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人物评价
-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早年经历
- 由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导演的希腊三部曲是哪三部电影
-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将纪念安哲罗普洛斯,你看过他的作品吗
- NO.16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全解读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人物评价
纵观安哲的所有影片,它们都负载着沉重和可怕的过去,以及对大地的沉思;正常的戏剧冲突变得模糊不清,情感的压抑分布于叙述过程中,成为另一种戏剧性手法,暗示着银幕上没有出现的层次,那些长而巧妙的移动镜头,在画面内构成蒙太奇,造成新的时空感。无论如何,艺术家能面对这万象世界赞美它、质询它,已经是件绝美之事了 。(人民网评)作为集大成者,安哲罗普洛斯不仅有古今希腊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欧洲现当代文化的深刻了解。重要的是,他以一种影像色调表达了当下人类在大雾中迷失的感觉,那种湿漉漉,飘摇,看不清道不明的失魂状态,堪称暗灰调子的“安哲罗普洛斯之雾” 。(网易评)安哲罗普洛斯敢于为影片设置游离于生命体验之外的超现实意象。镜头的原创性、想象力和诗性,屡屡能击中观影者的内心。安哲罗普洛斯在雾中一生凝望故乡,在内心有着坚固目的地的情况下,毅然漂泊。他说孤独如冷海,于是创造了一个把叹息化为微笑的世界。现在,他已融入其中,合二为一 。(新浪网评)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早年经历
1935年4月17日,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经历了二战和希腊内战,这也成为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早期电影讨论的主题。1953年,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在雅典大学专攻法律,但最终失去了兴趣 。1959年,安哲罗普洛斯从大学退学,开始两年的兵役生活 。1961年就读法国巴黎索邦大学 ,后进入法国电影高等艺术学院,由于与老师闹意见而被赶出校门。1964年,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回到希腊开始为左翼小报撰写电影评论文章 并任记者,常发表影评 。
由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导演的希腊三部曲是哪三部电影
三部曲分别为悲伤草原(The Weeping Meadow),希望之翼(The Third Wing)及永恒归来(The Eternal Return);全长九小时。悲伤草原故事取材自希腊神话,关于一个女人的命运及其爱情悲剧。红军1919年侵入奥德萨,居住当地的希腊人被强迫返回祖国。主角Spyros(父亲),Danae(母亲),两夫妻的儿子Alexis以及孤儿艾莲妮(Eleni)在河畔旁另起一个家。后来Spyros富裕起来,而妻子又已死去,就打算与艾莲妮结婚。不过早前,艾莲妮却为Alexis生下了双胞胎,Yorgis and Yannis,都由别人收养了。不久,在小提琴家Nikos的帮助下,Alexis和艾莲妮一起远走高飞;Spyros十分愤怒,四处找寻两人,但最后因心脏病逝去。在新地方生活十分艰难,特别是在目的地,Alexis和艾莲妮找回自己的儿子,一家四口难有温饱。1936年,意德两军入侵希腊的消息传来,激起众青年参军抗敌,其中包括Nikos和Alexis。希腊战败后,法西斯控制大权,Alexis为了能够继续战斗,同意先逃往美国。艾莲妮与儿子无依无助,更遭法西斯军人因政治原因拘禁至1946年。她这时才知道,Alexis已经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天阵亡;而她的双胞胎则在希腊内战时相残,一起死了。希望之翼上映日期: 2009-02-12 片长: Greece: 125 分钟 又名: 时间的灰烬 / The Dust of Time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永恒归来其他拍过《永远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后,安哲罗普洛斯就因太累而不再拍片,直到一次意外读到了三部曲的企划案,大受感动,才决心重返影坛。另一原因是,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亦曾经历过大战和内战时的生活,所以他在希腊三部曲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童年经历。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将纪念安哲罗普洛斯,你看过他的作品吗
