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是谁
- 意识流的先驱是谁
- 马赛尔·普鲁斯特的写作特点
-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是谁,最好有详细介绍
- 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是谁, 主要了解这本书的作者的生平与写这本书的动机.
- 《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书,它的作者是谁
- 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是谁我知道其中一个是写《我的名字叫红》的土耳其人帕慕克,求另外两个,谢谢
- 意识流的鼻祖是谁
- 普鲁斯特是谁
《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是谁
《追忆似水年华》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本书成书于1922年。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意识流文学的大师。大约从35岁起,到51岁他去世,普鲁斯特因患严重的哮喘病,终年生活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中。他不甘等待死亡降临的命运,决心利用他特殊的生活方式,写成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就是《追忆似水年华》。
人物经历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法国意识流作家,全名为瓦伦坦·路易·乔治·欧仁·马塞尔·普鲁斯特(Valentin-Louis-Georges-Eugène-Marcel Proust),普鲁斯特生于法国奥特伊(Auteuil)市拉封丹街96号。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中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意识流的先驱是谁
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毕业后到巴黎、苏黎世等地过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间定居法国。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 概述 “意识流”原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这是“意识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于“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关于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
马赛尔·普鲁斯特的写作特点
无论怎么说,形形色色的佣人一直是普鲁斯特热衷的题材。”在普鲁斯特作品里我们读到了朱庇安、艾梅先生或塞莱斯汀·阿尔巴拉特身上动人的阴影。这一人物系列一直通向弗朗索瓦丝;她那粗犷、棱角分明的体形就像从《时辰之书》(Book of Hours)里的圣玛尔塔身上直接搬下来的。至于那些马夫和猎手,他们总是无所事事,好像付他们工钱就是为了让他们闲着发愣,而不是要他们干活。普鲁斯特对种种仪式的鉴赏集中于各种对下层佣人的描绘。谁又能说清楚这种对佣人的好奇心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普鲁斯特阿谀奉承的一部分,而对佣人的阿谀奉承又在多大程度上同他的好奇心混合在一起?谁知道对这些置身于社会顶层的佣人角色的艺术描摹具有多大的艺术潜力?普鲁斯特呈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摹本,他身不由己地这样做,因为他承认对他来说,“看”(voir)与“摹仿欲”(désirer imiter)本是同一桩事情。普鲁斯特身上这种既唯我独尊又巴结逢迎的双重态度由莫里斯·巴雷斯的一句话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他说普鲁斯特像个“挑夫客栈里的波斯诗人”(Un poete persan dans une loge de portiere)。这是有关普鲁斯特的文字中最精彩的一笔。 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对这些观点的有力支持,从中看到了人类傀儡般的行为,希望之渺茫,友谊和爱情之幻灭,习惯的残暴,社会的堕落·····一切都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口味。人们一般不去考虑普鲁斯特作品中积极的有希望的部分,也不接受那些崇拜者们的溢美之词,这是很自然的。他的作品对于痛苦的描写远多于对怎样摆脱这些痛苦的方法的探索。艺术上的不平衡性是合理的,因为它符合感受的真实,但对于初次涉猎他作品的读者来说,不免要引起诸多误解。《过去韶光重现》的延期出版为这些误解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直到一九二七年(这年《过去韶光重现》出版),争论才最终明朗而告完结。 然而,在许多细小方法中,普鲁斯特是涉及了弗洛依德的领域:普鲁斯特提及的人们在熟睡状态中所呈现的“本能深度”及“原始状态”,使人似想起弗洛依德的“伊德”,人们为潜意识冲动所躯使,他还注意到了记忆与思维中许多相关的因素。