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奈保尔是外国很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风格以小说和游记为主,下面给大家分享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1
得奖理由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理的动力。
《米格尔大街》短篇小说集。1959年出版。奈保尔著。
作品为系列小说集,包括17个短篇。其间,虽然没有连贯始终的情节,但彼此都有联系,每一个故事都是发生在与西班牙港毗邻的米格尔大街上的普通人的普通事。整部作品以一位受过教育的中年人的回忆的口吻叙述。叙述人始终都与米格尔大街保持着一定距离,他既是大街上人们中的一员,又是他们的旁观者。他发现,自己的故土原来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自已那么长时间生活于其中竟然无知无觉。他为自己有着“最远大的抱负”—成为像居民领袖哈特那样的人,而愧悔不已。
他怀着这种心情回忆米格尔大街上的人物,既讽刺大街上人的种种愚昧,又同情大街上人的朴实的无知和天真。如摩根,他是一位花炮制造天才、他甘愿给人当笑柄,没人笑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目的,最后不惜拿生活开玩笑;劳拉,是7个父亲的8个儿子的母亲;曼曼,大街上的疯人,后来突然接受了宗教思想竟自愿模仿耶稣,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任人用石头砸他。
同时,叙述人对那些无法从毫无生气的大街上逃走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伊莱亚斯一直要冲出岛国,但失败了(《他的职业选择》);泰特斯·霍伊特办教育困难重重(《泰特斯·霍伊特中级文学学位》);巴库舅舅的机械天才无处施展,只能没完没了地摆弄机动车(《机械天才》)等。
在米格尔大街上,有抱负的`人不是招引来各种各样的嘲笑,就是以失败告终。大街上有人也曾经逃出过,但是他们回到米格尔大街以后,或者因为感到自己与大街格格不大而渐渐重新同化,或者就越来越失去生气,而多数从外面回来的人都沾染上许多恶习,如博加特波普和爱德华等。作品寓意深刻,米格尔大街象征了封闭保守的客观环境,从而揭示了客观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
《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长篇小说。1961年出版。奈保尔著。
小说讲述了生活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印度人比斯瓦斯先生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比斯瓦斯先生从来到这世上就遭遇各种不幸,父亲被淹死后,比斯瓦斯厌倦了从一处搬到另一处的动荡生活,渴望有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家”的地方。但他身无分文,又与机遇无缘,后成了专横霸道的托尔西家族的女婿。在这个家里。他失去了独立的尊严与权利,从此,开始了与这个家族痛苦不堪又没完没了的斗争。为减少他们对他的控制,他直努力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小说以黑色幽默的笔法描述了比斯瓦斯先生的奋斗历程,从而唤起了男人对独立的探索作品中那倒塌的房屋便是后殖民时代人们对于独立的探寻的象征。
《河湾》长篇小说。1979年出版。奈保尔著。
小说叙写的是一部关于非洲的充满悲观情绪的外来移民的故事。主人公萨利姆是一个穆斯林,出生在一个在非洲生活了几百年的印度商人之家。在刚果河的河弯处的一个小镇,萨利姆开了一个商店,并获得了成功。然而,在这个世袭总统控制了一切的国家里,他不但没有任何前途可言,而且个人也毫无安全感。个外乡人发现他的生活之路几近终点,不得不放弃一切。作品揭露了人类腐败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于殖民国家建立民主体制的怀疑
《抵达之谜》长篇小说。1987年出版。奈保尔著。
甲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一个英属加勒比特立尼达作家,在期盼多年之后,终于来到英格兰的不平凡旅程,其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体系在世界范围的瓦解。小说中没有特别的情节,只是简单地描述在一个威尔土小村庄中,季节年复一年的变换,村民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作家遇到一些人和事,交了一些朋友,讨厌一些人也被一些人所讨厌。但它表达的却是个人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后转变成另一个人的过程。抵达不只是身体和地理的变化,更是精神和情感的更新。作品通过这个外来者的经历,展现了英国的田园风光以及风土人情,揭示了在文化和虚幻的民主上,帝国主义对于第三世界起着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2