经常了解社会新闻的小伙伴们一定了解到了这样一则信息,国际电影节第12届将在北京举行,在这次展览中将会纪念希腊的著名导演安哲罗普洛斯,这位导演在世界的影视圈内都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而且在这次电影节上将会用一定的方式来纪念他,那么安泽罗普洛斯究竟有哪些作品呢?下面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首先,让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给西奥的信》这部纪录片,这一部纪录片小编也是看过了,这是一部拍摄的非常好的纪录片,同时这也是安哲罗普洛斯最后一部电影,这其中的现实意义以及思考意义都非常有价值,这部影片主要介绍的就是希腊在难民大量涌入的时期,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尊严利益导致希腊的难民越来越多,而希腊的公民也为了自己的权益处在在斗争之中,这是一部相当纪实的电影,很多人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以后,都会引发一系列关于生命国家以及社会的思考,这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部影片。
还有一部整体格调比较悲伤的电影就是《哭泣的草原》这一部电影小编也看过,其实讲述的就是一对夫妻在逃亡流浪道路上。历经坎坷,饱经磨难,永不放弃,但是生存情况十分艰难,他们就这样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这部电影的格调总体比较悲伤,但是也歌颂了困难时期的爱情,非常有纪念意义,同样也展现了在一个比较动乱的年代下,小人物的生存是多么的困难,两个小人物之间的爱情又是多么的纯真而灿烂。
除此之外,安哲罗普洛斯还拍摄过很多有价值的作品,比如《一九三六年的岁月》《流浪艺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作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观看。
NO.16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全解读
《雾中风景》,与《塞瑟岛之旅》和《养蜂人》一起,并称为“沉默三部曲”。 导演是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出生于 希腊 ,被称为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位电影大师,其作品多次获得柏林、戛纳、威尼斯、芝加哥、欧洲等国际影展大奖。 他与波兰的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西班牙的 佩德罗·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一同构成了欧洲电影最后一道“大师阵线”。 由于深受古希腊哲学、神话、诗歌与文学的熏陶,安哲罗普洛斯始终将他的电影美学根基于希腊,不仅革新了电影的语言,还将欧洲的现实、历史、艺术融入到寓言之中,以安静、知性、忧郁和痛楚的方式重新构建了一个欧洲的乌托邦世界。 其首部长篇处女作 《重建》 ,背景发生在希腊北部最贫穷的地区,年轻人离开乡村去德国打工,一名移民回家探亲却被妻子和情人联手杀死。电影以一种缓慢的节奏重建事实,没有着力去表现剧情,而是从事件的成因和动机出发,反映了希腊文化的衰败。之后大多作品都建立在《重建》的基础之上,也大多与 流浪 有关。 在雾蒙蒙的南欧天气笼罩下,人们费尽心机寻找 精神的根源 ,身体和心灵的痛苦,无不反映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人深受冷战的阴影。正是在这种创作背景下,安哲罗普洛斯用影像表达了当代人的 迷失 。 