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希特巴赫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2017-09-04 21:50:21)2019-05-23?哪些音乐家活了90多岁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8-06 09:22:57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2017-09-04 21:50:21)2019-05-23

写在前面: 上周五,博友城边兄委托我帮他写个巴赫的讲稿(高估了我的能力)。我起初以“最近有要事在身”(是真的有要事,不是造假的有要事)为由拒绝了。随后,我们在维信上就此事做的简短交流促使我改变了主意—— 我如果不答应城边兄的请求,就错过了一次有助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城边兄是著名作家兼某省媒体主编兼我师傅) 对于音乐话题的讲述,用城边兄的话来说,我是学院派,他是野路子,也即,他是用百家讲坛的方式讲述音乐话题。哈,我坦白,这就是我愿意帮助的最好解释。 唉,写了整整一天,尚未把野路子写法学到手,很是惭愧。但我最信得过熟能生巧这句格言——跟着师傅学,我就不信,我成不了师傅的野路子徒儿。 师傅,验货吧。如果你能采用徒儿的讲稿,请不要在课堂上暴露徒儿是你的特约写手,要学生们夸奖,啊!边老师,你讲的巴赫真是好。这才是对徒儿最高的奖励呢。 **************************************************************************************************《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曲巴赫作品。 巴赫一生致力创作宗教音乐。他需要用音乐表达对宗教、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就如同,作家用文字、画家用画笔、歌唱家用歌喉,作曲家用曲谱(哦,巴赫本人就是作曲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没啥两样。 《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这样一曲音乐。其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 这曲咏叹调是巴赫即兴弹奏而成:在宫廷舞会上,有人企图恶搞巴赫,故切断了巴赫大提琴的弦,只留下一条G弦,想看巴赫出丑。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我没有也想到),巴赫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Classics For Spring咏叹调》。因为它是巴赫用一根G弦弹奏的,故被称为《G弦上的咏叹调》。100多年后,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用弦乐合奏的方式将它改编成为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从第一段落起初开始,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到第二段落,原来的意境并没有被破坏,反而在情绪上有所发展,旋律起伏较大,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到曲终,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在祝福。 这就是音乐的美。我们被震撼、被冲击,被牵引——被赐予神的力量。 此曲经改编上演后,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钟爱的曲目,并得以广泛流传。 威廉作为改编者,没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世界各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肯定是“巴赫(J.S.BACH)”而不是“威廉(August Wilhelmj)”  我本人收藏的巴赫全集之BWV 1068,大家注意看碟片,标注作者是巴赫,不是威廉。归于威廉改编功劳,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成了世界小提琴家的首选曲目,比如沙拉.张,比如长谷川.洋子,比如穆特(这位深受卡拉扬喜欢的小提琴家,不怎么被我喜欢——网上有她弹奏《G弦上的咏叹调》的视频,推荐大家观赏)。 我偏爱这段有大、中、小提琴合奏的《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有幸享受过门德尔松专场给他弹奏了这曲《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感动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那就让我们大家享受一下名人歌德的待遇,我确信大家会发出和歌德一模一样的感叹 《G弦上的咏叹调》不仅被弹奏者喜欢,也被指挥家喜欢。比如卡拉扬、比如梅塔因。但最有影响力的是卡尔.里希特(Karl Richter)。 他是德国管风琴家、指挥家。是诠释巴赫音乐的权威,以指挥巴赫宗教音乐闻名在世,可惜1981年英年早逝。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曲由他指挥的 《G弦上的咏叹调》。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向他致谢吧。 音乐帅气,人也帅气——以照片为证:卡尔.里希特(Karl Richter)的离世,丝毫没有减弱《G弦上的咏叹调》对大众的影响力。《G弦上的咏叹调》常被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如电影《七宗罪》。 《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电影《七宗罪》的主题曲,我想是巴赫将《G弦上的咏叹调》这个音乐世界缔造得太摄人心魄了。音乐是上帝赐给巴赫的礼物,也是巴赫赐给我们的礼物。这是人世永恒的无价之美。 换句话说,在当今的音乐天地,真正了不起的是,伟大的儿子创造出伟大的父亲。 正是如此,我们感恩巴赫,感恩巴赫的音乐,感恩《G弦上的咏叹调》——感恩所有热爱和传播巴赫老爸音乐的儿子们,他们成就了巴赫老爸音乐的伟大和永恒——包括我师傅。