最后,他确是非常无意识地写出了马塞尔这一个绝妙的精神分析的典型:恋母排父,性反常行为,想入非非,抑郁异常,而且患有神经官能症—这一切都有力地印证着弗洛依德的学说,而普鲁斯特当初只是要写出一个人的经历而并非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另外,还有一个绝妙的词语联系着普鲁斯特和弗洛依德:“潜意识”——幸好,弗洛依德比爱因斯坦更能为一般人理解——这种比较似乎更有实效。弗洛依德论及的是潜意识、无意识和伊德,普鲁斯特所论及的,一般说来只是关于潜意识,虽然他的用语是“无意识”。在普鲁斯特的观点和术语中没有弗洛依德的印迹,而且也没有任何细微的征象可以表明,在写作时他已了解了弗洛依德的著作。他的小说所以成为“系列的无意识的小说”,是因为它本身便是一种遗忘与记忆的现象,正如他后来接受波尔斯采访时阐述的那样。他认为人们的逻辑思维有着现实或未来的实际功用,‘白们很容易从我们的头脑中失落,但是可以被由主观意识所控制的记忆呼唤回来,有时也会由记忆中的偶然机会唤回。不过,我们倒是无意地发现其他一些我们并不能称之为“遗忘了的”东西,因为我们从未记住它们,它们也会有力地完整地通过非主观记忆而上升到表面来,它们中没有任何压抑,也没有伊德,潜意识压抑力,道德瘤,或治愈它们的分析法,性也不扮演任何角色。 因此,普鲁斯特原以为《索罗梅和戈莫勒》和《女囚》会引起人们对他著作的道德谴责,或是对他本人的仇视与贬斥,但相反这两部作品却增加了他的声誉。一是因为弗洛依德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时代风尚的变化。 普鲁斯特力图抓住情感的无限丰富性,将各种感觉、回忆、意念所产生的无比丰富的实感捕捉住。为了将人一生的感受记录下来,小说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普鲁斯特记录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感受,而是‘不同时刻的感受聚集’。也就是说,无数个不同时刻的心理活动组成了人的一生。 要将实际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通过理性思维活动是达不到的,甚至只通过理性制约下的有意识的回想也是行不大通的。普鲁斯特自己曾说过: “我们努力追忆往事,总是枉费心机,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往事藏在脑海之外,实非心智力所能及,它藏在某种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中(藏在那东西给我们的感觉中),而那件东西我们在死亡之前能否遇到,则全凭偶然,或者我们死也遇不到,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除了同我上床睡觉有关的一些场景与情节外,贡布雷的其他往事对我来说早已无影无踪,不复存在”,“如果有人问我,我也许会说贡布雷还有别的事物,别的光景。但我所想起来的,只不过是有意回忆,并靠智慧帮忙的结果,而有意回想起来的东西,则不像往事那样有声有色”。 普鲁斯特从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出发,通过那种“盖尔芒特家——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式的无意识联想找回了那“有声有色”的往事。这种无意识联想在内心世界里充分地复活了过去的时光,著名的“小玛德莱娜的点心”就是这种无意识联想的一个典型例子。“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正是这杯茶与这块点心打开了他对贡布雷生活联想的闸门,于是贡布雷的大街小巷、花园和往事都从茶杯中脱颖而出,引起了主人公无限的回忆,复活了逝去的时间。玛德莱娜的点心成了一幅“催化剂”,一个引子,它令人意想不到的诱发出、裂变出无数活生生,但早已被埋没的生活内容,像玛德莱娜的点心这样的引子还有很多,比如“一个乐句使他想起了站在荆棘篱笆前的少女;一个雷雨的傍晚传来了丁香的香味,使主人公回忆起故乡的山楂花树篱的美景; 主人公走进盖尔芒特府的院子,他踏在高低不平的石子上时,回忆起了威尼斯的一段往事;随后,他走进小客厅,听到勺子碰击盆子的声音,这使他想起火车的刹车; 不久,他用餐巾擦嘴,又使他想起孔雀尾巴那样蓝绿两色羽毛”,,整部作品就是这样通过无意识联想,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构成了作者十分具体的回忆之流。这也就是为什么把《追忆似水年华》划入意识流小说范围的原因。在这种无意识联想中,在回忆之流中,作者以心理时间的形成复活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实际时光。 实际时间的时序都是呈线性流淌的,而心理时间都是通过无意识联想一物诱发一物形成的,所以心理时间不可能保持实际时间原有的时序,而往往是时序颠倒混乱或呈无时序状态。呈现出一种时空蒙太奇。普鲁斯特在著《追忆似水年华》时便采用了这种时序颠倒的手法。例如,斯万的恋爱本来是主人公听说的事,发生在他出生之前,但这个故事叙述在前,而主人公长大后与斯万家来往,并与斯万的女儿恋爱,后来才知道斯万的事,却放到后面叙述。这种反复交叉的叙述方法反映了无逻辑的回忆,也就是下意识回忆。在普鲁斯特看来,回忆一个人、一件事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而是交叉反复、颠倒错乱地进行的,在实践之间的衔接中,看不出什么必然联系,但从整体看,这并不妨碍小说是一个有机整体。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是谁,最好有详细介绍
