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说莱布尼茨哲学是近代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步综合
- 莱布尼茨证明上帝存在的四种论式是什么
- 关于莱布尼茨的美学观
-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简介
-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是谁说的.哲学道理是什么.典故
- 莱布尼兹的哲学思想
- 莱布尼茨和他的“逻辑符号”
- 莱布尼茨秘传哲学 是什么
- 莱布尼茨《给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的内容是
为什么说莱布尼茨哲学是近代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步综合
现今在微积分领域使用的符号仍是莱布尼茨所提出的。在高等数学和数学分析领域,莱布尼茨判别法是用来判别交错级数的收敛性的。 莱布尼茨与牛顿谁先发明微积分的争论是数学界至今最大的公案。莱布尼茨于1684年发表第一篇微分论文,定义了微分概念,采用了微分符号dx,dy。1686年他又发表了积分论文,讨论了微分与积分,使用了积分符号∫。依据莱布尼茨的笔记本,1675年11月11日他便已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学。 然而1695年英国学者宣称:微积分的发明权属于牛顿;1699年又说:牛顿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人”。171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此案,1713年初发布公告:“确认牛顿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人。”莱布尼茨直至去世后的几年都受到了冷遇。由于对牛顿的盲目崇拜,英国学者长期固守于牛顿的流数术,只用牛顿的流数符号,不屑采用莱布尼茨更优越的符号,以致英国的数学脱离了数学发展的时代潮流。
莱布尼茨证明上帝存在的四种论式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解析: 四、自由就是受理性决定 ——莱布尼茨哲学 人在真理对他有用的时候,他才利用真理;只消谬误有一时的用场,人也会一厢情愿地为他热衷于谬误的行径辩护;或者是把它作为只有一半的真理来炫耀于人,或者是将其作为一种代用品,用来把已经脱榫的事物在表面上加以弥合。 ——歌德 笛卡儿开创的近代唯理论,经过斯宾诺莎的修正和发展,虽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其中包含的一些内在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辟蹊径,力图解决这些矛盾,因而使近代唯理论达到高峰。 我们已经看到,要在笛卡儿那里找到清楚明白的确定思想的真正来源是困难重重。斯宾诺莎虽努力于笛卡儿的理论的修正,向真理接近了一步,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笛卡儿的哲学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莱布尼茨作为后起之秀,其思想起源于斯宾诺莎哲学,但又走上与斯宾诺莎不同的道路。如果说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望远镜”,那么莱布尼茨的哲学是“显微镜”。他的目的要创造出个新的综合,以超出早期唯理论传统之间在各个理智活动领域中看起来不可调和的冲突。 莱布尼茨并不像康德那样是一位职业哲学家。他不仅从未受聘当过大学哲学教授,而且他的兴趣异常广泛,他把哲学研究看作只不过是他众多活动中的一项活动。正像德国人正确称呼他的,他是一个全才——“一个科学院”。他在数学、物理学、植物学、逻辑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等学科中都有惊人的发现。 莱布尼茨的哲学主要企图调和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观和宗教的目的观之间的矛盾。莱布尼茨与笛卡儿和斯宾诺莎有所不同,他显然不那么理性主义,吸收了某些经验主义的成分。他已经意识到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和不完满性,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这无疑对唯理论哲学大厦起了瓦解作用。特别是莱布尼茨在观念来源方面的改革潜存着导致唯理论哲学覆灭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如休谟通过自己的哲学宣告了经验派哲学的终结,莱布尼茨在事实上也通过自己的哲学宣告了理性派哲学的终结。近代唯理论哲学在莱布尼茨的哲学基础上已无法再前进一步,而必须改弦更张了。 从理智上而言,莱布尼茨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称为最有天才的人物之一。莱布尼茨曾说过“可能的世界是为最优异的人预备着的”,这真是天之骄子的口吻。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也明确说,“你知道,我是佩服莱布尼茨的”。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们要对莱布尼茨的哲学全盘肯定,乃至顶礼膜拜。实际上,他在整个历史的发展中,也只能是无边无际的宇宙天空中闪烁着微弱星光的一颗小星星。而且在品德上,他与斯宾诺莎相比则略逊一筹。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在学术上曾有过较深的交往,但由于斯宾诺莎被保守派和神学家称做魔鬼的化身,莱布尼茨从一开始就矢口否认他与斯宾诺莎有任何瓜葛。当他给斯宾诺莎的一封完全没有恶意的信出现在斯宾诺莎的《遗著》中时,他非常烦恼。除了轻蔑地和故意地掩盖从斯宾诺莎那里得到的益处以外,莱布尼茨从来不谈及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是“单子论”,它认为单子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世界是由单子构成的一个预定和谐体系。在认识论上,他主张潜在的天赋观念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在政治上,他主张开明专制政体,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总是具有超前性,包含着许多为同代人不理解、而为后来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所肯定的内容。我们也应该这样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来对待莱布尼茨的哲学,因为他也属于伟大的哲学家之列。 1.功名显赫,高官厚禄: 莱布尼茨的一生
