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苏联时期乌克兰名人
第一位,铁木辛哥。也有人将他的名字翻译为季莫申科。1895年,铁木辛哥出生在乌克兰敖德萨州的富尔曼诺夫卡镇。1915年,铁木辛哥加入沙俄军队。十月革命后,铁木辛哥担任红军的骑兵师长,屡建战功。之后,历任骑兵军长、军区司令等职务。1940年出任国防人民委员,并在同年晋升为苏联元帅。1970年,铁木辛哥病死。第二位,库利克。他出生于乌克兰东部的波尔塔瓦。库利克原来也在沙俄的军队之中,后来加入红军的。库利克作为炮兵的指挥官,参加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并与斯大林结识。后来库利克担任苏军军械部部长,并在1940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不过在苏德战争初期,他的表现很差劲,遭到降职。1950年,库利克被判处死刑,七年后得到平反。第三位,马利诺夫斯基。他出生在黑海地区的敖德萨。一战时期,马利诺夫斯基作为远征军的一员,来到西线作战,表现出色,被法军授予少尉的军衔。回国后,他参加了红军,后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二战时期,马利诺夫斯基的表现非常出色,在1944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六十年代,他还担任过国防部长,于1967年病死。第四位,格列奇科。与前面几位不太一样,格列奇科虽然出生在俄罗斯的罗斯托夫,不过他是乌克兰人。苏德战争爆发初期,他只是个师长,后来屡建战功,到了1945年担任基辅军区司令。1955年,格列奇科被授予元帅军衔,并在1967年成为国防部长,对华态度十分强硬。1976年,格列奇科病死。第五位,叶廖缅科。1892年,叶廖缅科出生于卢甘斯克,早年间参加国内战争,立下了不少战功。二战初期,叶廖缅科被委以重任,可是他这个人好说大话,扬言要打败古德里安,结果却连吃败仗,差点被送上军事法庭。苏德战争后期,叶廖缅科复出,打了几个胜仗。直到1955年,他才被授予元帅军衔,于1970年病死。第六位,莫斯卡连科。他出生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个乌克兰农民家庭。18岁时就参加了红军,在内战中表现出色。苏德战争爆发后,莫斯卡连科历任旅长、军长、集团军司令等职。1955年,莫斯卡连科被授予元帅军衔,担任过国防部总监兼国防部副部长。1985年,莫斯卡连科病死。第七位,巴季茨基。1910年,巴季茨基出生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于1924年参加红军。在二战期间,巴季茨基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军长等职,参加了许多场著名的战役。1953年,苏联政局出现变化,贝利亚被逮捕处决,执行死刑的人正是巴季茨基。1968年,巴季茨基被授予元帅军衔,于1984年病死。第八位,科舍沃伊。1904年,科舍沃伊出生乌克兰的在基洛夫格勒。1920年,科舍沃伊参加苏俄红军,从基层做起,逐渐成为一名高级军官。在二战期间,科舍沃伊先后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二战结束后,科舍沃伊担任过军区司令,并在1968年晋升为元帅。1976年,科舍沃伊病死。
有哪些著名的苏联军事将领
第一名 朱可夫
朱可夫,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朱可夫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深受俄罗斯人民的拥戴和敬爱。
第二名 罗科索夫斯基
罗科索夫斯基是苏联元帅、统帅、军事家。二战时期苏联卫国战争中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头脑冷静沉稳、处乱不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逆境时期屡建战功,被后人誉为“逆境英雄”。1945年6月24日,罗科索夫斯基获得了军人生涯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命令他指挥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反法西斯德国胜利的阅兵式。
第三名 科涅夫
科涅夫是苏联元帅、军事统帅、军事家。二战中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苏联陆军野战三驾马车之一。他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能把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进攻完美无缺地结合起来。他在1943年后打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攻击战。
第四名 华西列夫斯基
华西列夫斯基是苏联杰出的军事家,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的解放者,苏联陆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有才华的将领,参与指挥、筹划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所有战役。
第五名 马利诺夫斯基