当地时间8月11日,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在伦敦家中逝世,享年85岁。其家人在8月11日发出的声明中证实了这一消息。而6天后,奈保尔将迎来86岁生日。奈保尔的妻子纳迪拉—奈保尔在声明中说,“他被所爱过的人包围,他的一生充满精彩的创造和努力。”
《米格尔街》最早为他带来声誉
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他身上最重要的标签。
1932年8月17日,奈保尔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55年定居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其主要作品有《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早在1959年,随着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的出版,奈保尔获得了最初的声誉,1962年该书获得毛姆文学奖。1971年凭《自由国度》获布克奖,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纽约时报》称赞他“以天赋和才华而论,奈保尔当居在世作家之首。”他的小说作品《大河湾》和《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一。
《米格尔街》深深影响了中国作家。
《大河湾》是奈保尔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天才作家,生活中的混蛋
奈保尔的作品以小说和游记为主,而且其作品标志性极强,以致于别的作家难以复制。他的文字简洁而直接,甚至有些冷漠无情,不管对于自己的祖籍印度、出生地特立尼达还是居住地英国,他都没有文化认同感,而是充满了冷静的批判。
还有媒体报道过,奈保尔的第一段婚姻生活,因为出轨、家暴、妻子逝世等八卦受到公众关注。有一些媒体甚至如此描写他:“除了文学写作,奈保尔就是一个魔鬼。”因此,有人说他是天才作家,生活中的混蛋。
曾在上海度过82岁生日
2014年,他曾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来沪,参加上海书展及相关活动,那是一次大师的荣耀之旅,受到中国文青们的前呼后拥,中国作家麦家还与他在杭州进行了对话。
2014年8月,借《大河湾》中文版首发之机,奈保尔偕妻子来到上海,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他还在上海书展主论坛和“诗歌之夜”等活动上亮相。在上海停留期间,正逢他的82岁生日,奈保尔在闪光灯下和人们的祝福声中,迎来了他的生日。
奈保尔在中国过82岁生日
在杭州之行中,奈保尔表现温和,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已不佳。他的第二任妻子纳迪娜代为回答了许多提问,几乎每一次奈保尔回答后,纳迪娜都会以“我丈夫的意思是”为前缀加以解说,她甚至直接代言奈保尔辟谣,“我的丈夫从没说过女性作家不能和男性作家相比,这是谣言。”
不管生前是非争议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奈保尔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无可置疑,至于他劣迹斑斑的为人处世,留与世人评说吧。
奈保尔是中国文青眼中的一枚大师图腾。
一句话笔记《母性的本能》◎朝思暮想
《米格尔街》之《母性的本能》V.S.奈保尔 著 摘录:——我头一次听到了劳拉哭。那是非同寻常的哭。她似乎把她一生储藏的泪水都哭了出来,把以前用笑声掩盖的哭都发泄了出来。 感想:——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并不是因为生了孩子,生了孩子只能称为“妈妈”。生了八个孩子,却有七个父亲,劳拉的“世界纪录”成为米格尔街的旧闻,大家习惯于她的“乐观”,习惯于她的“习惯”。直到她的大女儿罗娜以她为“模板”未婚生了孩子,她才意识到自己是母亲,真正发现教育中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并不希望孩子像自己那样生活,但当结果无法扼止地出现并恶化--女儿投海自尽,她真的老了,只是平静地掩饰内心巨大的疼痛。母性本能,是用宽厚的臂膀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使他们走向正途,当力不能及,唯有反省自身,及时“止损”。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书评
选自上官文露读书会那个封闭的小乡村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数不尽的贫穷与挣扎,粗俗与压抑,鸡毛蒜皮与勾心斗角,让我一度想逃离这里;当然,也有记忆中邻里之间的热络气息的烟火气,让我常常游荡在北京的胡同里,渴望从一些仅有的市井气息里找回一些记忆中熟悉的感觉,那样一种让我安心的东西。我慢慢意识到,我不可能真正逃离故乡。在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我曾见证过那些被生活死死压住的人们,他们生活的偏执与可笑,痛苦与绝望,我渴望远离这种深渊似的宿命,却在逃离的过程中,越来越困惑。我到底在追求什么,又逃离什么呢?奈保尔非常关注底层生活,同时又时刻保持着一种尖锐的幽默感,他书写底层生活的荒诞一面,但采用的是极其冷静的平视态度,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复杂性中,我逐渐对故乡,也对自己多了一份理解。