关于莱布尼茨的美学观
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哲学上接受并发展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成为近代理性派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莱布尼茨是德国理性主义美学的奠基者,其美学思想是以单子论的哲学体系为基础的。他对笛卡尔哲学的某些观点也持批判态度,形成了以单子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主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他的单子论主张构成世界万物基础是单子,单子只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主体就是精神单子。他强调天赋观念的潜在性,把天赋观念看成是有一个从潜在到现实、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而并非一成不变,这虽然还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但却包含着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的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简介
专业:哲学家和数学家
国籍:德语为什么出名:莱布尼茨在数学和哲学史上占有积分的地位,与牛顿一起负责微分和积分的创建。莱布尼茨的符号从那以后就被广泛使用。莱布尼茨后来成为数学计算器最多产的发明家之一。除此之外,他以乐观的哲学态度对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他一生中写过大量的主题。
出生于1646年7月1日出生地:勒皮格,萨克森州选民,神圣罗马帝国星号:癌症
死亡于11月14日,1716年(70岁)“Kdspe1675-10-29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生活中的事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首次使用长s∫,用于积分,帮助发现积分和微分学1675-11-11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在Twitter上的Facebook上首次演示了积分学,以找到y=f(x)函数共享图下的区域著名数学家Girolamo CardanoJohn WallisLeonhard Euler著名哲学家西塞罗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马丁·海德格尔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是谁说的.哲学道理是什么.典故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有一次,皇帝让他解释一下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皇帝不信,叫宫女们去御花园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皇帝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听了这番话后,再次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大失所望,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都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却是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这个故事揭示了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统一的物质世界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组成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的不同个体各有其特殊性,但事物与事物之间又有着普遍的联系,存在着许多共性。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割裂。
莱布尼兹的哲学思想
莱布尼兹承断了西方哲学传统的思想,他认为世界,因其确定(换句话说,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客观普遍和必然的)之故,必然是由自足的实体所构成。所谓的自足,是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而被认知。莱布尼茨的前辈斯宾诺莎以为实体只有一个,就是神/自然。
莱布尼茨对此不敢苟同,原因之一是斯氏的泛神观和圣经的神学有明显冲突,其次,是因为斯氏的理论没有能够解决由笛卡儿以降的二元论,令世界出现了断层(他虽然强调世界为一,但没有说明这一个看来是二元对立的世界的一统是如何可能)。
