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蒂尔达坦克图片

玛蒂尔达坦克图片(英国“玛蒂尔达”Ⅱ步兵战车)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5-25 03:19:57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英国“玛蒂尔达”Ⅱ步兵战车

英国“玛蒂尔达”Ⅱ步兵战车

“玛蒂尔达”Ⅱ(MatildaⅡ)是英国于“二战”期间所生产的步兵坦克,与“玛蒂尔达”I坦克外形相似,但是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并且没有共用组件。

基本参数

  • 长度:5.61米

  • 宽度:2.59米

  • 高度:2.52米

  • 重量:26.9吨

  • 最大速度:24千米/时

  • 最大行程:258 千米

结构解析

“玛蒂尔达”Ⅱ坦克在炮塔上装上了40毫米火炮,行动部分有侧护板和排泥槽,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也得到增强。“玛蒂尔达”Ⅱ坦克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75~78毫米,次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为25~55毫米不等而且一些部位采用框架式结构,增加了刚度。

作战性能

“玛蒂尔达”Ⅱ坦克装有两台发动机,其优缺点显而易见。缺点是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体积,占用了车内的宝贵空间,双机工作时还有同步协调的问题。唯一的优点是,当一台发动机损毁或出现故障时,靠另一台发动机可以低速行驶,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玛蒂尔达步兵坦克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