意识流作家 普鲁斯特 写的 被誉为文学的矿藏。 《追忆似水年华》(一译为《追忆逝水年华》)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着,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多卷集长篇巨着《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 -1922)的代表作,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说的第一部《通往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但反应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愿出版,作者便自费印行。后来《通往斯万家的路》逐渐获得文艺界的赞赏。于是,各大出版社竟相与普鲁斯特签订合同,以求取得出版这部多卷集的其余几部作品的权利。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版工作被搁置下来。战争结束后,小说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于1919年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名声大振。此后,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尔》相继于1921和1922年出版,最后三部《女囚犯》 (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现》(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 《追忆逝水年华》共7部,15卷,其中包括《在斯旺家那边》(1913)、《在少女们身旁》(1919)、《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与戈摩尔》(1922)和作者死后出版的《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第一部《在斯旺家那边》,没有得到文艺界的认可,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1919),获龚古尔文学奖,从此名声大振。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那样“规模宏大”的作品。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富于才华,喜爱文学艺术而又体弱多病的富家子弟。作品透过主人公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童年和初恋时感情的怀念,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
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是谁, 主要了解这本书的作者的生平与写这本书的动机.
作者:(法国)(Proust.M.)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共7卷15册.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作者简介: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法国意识流作家,全名为瓦伦坦·路易·乔治·欧仁·马塞尔·普鲁斯特(Valentin-Louis-Georges-Eugène-Marcel Proust).马塞尔·普鲁斯特,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中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他出生在巴黎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但从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他的气质是内向的,敏感到了近于病态的程度.从中学毕业到父母去世的这段时间(1889年———1905年),他为报刊撰写有关贵族沙龙生活的专栏文章,发表评论、小说和随笔,模仿心仪的作家写些习作,翻译了拉斯金的两部著作《亚眠的圣经》和《芝麻与百合》.1896年———1900年间断断续续在练习本上写下了自传体长篇小说《让·桑得伊》的草稿. 1903~1905年普鲁斯特父母先后去世,他闭门写作,除写了阐述美学观点的论文《驳圣·勃夫》,并开始了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自此,他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修改之中.1912年,他将小说前三部交给出版商,受到冷遇,1913年他自费出版了第1部《在斯万家那边》,反应冷淡.1919年,小说第2部《在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1、2卷;1921~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梅和戈莫勒》第1、2卷.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25)和第7部《重现的时光》1927),是在作者去世后发表的.这部小说的故事没有连贯性,中间经常插入各种感想、议论、倒叙,语言具有独特风格,令人回味无穷.这部作品改变了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详细内容百度百科就有.http://baike.baidu.com/view/129035.htm?fr=ala0_1_1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书,它的作者是谁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的作品,以其长度及意识流手法而著名。