哪些音乐家活了90多岁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

1700年,赴吕内堡,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3年至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任职。1708年,到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在职的9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与康塔塔,并钻研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

1717年,转而受聘于科腾,在列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器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

1723年,赴莱比锡,在该城工作的27年时间里,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和音乐总监等职;在此期间,创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1749年,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2、列奥波尔得·莫扎特

列奥波尔得·莫扎特生于1719年,作为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奥波尔得在西方音乐史上并未享有过高的声誉,而他作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父亲兼启蒙教师的身份更为大家所熟知。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提琴演奏教育家的列奥波尔得·莫扎特,著作了当时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献——《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

列奥波尔得·莫扎特生于1719年,作为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奥波尔得在西方音乐史上并未享有过高的声誉,而他作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父亲兼启蒙教师的身份更为大家所熟知。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提琴演奏教育家的列奥波尔得·莫扎特,著作了当时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献——《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

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4、理查德·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1845年,《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1849年,瓦格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因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决定为其偿还债务,瓦格纳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1868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该剧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1882年,《帕西法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

5、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担任费迪南·莫尔金伯爵的音乐主管,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创作《第一交响曲》。

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

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里希特只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

里希特只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是错误的。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又写为里希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托米尔,钢琴演奏家。

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全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

擅长演奏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海顿,肖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诺夫,普罗柯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曲目。

里赫特演奏技术游刃有余,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并有富于弹性和诗意的分句,以及清楚的内部和层次结构。在演奏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舒柏特与舒曼的作品达到了完美的诗意境界;而他演奏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有给人以无比细致的感觉。

对里希特的评价

上世纪几乎所有的钢琴名家都给予里赫特的演奏艺术极高的评价。一向目中无人的霍络维兹一谈起里赫特便说“那些苏联钢琴家里面,我只看好里赫特,我看过他弹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弹的太棒了,我自叹不如”。

而一向都严以律己,以高频率取消演奏会闻名的米开朗其里曾表示他最崇敬的钢琴家就是科尔托和里赫特。

以演奏巴赫闻名的顾伦·古尔德在一次拜访苏联过程中听了里赫特的演奏之后对CBS唱片公司的人说:“里赫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

并对里赫特演奏的舒伯特的第21钢琴奏鸣曲给予高度评价(格伦·古尔德以前很讨厌舒伯特的第21钢琴奏鸣曲,原因是太冗长了,但听了里赫特的演奏后改变了看法),并认为里赫特成功地在作曲家与听众之间建立了一条桥梁。

世界钢琴顶级大师有谁谢谢

1、郎朗

郎朗(Lang Lang),1982年6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国钢琴演奏者,联合国和平使者,毕业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

2、叶甫格尼·基辛

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惊人的钢琴天才”。

14岁的时候,基辛开始到日本与西欧等地演出并广受好评,在1988年更是与卡拉扬及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震惊欧洲。1989年开始在DG等唱片公司录制专辑(之前有许多现场录音)。苏联解体前夕基辛和他的家人以及恩师安娜离开俄罗斯前往美国,1990年9月30日在卡内基的美国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基辛从来没有参加过大型国际钢琴比赛,但是1986年却应邀在第八届莫斯科国际柴科夫斯基钢琴大赛开幕的音乐会中演出,被誉为是自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以来最好的钢琴家。