由于“玛蒂尔达”1型步兵坦克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所以,在1型步兵坦克研制之初,军方就考虑研制加强火力和进一步增强装甲防护的新的步兵坦克,其代号为A12,定型以后,就是“玛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还有人称它为高级“玛蒂尔达”(Matilda Senior)坦克,而“玛蒂尔达”1型坦克则被称为初级“玛蒂尔达”坦克(Matilda junior)。“玛蒂尔达”2型坦克的试制一号车于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开始装备英军。其生产一直持续到1943年,总生产量达2 890辆,它几乎参加了英军二战中的所有主要战斗。阿莱曼战役之前,它是英军的主要战斗坦克;阿莱曼战役之后,大都被改装为其他装甲车辆,继续活跃在战场上。说“玛蒂尔达”是二战中英军的“常青树”,指的就是“玛蒂尔达”2型坦克。尽管1型和2型都叫“玛蒂尔达”,但无论在外形上,还是性能上,二者都有本质的差别。说“玛蒂尔达”2型是一种全新的步兵坦克也不为过。“玛蒂尔达”2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6.9吨,乘员4人,车长5.61米,车宽2.56米,车高2.44米,比起1型来要“大一号”。“玛蒂尔达”2型坦克的特点是,炮塔上装上了2磅火炮(口径40毫米),行动部分有侧护板和排泥槽,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也得到增强。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75~78毫米,次要部位25~55毫米不等,而且一些部位采用框架式结构,增加了刚度。在内部结构上,“玛蒂尔达”2型坦克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2台发动机,其优缺点显而易见。缺点是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体积,占用了车内的宝贵空间,双机工作时还有个同步协调的问题。唯一的优点是,当一台发动机损毁或出现故障时,靠另一台发动机可以低速行驶,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二战中,采用双发动机布置方案的还有苏联的T-70轻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等。无疑,坦克上的双发动机布置方案,缺点大于优点,明显地带有临时凑合的痕迹。坦克不像飞机那样更强调空中飞行时的安全性。二战以后,在坦克上已基本没有双发动机的布置方案。 “玛蒂尔达”的主要武器为QF型2磅火炮,口径为40毫米,身管长为52倍口径。尽管口径不大,但这种车载火炮是二战前夕英军中有一定威力的坦克炮。它既可以发射穿甲弹,也可以发射榴弹。弹药基数为93发。不过,由于火炮口径的限制,在二战的中后期,它已不能击穿德军坦克的主装甲。1942年中期之后,英军将“玛蒂尔达”2型坦克改装成各种特种车辆,如扫雷坦克、喷火坦克、架桥坦克等,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由于穿甲威力不足,在“玛蒂尔达”3型坦克上,将主要武器换装为76.2毫米榴弹炮,但它只能发射榴弹和烟幕弹,不能发射穿甲弹,只能作为火力支援车辆使用。其辅助武器为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2 925发。早期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上,用的是“维克斯”水冷重机枪,身管的外圆直径很大,防盾的开口大,防护上有弱点;后来改为“比塞”气冷重机枪,防盾的形状也有变化,情况就好得多。其动力装置为2台AEC公司制造的直列6缸民用柴油机,每台的最大功率为87马力,总最大功率为174马力(128千瓦)。两台发动机为并联连接,通过齿轮汇总到一根输出轴将动力输出到变速箱。尽管是民用柴油机,但它是英国较早采用柴油机为坦克动力装置的尝试,这一点是有意义的。后来生产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上,换装为2台里兰直列6缸柴油机,总功率达到190马力(140千瓦)。其行动部分的特点是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每侧有10个小直径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另一个特点是履带外侧有侧护板及排泥槽。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的优点是行驶平稳,但其缺点是动行程很小,只适于低速行驶的坦克。二战以后的坦克上,已不再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80千米,尽管比起“玛蒂尔达”1型坦克有较大提高,但仍然未能挣脱步兵坦克的桎梏。北非战场上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英军装备的“玛蒂尔达”1型坦克,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便从一线部队中消失。英军装备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主要用于北非战场(利比亚、埃及)。1940~1942年间,英军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主要用于同意大利军队的坦克作战。“玛蒂尔达”2型坦克“实际上可以对付任何一种意大利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给意军坦克以沉重的打击。有趣的是,英军坦克兵为了能抢得先机,主要采用行进间射击的方式,这在二战中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非的沙漠地形平坦、开阔;另一方面,“玛蒂尔达”2型坦克负重轮多、车速低,坦克的颠簸不剧烈。这样,双方的坦克谁先开火谁就占得先机。英军的坦克兵训练有素,而炮手的抵肩射击,又有利于炮身的稳定。尽管行进间射击比二战中常用的短停射击的命中率要低些,但由于英军的坦克数量上占有优势,弥补了命中率稍低的不足。后来,“沙漠之狐”隆美尔统率的德国非洲军团开始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来打英军的坦克。88毫米高射炮穿甲威力大,射击精度高,“玛蒂尔达”2型坦克吃亏不少。1942年7月的北非战局第二阶段,是“玛蒂尔达”2型坦克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之后,玛蒂尔达2型坦克便被改装为各种特种车辆,继续在战场上服役。 在后来的北非战场和西欧战场上,“瓦伦丁”步兵坦克和“丘吉尔”步兵坦克取代了“玛蒂尔达”2型坦克,成为二战中后期英军装甲兵的主要装备。援苏和援澳的“玛蒂尔达”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坦克数量相当多。就英国而言,占第一位的是“瓦伦丁”步兵坦克,达2 394辆;占第二位的就是“玛蒂尔达”2型步兵坦克,达1 084辆,其中的166辆在海运中随运输舰一道损失掉,918辆运抵苏联编入苏军坦克兵部队。由于“玛蒂尔达”坦克的机动性较差,尤其是冬季,苏军的坦克兵不太喜欢它,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援助澳大利亚的“玛蒂尔达”坦克共409辆。这些坦克除了用于欧洲战场外,还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上。由于和日本的小坦克相比,火力上不处于劣势,装甲防护上占明显优势,因而,这些“玛蒂尔达”坦克深得澳大利亚坦克兵的喜爱,一直用到二战结束。二战后,还作为市民防卫军的预备坦克,一直使用到1955年。

玛蒂尔达步兵坦克的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26500kg车长:5.61m车宽:2.59m车高:2.51m引擎:2 x Leyland E148/E149 or E164/E165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4/15km/h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57/129km乘员:4人火力装备:40mm ROQF(2-pounder) MK.IX/X;1 x 7.92mm Besa MG弹药:40mm:93发;7.92mm:2925发装甲:20-78mm爬坡度:n.a.度通过垂直墙高:0.61m越壕宽:2.1m涉水深:0.91m

玛蒂尔达2型坦克的战斗表现:

在战争初期,只有2辆A12投入了实际战斗,但是到了1940年春天,A12已经组成了一个坦克营。在法国,A11和A12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德国的反坦克炮在他们的厚装甲面前完全没有什么效果。英国人在敦克尔克撤退的时候丢下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装备,但就是没有丢下玛蒂尔达I型。A12在这次事件之后,参照了玛蒂尔达的设计。 在北非战役里,德国非洲军团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在这位铁皮夫人的面前也是无效的。德国只有88毫米防空炮才可以穿透它的装甲。为此德国马上在他们的军工厂里,给二号坦克(Pz. II)搭载苏联76mmF-22炮形成黄鼠狼II自行反坦克炮,这种加农炮对玛蒂尔达的装甲是非常有效的。不过它无与伦比的装甲还是为她赢得了“战场皇后”的美名。不可否认,在非洲战役的初期,玛蒂尔达是一种非常令敌人头疼的步兵坦克。在1942年,玛蒂尔达被淘汰了。英国人将其做了很多的改动,比如加上了火焰喷射器,照明灯,扫雷器等。在1945年它还被当作了桥梁工事车。它在整个二战时期是唯一一种能够从头到尾都服役于英国军队的坦克。

坦克世界上架steam,值得去玩吗

值得去玩。

游戏中共有5种坦克可选,不同种类坦克定位不同,但即使同类、甚至同科技线坦克也可能会有巨大差异,甚至会有实质上等价于另一种坦克的性能,例如:玛蒂尔达,AMX 40,430U、268V4等。

轻型坦克:轻型坦克是以突出机动性和隐蔽性为主的坦克,定位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团队点亮视野侦查敌情,并在适当的时候快速支援,是团队的侦查兵;另一些轻坦隐蔽性较差但火炮攻击力更强,适合攻击敌方的轻甲单位。除一些低级轻坦外,所有轻坦移动时不会降低隐蔽。

中型坦克:中型坦克是平衡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属性的全能型战车,即可快速迂包抄援战场,又能辅助迂回点亮视野,同时也可以依靠地形迟滞敌人进攻,是团队的多面手。

重型坦克:重型坦克是为绝对坦克战而生的重甲利炮战争机器,厚重的装甲搭配强悍的火力使得它们在正面战斗中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是团队的中流砥柱。

二战期间日军装备的坦克

二战期间日军装备的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军队,武器装备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比如:德国军队MP38冲锋枪、法国军队MAS1938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均大量装备,而日军还在使用1907年开始装备的三八式步枪。作为陆军突击力量的坦克,差距也很明显,英国1934年研制的玛蒂尔达坦克重量26.5吨,而日军同期较大的97式坦克只有15吨。

玛蒂尔达坦克车体装甲最厚78毫米,最薄20毫米,日军97式坦克平均装甲厚25毫米,至于日军自重3.2吨,长3米的94式坦克、自重6.7吨,长4.3米的95式坦克,其装甲厚度只有几毫米至十多毫米,更没法比了。二战中日军坦克为何体积这么小,装甲如此之薄,却还大量装备部队呢?首先日军最初的对手主要是军队装备很差的亚洲国家,当时我国很多杂牌部队没有反坦克炮和其他重炮,例如川军,有的师只有几门迫击炮和十几挺重机枪,根本对付不了坦克。

我国自1934年至1938年,从德国进口了500余门PAK37毫米反坦克战防炮,战斗中也起了些作用。如1938年春天台儿庄战役期间,德制37毫米战防炮共击毁日军坦克13辆,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这种战防炮射程较近,必须到前沿阵地才能有效歼敌,而日军拥有制空权和占优势的地面火力,在猛烈打击下,德制37毫米战防炮损失不少,弹药又不能自产,因此起的作用有限。而日军凭借这些体积小装甲薄的坦克,能在我国大地上横行一时。

日军各型坦克较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身的问题。尽管30、40年代的日本是列强之一,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他的经济水平仍然低于欧美国家。以制造坦克最重要的钢为例,1939年二战开始至1945年结束,日本钢产量总共为480万吨,而同时期的美国是它的10倍,德国是4倍,英国和前苏联是2倍,并且日本这些钢还要制造枪炮、飞机、舰艇和民用,因此坦克制造受到限制,所占用钢的比例势必没法跟其他列强比,只能造皮薄馅少的小坦克。