赏析这部作品细腻刻画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上流社会和文人雅士,从单纯地描写人类社会转向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分析,完成了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第一次成熟地剖析,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成为文学史上新的文学形式发轫的标识。作品的总体构架是叙述者对所经历的往事的回顾,而这种回顾是与遗忘的一种抗争。同时这部作品是第一部以记叙一部作品的诞生为题材的著作,普鲁斯特认为人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才形成“真实的生活”,“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安得烈·莫罗亚在序中就提到:“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而“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
普鲁斯特的气质内向而敏感,对母亲十分依恋,倾心于文学,青年时代经常出入上流社会沙龙,是巴黎贵妇沙龙中出手豪阔的常客。他熟悉上流社会人物的形形色色,而他们也成为他日后写作中各式人物的灵感来源。他认为在写作时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世界”如何反映在“主观意念”中。《追忆似水年华》一书即透过他特殊的叙事风格,营造出一个独特的个人世界。他的叙述时时中断,小说中夹杂了大量的议论、联想、心理分析,一个失眠的夜可以花40页来描述,一个三小时的聚会可以用掉190页的篇幅。时间可以做无限的铺陈,自然也可以随意压缩;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在意识流中颠倒、交叠、相互渗透。
由于《追忆似水年华》卷帙浩繁,4000多页、200多万字,委婉曲折,细腻至极,难读难译,有专家认为要先看第五卷,再回头看第一卷。普鲁斯特的弟弟罗贝尔笑着说:“要想读《追忆似水年华》,先得大病一场,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来那么多时间?”当年《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出版时,许多出版社拒绝出版,《新法兰西评论》的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拒绝推荐出版这部小说,奥兰夫出版公司的阿尔费莱德·安布罗看了书稿大惑不解,“为什么要在开头用三十页描写自己睡不着觉?”因此普鲁斯特还得自掏腰包印书出版。
1913年第一部小说《在斯万家那边》(Du côté de chez Swann)出版,《新法兰西评论》的主编兼诗人里维埃尔(Jacques Rivière)大力推荐,引起热烈的讨论,纪德很有风度的承认错误,并写信向普鲁斯特致歉。1919年第二部小说《在少女身旁》(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出版,一开始反应平平,但随后荣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开始声名大噪。1921年5月在网球场博物馆参观荷兰画展时,普鲁斯特突感不适。1922年4月3日《索多姆和戈摩尔》(Sodome et Gomorrhe)第二卷在新法兰西评论社印毕。
同年11月18日普鲁斯特与世长辞,所幸这时他的小说已全部完成。1923年《女囚》(La Prisonnière)在新法兰西评论社出版,1925年《女逃亡者》以及《阿尔贝蒂娜不知去向》出版,1927年出版《过去韶光的重现》(Le Temps retrouvé),至此全书出版。普鲁斯特的外祖母酷爱十七世纪法国著名书简作家塞维尼夫人(Madame Sévigné,1626年—1696年)的书简。每逢外出旅行时,总要把塞维尼夫人《书简集》随身带走,以便抽空阅读。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果然发现了塞维尼夫人的名字。《追忆似水年华》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史蒂芬·黑雨在二十一世纪初将这七巨册小说改编成漫画12册,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小说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中的第二部分,《斯万之恋》(Un amour de Swann),常常单独出版。其主要内容是查尔斯·斯万和奥黛特·德·克雷西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一部分篇幅较较短、独立性较强,因此被认为是初读《追忆似水年华》最好的选择,在法国的一些学校中被作为法语课或哲学课的重要阅读材料来研读。