作为以描述人在旅途中漂泊经历为主的“沉默三部曲”,《雾中风景》无疑是最出色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个80年代末的 寻父 故事。姐姐 乌拉 和弟弟 亚历山大 偶然从母亲那里得知未曾谋面的父亲远在德国,便决心要踏上艰辛的寻父之路。每个晚上亚历山大和乌拉都会到火车站去看开往德国的火车,因为他们相信母亲的谎言:父亲住在德国。为了坚定弟弟的信念,乌拉还给弟弟讲述《创世纪》中上帝创造光的故事。 某天晚上,他们终于冒胆跳上开往德国的火车,之后的一系列遭遇都在两个年幼的孩子身上,将他们的命运与成人世界的残酷捆绑在一起。有把他们赶下火车的乘务员,有告诉他们是私生子的舅舅,有对乌拉性侵的卡车司机,还有带给他们短暂温暖的巡演艺人奥列斯特,以及给他们路费的军人。在此期间,乌拉对剧团演员奥列斯特产生朦胧的感情,奈何后者是一个同性恋。直到最后,他们抵达边界,河的对岸就是德国,但是旅途的终点在哪里,他们能到“德国”吗? 冬夜荒凉的车站、火车、候车室、旅馆、卡车、摩托车、巡回剧团、公路、巨型采矿车、未竣工的酒吧......两个寻夫的孩子,带着希望与绝望,和那些冷凝的灯辉、苍凉的街道、雾雨交加的黑夜,在虚幻与现实、寻找与迷失中一步一步走向废弃胶片背后隐藏的“大树”,这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 影片采用大量的长镜头,中远景,固定机位,力图营造主人公的渺小、孤独和无助,以及寻父希望的渺茫。镜头也充满了 诗的韵律 ,比如在这场雪景中,除了姐弟跑动的身影,其余的景物和路人都静止了,浪漫的伤感也随之弥漫开来,谱写出一首挥之不去的影像诗。 这总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因为每次姐姐乌拉给弟弟亚历山大背诵《圣经 创世纪》时,都被母亲轻推房门,一道从门缝中划破黑暗的光线所打断。正如他们之后所经历的旅途一样,“父亲”和“德国”,只不过是贯穿全片的一个隐喻而已,它到底是否存在,就像那重重迷雾一样,影影绰绰,可望而不可及。它或许是孩子心中的理想天国,又或者是某种归宿,而两个孩子的远行,就像残缺底片上隐约可见的一棵树一样,充满希望和未知。 在西方的语境中,有一个大写的Father——上帝,他在创造光明黑暗、天地万物之后,又创造了人类,人类诞生于有雾的风景中。之后被逐出伊甸园,散居于世界各地,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人类归父的乐园和寻求永生的理想,从未停歇的原因。片名“雾中风景”,其实就是寻父,是人类回归诞生之地,即回乡。 以及《奥德赛》中的英雄奥德修斯海上漂泊十余年后,以坚定的信念战胜种种困难,感动天神最终得以回到故乡。(关于《奥德赛》的引用,在电影《朗读者》中亦有提及)回乡的过程就是结束漂泊的过程,这跟唐僧历经劫难回到自己前世所属的西天圣境或者古诗文里文人墨客反复咏唱的“羁旅之思”有着共通之处。回乡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需要坚定的信念和笃定的勇气,层层磨砺中人性的光芒也迸发出来,回乡的过程也是人性崇高的过程,是自由意志对命运的抗争,也是人性向神性靠拢的过程。 (以上两段参考自豆瓣网友“晚睡晚起身体好”的影评《永远在途中》) 回到影片开头,在广阔的被工业文明推倒重建的废墟之上,亚历山大对着一个模仿海鸥展翅飞翔的人使劲地呼喊着:海鸥你好!海鸥先生则淡然地抛出一句:要下雨了,我的羽毛要淋湿了。片中很多这种仪式感的镜头和舞台剧般的对白,也勾勒出璀璨的古希腊文化在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的夹击下逐渐走向衰落,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夹缝中变得盲目虚空。不同于海鸥先生形式化的飞翔,乌拉和亚历山大则是这一“飞翔”的亲历者,他趴在铁丝网上,对海鸥先生说,我要去德国了。简单的告别成为了他们旅途起点的唯一见证人,亲生母亲则毫不知情。海鸥先生说:你每天都去德国;车站售卖员说:你们怎么每晚都在这。从这些旁观者口中不难看出,这是一趟预谋已久的旅途,母亲给不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氛围和归宿。 在第一次成功搭上火车后,姐弟俩蜷缩在车厢走廊处,一封写给父亲的信交待了整个故事的起源。正是这个未曾谋面却十分思念的父亲,一个被他们谈论了无数次的话题,和母亲的不理解,以及幼小的亚历山大对父亲充满的想象,成为了远行的唯一动机和希望。正如信中所说: 有时候我放学回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转身发现却空无一人。