莱布尼茨以为实体是多的,是无限多的。跟随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他以为实体是一命题的主语。在一个命题S是P中,S就是实体。因为实体是自足的,则它要包含所有可能的谓语,即是“...是P”。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实体有四个特征:不可分割性、封闭性、统有性和道德性。
不可分割性是指,任何有广延的东西,即有长度的东西,都可以被分割。被分割了的东西分别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并且自足,则有广延的东西的内容,即可能性要依附于他的部分的可能性。
如此类推,则只要有广延性,就不自足,而要依他物而被知(对莱布尼茨来说,真正的知识就是要穷一物的可能性),就不是实体。故实体不可分割,是一没有广延的东西,在莱布尼茨的晚年著作中(Monadology),他称之为单子(Monad),单子的性质就是思(thought)。
这广延的世界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
封闭性是说每一单子必然是自足的,不依他而存在,而又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则一单子不可能和另一单子有交互作用(interaction)。若一单子作用于另一单子,则后一单子有一可能性没有包括在该单子之内,即该单子没能自足的包含自己的全部内容,而要依附于他物。
因为实体的定义,这是不可能的。故莱布尼茨说:“单子之间没有窗户。”
统有性是指每一单子都必然以某种角度(perspective)包括了全世界。因为世界是紧密的由因果所构成,故A作用于B,其实不单单是作用于B,而是全世界。如果说一单子的内容包括自身的全部可能,则每一单子均以该单子自身为中心指向全世界。
而这个世界是一的,不等于说所有单子都是一样的,因为同一世界可以不同的角度来认知,而不失为一一统的世界。
最后,单子的道德性则较复杂。这个特性的提出是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世界的一统性(unity),二、是世界的确定性。对于前者,所有的单子都包含全世界,但各以自己的角度,世界的一统性是不是假的呢。
如果我们要说一统,可以如何说起呢?对于后者,世界是由单子构成,单子只是其可能性的集合,世界亦只是一可能。那我们是不是不可能有一种不仅仅是可能,而是必然的知识呢。我们可以在什么意义下说有关世界的知识是真的、确定的呢。
莱布尼茨将之归功于一神,世界的创造者。从一个方面说,神在创造之前,没有已成的材料,故没有既成的有限处境,则创造是一纯意志的创造,神是单凭其至善而创造这一个世界的。
故此,如莱布尼茨的名言,这一个确切成就了的世界是“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个。”这乎合了莱布尼茨的信仰要求。另一方面,要确定的了解一事物,则要了解其原因。要理解这一个原因,又要追索该原因的原因。
如此类推,则世界的确定性知识不可能是一世界之内的动因(efficient cause),而是一超越的形上因(metaphysical cause)。
莱布尼茨称这个理论上必要设置的形上因为神。故,这一个世界之所以是如此,就是因为这是最好的,是至善的可能世界。
人,要完全理解这神的至善意志,是不可能的,但可朝这一个方向迈进,因为人的心灵作一特殊的单子,是有记忆的,可以基于过去,畴划自己的未来,这是人类分享的神性,即道德的可能性。人可以透过开放可能性,了解这个神创造的世界,而了解如何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这一种世界的道德观,可以被视为康德的先驱,分别在于莱布尼茨独断的提出了神为道德的完满,把可能性说成了是在神的目光之下的实在,而没有真正的将世界的可能性看作为可能性。
而且莱布尼茨对天赋观念(innate idea)的批评,正是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在这个意义上说,康德一方面是被休谟从莱布尼茨的独断梦中唤醒,可是同时亦到由洛克起的哲学病变—对理性界限的审查—所污染。在这一方面,莱布尼茨却比康德走前了一步。
其他贡献
尽管函数的数学概念隐含在他那个时代存在的三角和对数表中,但莱布尼茨是第一个在 1692 和 1694 年明确使用它的人,以表示从曲线导出的几个几何概念中的任何一个,例如横坐标、纵坐标、切线、弦和垂线(参见函数概念的历史)。
在 18 世纪,“函数”失去了这些几何关联。莱布尼茨还认为,使用从无到有创造世界的比喻,无限数量的零之和等于二分之一。莱布尼茨也是精算学的先驱之一,计算人寿年金的购买价格和清算国家债务。
前一节讨论了莱布尼茨对形式逻辑的研究,也与数学有关。莱布尼茨微积分著作的最佳概述可以在 Bos (1974) 中找到。
莱布尼茨,是谁发明了最早的机械计算器之一,说的计算:“因为这是不值得的优秀男子失去小时像计算的劳动如果使用的机器可能安全地沦为别人的奴隶。”
莱布尼茨将线性方程组的系数排列成一个数组,现在称为矩阵,以便找到系统的解(如果它存在)。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高斯消元法。莱布尼茨奠定了行列式的基础和理论,尽管关高一早在莱布尼茨之前就发现了行列式。
他的作品展示了使用辅助因子计算行列式。使用辅因子计算行列式被命名为莱布尼茨公式。使用这种方法找到矩阵的行列式证明对于大n是不切实际的,需要计算n! 乘积和 n 排列的数量。他还使用行列式求解线性方程组,现在称为克莱默规则。
莱布尼茨和他的“逻辑符号”
第三位伟大的大陆理性主义者是德国人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1646—1716 年)。他是个公认的天才,他极大地推进了符号逻辑的发展,并曾制定出一套入侵埃及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可能在 120 年后为拿破仑所采用。莱布尼茨还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加、减和平方根运算的计算器。此外,他还与伊萨克·牛顿爵士同时发现了微积分(而且,在谁剽窃谁的思想这一问题上,他与牛顿产生了争执)。
