、陈幸同都属于是力量型打法, 这种选手在与进攻型球员对攻时,力量巨大,相持能力强,最终靠泰山压顶之势击溃对手。

而他们的球一旦遇到削球之后, 削球就像一个太极高手,把她们的力道化为无形,反而借力把强烈的旋转回馈回来, 你越冲越打就越会跟着削球的节奏在走,甚至7局比赛下来你的胳膊都有些吃不消了。对削球来说,单一的进攻节奏,且具备一定的进攻力量,是让削球最对胃口、最容易发挥出威力的打法。陈幸同输年仅20岁的朱思冰、梁靖昆负于41岁的候英超就是他们都打到削球最喜欢的路子上去了, 打球不够聪明,技巧性不够。

大球时代旋转减弱,灵巧类打法球员,可将削球玩弄于股掌之间。

国际乒联在采用40+球之后,球的旋转明显减弱,这也使得削球的立命之基大为削弱。武扬是女乒中削球比较转的选手,但改换大球之后她削球的威胁性大大降低,也不得不迈入退役行列。候英超虽然以40+的年纪仍驰骋于赛场,但他也坦言能够削翻王楚钦重夺全锦赛男单冠军, 也是因为马龙、许昕、樊振东等打削球的高手没有参赛。

1.削球已难以迈入顶尖行列,女线尚有一线生存之机。 近年来,削球手最好的成绩是由韩国选手朱世赫创造的,他在47届世锦赛上负于施拉格拿到了亚军。削球对于步伐、手感乃至反攻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国内球员中已经越来越少的有练习这种打法。之所以梁靖昆、陈幸同在大球时代还能负于削球,是因为他们的力量被削球手借到,而又被制造出了强烈的旋转。

像孙颖莎、刘诗雯这样轻拉一板、高吊一板,轻拖一板,或者快撕一板时刻在变化的灵巧型选手,削球就很别扭了。一个是借不到力量增强旋转,另一个就是对方轻重、快慢进攻节奏的变化让削球几乎站不住脚,难以削出质量,且前后左右大范围被调动后,很容易出让让对手一板冲死的机会。总之,在大球时代削球能偶尔爆冷,但想稳定在超一流顶尖行列几乎是不可能了。

梁靖昆明显状态不好,已经输了四场比赛,陈幸同状态也不怎么好,他们输削球打法,并不代表削球打法是最具威胁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