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电影《世纪悲剧·苏德大血战》里各个战役的名字叫什么
《世纪悲剧·苏德大血战》剪辑于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解放》三部曲《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战役、基辅战役(轻描淡写),列宁格勒保卫战(资料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解放》三部曲: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渡河那段)、白俄罗斯战役(攻入东欧)、柏林战役 建议你分别看这三部完整的苏联电影望纳
基辅战役结果
德国战术上的巨大胜利.基辅战役于1941年7月7日—9月26日打响。战役空前惨烈,9月20日,基辅城被德第6集团军攻占。同日,德军第46装甲军赶到,并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与此同时,苏军也不断地投入生力军,试图协助被困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击退。 至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65万人被俘,被希特勒称作战争史最大的围歼战。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乌克兰的一场大型包围战;今天它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它作为巴巴罗萨作战在1941年8月23日至1941年9月26日,在苏联历史中它被称为基辅防御战役(Киевская о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的交汇处。第聂伯河由北向南弯曲注入黑海,与其上游的支流杰斯纳河构成了一个大S形。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布琼尼元帅的苏西南集团军群围歼。这一个舌形地区北起杰斯纳河北岸的图比齐夫斯克,南达第聂伯河河湾的克里门巧格,西以基辅为顶点。战役中几乎整个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包围,共有665,000名红军被俘虏,德军在基辅的包围圈未被严密封锁,小股红军在德军紧闭包围圈后突破包围逃脱,包括谢苗·布琼尼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无论如何,这是红军前所未有的大败,超过了在1941年6-7月间在明斯克的灾难,1941年9月1日时,西南方面军有752-760,000人(850,000人包括后备及后方服务部队)、3,923门火炮及迫击炮、114辆坦克及167架飞机,被包围的包括452,700人、2,642门火炮及迫击炮和64辆坦克,10月2日有15,000人从包围圈突围,西南方面军共付出700,544人伤亡,包括616,304人在长达一个月的战役中阵亡、被俘或失踪,结果,苏联4个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被消灭,第40军被严重削弱,与之前的西方面军相似,西南方面军需要重建。
基辅战役苏军大败,丘吉尔为何没答应斯大林的借兵请求
基辅战役苏军大败,丘吉尔为何没答应斯大林的借兵请求?首先,苏德战争爆发以来,一连串的失利使苏军损失惨重
基辅战役的爆发离德军进攻苏联仅仅半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德军就打到了苏联西南乌克兰首府,是斯大林根本没有想到的。而这半个月,不仅仅是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遭到德军围歼,在西部边境地区、在莫斯科正西面,中央方面军同样遭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多重打击,七天时间德军就拿下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一个月就攻占了莫斯科西部重镇斯摩棱斯克。而在北线,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前锋也接近到列宁格勒城下。
这一连串失利的后面,是斯大林在战斗打响前对苏军过于自信和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的失误。早在德军不断向边境调动部队和做进攻准备时,苏军提前两到三天都接到了从边境方向观察发现的情报,直到战斗打响前的6月21日夜晚,前线传来德军要进攻的准确信息摆在斯大林的案头,他仍然还在犹豫,认为可能是个假象。
而在这之前,苏军虽然做了一些相应的边境防御准备,但斯大林执意认为德军主攻方向在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资源,把主要防御方向放在白俄罗斯。这个部署的结果带来了两个致命性的错误:西方向由于前线指挥员的轻敌造成一周时间防线崩溃,几十万人被歼;南线主力也被德军撵到基辅突出部,被三路德军团团困住。
在德军还未收拢基辅苏军包围圈之前,朱可夫试图提醒斯大林,这部分主力是可以撤退出来的。但斯大林认为80万主力完全有能力抵挡德军的进攻,不仅撤了朱可夫的职,还让他去了预备役部队。
从这个层面讲,基辅战役苏军被歼的悲剧是可以避免地,由于斯大林的固执和自信,使66万苏军被俘,近十多万人伤亡。这个结果使苏军完全失去了南线的防御能力。
其次,基辅战役的失利,莫斯科处境危如累卵,斯大林到了最危险时刻纵观苏德战争历史,如果单就伤亡几十万兵力这件事而言,并算不上什么大事,因为苏德战争场面实在是太大了,苏德双方的伤亡也不能按普通战争来考虑。但是,基辅战役失利的后果却让斯大林感到后怕,因为此战以后,斯大林调动83个师80万兵力保卫莫斯科,其中只有25个师是齐装满员,虽然战斗力相对较强,却缺乏装甲和重型打击火器。
斯大林的担心不无道理。一方面,德军巴巴罗萨计划虽然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初期的打算也是先拿下列宁格勒,然后北方集团军兵锋南下,与中央集团军群南北夹击占领莫斯科;而在南线的南方集团军群,不仅要拿下基辅,还要占领高加索和顿涅茨等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只是德军南线集群没想到,基辅战役来得太快,80万苏军他一个集团军群吃不下,德军统帅部才不得不延缓中线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将装甲主力和第2集团南下增援。
另一方面,德军拿下基辅以后,占领莫斯科势在必得。此时,斯大林既要确保苏军不再出现基辅战役失利那样的大败,而且还要在德军进攻之前,不断加强莫斯科的防御。他不得不有求于丘吉尔,想在莫斯科战役打响前,希望英军能派出一支30万的远征军前来支援。估计这也是他病急乱投医,只是丘吉尔自家都遭到德军战略轰炸,英军在北非也被隆美尔打得抬不起头来,哪有多余的兵力支援苏军呢?
从这个层面讲,斯大林为了确保莫斯科的安全,放下架子向丘吉尔求援也是情理当中的事。一方面,英美也准备向苏联提供一定的帮助,就看苏军能不能在战场顶得住。另一方面,即使斯大林提出的30万远征军来不了,丘吉尔起码也会采取另外的支援措施。事实上也是这样,莫斯科战役打响后,英美的援助物资也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苏联。
基辅会战
基辅会战
1941年7月16日,德国闪电战攻入苏联后,德中央集团军群攻占了斯摩棱斯克,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
此时希特勒却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方向的作战,不顾他的将军们的再三劝说,进攻矛头转向了乌克兰和列宁格勒,展开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一个大包围战。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使得苏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占领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
从战略上来看,此举是使德军南翼避免苏军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
基辅战役苏军损失惨重,苏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是,苏军持久而顽强的坚守也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
而德军占领乌克兰后,必须留下大量的部队维持,由此当德军向莫斯科挺进时,它所有的东线步兵师战斗部队已经减半了,而且德军对于雨季和冬季作战并没有充分的准备。
所以德军虽然取得基辅战役的巨大胜利,但向莫斯科的进攻却被推迟了四个星期,导致已经胜算在手的莫斯科战役,不但遇到秋雨季带来的泥泞道路的阻滞,还遭到了冬季物资装备不足造成的减员损失。
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苏军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从战争全局上说,基辅战役是纳粹德国走向失败的开始,它使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