与斯宾诺莎一样,莱布尼茨也希望能在不摒弃笛卡尔哲学主体结构的前提下纠正笛卡尔形而上学的错误,但莱布尼茨并不满意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式一元论,也不满于其自然主义(也就是他的这一观点:万物皆自然,人类在实在中并没有特殊的地位)。莱布尼茨想要回到一个拥有众多真实的个体和一个超验上帝的笛卡尔体系,超验的上帝和斯宾诺莎的内在的上帝相对。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和《神义论》中所阐述的体系可以概括为三条原理:同一律、充足理由律以及预定和谐律。
按照同一律,莱布尼茨将所有命题分为两类,这两类命题后来的哲学家称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看看如下图表:
以下是分析句的例子:
A.所有单身汉都是男人
B.2+3=5
C.A 或非 A
这一范畴包括定义和定义成分(例 A)、算术以及逻辑原理(例 B 和例 C)。莱布尼茨认为,分析命题是建立在同一律之上的,针对的是同一律对应于不矛盾律(不矛盾律说的是同时 A 并且非 A 是不可能的)的肯定表达;因为按照不矛盾律,每一分析命题的否定都是一个自相矛盾(例如,“并非所有单身汉都是男人”
蕴涵着矛盾命题“有些男人不是男人”,因为“单身汉”的定义就是“未婚男人”)。
以下是综合句的一些例子:
A.猫在垫子上。
B.恺撒在公元前 49 年越过了卢比孔河。
在作出了这一很多哲学家认为非常重要的区分之后,莱布尼茨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他宣称所有的综合句实际上都是分析的。以永恒的形式看,也就是说,从上帝的观点看,所有真句子都是必然为真的,尽管在人类看来未必是这么回事。在莱布尼茨看来,加菲这只猫“在时间 T 位于垫子上”这一特性是这只具体的猫的必然特性,正如“猫科动物”是这只猫的必然特性。
这一推理思路将我们引入了他的充足理由律。在莱布尼茨看来,对任何存在着的事物来说,都有它为何存在以及为何恰好如此存在的理由。莱布尼茨宣称这第二条原理是理性的主要原理,任何否认这条原理的人都是非理性的。如果这只猫在垫子上,那么一定总会有猫为何存在的理由,以及它为什么在垫子上而不是在水槽里的理由。这两种理由都是对人类的科学探究敞开的,尽管也许只有上帝可以知道为何这只猫必然存在,以及为何必然在垫子上。
莱布尼茨认为,对那只猫来说真的东西对整个宇宙来说也是真的。必定存在一个宇宙为何存在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对于人类的理性探究来说应该是敞开的。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最深的问题是:“为何有东西存在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呢?”和圣托马斯一样,他得出结论说唯一可能的答案是由于一个没有原因的原因,即一个其存在本身是必然的全然完满的上帝。所以,如果莱布尼茨是对的,我们就可以从单纯的理性观念加上存在某物而不是无物存在这一自明的命题推得上帝存在的证明。
这个结论将我们带到预定和谐律。如果有一个上帝,上帝必定既是理性的又是善的。莱布尼茨告诉我们,这样一位神明,必定欲求并且有能力创造可能的最大量的存在(“形而上学上的完满”)和可能的最大量的活动(“道德上的完满”)。因而,上帝在造物时考虑到了所有的可能性。它只将那些能够确保形而上学和道德上完满的最大量的可能性化为现实。例如,上帝在将恺撒现实化(即创造出来)之前,上帝不只是考虑“恺撒”这个个体,而不考虑恺撒的各种作为(写下《高卢战记》、在公元前 49 年越过卢比孔河,死于 3 月 15 日)。上帝或许考虑在恺撒的位置上现实化(即创造出)“该撒”或“克雷撒”,后二者作为潜在的现实化,在所有方面都与恺撒相同,只是该撒在公元前 49 年越过的不是卢比孔河而是特拉华河,克雷撒越过的则是拉夫运河。
上帝看到,只有恺撒与其所将实现的可能性是相容的,所以便将恺撒而非别人现实化。对于上帝创造布鲁图(或许与“布劳图”或“布鲁特”相对),也可以做相似的思想实验。因此,恺撒和布鲁图的关系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预定和谐关系。所有实体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上帝只创造出那些必然能与其他实体达到最大程度和谐的实体,这就解释了为何所有真句子都是分析句。如果加菲是晚上 8 点在垫子上,那是因为这只猫必定于晚上 8 点在垫子上(否则它就不是加菲,而是另外一只猫了)。
这也解释了他众所周知的观点:这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他的原话是:“因此这个世界不仅是最巧妙的机器,而且就其是由诸心灵构成的而言,它也是最好的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中,诸心灵被赋予可能的最大幸福和欢愉。”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可能显得很不完满,但是如果你知道了曾经的另一种可能,你将会对上帝万分感激。(正是莱布尼茨哲学中的这一点在伏尔泰的《老实人》中受到了冷嘲热讽。)
在笛卡尔《沉思集》出版之后的 250 年间,每位哲学家都从实体的角度来构想实在。莱布尼茨将这些实体称为单子,他将之定义为灵魂之力的单元。单子是“实体”,因为它们是能够彼此独立存在的最单纯而实在的“事物”。然而,它们不是物质实体,就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以及笛卡尔的“有形存在”那样,因为物质性并不是不可还原的基质,而是一种质性,这种质性是某些单子之间关系的产物,就如液体是一定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关系的产物,尽管氢和氧本身并不是液体。单子是单纯的(即它们没有部分),每个单子都“孕育”着它们未来的所有状态。每个单子都是全宇宙的一面镜子(上帝只实现那些将会反映宇宙其他部分的单子),但是这些单子只将实在看成单子自身的内部状态。“单子没有窗户。”每个单子都有灵魂性生命,但是有些单子的灵魂生命比另一些的高级。那些等级高的单子(或者聚集在一个“统治性单子”周围的单子群)是有意识的。一些有意识的单子丛还是自由的,它们就是人类。当然,在莱布尼茨的理论中,正如在圣奥古斯丁的理论中一样,上帝已然知晓人类会怎样利用其自由。
