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得历史渊源
- 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国名是怎么由来的呀
- 中国为什么要染指塞尔维亚
- 塞尔维亚女孩年幼时迷上中国,自学汉语,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多大
- 塞尔维亚与中国足球有什么渊源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阿尔巴尼亚民族和塞尔维亚民族,对科索沃地区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感情,前者把它视为自己的“摇篮”,而后者认定它是自己的“圣地”。
1、科索沃地区最早的居民是阿尔巴尼亚人。(远古时期)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也就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土著伊利里亚人,远古时期就生活在科索沃,后来归顺古罗马帝国并信奉基督教。
2、科索沃地区最早建立国家的是塞尔维亚人。(中世纪早期)
塞尔维亚人是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由从中东欧南下到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与当地人融合而成的一个南部斯拉夫民族,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信奉了东正教。也就在此过程中,科索沃被越来越多的南斯拉夫人占据并于1014年并入拜占庭帝国。
1217—1459年间,塞尔维亚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在其鼎盛时期,巴尔干半岛的2/3都属于他们的疆域,国王斯蒂芬·杜尚当时就自称“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
3、科索沃地区是两个民族共同的“圣地”。(14世纪)
14世纪奥斯曼帝国侵入巴尔干半岛之后,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都在科索沃同入侵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1389年6月和1448年10月发生的两次科索沃战役就是很好的见证。
第一次科索沃战役是塞尔维亚大公率领巴尔干联军抵抗奥斯曼军队;第二次科索沃战役是阿尔巴尼亚人抵抗奥斯曼军队。因此,科索沃对他们来说都是民族的圣地。
4、对伊斯兰教和奥斯曼帝国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两个民族在科索沃地区分道扬镳。(中世纪后期)
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之后,利用税赋作为筹码迫使科索沃的居民改变宗教信仰。阿尔巴尼亚人为了不交赋税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了穆斯林;而不肯改变宗教信仰而又难以承担税收重负的塞尔维亚人被迫离开科索沃前往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
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总的来看,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五百多年中,阿尔巴尼亚人是受益者,而塞尔维亚人是受害者。
5、塞尔维亚人夺回科索沃后的民族政策,导致与阿尔巴尼亚人结下深仇。(近代)
两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塞尔维亚人才在俄国人支持下重新控制了科索沃。在191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采取了报复政策,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驱逐到土耳其。
在各方面给予歧视,阿尔巴尼亚人的许多基本公民权利被剥夺。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不是与南斯拉夫人一起进行抵抗德意法西斯斗争,而试图在德意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大阿尔巴尼亚。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得历史渊源
1918年,同盟国战败,塞尔维亚得以复国,该年12月,塞尔维亚、邻国黑山以及由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铁托于1980年逝世后,民族矛盾开始激化,最终导致了南联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体。1992年之后,南联盟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加盟共和国。1999年,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战争中遭到北约的轰炸,战争以国际社会接管科索沃告终。
2003年,南斯拉夫联邦重新组建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塞黑联邦因而解散。
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国名是怎么由来的呀
塞尔维亚是由塞尔维亚人建立
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塞尔维亚语拉丁字母:Republika Srbija,英语:Republic of Serbia),简称“塞尔维亚”,是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
塞尔维亚在六千年前已有村落,也许是当时欧洲比较大型的村落。
公元6~7世纪,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塞尔维亚人定居于巴尔干半岛萨瓦河中下游迤南至亚得里亚海沿岸一带。在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下居民改信东正教。
最早以“塞尔维亚”为名的国家是10世纪中叶由察斯拉夫‧卡罗尼米洛维奇(塞尔维亚语:Кнез Часлав Клонимировић,拉丁化:Časlav Klonimirović)所建立。12世纪时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纪中叶的沙皇斯特凡‧杜尚在位期间更是把塞尔维亚国家的发展推向巅峰。
黑山(黑山语:Црна Гора/Crna Gora),名称来源于洛夫琴山,该山是其历史中心。是与土耳其数世纪斗争的中心。台湾译名是门的内哥罗/蒙特内哥罗或门得内哥罗。
中国为什么要染指塞尔维亚
中国和塞尔维亚的前身南斯拉夫一直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友好伙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外交关系。所以中国愿意帮助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女孩年幼时迷上中国,自学汉语,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多大
塞尔维亚女孩年幼时迷上中国智学汉语,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魅力有多大。中国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渊源流长,博大深远,渊源流长是动态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深远是静态,皆是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而自豪。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度也逐渐增
大,让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喜欢了中国。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的魅力就是历史悠久,正是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才有着这么多文化能够百花齐放,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这么多对古代的遐想。我们的前辈是非常厉害的,当我们看着一座宫殿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这是属于哪一个时代的建筑,而且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更是可以通过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来想象一下古代的交通运输设计手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先人们创造的。我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中华魅力在古时候就已经流传甚广,受到各个国家的引进和学习。
二、中华民族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还涉及着少数民族的优良文明,在汉代贵族人会融合北方民族人们所用的武器来演奏歌曲到魏晋南北朝,更是将各个民族的文化统一到了一块,尤其是在唐朝时期,更是对文化十分的包容,那个时代对文化非常的开放。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一片繁荣景象,使中国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从而现在流传到世界各地,是外国人对中国更是赞口不绝,由此可见中华魅力之大。
三、中华文化的传播性
中国文化的优势就是拥有多种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让文化生活更加有趣,文化建筑更有优势,然而中国文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民主精神使我们更加团结。中华文化的优势就在于悠久而丰富丰富的历史,总能让我们吸取经验。让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
塞尔维亚与中国足球有什么渊源
1986年,中国和南斯拉夫签订了文化交流协议,这也为贾秀全赴南斯拉夫踢球提供了契机。1988年2月29日,贾秀全与柳海光一起飞赴南斯拉夫,加盟了贝尔格莱德游击队,他们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批到国外俱乐部踢球的现役国脚。贾秀全加盟贝尔格莱德游击队完全是根据文化交流协议进行的,因此其性质与现在的商业转会有本质的区别,不仅没有一分钱的转会费,其个人待遇也无法与现在的海外球员同日而语。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贾秀全出国踢球不仅体现了中国与南斯拉夫的友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中国球员对外交流的大门。当然,贾、柳二人奔赴南斯拉夫踢球一事也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一些报纸甚至为此推出了国脚是否应到国外踢球的系列专题。贝尔格莱德游击队当时11次荣获南斯拉夫全国冠军称号,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劲旅。虽然贾秀全的留洋生涯非常短暂,但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稳定的发挥,他很快就在游击队站住了脚。贾秀全在游击队中还是干着中卫的老本行,游击队的球迷还为这名中国球员起了一个南斯拉夫式名字:贾瓦。值得一提的是,贾秀全不仅代表游击队征战联赛,而且还随队参加了1988/1989赛季的欧洲联盟杯赛。当时游击队与意大利罗马队在第二阶段比赛中狭路相逢,贾秀全被球队委以重任,重点盯防对方的尖刀人物沃勒尔。游击队在贝尔格莱德主场4-2取胜,但在客场以0-2负于对手,最终以客场进球少被罗马淘汰。尽管球队未能晋级,但贾秀全谈起这段经历还是非常自豪,毕竟这是中国球员与欧洲三大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贾秀全在游击队中的出色表现引来了一定的关注,当时有不少欧洲球会想正式引入这名来自中国的优秀后卫,可惜由于国内的种种限制,贾秀全短暂的留洋之旅就在游击队宣告结束。贾秀全的留洋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伴随着职业联赛的改革和足球市场的转变,“公派留洋”的情景此后再也没有在中国足坛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