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是谁我知道其中一个是写《我的名字叫红》的土耳其人帕慕克,求另外两个,谢谢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安伯托·艾柯。注意是“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这里的当代应该是以上三人无疑,而普鲁斯特(法国)、托马斯曼(德国),不能被定义为当代,而应该说这二位是欧洲现代或近代的世界级的大作家,当然要论现有的作家影响普鲁斯特和托马斯曼显然要大于另外三位,因为他们都已作古其作品已经被世界公认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去读一读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名著《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的诺奖大作《魔山》和《布登勃洛克一家》。
意识流的鼻祖是谁
·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 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1.htm
普鲁斯特是谁
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追忆逝水年华》中。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普鲁斯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普鲁斯特的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普鲁斯特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这对他文学禀赋早熟起了促进作用。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巴黎大学和 政治 科学学校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由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 排名 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普鲁斯特的生平简介 1882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贡多塞中学求学。这是一所大资产阶级子弟聚集的学校,他交游较广,并开始进入社交界,与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学界名流相识,因而进入圣日耳曼区古老贵族世家的沙龙。 这时期普鲁斯特开始写作,向杂志投稿。1896年,将各处发表的纪事、 随笔 、 故事 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欢乐与时日》出版。1896至1899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让·桑德伊》,未完成,直到1952年由后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少年和青年时代,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所。但他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磨练分析批判能力。他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1900至1906年左右,他翻译、介绍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的作品。罗斯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相信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1903至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后去世。从1906年起,他的 哮喘 病不时发作,只能闭门写作。1908至1909年间,写过一篇阐述 美学 观点的 论文 《驳圣伯夫》,生前未发表,直到1954年才发表手稿的片断。论文主要批驳圣伯夫的文艺批评方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 在写作《让·桑德伊》和《驳圣伯夫》的同时,普鲁斯特开始构思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轮廓已定,分7大部分,共15册。1913年,小说第1部《在斯万家那边》完成后,作者自费印行,反应冷淡。1919年,小说第2部《在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1、2卷;1921至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尔》第1、2卷。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逝世前将作品全部完成。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女逃亡者》(1925)和第7部《重现的时光》(1927),是在作者死后发表的。 普鲁斯特的文学特点 无论怎么说,形形色色的佣人一直是普鲁斯特热衷的题材。”在普鲁斯特作品里我们读到了朱庇安、艾梅先生或塞莱斯汀·阿尔巴拉特身上动人的阴影。这一人物系列一直通向弗朗索瓦丝;她那粗犷、棱角分明的体形就像从《时辰之书》(Book of Hours)里的圣玛尔塔身上直接搬下来的。至于那些马夫和猎手,他们总是无所事事,好像付他们工钱就是为了让他们闲着发愣,而不是要他们干活。