日本在1926年才开始研发自己的坦克,此前要靠进口,由于时间较短,因此,二战前后日军坦克制造技术不高。大板兵工厂、小仓兵工厂、日野自动车等十几个能生产坦克的厂家还要制造别的武器,因此产能也不足。日军坦克打打亚洲国家还可以,碰到欧美国家就只有挨揍的份。1937年7月4日,日苏两国在诺门坎地区发生激战,苏军投入了近520多辆坦克、350辆装甲车,日军东拼西凑才出动了以97式为首的100多辆坦克。

苏军主力T-28坦克全重27.8吨,炮塔正面装甲厚50毫米,其余的BT-5坦克和T-26坦克战斗重量均为10吨以上,炮火猛、机动性好,又占数量优势,将日军坦克打的狼狈不堪。日军被击毁89式坦克17辆、95式坦克1辆、97式坦克1辆,还有一些坦克被苏军俘获。

太平洋战争中,面对强大的美军坦克,日军落后的小坦克同样被打的找不着北。痛定思痛,日军在1943年以后,研制了一式、三式和四式坦克,并计划量产。其中,四式坦克是在97式坦克基础上,装一门75毫米火炮和2挺机枪,炮塔正面装甲达到50毫米,全车重量30.8吨,可与美军坦克对抗。

此时日本需要制造大量舰艇,以维持一支能与美军在太平洋上对抗的海军,因此没有大量的钢来制造坦克。即使研制成功如四式这样的中型坦克,最终也没有批量生产,实际投入战场的更是少之又少。

玛蒂尔达2型tan’ke

玛蒂尔达2型坦克

玛蒂尔达是世界上唯一以女人名字命名的坦克。1936年,维基公司需要设计一种不高于6000镑的步兵支援型坦克,结果设计出来的模型在火力与速度上都显得很差,不过装甲确很厚。第一个版本有许多不足,只可以搭乘2人,只有一挺机枪,一个很糟糕的齿轮箱,只提供13千米/小时的速度。于是该公司开始改进在测试中的新坦克,为了使之更有效地对付敌人的步兵师团、炮兵与其他坦克。A12或玛蒂尔达II型最后增加了一门2磅重(40毫米)的反坦克加农炮,三人的炮塔和两个柴油发动机,正面的装甲也被加强。

武器性能

  • 中文名:“玛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

  • 重    量:26.5吨

  • 主要武器:40毫米2磅炮或76毫米ZIS-96

  • 成    员:4人

  • 目录

  • 1 设计:

  • 2 战斗表现:

  • 3 参 数:

设计:

玛蒂尔达是世界上唯一以女人名字命名的坦克。1936年,维基公司需要设计一种不高于6000镑的步兵支援型坦克,结果设计出来的模型在火力与速度上都显得很差,不过装甲到是很厚。第一个版本有许多不足,只可以搭乘2人,只有一挺机枪,一个很糟糕的齿轮箱,只提供13千米/小时的速度。于是该公司开始改进在测试中的新坦克,为了使之更有效地对付敌人的步兵师团、炮兵与其他坦克。A12或玛蒂尔达II型最后增加了一门2磅重(40毫米)的反坦克加农炮,三人的炮塔和两个柴油发动机,正面的装甲也被加强。

战斗表现:

在战争初期,只有2辆A12投入了实际战斗,但是到了1940年春天,A12已经组成了一个坦克营。在法国,A11和A12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德国的反坦克炮在他们的厚装甲面前完全没有什么效果。英国人在敦克尔克撤退的时候丢下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装备,但就是没有丢下玛蒂尔达I型。A12在这次事件之后,参照了玛蒂尔达的设计。

在北非战役里,德国非洲军团的 坦克炮 和反坦克炮在这位铁皮夫人的面前也是无效的。德国只有88毫米防空炮才可以穿透它的装甲。德国马上在他们的军工厂里,给二号坦克(Panzer II)加上76毫米的苏联加农炮,这种加农炮对玛蒂尔达的装甲是非常有效的。不过它无与伦比的装甲还是为她赢得了“战场皇后”的美名。不可否认,在非洲战役的初期,玛蒂尔达是一种非常令敌人头疼的 步兵坦克 。