后来,伊莱亚斯成为了一名清洁车夫,孩子们曾经羡慕过的那份职业。 这是一个可笑又凄凉的反转,人的个人意志和力量在命运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故事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们也只是觉得伤感、无奈,但小说的最后一句,又带来了一个翻转,那是伊莱亚斯说的一句话:“这里没有道理可讲,面对现实吧。我真的喜欢我现在干的工作。” 你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自欺欺人,或者给自己找台阶下,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那种作为人的尊严,那是米格尔街上的一种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人总是要活下去,生活总是要过下去。过不如意的生活,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在这一点上,没有谁更成功,或者更失败。 而我,也仍然得面对自己的选择,面对那似乎必然的疏离与无言。我仍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只是读了伊莱亚斯的故事,我意识到我不再有资格为他们惋惜,也没有资格怀揣哪怕一分一毫的沾沾自喜。下次再见到他们,我想要发出真诚的问候,不为别的,只为了表达我内心的尊重。这是一个让人心痛,同时又充满力量的故事。读到后面,我们才能理解劳拉前面的强悍从何而来。在她心中,无论生活多么困苦、不如意,始终还是有希望的,那便是想让女儿们可以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过上新的人生。 她这一辈子有过许许多多的男人,却没有人让她体会过爱与被爱。她把全部的爱意都转化为养育孩子的能量,这能量如此巨大,让她抚养八个孩子长大却不知疲倦。而现实摧毁梦想的那一刻,她在哭声中释放了自己全部的能量。 最后,一生辛酸,全部化为淡淡的一句:“这样更好了。”世界可以摧毁她的人生,但仍旧无法彻底摧毁她内心的力量。这力量使人意外,使人惊讶。当全部意义被摧毁,活着本身,依然是最大的意义。忽然之间,我有些心疼我记忆里那些刻薄、自私、狭隘的女人们,她们无一例外过着艰苦难捱的生活,却用一种强大的本能,活出了自己尊严。摩根是一个有太多太多缺点的人,但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全都转化为最绚丽的烟花,以此宣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读了《米格尔街》,我会不由得思索,一个人远远比他表面呈现出来的状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能正视这种复杂,也许就能看到生活里更多的深意,而不是单纯地把人贴上“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标签。我偏爱那些生活的失败者,因为在那些失败的背后,有着人的挣扎、力量与尊严。
《米格尔街》丨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的活着(二)
《米格尔街》全书共由十七个小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但是彼此又交叉,每个故事都短小精悍,通过儿童“我”的视角不分正邪的讲述出来。在某一则故事里的疑问可能在下一则故事里得到了解答,最后串连起来,米格尔街上的人们十生活的状态则最真实的被呈现出来,米格尔街上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也跃然纸上。奈保尔以平实的语言展现像盐一样微小却又像盐一样珍贵的米格尔街上人们生活中的温情与裹挟在里面的无奈与讽刺。 这里有: 要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的‘诗人’华兹华斯; 百折不挠的非要改造一辆进口汽的‘天才机械师’巴库; 有励志要成为一名医生最后却干起了清洁工工作的伊莱亚斯;有花炮师摩根 ;不管什么竞选都要参加,且永远有三张选票的‘疯子’曼曼; 生了八个孩子,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的女人劳拉;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的木匠波普;拥有粉红房子的酗酒打骂妻女的乔治…… 仿佛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生活从未善待过他们,他们是在红尘中苦苦挣扎的众生,他们的一切努力仿佛都没有用。生了八个孩子的母亲劳拉,“我”从未见她掉过眼泪,却在得知自己的大女儿未婚先孕时哭声大得整条街都听得到。在女儿生了孩子投海自尽时,她说“这样好,这样好,这样更好”,得是什么样的意志,才能让人在如此绝望的生活里继续活下去。 以旁观者的视角看他们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无厘头与搞笑,但是笑着笑着就哭了,他们在努力的散发属于自己生活的味道。 米格尔街上的人们千奇百怪,脾气也很大,但是他们兴高采烈又琐碎平凡的活着。 放在最后/我们都是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