普鲁斯特对种种仪式的鉴赏集中于各种对下层佣人的描绘。谁又能说清楚这种对佣人的好奇心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普鲁斯特阿谀奉承的一部分,而对佣人的阿谀奉承又在多大程度上同他的好奇心混合在一起?谁知道对这些置身于社会顶层的佣人角色的艺术描摹具有多大的艺术潜力?普鲁斯特呈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摹本,他身不由己地这样做,因为他承认对他来说,“看”(voir)与“摹仿欲”(désirer imiter)本是同一桩事情。普鲁斯特身上这种既唯我独尊又巴结逢迎的双重态度由莫里斯·巴雷斯的一句话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他说普鲁斯特像个“挑夫客栈里的波斯诗人”(Un poete persan dans une loge de portiere)。这是有关普鲁斯特的文字中最精彩的一笔。 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对这些观点的有力支持,从中看到了人类傀儡般的行为,希望之渺茫,友谊和爱情之幻灭,习惯的残暴,社会的堕落·····一切都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口味。人们一般不去考虑普鲁斯特作品中积极的有希望的部分,也不接受那些崇拜者们的溢美之词,这是很 自然 的。他的作品对于痛苦的描写远多于对怎样摆脱这些痛苦的方法的探索。艺术上的不平衡性是合理的,因为它符合感受的真实,但对于初次涉猎他作品的读者来说,不免要引起诸多误解。《过去韶光重现》的延期出版为这些误解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直到一九二七年(这年《过去韶光重现》出版),争论才最终明朗而告完结。 然而,在许多细小方法中,普鲁斯特是涉及了弗洛依德的领域:普鲁斯特提及的人们在熟睡状态中所呈现的“本能深度”及“原始状态”,使人似想起弗洛依德的“伊德”,人们为潜意识冲动所躯使,他还注意到了记忆与思维中许多相关的因素。最后,他确是非常无意识地写出了马塞尔这一个绝妙的精神分析的典型:恋母排父,性反常行为,想入非非,抑郁异常,而且患有 神经 官能症—这一切都有力地印证着弗洛依德的学说,而普鲁斯特当初只是要写出一个人的经历而并非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另外,还有一个绝妙的词语联系着普鲁斯特和弗洛依德:“潜意识”——幸好,弗洛依德比爱因斯坦更能为一般人理解——这种比较似乎更有实效。弗洛依德论及的是潜意识、无意识和伊德,普鲁斯特所论及的,一般说来只是关于潜意识,虽然他的用语是“无意识”。在普鲁斯特的观点和术语中没有弗洛依德的印迹,而且也没有任何细微的征象可以表明,在写作时他已了解了弗洛依德的著作。他的小说所以成为“系列的无意识的小说”,是因为它本身便是一种遗忘与记忆的现象,正如他后来接受波尔斯采访时阐述的那样。他认为人们的 逻辑思维 有着现实或未来的实际功用,‘白们很容易从我们的头脑中失落,但是可以被由主观意识所控制的记忆呼唤回来,有时也会由记忆中的偶然机会唤回。不过,我们倒是无意地发现其他一些我们并不能称之为“遗忘了的”东西,因为我们从未记住它们,它们也会有力地完整地通过非主观记忆而上升到表面来,它们中没有任何压抑,也没有伊德,潜意识压抑力,道德瘤,或治愈它们的分析法,性也不扮演任何角色。 因此,普鲁斯特原以为《索罗梅和戈莫勒》和《女囚》会引起人们对他著作的道德谴责,或是对他本人的仇视与贬斥,但相反这两部作品却增加了他的声誉。一是因为弗洛依德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时代风尚的变化。 普鲁斯特的 历史 评价 关于普鲁斯特的作品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但可以发现,自他逝世后,各种评价渐趋于好与坏两种极端。普鲁斯特的成名作是《在少女们身旁》,此后,从《盖尔芒特一家》、《索罗梅和戈莫勒》到一九二三年的《女囚》,声誉日益增长。当然,总是伴随着毁誉不一的争论。一些人认为《索罗梅和戈莫勒》的水平下降了,但显然《女囚》中的部分章节对此有所弥补。接下来是出版的空白,其间,哥若缪克、皮埃尔-昆特、杰昆斯、瑞伏尔等评论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捍卫着普鲁斯特的声誉。一九二六年,《消逝的阿尔贝蒂娜》出版,这对他们应该是个帮助,但结果却相反,此书帮了反对者的忙。一年以后《过去韶光重现》的出版成为普鲁斯特声誉的新的转折点,它证明普鲁斯特的捍卫者们是正确的。普鲁斯特被法国普鲁斯特研究让-伊夫·塔迪埃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安德烈·莫罗亚说过:“别人写过十五部或二十部小说,有时还颇具才气,但总不能给人一种启示,读到一个总结的印象。这些作者满足于开发众所周知的‘矿脉’;马塞尔·普鲁斯特却发现了新的‘矿藏’。” 1919年,普鲁斯特凭借《在少女们身旁》(《追寻》第二卷)获得龚古尔奖,勒克莱齐奥说,“我从他那里找到了一些跟我创作相似的地方,比如对家庭、遗产等问题的讨论。跟普鲁斯特一样,我也从个人家庭历史中找到了所有我写作的热情所在。”在勒克莱齐奥看来,《追寻》在法国文学上拥有持续的地位,“它描写情感、人类的灵魂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某个事件或某个时期发生的事情,这就像我喜欢的老舍先生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反映的是某个 文化 中的内涵,所以它不会因为随着时代过去而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