或许可以说,莱布尼茨哲学解决了笛卡尔的二元论问题,但他这么做的代价是否定常识,并且似乎和笛卡尔的理论有着一样多的问题,这一理论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与常识相去甚远的异想天开。
莱布尼茨秘传哲学 是什么
莱布尼茨的哲学主要企图调和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观和宗教的目的观之间的矛盾。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是“单子论”,它认为单子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世界是由单子构成的一个预定和谐体系。
莱布尼茨《给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的内容是
莱布尼茨(1646~1716)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中,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并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些是“中国哲学”的著作。中国有哲学吗———西方学者的“中国哲学”观研究法国学者德里达的一句“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再次引起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有无哲学或“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一问题的真实涵义在于: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某种独立于欧洲传统之外的“哲学”?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来历不明的怪物。也就是说,西方学者始终不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着某种独立于欧洲传统之外的“中国哲学”,中国只有思想而没有哲学。事情果真如此?德里达的一句“妄言”,是否就代表了西方学者的普遍看法?我们从何兆武、柳卸林主编的《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朱谦之的《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法国学者维吉尔·毕诺的《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等著作所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在“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上,以其文化观、哲学观的不同,对中西文化认识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认识(深度和广度等)的差异,历来有不同看法,聚讼不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国有哲学论”和“中国无哲学论”两种意见,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有论、无论。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应该是先有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说法,并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然后才有对“中国哲学”的质疑、否定;事实上,正因为在有一些西方学者一直使用“中国哲学”的概念并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研究和阐释中国哲学,所以才有“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的现象发生。所谓“中国没有哲学”论,远不是西方学者的普遍看法。1.“中国哲学”的发明。关于“哲学”一词的引入并在中国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情形,不少学者已作了详细的描述。如说哲学一词是个舶来品,最初是日本学者西周在1837年用来翻译西语“Philosophy”而使用的。稍后,中国学者便把这个译名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方面,以指称中国古代研究“形而上”的学问;再后来有了“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中国哲学”的学科也逐渐建立起来,等等。根据这样的描述,似乎是先有了西方“哲学”观念的引进,然后人们以之为思维范式和框架来处理中国传统思想,才有了“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的概念和说法。其实,早在我们使用“中国哲学”的概念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广泛使用这一词语了。从可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看,利玛窦(1552~1610)用过“中国哲学家”一词,并认定孔子是“大哲学家”;维科(1668~1744)用过“孔子的哲学”一语;马勒伯朗士(1638~1715)也使用过“中国哲学家”一词,并著有《一个基督教哲学家与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卫方济(1651~1729)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一词,而且还以拉丁文著《中国哲学》;曼肯尼著有《中国哲学史》;莱布尼茨(1646~1716)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中,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并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些是“中国哲学”的著作。