成名之后,世界各大音乐厅与乐团竞相邀请基辛,包括1997年在BBC逍遥音乐节期间举办的该音乐节历史上第一场独奏会。

3、默里·佩拉西亚

美国钢琴家。1947年4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4岁时开始跟邻居家一位教授钢琴的老师学习钢琴,两年后跟随女钢琴老师简尼特·海恩学习钢琴11年,17岁时走上了一条被他称为“非常痛苦”的成才之路。

两年后考入马斯奈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波兰裔钢琴家巴尔萨姆,同时兼修作曲和指挥。21岁时师从著名钢琴教授霍尔绍夫斯基,1972年参加加里兹国际钢琴比赛并且问鼎。随后踏上演奏家生涯,被誉为继霍洛维兹、塞尔金、顾尔德等人之后的第一人。

4、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出生于波兰的扎布热市。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钢琴。1973年获得波兰全国钢琴比赛第一名,翌年获得波兰普罗克菲耶夫钢琴大赛的金奖。

1975年,19岁的Zimerman获得了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也由此正式步入世界性演出生涯。1976年签约DG,成为该公司专属演奏家。在其他作品方面,Zimermann灌录的德彪西《前奏曲全集》获得了1994年度《留声机》优秀唱片大奖、1995年《爱迪生大奖》中器乐独奏奖。

5、丹尼尔·特里福诺夫

俄罗斯籍钢琴演奏家(concert pianist),1991年3月5日出生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

在2010-2011季中,他在世界三大最著名的音乐比赛中都有斩获,分别是:华沙的肖邦国际音乐比赛(铜奖),特拉维夫的亚瑟·鲁宾斯坦音乐比赛(一等奖)和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金奖)。

在这些比赛中,他的出色表现给评委会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评委会当中不乏像是玛尔塔·阿格里希、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范·克莱本、尼尔森·弗莱雷、叶菲姆·布朗夫曼、瓦列里·格吉耶夫这些著名音乐家。格吉耶夫还专门授予特里福诺夫“最高奖“,通常只有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选手才能获此殊荣。

在2011年夺得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金奖后,特里福诺夫获得了德国著名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的青睐,签下合约。颇受DG重视的特里福诺夫于2013年在世界著名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录制了加盟DG后的第一张现场专辑,这也是既2003年DG为郎朗录制卡内基现场专辑后,近十年里第一次为新人录制卡内基现场专辑。