我不想成为您的负担,我们只想有个机会了解您,然后我们就会转身离开。如果您要回复我们,就伴着火车的声音吧,tatan,tatan...... 火车的声音成为了相依为命的姐弟俩唯一的依靠,仿佛父亲的回应从铁轨深处传来一般。 到达OINOH站后,因为无票被乘务员赶下火车,乌拉谎称找舅舅,送交警察。警察带他们找到在工厂上班的舅舅,这位亲人却声称自己与妹妹多年未联系,不想牵扯此事,也不想负责。影片以舅舅的口吻说出了真相:整件事都是个大幌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父亲和德国,而母亲为了隐瞒他们是私生子的事实才得以撒谎。至于为什么是德国,可能只是想给孩子一个关于父亲的想象罢了。 在舅舅说出实情后,乌拉仍旧不相信这一事实,坚定地认为舅舅在骗人。在警察局里,天空下起了一场大雪,此时,导演利用工作人员外出赏雪之际,有意设置他们再次上路的无障碍通道,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而降,路人和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除了雪中奔跑的乌拉和亚历山大。 在第二次成功搭火车后,同样的车厢和走廊,只是这次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是啊,这个世界是多么奇怪,多么恐惧,多么地难以理解! 在第二次被赶下火车后,他们在满地积雪的大街上目睹了一个从婚礼出逃的新娘,还有一匹被车活活拖拽而死的马,亚历山大对着可怜的司死马矗立在雪地中声泪俱下。这也是本片他唯一的一次哭泣,因为一个动物的死亡,而之后的他却变得笃定和从容,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随后,在荒郊野岭的公路,他们遇到了巡演剧团的奥列斯特。这是一个被时代的车轮改变了方向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你们看起来漫无目的,但目标坚定。而 我只是一只漫无目的的蜗牛 ,到处爬啊爬, 我曾经认为我目标很明确 ,而现在,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几天后我要参军服役。 好心的奥列斯特让他们搭上了顺风车,但是乌拉并没有告诉奥列斯特他们要去往哪里,只是望着窗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一个遥远的地方 。 奥列斯特的命运和他所在剧团的命运一样,从不断取消的演出场次到变卖剧团服装,最后卖掉自己的摩托车,都暗示着希腊艺术的命运,而他们也像黎明破晓前的晨星,时光荏苒,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却依然秉持着艺术家骨子里的那份倔强。而艺术走向消亡这个主题,导演也是不惜笔墨,很多镜头都有所体现。 当乌拉在车上睡着,奥列斯特去寻找剧场之际,年幼的亚历山大开始了他独自一人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他游荡在空寂的街道上,出神地聆听着餐厅里不请自来的小提琴演奏家,为买三明治开始赚钱打工,走过升旗的仪仗队时渺小的身躯,他开始一点点地观察这个社会,直到再次见到海鸥并为其狂奔而去与姐姐和奥列斯特重逢。 之后的旅途,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大雾天。姐弟俩在空旷的公路上搭车,不料却羊入虎口。卡车司机是一个饥不择食的性虐狂,在次日的车厢里无声地对乌拉进行施暴。这段镜头的处理跟我们常见的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挣扎和嘶吼,只有一场红色的成人礼和一场连续几天的大病。 第三次搭火车,同样的车厢同样的走廊,第三份信。 再次遇到奥列斯特,这位年轻又英俊的演员给了乌拉美好又朦胧的关怀与温暖,这应该是她旅途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但是这份懵懂的感情,就像河面上被直升机吊起的那只断了食指的大手一样,有来路无去路;也像古希腊凋谢的文明,和三个人内心的理想与追寻,无助与迷茫,最终消失在夜幕的灯光和黑暗中,曲终人散。 第四次搭车,他们从站台军人那里要到了钱,买到了车票,来到边境。在一片漆黑、一束光亮,一叶小舟和一声枪响中,来到了旅途的终点——残缺胶片里的那棵大树,迷雾散去,《创世纪》的寓言故事再次被讲起,只不过这次是小男孩讲给姐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