在1942年,玛蒂尔达被淘汰了。英国人将其做了很多的改动,比如加上了火焰喷射器,照明灯,扫雷器等。在1945年它还被当作了桥梁工事车。它在整个二战时期是唯一一种能够从头到尾都服役于英国军队的坦克。

参 数:

主武器:40毫米加农炮

副武器:7.92毫米车载机枪

重量 - 26.5 吨

最大速度 - 25千米/小时

引擎动力 - 190hp

乘员 - 4

最小装甲/最大装甲 - 19 / 104毫米

二战“瓦伦丁”轻型坦克

二战“瓦伦丁”轻型坦克:苏军眼里的好伙伴,皇家陆军受宠若惊

1941年,是二战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年份。德军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将战火烧至北方。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英伦岛国随即启动了租借法案,通过北大西洋航线向北方盟友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援助,其中就包括“瓦伦丁”轻型坦克和“玛蒂尔达”中型坦克。

让皇家陆军颇感意外的是,苏军对“玛蒂尔达”中型坦克的评价并不高,反而对“瓦伦丁”轻型坦克赞不绝口。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初期,轻型坦克已经渐渐失去作用,苏军对“瓦伦丁”轻型坦克的偏爱,颇有些让皇家陆军受宠若惊。

实际上,“瓦伦丁”轻型坦克虽然吨位有限,但它拥有当时轻型坦克最厚的防御能力。加上行驶速度较慢,所以一般不会在战场前线冲锋,更多地是执行与步兵协同的任务。作为苏军的好伙伴,“瓦伦丁”轻型坦克获得好评是理所当然的。而“玛蒂尔达”中型坦克却在松软的土地上容易抛锚,给苏军造成了很多麻烦。

既然盟友如此喜欢,那自然要双手奉上。在加拿大生产的1420辆“瓦伦丁”轻型坦克,几乎全部运往了北方,除了北大西洋航线外,还有一条路线是黑海航线。后续的“瓦伦丁”轻型坦克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发动机替换为了动力更强劲的通用6-71发动机,提升了“瓦伦丁”轻型坦克的机动性。

1942年,“瓦伦丁”轻型坦克再次进化,瓦伦丁9型横空出世,相比原来的2磅炮,9型采用了口径更大的6磅炮,北方盟友依旧非常喜爱,甚至自作主张,把6磅炮改装成了76MM炮,让“瓦伦丁”轻型坦克冲锋陷阵。从1943年到1944年,又有近千辆瓦伦丁坦克来到北方,英伦岛国对此疑惑不解。当时“瓦伦丁”轻型坦克的装甲,已经完全不是德军虎式坦克的对手,为啥苏军依然钟爱有加?

在二战后期,“瓦伦丁”轻型坦克改换门庭,成为二线部队的重要载具,主要承担战场侦查的任务。瓦伦丁坦克一直坚持到最后的柏林战役,甚至还翻越了西伯利亚,来到大兴安岭对关东军的小豆坦克发起猛冲。

英国“玛蒂尔达”Ⅰ步兵战车

英国“玛蒂尔达”Ⅰ步兵战车

“玛蒂尔达”I(MatildaI)是英国于“二战”期间所使用的一款步兵坦克,有3辆被保存在波文顿坦克博物馆。

基本参数

  • 长度:4.85米

  • 宽度:2.28米

  • 高度:1.86米

  • 重量:11.17吨

  • 最大速度:12.87千米/时

  • 最大行程:130千米

结构解析

无论从尺寸和战斗全重来看,还是从乘员人数来看,“玛蒂尔达”I坦克都只能算入轻型坦克一列。由于设计思想的限制,其主要武器仅为1挺7.7毫米机枪。后来虽然换装了12.7毫米机枪,但由于原来的炮塔太小,乘员操纵射击非常不便。

作战性能

“玛蒂尔达”I坦克的车身和炮塔对于当时的反坦克武器有很好的防御作用,但是它的履带和行走部分完全是裸露的,而且这些部分很容易受到攻击。另外,它的火炮没有任何的反坦克能力,这更加限制了它在战场上的作用。

炮塔内部没有安放无线电台的空间,车长必须进入车体内部使用无线电台,此外,车长还要操作机枪、给驾驶员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