马利诺夫斯基是苏联国务活动家、军事家、统帅、苏联元帅。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之后,马利诺夫斯基被派至远东中国东地区。1945年8月,他领导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最后一支作战部队攻占中国满洲,原先由一支60万强悍大军关东军占领的地方。溥仪成为战犯被押到苏联。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的人物生平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是前苏联红军军事领袖及元帅,领导俄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及担任1950年末至1960年初苏联国防部长;他参与领导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击败纳粹德国与战争末期领苏联红军攻入中国东北,俘虏近60万日本关东军及中国“末代皇帝”溥仪。
顿巴斯战役的1943年顿巴斯战役
马肯森首先受到遭到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打击。该方面军拥有近卫第1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上将),近卫第3集团军(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中将)、近卫第8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中将),合成第6集团军(什列明中将)、合成第12集团军(丹尼洛夫少将)、合成46集团军(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格拉戈列夫少将)。总兵力565200人。机动兵团为坦克第23军(220辆坦克)和近卫机械化第1军(165辆坦克)。空军第17集团军(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苏杰茨中将)提供空中支援。 由于马肯森7月份没有进行彻底反击,红军得以在伊久姆方向的北顿涅茨河扩大登陆场。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准备利用这个登陆场,作为挺进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直至扎波罗热的出发阵地。为了增强战力,马利诺夫斯基在8月10日派来了新锐的第6、12集团军,以取代登陆场内损失严重的第8近卫集团军。但红军的第一个行动,却发生在伊久姆以北的方面军右翼——兹米耶夫。这里所连接的北面哈尔科夫战场,当时还在激烈决战。为了支援哈尔科夫之战,8月11日凌晨,斯大林要求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务必有所行动。第二天的8月12日,第1近卫集团军就向兹米耶夫市发起了进攻。8月13日,以兹米耶夫之战为契机,西南方面军右翼开始向克拉斯诺格勒进攻。兹米耶夫市本身,直到8月17—18日才被苏军攻陷。8月16日,马利诺夫斯基才开始主要攻势。他的中部集团——第6、12集团军由伊久姆地域的登陆场出击。近卫第3集团军也在方面军左翼发起攻势。为了支援进攻,红军实施了威力空前的炮火齐射,巨烈爆炸掀起的大量泥土就像直竖在空中!但因为弹药不够,炮击并没有持续太久,而苏军步兵已经投入了战斗。他们马上意识到,德军的火力点根本没有被压制,反而不断喷射出炙热的杀人烈焰。遭受重大损失的红军仅仅前进了1—2公里。至8月18日,他们的散兵线就基本无法推进了。8月18日,马利诺夫斯基只得命令尚未休整完毕的近卫第8集团军,投入第6、12集团军之间。同样从第二梯队投入的,还有第46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很清楚炮弹不足的现状,因此寄希望于在狭窄地段上发起一次突然袭击。8月22日拂晓,他开始行动,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很快撕开一道8公里宽,10公里深的口子。马利诺夫斯基兴奋不已,下令立刻投入坦克以扩张战果!值此关键时刻,红军的指挥和协调却掉了链子。先是方面军装甲兵司令沃洛赫中将被流弹打死,而第1近卫机械化军却刚刚进入出发阵地。军长鲁西亚诺夫也不打算把他的坦克投入战斗,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崔可夫已经取得了突破。德国人乘机调来了预备队,以重炮轰击苏军的增兵路线。德国轰炸机群也出现在天空,准备狠狠打击可能出现的俄国坦克。投入机械化部队的时机错过了。8月23日,苏军继续进攻。第1近卫机械化军的坦克也以密集队形发动冲击。当他们翻过一座山头后,立刻遭到隐藏在灌木丛和地下的反坦克炮直射,战壕里飞出了用导线制导的反坦克“鱼雷”,把苏联坦克撕裂成几个大钢快,抛出10—20米远!红军又一次受挫。马利诺夫斯基继续锲而不舍的进攻。220辆坦克支援着红军的步兵潮,不停冲击马肯森的防线。8月底前,他推进了50—60公里,虽然尚未取得决定胜利,却也从南面威胁了哈尔科夫德军。同时,马肯森的德军部队也被一点点的吃掉。从7月17日—8月21日,德第1装甲集团军已损失27991人,仅补充6174人。当马利诺夫斯基艰难前进之际,在他的南面,晚两天进攻的托尔布欣却收获巨大。 托尔布欣的南方面军总兵力为446700人,并不如马利诺夫斯基强大。