另一位德国哲学家沃尔夫(1679~1754)认为,早在17世纪前的几百年间,西方世界就赞颂着“中国哲学”,他还提出了如何研究中国哲学的问题。狄德罗(1713~1784)为《百科全书》专门撰写了“中国哲学”(PhilosophiedesChinois)一节,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概念,而且勾画了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了自己的中国哲学史观。黑格尔(1770~1831)虽然以自己所划定的哲学域而对中国哲学多有非议,如认为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等,但他在谈论哲学史时却无法回避“中国的哲学和宗教”,要谈孔子的哲学、老子的哲学、《易经》哲学。由此可见,在中国学者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普遍使用“中国哲学”概念,两者之间的时间差距至少有300年,“中国哲学”一词很可能也不是我们的“发明”,也是一个“舶来品”。2.“中国哲学”质疑论。说到“中国无哲学论”,我们马上会想到黑格尔、文德尔班、德里达之属。其实,早在他们之前某些西方学者就持有这种思想偏见。就可见的文献资料看,从利玛窦开始,一些西方学者就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而不是“思辨哲学”。康德(1724~1804)也说,孔子虽然是“中国的苏格拉底”,但他并非哲学家,在整个东方根本没有哲学。黑格尔重述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哲学的起点是思想的自由,只有当人类超脱了自然阶段而达到思想自由时才产生了哲学。但是,能称之为“哲学”的只有希腊哲学和日耳曼哲学。后来的文德尔班继续其思路,将“东方精神”视为束缚个人创造性的同义语。直到今天,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到中国访问,仍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并修正说这丝毫没有文化霸权主义的意味,哲学与思想之间也没有高低之分,因为西方的哲学是一个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它的源头是希腊。应当说,利玛窦、黑格尔等人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因为,你可以说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可能缺乏思辨的内容;但是,孔子哲学非中国哲学的全部,老庄的道之思、《易传》的形上之思、魏晋的玄理之思、宋明的道器理气心性之思等,也缺乏思辨性?也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哲学?也没有逻辑的、必然的秩序?恐怕不能这样看。显然,黑氏等人缺乏对中国哲学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他们的中国哲学观乃至整个哲学史观都是极端片面的。所以,一些对中国哲学有一些深入了解的西方学者提出了与之完全不同的中国哲学观。3.中国有哲学论。在西方学者中,认同中国哲学、以“中国哲学”为哲学者大有人在。早在17、18世纪,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和传播,西方学者就开始以西方哲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的范式来诠释中国哲学,并写出了西式的《中国哲学》著作。从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伏尔泰、谢林、格鲁塞特、施韦策、布伯、雅斯贝斯等西方学者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完全是以西方哲学的理念、范式来理解和诠释“中国哲学”,探讨中国哲学的体系。针对某些西方学者否认中国哲学的存在,莱布尼茨曾愤怒地指出:“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个极其令人赞佩的道德,再加上有一个哲学学说,或者有一个自然神论,因其古老而受到尊敬。这种哲学学说或自然神论是从约3000年以来建立起来的,并且富有权威,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德国哲学家施韦策在《文明的哲学》(1946)一书中提出了“世界哲学”的概念,按他的看法,西方哲学是哲学,中国哲学也是哲学,二者都是“世界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差别只是各自所采取的形式、理论的重心不同而已。综合以上所述,我们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所谓“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说,只是西方某些学者的一孔之见。第二,我们所说的“中国哲学”概念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以西方哲学的理念、范式来理解和诠释中国哲学也不是我们的创意。第三,中国哲学研究、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不是中国有没有某种独立于欧洲传统之外的“哲学”,而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方法理解和诠释“中国哲学”的问题。如果说“哲学”乃至“中国哲学”都是引进的、舶来的,那么用西方哲学的理念、范式来理解诠释“中国哲学”,未尝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苗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