世界著名钢琴家有哪些

当代世界十大钢琴家1.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1983),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自幼学琴,十二岁即在柏林举行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约钦协奏,后在汉堡、德累斯顿等地经常登台,十四岁到华沙演出,深受波兰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赏识。1905年到巴黎和伦敦举行独奏音乐会,1906年赴美举行四十多场音乐会,轰动一时,极获成功,跃入优秀钢琴家之前列。 鲁宾斯坦生来赋有灵敏的十只手指,读谱能力之强也是超群的。他的演奏充满炽热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流利洒脱而又布局严谨,有时又细腻而富于诗意。其演奏细腻而富于诗意,流利洒脱而又布局严谨。曲目极为广泛,尤以演奏肖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见长,弹奏法国和西班牙作家作品也有其妙处。 2.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一举成名。之后定居美国。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0年,在卡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音乐更趋向深刻完美,表现手段更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的钢琴音色如同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另外,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练的,能把乐曲作者的“错别字、漏字”等失误加以订正,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他的演奏曲目相当广泛,尤以弹奏肖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名家的作品见长。 3.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1915-),前苏联钢琴家。自幼随父学习钢琴,少时即显露出优异的钢琴即兴作曲才能。1933年起,在奥德萨歌舞剧院任音乐指导,1934年首次公开演出,1937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1945年获全苏演奏家比赛一等奖。四十年代常在苏联各地巡回演出,五十年代后又曾前往欧美各国表演。1961年获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他还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名誉博士。 里希特的演奏以技巧纯熟、构思深刻、富于鲜明的戏剧性表现力著称。他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古典派到浪漫派和印象派乃至现代派,几乎无所不能。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手指的坚韧性,像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许多作品中那尖锐的连续强音,只有里希特的双手才能够演奏出作者所要求的那种宏大气势。他从不沉溺于乐曲,而是通过自己的透彻分析,完美、细腻地表现音乐,对于乐谱中极其细微的音符,他都能维妙维肖的加以表现。4.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年1月5日生于奥地利的维森堡,1949年在意大利波尔萨诺获布索尼大赛奖,从此开始演出生涯。上世纪50年代为Vox公司录制大量唱片,声誉鹊起。他的唱片屡屡获奖,是古典音乐专辑中销量最大的。1978年,Philips公司因发行他的唱片满百万张而授予金唱片奖。他在世界各大都市演奏全套贝多芬奏鸣曲。此外,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著述家,不仅写文章,还出版了两本书《音乐的思考与再思考》(Music Thoughts and After-Thoughts,1976)和《音乐响起》(Music Sounded Out,1990)。 5.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1937年7月6日出生于前苏联的高尔基城,阿什肯纳齐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次年定居冰岛,现住英国。1989年他被聘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后改名为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也是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和他们演奏以萧斯塔科维奇和柴科夫斯基为主的俄国音乐;他也是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也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可与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霍洛维兹(1904-1989)媲美。录制唱片之多在同代钢琴家中也是少见的。 6.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年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 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7.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 ) 俄罗斯钢琴家,1903年生于捷克。九岁即在维也纳从名师开始学钢琴,12岁初登舞台演出。1920年在柏林同小提琴家普修合作演出,从此两人一直精诚合作了几十年。1936年,塞尔金在纽约和当代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合作演出,一举成功,闻名世界。他的演奏从不追求表面上的华丽,而是以真挚来打动听众。他往往无拘无束地晃着头、踏着脚,边念叨边进行演奏,始终扣人心弦。8.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意大利钢琴家,生于1920年。早年就学于布雷西亚和米兰音乐学院。1939年,他在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从此名声大震,活跃于国内。二战之后,他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引起轰动。1972年,他移居瑞士,成为国际上瞩目的钢琴大师。他的演奏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全精神。他得体而适度地控制分寸,把每一个音都赋予充分的表情和生命;他在创造出美好音乐的瞬间,把人们带进了虚幻而美妙的境地。与其说米凯兰杰利是为了做一个忠实的演奏家,以便更好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才苟求于钢琴,倒不如说他自身就是一位成功的创造家,因为他具有独自的美学观点。9.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ndrich Gulda) 奥地利钢琴家,1930年出生于维也纳。7岁学琴,12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研究生。1946年获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首奖。1978年在维也纳举行了三次演奏会,并录制了唱片。他的演奏既珍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又富于时代精神,表现出独有的创造性。他既着力于让现代人完全理解古典音乐,又反对因循守旧的演奏方式,因而尝试着对现代爵士乐的演奏。10.毛里齐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意大利钢琴家,1942年出生。早年在威尔第音乐学院从名师学习钢琴,并兼学作曲。1960年获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大奖。1971年以后在欧洲旅行演出,颇获成功。他的演奏风格干净利落、健康明快,没有一点忧伤的影子,给人以力量的感染,他弹出了生活的赞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钢琴家。当他演奏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些节奏性很强的乐曲时,其准确无误、独出心裁的技巧,实在令人折服。

击坠王里希特cp是谁

修梅尔曼·巴赫。击坠王里希特cp是修梅尔曼·巴赫。击坠王里希特是动画片《星掠者》里的角色,电视动画片《星掠者》改编自水无月嵩创作的同名漫画作品,于2018年2月18日宣布了动画化的消息,由GEEKTOYS负责动画制作,于2020年1月9日起播出,中国大陆由bilibili视频网站发布,全24话。