编成包括近卫第2集团军(格奥尔吉·费多罗维奇·扎哈罗夫中将),突击第5集团军(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中将),合成第28集团军(格拉西缅科中将)、合成第44集团军(霍缅科少将)、第51集团军(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克列伊泽尔中将),空军第8集团军(季莫费伊·季莫费耶维奇·赫留金中将),近卫机械化第2、4军,近卫骑兵第4军。赋予托尔布欣的任务是:突破米乌斯河防线,由古比雪沃地域向斯大林诺(顿涅茨克)实施主攻,与北面的西南方面军一道歼灭顿巴斯南部德军。然后向梅利托波尔、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下游方向进攻。8月18日,托尔布欣开始对霍利德的复仇之战。南方面军的突击第5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猛攻。在其攻击范围内,只有德第17军的第306、294、336步兵师。这几个师早在7月下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现在更是无力抵抗,一天之内就被红军突入约10公里。经此大败,霍利德的第6集团军实力所剩无几。尽管他上报的7月17日—8月21日损失只有23830人(补充3312人),集团军战斗兵力却仅余3万余人。8月22日,第6集团军战斗力量统计:第29军8706人,第17军9284人,第4军13143人。为了扩展战果,托尔布欣将第4近卫机械化军投入突击第5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8月19日凌晨,该军开始前进,势如破竹,一个昼夜就向西推进约20公里,渡过克伦卡河,并夺取了右岸登陆场。从而威胁到了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和斯大林诺之间的铁路线。一旦切断这条线路,霍利德的集团军就将被拦腰斩断。红军的突破震动了整个南方集团军群。霍利德竭尽所能遏制突破口的扩大,从北面调来第3山地师,从南面调来第111步兵师,由两侧夹击突入苏军。曼施坦因也使尽解数,到处搬援兵救火。他从马肯森那里抽出第17装甲师;从中央集团军群讨来第9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甚至拉来了A集团军群唯一机动兵团——第13装甲师!8月20日,德军援兵和突入苏军,在55公里狭窄正面遭遇!持续四天激战,苏方投入第31近卫步兵军(第4、34、40步兵师),第4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机械化军,德方投入包括第13装甲师在内的3个师。苏军赢得了遭遇战的胜利,并于8月23日攻占了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将霍利德一分为二。苏机械化军先头自进攻开始以来,五天内推进了60公里。已经对塔甘罗格德军后方构成重大威胁。为了加快进攻速度,托尔布欣决定成立骑兵机械化集群,包括第4近卫机械化军和第4近卫骑兵军,由骑兵军长吉里钦科少将指挥。集群的任务是向南突击,迂回德第29军后方。 霍利德第6集团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曼施坦因称其为“空前的危机”。他向希特勒告急,要求大量增援,否则就要“缩短战线”——也就是说撤退。希特勒赶忙亲赴乌克兰,于8月27日在文尼察“狼人”大本营接见曼施坦因。他要求全线坚守到“敌人确信其进攻已无所收效为止”。可曼施坦因已经“集中了火力”。他本人,加上集团军司令,甚至还有军长和师长各一位,围着希特勒,不断强调他们兵力不足,北翼第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也无法长期支撑。因此,顿涅茨是肯定保不住了。要避免这种局面,就必须给他12个新师,并从平静地段调动兵力来替换疲惫部队。希特勒耐着性子听曼施坦因的说辞。他当然不愿意放弃顿涅茨,所以只能选择抽调援兵。问题是东线几乎没有什么地段是平静的。8月28日,克卢格来谈了一次,也没有实质性表示;北方集团军干脆表明一个师也调不出来。霍利德在前线已经支撑不住了。由于苏军快速集群的迅猛南下,他的第29军极有可能被围在亚速海沿岸。加上苏空军和亚速海区舰队的活动,从海路撤退几乎没有可能。霍利德只得在8月30日放弃塔甘罗格,命令第29军向西突围。同一天,增援而来的第9、17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向东采取行动,策应了这次突围。8月31日,曼施坦因自作主张,允许第6集团军撤退到“乌龟”阵地——斯大林诺南部,卡利米乌斯河西岸的非筑垒防御阵地。当晚,希特勒也授权曼施坦因让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右翼撤退,当然必须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9月3日,希特勒又下令,必须无条件坚守“乌龟”阵地。同时对还能控制的地区进行彻底破坏。但曼施坦因也确实没有多少办法了。由于霍利德的崩溃,其北面马肯森的战线也濒于失败。9月初,他的右翼被苏第3近卫集团军突破,并于9月2日丢掉了利西昌斯克。马利诺夫斯基大喜过望,立刻将第1近卫机械化军和第23坦克军从右翼调往利西昌斯克发展战果!红军一路猛进,9月8日夺取交通枢纽红军村。第二天,红军坦克大胆机动,深入德军纵深,一举夺取红军村西南的恰普利诺。马肯森的第1装甲集团军纵深被苏联坦克搅了个稀烂,防御体系陷于瘫痪。9月10日,他战线中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巴尔文科沃也落入红军手中。托尔布欣也不甘落后,将第2近卫机械化军投入战斗,继续对霍利德穷追猛打。其第5突击集团军在第2近卫集团军配合下,于9月8日收复顿巴斯州首府斯大林诺。当天,斯大林发布国防人民委员命令,祝贺南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在顿巴斯的胜利。2天后,地面部队又和亚速海区舰队的登陆兵一道,收复了钢铁中心马里乌波尔。在红军的巨大压力下,德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不断撤退。曼施坦因在顿巴斯的失败已不可避免。1943年9月15日,曼施坦因经希特勒许可,下达了向第聂伯河撤退的命令,并规定了各集团军撤退后的防御任务:最南部的第6集团军,将控制梅利托波尔和莫洛奇纳亚河,以防止苏军从这里斩断克里木德军退路。为此,该集团军的主力将移交给A集团军群;虽然曼施坦因不太乐意,但根据希特勒的要求,第1装甲集团军应坚守扎波罗热桥头堡。这个桥头堡不仅掩护着至关重要的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的铁钨矿区,而且维系着A集团军群北部侧翼的安全;第8集团军防御克列缅丘格和切尔卡瑟方向;最北部的基辅方向,受到曼施坦因的特别重视,将由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防卫,以防止红军从这里实施大规模迂回。 曼施坦因同时要求,德军在撤退过程中,“各集团军……只要有可能,就应与进攻敌军进行战斗,以削弱敌人的进攻锐气并赢得后撤时间”。至此,德军向第聂伯河的撤退已成定局。曼施坦因希望在这次撤退后,能够借助第聂伯河宽阔的河面和高耸的西岸峭壁,为他破败的集团军群提供暂时的避难所,以逃避红军强大锋芒的重击!西南方面军突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防御后,于10日攻占巴尔文科沃,22日将德军逐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第聂伯河西岸。同日,南方面军推进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为收复北塔夫里亚创造了有利条件。游击队、地下工作者以及由亚速海区舰队输送到塔甘罗格、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奥西片科(别尔江斯克)等地域登陆的登陆兵,对收复顿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此役,苏军在宽约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收复顿巴斯。苏军的作战特点是,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快速深入德军后方,破坏其纵深防御,配合主力进攻。 马利诺夫斯基(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 ,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敖德萨。1914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2月随俄国远征军赴法作战。1919年回国后参加红军。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在东方面军对白卫军作战。1920年初级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机枪排长、机枪队长、副营长和营长。1926年加入联共(布)。1930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曾任骑兵团参谋长、骑兵第3军参谋长。1937~1938年作为国际纵队成员参加西班牙内战。1939年起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苏德战争期间,曾任步兵军长,集团军司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乌克兰第3 方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率部参加边境交战,斯大林格勒会战、顿巴斯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布达佩斯战役、维也纳战役等重大作战行动,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1945年7月起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苏日战争中,率部遂行主要突击任务,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使用坦克集团军于方面军第一梯队,周密组织协同,保证了进攻的高速度。因指挥有方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任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司令、远东部队总司令、远东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7年10月~1967年 3月任国防部长,为加强苏联武装力量建设做出贡献。获列宁勋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卫和平》、《胜利的伟大意义》和《俄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